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远古三代艺术史之原始艺术的萌芽

时间:2024-07-05访问:9来源:历史铺

远古三代艺术史之原始艺术的萌芽

  (一)旧石器时代的原始艺术
  1.艺术从打制石器中诞生
  艺术是人类智慧的创造,只有人类才有艺术。
  人类创造的最古老的艺术是原始艺术。原始艺术也称史前艺术,它一般指人类在远古的原始社会中
所创造的艺术;近年来中国学术界也有人借用黑格尔的话,把它称之为“艺术前的艺术”①。
  艺术是何时起源的和怎样起源的?长期以来是艺术家、艺术史家、美学家、哲学家和史前考古学家
十分关注的问题。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探索,发表了不计其数的长篇论著,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诸如艺术起源于劳动说,起源于模仿说,起源于情感和思想的交流说,起源于游戏说、巫术说、宗教
说、心理说、幻觉说等等②。然而,不管他们的分歧有多大,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就是研究艺术的起源
问题,首先需要追寻人类起源的足迹,将视角伸向遥远的远古时代。
  人类的起源是从人类学会打制第一把石刀开始。因为,没有一只猿手曾经制造过一把哪怕最粗笨的
石刀。古人类学家告诉我们,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发展经过了五个阶段,即腊玛古猿、南
方古猿、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阶段。从直立人告别南方古猿以来,距今至少也有 300 多万
年的历史。可见,人类的起源是非常久远的。在考古学上,人类的远古时代是石器时代,它又被考古学
家划分成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三个阶段。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制造和使用旧的(或最古
老的)打制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制造和使用新的磨制石器的时代,中石器时代是二者中间的
一个过渡阶段。旧石器时代是人类最遥远的远古时代,它相当于地质时代中的更新世。探索人类的起源
和艺术的起源应该从旧石器时代开始。
  多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旧石器时dai考古学家,在探索人类的起源和远古时代的物质文化史方面取
得了引人注目的丰硕成果。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十分丰富。从人类化石
来说,最初发现的北京人、河套人和山顶洞人化石已经为中国早期人类进化史勾画出一个大致的轮廓。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类化石的材料又大大增加。先后发现了属于早期直立人的陕西蓝田人,云南元谋人
;属于晚期直立人的安徽和县人,辽宁金牛山人;属于早期智人的陕西大荔人,山西许家窑人、丁村人
,广西马坝人,湖北长阳人;属于晚期智人的山西峙峪人,广西柳江人,四川资阳人等化石材料,总计
发现人类化石的地点近 30 处。这些材料逐渐充实了中国人类进化的各个环节。特别是比北京人时代
还早的蓝田人和元谋人的发现,把中国人类起源的时间又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现在,中国已拥有代
表着人类进化各主要阶段的标本,其中直立人等阶段的材料在世界上占有主要的地位,完全可以绘制出
一幅从猿到人的真实画卷。
  ①  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7 年 3 月第 2 版。
  ②  朱狄:《艺术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95—172 页。
  从文化遗物来看,发现有远古打制石器的地点比人类化石地点更多,分布范围也更广。其总数已达
三四百处,包括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
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二十五省、自治
区、直辖市的大约近百个县市。从这些地方采集到数以千计不同时期的各种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其中
包括打制的砍斫器、刮削器、尖状器、手斧、雕刻器、石球、石锥、石锯、石镞等各种石器以及磨制的
骨针、骨锥、骨刀、骨鱼叉和角铲等劳动工具,还有许多用兽牙、鸟类肢骨、贝壳、小砾石等原料制作
的小装饰品。特别重要的是,在北京人、山顶洞人和元谋人遗址,还发现有用火的遗迹,在山西芮城县
西侯度和匼河遗址及蓝田人遗址,也都发现过烧骨、灰烬和炭屑,证明我们远古祖先已经掌握了火,懂
得制造和使用火。所有这些发现都为探索艺术的起源提供了宝贵资料。
  当我们看到远古人类最早制作的那些粗糙的打制石器的时候,没有几个人会把它们同艺术联系在一
起。然而,人类第一次艺术创作,正是从人类打制第一把粗糙的石刀开始。人类第一次用砾石打制的石
器,不论它多么简陋、多么不美观,它都是造型艺术的开端。它蕴含着人类创作的思维和想象,同时也
体现着创造的技巧和能力。它是人类以后所有创造的起点和最初形式。因此,最早工具的制造和最原始
的艺术的萌芽是不可分割的。正如有的艺术史学家所说,人类打制的第一把石刀同时也是人类创作的第
一件艺术品;艺术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是同步发展的,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艺术①。
  在原始艺术的起源中,火的发明和使用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驱走黑暗,
延长了劳动和创造的时间;火带来熟食,促进了人类智慧的发展;火还带来防御猛兽,与自然界作斗争
的有力手段;火的使用给了人类全新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类产生了许多新的发明和创造。可以说,原始
艺术正是在远古时代跳动的篝火旁产生的。
  虽然我们还不知道人类究竟是何时打制出第一把石刀的,但从已经发现的目前已知人类最早的打制
石器来看,那一定是相当古老的。
  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石器,在非洲是坦桑尼亚奥杜韦文化中的砍斫器,比较明确的年代,约距
今 180 万年;在欧洲是法国阿布维利文化中的打制手斧,约距今 95 至 90 万年;在西亚是约
旦河流域欧拜迪遗址中发现的类似奥杜韦文化的砍斫器;在美洲和大洋洲,目前发现的最早工具距今不
过几万年,但人类在那里出现可追溯至更早的年代。世界上不同地方人类出现的时间不同,开始制作石
器的年代不同,因而,原始艺术起源的时期也不相同。
  在中国,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最早阶段的石器地点,目前共发现了 4 处,即山西南部的西侯度遗
址,云南北部的元谋人遗址,以及河北北部的小长梁和东谷坨遗址。其中,西侯度的年代较早,经用古
地磁方法测定,距今约 180万年;元谋人遗址略晚,距今约 170 万年,小长梁和东谷坨距今约
100 万年左右。在这些遗址里,都发现了目前中国已知最早的打制石器。
  ①  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7 年 3 月第 2 版,第 1—25 页。
  年代较早的西侯度文化的石器,主要是砍斫器和刮削器,还有体积较小的漏斗状石核和利用台面上
的脊棱为打击点的石片石器。它们是用锤击法、砸击法和碰钻法三种不同的方法打制出来的。表明当时
已有了一定水平的打制技术。元谋人的石器发现不多,仅几件用石英岩打制的刮削器,另外还采集到几
件三角形尖状器和砍斫器。东谷坨和小长梁的石器包括了多种类型的刮削器、尖状器和钻具等,也采用
了锤击和砸击两种方法,有的还有第二次打击和进一步加工痕迹,特别是有些锤击的石片又长又薄,而
且体积都很小,表现了较熟练的打片技术。
  从这些年代最早的打制石器上可以看出,我们远古的祖先很早就学会了选择不同的石料,来制作适
用的工具,并且还创造出不同的打制方法和技巧,知道怎样打出具有一定形式的石器,“形”的概念已
经形成,所以才有了砍斫器、刮削器和尖状器等不同的形式。
  到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国旧石器文化进入空前繁荣的发展阶段。一方面石器制作技术有了进一
步提高,如出现了修理台面的技术,指垫法的加工技术,典型细石器的制作技术等。另一方面石器本身
的类型也多样化起来,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的石器,而且形式更加固定和规整,并向着小型化方向发展
。旧石器文化的发展,反映了远古人类对原始造型艺术认识的发展。打制石器由不固定的形式进步为固
定的,由不整齐的进步为整齐的,由非对称的进步为对称的,由随意拾来的石料进步为特别选择的石料
。这些都是我们远古祖先在长期打制石器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都是原始的狩猎采集生产劳动发展的必
然结果。
  同人类的起源一样,艺术的起源也是一个悠久的漫长过程。在原始艺术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
不断发展过程中,劳动始终是它的源泉。可以想见,当我们远古祖先拿着亲手打制好的尖状器或砍斫器
去追捕野兽,猎获到一只野鹿或羚羊的时候,当他们围坐在篝火旁,一起烤食着刚刚猎获来的野味的时
候,他们该是多么高兴!正是这种原始的狩猎生产方式,逐步地启迪了他们的智慧,刺激了他们的灵感
,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从而产生出最原始的艺术。而我们也就从他们遗留下来的打制石器上,看到了
原始艺术的萌芽。
  2.原始的人体装饰品
  在大约距今四五万年左右,也就是考古学上旧石器时代的晚期,远古人类从最古老的直立人进化到
晚期智人的新阶段。这时的人类已走近了现代人的行列,其长相和身材都同现代人没有多大的差别。考
古学家认为:假如有这么一种人还活在世界上的话,给他们穿上现今我们穿的衣服,和我们并肩走在大
街上,没有人会惊异地多看他一眼。那么,他们是如何打扮自己的呢?
  1963 年,在山西朔县峙峪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一件有钻孔的石墨饰物。碳 14 测定的年代距
今约 28000 年左右,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人体装饰品。但它的形状不完整,看不出是一件什
么东西,而且仅此一件,也无法了解当时远古人类的装扮。然而,在北京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一些原始
装饰品,却为我们提供了真实的依据。
  山顶洞人遗址位于世界闻名的北京人遗址周口店的龙骨山顶上。这是一个洞中有洞的洞穴,被分成
上下二室。上室在洞内东部一个垂直的陡崖上,在这里发现有刚刚出生的婴儿头骨、骨针、装饰品和少
量石器等遗物。钟乳石的地面中部还有一堆灰烬,让人想起山顶洞人围坐在这堆篝火旁烤食兽肉和制作
装饰品的情景。下室在洞内西半部,发现有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体骨,人头骨周围撒有赤铁矿粉,
这里可能是山顶洞人埋葬死者的地方。
  在山顶洞发现的人类化石,有完整的头骨及残片、上下颚骨及体骨等至少包括 7 个人类个体。其
中既有男性也有女性,既有超过 60 岁的老人,也有成年男女,还有少年和刚刚出生的婴儿。似乎是
一个原始氏族家庭的成员。他们都属于晚期智人阶段的原始蒙古人种,是我们黄种人的远古祖先。
  山顶洞人以狩猎采集和捕鱼为生。他们狩猎的对象,既有森林动物,也有山地草原动物。而捕鱼则
扩大了他们生活的来源,使食物有了较稳定的保证。根据发现的一件鲩鱼眼上骨的大小推断,他们已能
捕捞长达 80 厘米的大鱼,反映了渔猎水平的提高。从发现的动物化石判断,他们生活在更新世晚期
的末期。碳 14 测定距今约 18000 年。
  山顶洞人重要的文化遗物有骨针和装饰品。骨针保存较好,除了针眼稍有残破外,整个骨针完整无
缺。长约 8.2 厘米,只有火柴棍粗细,通体磨制光滑。从残留的针眼可以看出,它是用尖利的石器
挖成的。这件骨针的发现,说明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了缝制衣服,尽管他们缝制的可能是兽皮。自从发明
了骨针,才算真正有了缝纫能力,在人类文化史上又迈进了一大步。
  最为重要的就是装饰品的发现,山顶洞人的装饰品包括钻孔石珠、钻孔小砾石、穿孔兽牙、穿孔海
蚶子贝壳、钻孔鲩鱼骨和刻沟骨管六种。
  钻孔的石珠最精巧,为白色石灰岩制成,近似扁平四方形或多角形。一面被磨平,中间琢出一小孔
,另一面呈漏斗状孔,孔边缘由于长期佩戴被磨得很光滑。石珠表面染有赤铁矿的红色。均发现于 10
2 号女性头骨附近,是一种头部佩戴的装饰品。
  钻孔小砾石,为黄绿色火成岩制作,椭圆形,两面扁平,一面被磨光,形状较规整。中部从两面对
钻一孔,孔边缘染成红色,对钻得相当准确,这只有人类智慧发展到相当水平时才能办到。正像考古学
家所说:无论谁看到它,都会喜爱的。因为它非常像现代妇女项下的那颗“鸡心”①。
  穿孔兽牙以貛的犬齿最多,其次是狐犬齿,鹿犬齿和门齿,虎门齿,鼬犬齿等。这些兽牙形状各异
,有像弯角状的、笔尖状的,还有钻头形的、扁平葫芦形的,等等。孔都是用锐利的尖状器从牙根处两
面对挖而成,许多孔由于长期佩带已磨出亮光。穿孔兽牙也是一种佩戴在头上的装饰品。可以想见,串
在一起的时候,垂坠着的是一排黄色光亮的齿冠,走动起来,齿冠相互碰撞磨擦,还会发出诱人的声响
;如果再与白色或红色的石珠串在一起,那情景一定非常动人、非常美观。
  穿孔海蚶子贝壳的扇形壳面,凸起一道道平行的圆棱,因而也呈现出一道道沟槽。孔穿在尖嘴处,
是在石头上磨出来的,有的因佩带使用,孔已被磨光,有的还保留着原来磨出的粗糙边缘。这种贝壳的
装饰品,在我国及世界各地许多史前遗址中都常有发现,表明远古人类都有以它作装饰品的习俗。
  一件在边缘上有钻孔的鲩鱼眼上骨,像一朵茎杆肥壮的蘑菇。鱼骨表面还用赤铁矿染上了红色。这
种用鱼眼骨做成的装饰品在世界上尚不多见。
  刻沟骨管是用禽类腿骨制成。其中最大者有 3.8 厘米长,最短的有 2 厘米长。它们的外表面
磨得很光滑,上刻一至三个不等的椭圆形短沟槽。
  ①  贾兰坡:《山顶洞人》,龙门联合书局 1951 年版,第 65 页。
  山顶洞人上述装饰品的发现,表明他们已经知道将同一类型的东西加以贯串,把不同的形象变成相
同形象,具有了最初的形式美。这些质料不同、形状各异的装饰品色彩也比较丰富,很大一部分装饰品
的穿孔都发红色,这可能是由于系装饰品的带子被赤铁矿染过的缘故。如果我们把山顶洞人的装饰品全
部串在一起,该是怎样的情景呢?一根红带子上,穿着白色的或红色的石珠,黄色和白色的兽牙与骨管
,还有黄绿色的小砾石以及白色的贝壳,难道不是一串美丽的项链吗?
  可以认为,山顶洞人对色彩已经有了认识,而且最先认识的应该是红色。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的装饰
品上染的红色,以及他们埋葬死者时在人头附近撒下的赤铁矿粉,而且从遗址中发现的赤铁矿碎块也可
以看出来。这些赤铁矿碎块最大的可达 20 厘米长,分别在不同地点发现的两块竟能对接在一起,并
能看出人工打制的痕迹。有的赤铁矿碎块边角很光圆,似是经磨擦后形成的。在遗址中还发现有一件扁
圆形的石灰岩砾石,其表面也有红色的痕迹,可能是磨制赤铁矿粉的磨石。过去人们认为,山顶洞人的
赤铁矿块是来自北京以北近 180 公里的宣化市。但考古学家在龙骨山以东约 1 公里的周口店村南
头的土石中,也曾发现同山顶洞遗址相同的颗粒状赤铁矿碎块,因此认为,远在 18000 年前的山
顶洞人已在此开土采矿作染料了①。
  俄国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曾说过:红色是一切野蛮人非常喜爱的颜色②。我们从山顶洞人的装饰品上
看到的正是如此。而且,红色很可能是史前人类最先认识的颜色。这如火似血的颜色早就给了他们深刻
的印象和刺激,当猎获到第一只猎物的时候,当第一堆篝火燃起的时候,当共同生活的亲人死去的时候
,他们对这种颜色是多么熟悉。正是从红色开始,我们的远古祖先开始有了最初的美感。
  也许山顶洞人佩带装饰品的目的,并不单纯是为了审美的需要。有人认为,那些用兽牙、蚌壳和石
头制成的原始装饰品,是力量和勇敢的象征;也有人认为,原始人佩带装饰品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异性的
注意。然而不管怎样,这些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并非是一种审美的动机,也许在山顶洞人的眼中正是一
种美的标志。因为不同时代、甚至不同人对美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即使是现代
人之间审美的内容和形式也各不相同,更何况远古的原始人类呢。
  山顶洞人装饰品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与山顶洞人同时期的其它一些遗址中也发现有类似的人体装
饰品。如在河北阳原虎头梁遗址,就发现有一件穿孔的小石珠和两件穿孔贝饰,甚至还有一件用鸵鸟蛋
皮做成的穿孔小珠。类似的鸵鸟蛋皮小珠,在宁夏灵武县水洞沟遗址也有发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中
国远古人类普遍有了装饰自己的意识,原始艺术已经产生。
  ①  贾兰坡:《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天津人民出版社 1978 年版,第 127 页。
  ②  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三联书店 1973 年 2 月版,第 145 页。
  但是,除了上述原始的人体装饰品外,中国至今还没有发现过旧石器时代其它更令人激动的原始艺
术品。在山西朔县峙峪遗址发现的刻划骨片,有的考古学家认为是峙峪人有意识刻划的,是表现他们猎
取羚羊的狩猎图。但从刻划骨片本身所提供的证据看,把它作为原始艺术品的理由似不够充分。另外,
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许多地区不断发现岩画艺术,这又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艺
术中的岩画。如有的考古学家认为内蒙阴山地带某些岩画中出现了只有当地旧石器时代才有的鸵鸟形象
,因而推测其年代可早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然而,中国已知岩画的年代都很难找到确凿的证据。从岩画
题材的广泛来看,不仅有各种奔跑的动物和射猎、围猎等场面,还有骑马放牧、驾车出行、鬼怪神灵、
日月星辰等内容,推测它们大部分都是古代少数民族游牧人的作品,而不像是远古时代的原始艺术。中
国尚未发现如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那样丰富的原始艺术品,是否就意味着中国晚期智人同欧洲晚期智人
的智力水平有差距呢?事实并非如此。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打制石器比欧洲最早的阿布维利手斧的
年代还要早。而且,从山顶洞人装饰品上的钻孔、刻沟和造型等现象看,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应有原始
的雕刻技艺是非常可能的。中国之所以尚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艺术品,特别是岩画艺术,可能
是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不同审美形式的原因。欧洲的旧石器时代岩画,主要发现于法国的
比利牛斯山区和多尔多涅山区,以及西班牙的北部山区等地,那些地方多高大险峻的山脉和发育良好的
天然山洞,而中国广大内陆地区,尤其是黄河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多是平原、沟壑和河流、湖泊,这些
不同的地理条件培养了原始人类不同的审美需求。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原始艺术可能更多的不是以岩画艺
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但也并不否认会有旧石器时代的岩画艺术。人们期待着中国的考古学家去发现更多
更好的远古时代的原始艺术品。
  (二)中石器时代的细石器艺术
  在远古时代原始艺术的发展中,盛行于中石器时代的细石器,是比旧石器时代粗糙的打制石器要艺
术得多的原始艺术品。
  中石器时代是从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它开始于距今大约 10000 多年前
的地质学上一个新时代——全新世。全新世的地质地貌已形成了今天的模样;各种动植物也都进化成现
代的种群。到处覆盖着茂密的植被,奔跑着成群的动物。就是在这种自然环境中,我们的远古祖先走出
了山林和洞穴,向着新石器时代大踏步地迈进。
  这时,还没有农业和畜牧业,人们依然过着原始的渔猎采集生活。打制石器虽然仍是他们日常生活
的主要内容,但已抛弃了先前那种粗糙简陋的形式,流行着一种考古学家称之为的细石器。
  细石器是一种细小的打制石器。一般长宽不过几厘米,有的甚至不到一厘米,厚仅二三毫米。均采
用硬度较高、有光泽、有色彩、半透明的特殊石料制成,如黑色的黑曜石,白色的石英,酱色的玛瑙,
红色或黄色的玉石髓等,很少用制作旧石器那样的青灰色砾石或燧石。它的制作方法除沿用旧石器时代
的直接打击法以外,还使用了较进步的间接打击法和压制剥片的技术,并且都经过精细的加工。因此,
细石器代表了一种不同于旧石器的新的石器制作工艺。与旧石器直接拿在手上使用不同,这种石器主要
是作复合工具用,最常见的有制作弓箭用的箭头(即细石镞),镶嵌在骨木把柄上作石刃刀的细石叶,
以及雕刻器、尖状器、刮削器和各种扁体细石核等。
  正是这种细石器,我们把它称作细石器艺术,它表现出的是形式美和色彩美的统一。在形式上,经
过精细加工剥制的雕刻器、尖状器、刮削器和船底形、楔形、锥形等各种形状的扁体细石核,都具有完
全对称的形式。而典型细石器又多是形状固定的薄石片,特别是三角形的细石镞和长方形的细石叶,完
全是一种规整的几何形,以至于考古学家把它们称之为“几何形细石器”。在色彩上,经过精心选择的
各种硬石料,都是质地细腻、外表美观、具有光泽半透明的物质。再加上精雕细琢的加工,一件黑曜石
制成的小小的三角形细石镞,或者一件用白石英制成的小小的细石叶,除了它们本身最符合力学原理外
,不论在形式上或是颜色上,都能给人以美感。正如一位著名的美术史学家所说,这种精细的加工、完
整的对称形式和美丽的色泽等特点,都使细石器具有了审美的价值①。
  目前,中国中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基本上还处在探索阶段。已经发现的一些可能属于中石器时代的
细石器,大都仅限于地面调查,有的在考古学界还存在不同看法。得到考古学界基本认可的,主要是陕
西大荔沙苑遗址、山西浦县薛关遗址、河南许昌灵井遗址、山东临沂凤凰岭遗址以及在东北、内蒙古、
新疆、西藏和青海等地发现的一些细石器遗存。沙苑的细石器,由于它比较典型,发现的地点和数量也
较多,还被命名为中石器时代的“沙苑文化”。
  细石器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就存在着逐渐小型化的发展趋势
,特别是在黄河流域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些地点,如内蒙古萨拉乌苏,山西朔县峙峪等遗址,已经出现
具有细石器雏型的石叶和石核。在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末叶的山西沁水下川遗址和河北阳原虎头梁遗址
还发现了典型细石器。这表明,黄河流域中石器时代的细石器艺术,继承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传统
。因而考古学家认为,华北地区是中国细石器艺术的起源中心①。不仅如此,中石器时代以后,细石器
艺术在中国北方和西南一些地区,还一直流行到新石器时代,甚至更晚的历史时期。显示了细石器艺术
在中国原始文化和原始艺术的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影响。
  ①  王逊:《中国美术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7 页。
  ①  贾兰坡:《中国细石器的特征和它的传统、起源与分布》,《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8 年
16 卷 2 期。
  安志敏:《海拉尔的中石器遗存——兼论细石器的起源和传统》,《考古学报》1978 年 3 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