时间:2024-07-05访问:9来源:历史铺
隋唐五代思想史之道学先驱者的思想
道学先驱者的思想
从初唐到中唐,佛教、道教均沿上升趋势蓬勃发展。儒、佛、道三家思想论战的情况表明,儒家思想如果依旧维持传统的思想体系,就难以保住思想领域内的宗主地位。面对佛道二家著作迭出、流派纷呈的咄咄逼人态势,儒者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必须给儒学增加新的思想观念,必须取佛、道之长,补儒学之短。韩愈、李翱就是这样的代表人物,他们的道统和援佛入儒理论对宋代理学有着重大影响。
(一)韩愈的思想
韩愈是坚决反对佛教和道教的,他以自己的理论观点大大增强了儒学的战斗力,因而备受宋儒赞誉,称其 如泰山北斗 , 为百世师.
1。道统说
唐宪宗嗜佛,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命朝廷举行盛大仪式,将陕西凤翔法门寺一节佛骨(据说是佛的手指骨)迎入宫中供养。此举对于社会上崇信佛教者是极大鼓舞, 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韩愈上疏宪宗,援引梁武帝 事佛求福,乃更得祸 等事例,说明 佛不足信 ;又批评 佛本夷狄 , 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即便是佛今日在世,到京师来朝,也不过是礼节性地召见,然后护卫其出境,不令其迷惑民众。
更何况佛身死已久,枯朽之骨,怎么适合进入宫禁。 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 , 臣实耻之.韩愈竟以皇帝炫耀盛世之举为耻,的确大胆、直率。他在疏中最后要求毁弃佛骨, 乞以此骨付之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并表示,如果佛真的有灵,能降祸祟于反对者,那么凡有灾殃都应加臣一身,上天为证, 臣不怨悔 ①。
韩愈还主张用强力禁绝佛教, 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②,即令僧尼还俗,烧毁佛经,改寺院为民居。
韩愈虽然激烈地反对佛教,但并不妨碍他模仿佛教的法统为儒家编制出一个圣人传道的道统。就对佛教的打击而言,他从政治、经济角度批判佛教害国害民之语,尽管激烈,却大率重复前人反佛言论,无甚新意,因而也未能击中佛教要害。然而他的道统说却推陈出新地给儒家思想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经学生李翱的补充完善,为宋代道学正式建立奠定了一块基石。
以儒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的道学(亦称理学)兴起,真正给予佛教以致命的打击,宋代道学在思想领域内的一家独尊,取代了唐代儒、道、佛三家争雄的局面。推其原始,韩愈道统说是宋代道学之先声。
韩愈是在《原道》中提出道统说的。他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① 上引均见《旧唐书》卷一六○《韩愈传》。
② 《原道》。
在《与孟尚书书》中,韩愈以自己为孟子的继任者,换言之,自己为道统在当代的传人。他说:释、老之害过于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呜呼,其亦不量其力,且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虽然,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
所谓 道统 ,就是儒家之 道 的正宗传授系统。韩愈认为,儒 道 由圣王传授下来,从尧开始,历经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孟子,自己要继承孟子,不使道统中断。
这是韩愈学佛教之法以抗衡佛教。当时佛教以禅宗最盛,而禅宗最为讲究传法系统,并且在述及法统时杂以奇闻异事,以增加神秘性。最早来中国传播禅学的是印度僧人达摩,他宣称,从佛(释迦牟尼)开始,禅学历代相授,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以一件棉布袈裟作为传法正宗的凭证,到达摩是第28代(代也称祖)。到中国达摩则为初祖,时为梁武帝时。历传二祖慧可(隋文帝时逝世),三祖僧粲(隋炀帝时逝世),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七祖神会。四祖至七祖均为唐人,七祖生活的时期稍早于韩愈。所以,禅宗富有传奇色彩的法统传授故事自然会给韩愈留有印象。
道统说也能在儒学发展史上找到一些根据。《论语?尧曰》曾记载尧、舜传授之语,尧、舜、禹相继禅让,也仿佛有选择继承人,授以治道之意。
战国时孟子排列出一个从尧到孔子的名单,认为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①,而他本人是继孔子正统。韩愈的道统序列基本上同于孟子所说,加上了自己,以继承孟子自命。不过,孟子侧重于讲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而韩愈则是明确提出这是儒学的传 道 系统。后来,宋代道学家对道统说进一步充实、论证。朱熹再续道统名单,以周敦颐、程颢、程颐上接孟子,他本人又承周敦颐和二程。
道统 的 道 ,主要指儒家的仁、义理论。韩愈的《原道》即旨在究明儒家之 道 ,批判佛教和道教。他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这里韩愈分别给仁、义、道、德下了定义,对仁与义予以肯定,因为其内涵清楚稳定,是 定名.而道与德则属于中性词,君子、小人均各有道,品德也有优有劣,所以道与德是 虚位.在韩愈看来,道德只有以仁义为内容才有意义。他接着以儒家的道德概念去批评老子的道德概念,认为老子所讲的道德,其内容不包括仁义,是他个人的褊狭理解,而儒家所讲的道德,其内容包括仁义,这是天下人都公认的。以上所论涉及到了一个儒、道长期争论的问题。《老子》认为,万物由道而生,由德而长,道德是万物发生与发展的根本,即 道生之,德畜之 ,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②。另方面又认为,仁义等德行是人为的,是对自然的道的破坏。《庄子》进一步肯定道德的虚静无为属性,要求退仁义。韩愈为避免 道统 之 道 ,与老子之 道 发生混淆,所以才在《原道》中首先强调, 道统 之 道 以仁义为特定内容,是儒家所特有的主旨。
① 《孟子?公孙丑下》。
② 《老子?五十一章》。
为什么 道统 在秦以后中断了呢?《原道》解释说,孔子的经典被秦朝焚书 所毁,这对道的传播是很不利的;在汉朝,道又受到黄老之说的干扰;在晋隋间,道又受到佛教的干扰。在上述情况下,凡是谈道德仁义者,不是依从道家观点,就是依从佛教观点,而既然依从了道、佛二家,那就一定脱离了儒家之道,还会反过来攻击儒道。这样一来,后人即使想要了解儒道,又哪里听得到呢?
《大学》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韩愈很欣赏该篇所讲的 正心诚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将其作为道统理论的经典之作。他说:传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大学》分 经 、 传 两部分,上面韩愈所引的 传曰 就是《大学》内容。韩愈在这里划清了儒家与道、佛的原则界限。儒家讲人格修养, 正心诚意 ,是为了有所作为,旨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道、佛讲个人修炼,讲 治心 ,则是置天下国家于不顾,并且背弃了忠君、孝父的 天常.如果儒家道统不能战胜道、佛,那么子女就不以父为父,臣下不以君为君,民众就不做应做的事。韩愈在这里点明,儒学是为封建国家长治久安服务的最切合实际的学说,儒学旨在入世,而道、佛二家旨在出世。
宋代道学家将韩愈的观点进一步展开论证,并从《大学》中归纳出 三纲领 和 八条目.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欲治国平天下,必须先从个人修养做起,而个人修养首先是内心的工夫。由此可见韩愈在儒学向道学转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性三品与情三品
韩愈在展开道统说理论时,触及到了人格修养问题。他又作《原性》,专门阐说了性三品与情三品的观点。他说: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性者五;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情者七。
他认为,性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情是人与外界接触后产生的。所谓性三品,就是性分为上品,中品,下品。而构成性的,是仁、礼、信、义、智五种道德。不过,它们在三品中各占比重不同。性为上品之人, 主于一而行于四 ,以一德为主,兼通其它四德。性为中品者, 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其于四也混 ,对某一德或是不足,或是有些违背,其它四德也混杂不纯。性为下品者, 反于一而悖于四 ,对一德完全违背,其它四德也不合。
与性三品相对应,情也分为三品,构成情的内容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上品的情, 动而处其中 ,对七种情感都能控制得恰当合适。中品之情, 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者也 ,对于七情的掌握有时过分,有时不足,但主观意图还是要适当合中的。下品之情, 亡与甚,直情而行者也 ,对于七情无论是过度还是不足,都随意放纵,不加检点。韩愈归纳说, 情之于性视其品 ,即性上中下三品,决定了其情也是相同品级。
关于性善恶和性情善恶的争论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开始了。孔子实际上最早提出了性三品的观点,他认为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的本性是相类似的;又说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①,唯有上等和下等的不会改变。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告子提出性无善恶论,汉代扬雄提出性善恶相混论。在韩愈之前明确提出性三品说的是董仲舒,他在《春秋繁露?实性》中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 圣人之性 ,近于全善; 斗筲之性 ,近于全恶; 中民之性 ,可善可恶,可上可下。
韩愈在《原性》中提到了孟子、荀子、扬雄的观点,认为他们所讲的分别是就人性的上品、下品、中品而言,所以才 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 ,并不全面。实际上是韩愈有意识误解孟、荀、扬之本意,目的是表现自己性三品说的正确性和全面性。也许是出于同样的考虑,韩愈没有提到董仲舒、王充的性三品观点。单就性三品观点而言,韩愈与董仲舒、王充的观点一致,都认为善与恶不可改变,中人之性则可推移,可导向善,也可导向恶。韩愈的观点创新之处在于,他把情也分为三品,并与性相对应,从而将前人的性三品说讲得更为细致。他主张对七情控制在 中 ,不要压制,也不要过分。
这是与佛教观点相对立的,佛教认为为情所累,影响见性成佛,主张灭情以见性。
另外,佛教宣传世人皆有佛性,人人可见性成佛。道教宣传世人皆可成仙,人人可自我修炼。韩愈则以性情三品说来论证儒家礼法制度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从而证明封建伦理和等级秩序乃天经地义,不容侵犯。他强调,中品之人 可导而上下 ,但上品之人和下品之人则是不会改变本性的, 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其品则孔子谓不移也.韩愈并不隐讳性情三品说主要是针对佛、道而发。《原性》末尾设问道: 今之言性者异于此,何也? 韩愈在回答中明确点题: 今之言者,杂佛、老而言也。杂佛、老而言也者,奚言而不异? 如今人们关于性的看法,掺杂了佛教、道教的观点,因而造成人们认识的偏差。因此,《原性》写作的现实意义就不言自明了。
① 《论语?阳货》。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