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秦汉经济史之秦代社会经济的兴衰与治乱

时间:2024-07-05访问:8来源:历史铺

秦代社会经济的兴衰与治乱
  (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经济举措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空前统一的封建王朝——秦。面对这样一个大国,秦王朝没有现成的统治经验可借鉴。秦始皇以其宏伟的气魄和胆略,创造性地运用战国时代秦国与其他六国的治国方针,规划了统一帝国万世永存的蓝图。在这幅博大精深的蓝图上,不仅包括秦始皇设计的政治、军事、文化策略,而且还囊括一系列重大经济举措。
  1。健全中央集权制的财政管理机构为了巩固统一大业,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秦代实行中央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秦王朝的财政管理机构是秦国财政机构的继承和发展,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代的中央财政管理系统是按照便于君主专制的模式构建的。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财政大权。下设丞相,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①,包括协理全国财政。丞相可参与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贯彻实行由皇帝批准的各种财政命令。丞相李斯就曾 更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 ②。丞相还有权考核中央各官署的用度,监管中央到地方的财政,直接向皇帝负责。另据世传秦 相邦戈 铭文,可知丞相还经营管理都城咸阳官营手工业作坊的监造等工作。又御史大夫为副丞相,负有财政监察之责,并掌管天下图书计籍。如秦始皇时,张苍为御史,主柱下方书, 明习天下图书计籍 ③。
  中央具体负责管理财政的机构有大内和少内。大内负责管理帝国 公家 的财政,少内管理帝室 私家 的财政。大内官长又称治粟内史,或简称内史,主要掌管国家 谷货.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记载,治粟内史具体负责田租稿税的征收、积贮和支出。凡存放在各地的粮食、刍稿,每年必须由上计吏造册上报内史,由治粟内史统一掌握。甚至规定用来酿造官酒的籼稻和糯稻数量,也必须把使用情况定期报告内史。此外,治粟内史还负责对官府公器的收发和变买,负责都官,刑徒等衣物的分发和收缴,还负责调度手工业者。手工作坊必须把工师和新工、故工传授、学习工艺的情况记录下来,上报内史。《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说: 盗出朱(珠)
  玉邦关及买(卖)于客者,上朱(珠)玉内史,内史材鼠(予)购。 ④可知内史有权收缴私自偷运或出卖的珠玉珍宝,并给破获者以适当奖赏。这些都表明治粟内史大多执掌国家的实物财政。治粟内史的属官有丞二人,其中太仓令丞佐助管理谷货实物的收发和贮存。
  ①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②   《史记?李斯传》。
  ③   《史记?张丞相传》。
  ④   文物出版社 1978 年版,第 211页。
  少内官长又称少府。《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云:少府 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秦国征收山泽之税是从商鞅变法开始的。而山泽之税中最主要的是盐铁之利。董仲舒曾指责商鞅改帝王之制, 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①则知盐铁负担面广,少府的这笔收入是相当可观的。秦设有专门的机构和官吏管理盐政和铁政,实行盐铁包商政策。《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秦国曾在蜀郡成都置盐铁市官并长丞。秦始皇时,司马昌 为秦主铁官 ②。各地盐铁官所收顾租(即承包税)
  与市税,皆汇于少府。除山泽盐铁之税外,少府的另一大宗收入是人口税。
  秦自商秧开始征收户口税,称之为 户赋 ,后改为 口赋.《淮南子?汜论》说: 秦之时……头会箕敛,输于少府。 就是指秦代按人头征取税钱,用畚箕装收,上交少府。可见少府主管钱税收入,凡山泽盐铁市井税收和人口税收,概由少府领受作为皇帝私藏。于是大大加强了皇帝的经济特权,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便利的经济条件。
  少府既是帝王征收特种税的财政机构,又是为其收藏钱财的贮存机构,也是制造皇室物品的手工业管理机构,还是为帝王办事服务的后勤机构。故少府设多种属官分管各项工作。如设盐铁官长丞负责征收盐铁税;设都水长丞主陂池灌溉,保守河渠;设永巷令掌宫人帐簿,公桑养蚕及女工等事;设平准令掌知物价及练染作彩色;设御府令丞掌供御服;设太医令丞主医药;设廪牺令丞掌祭祀牺牲;设导官令丞主择米;设佐弋掌弋射;设六尚即尚冠、尚衣、尚食、尚沐、尚席、尚书侍奉帝王日常起居活动;还设有将作少府专门为帝王营建宫殿、苑囿和陵墓等等。随着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其统治区域不断扩展,少府占有的财源、税收和人力也不断增长,于是皇帝的 私 有经济特权日益庞大,最终导致其私欲的恶性膨胀。
  秦代的地方财政管理系统分为郡、县两级制,是按照强化中央集权的模式构建的。郡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财政长官,负责本郡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并监督所属县、道(秦在边郡设道)的财政。郡守有权在郡内征收租税,征发劳役。还统领地方盐、铁、市官,负责本郡官营手工业作坊的监造管理等。
  郡守必须按时受县上计,上计的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税数量,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上计材料经郡守核实后评定政迹优劣,并进行处罚或奖励。
  而且郡守必须年终向中央上计,接受中央的考核和奖惩。郡守的财政佐吏有郡丞等。郡丞协助郡守管理财政,具体负责上计之事。另有郡少府掌管郡中钱财,以供郡府用度。
  秦制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县令、长为县一级的财政长官,负责本县财政租税收入和支出,管理生产并分派徭役。还主持上计,接受郡与中央的财政检核。据《睡虎地秦墓竹简》所载,县令、长必须及时检查县属官员的财物与帐目,责令其赔偿亏损的财物,还须供应来县办事的中央官员口粮。而且,大内或少内所设的 县工 (县手工业作坊),必须由该县提供工匠和原料等等。可见县令、长在财政方面责任重大。县令、长的财政佐吏有县丞。县丞在财政上除主管仓狱外,还负责本县上计。财政属官有县少府,掌管县府钱财。有县令史,负责检验仓库。且有县啬夫多名。田啬夫主管公田,在徙民、救灾等情况下赐民公田或假民公田;司空啬夫掌水利、建筑、道路等工程;库啬夫管理手工作坊;漆园啬夫掌管漆园诸役;仓啬夫管理仓库;厩啬夫管理饲养等。
  ①   《汉书?食货志上》。
  ②   《史记?太史公自序》。
  秦在边郡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道,由道啬夫主管。《睡虎地秦墓竹简?语书》说,南郡守腾向县、道啬夫发布命令,要求不论县或道都要执行中央统一的法律、田令等,不得奸私。但秦一般在夷道地区实行财政优惠政策。秦昭王时,曾与板楯蛮夷盟约: 顷田不租,十妻不算.李贤注: 优宠之,故一户免其一顷田之税,虽有十妻,不输口算之钱。 ①秦代在县下设乡,大乡(五千户以上)设有秩,小乡(不满五千户)置啬夫。乡官除掌管一般行政事务外,在财政方面负责管理乡所辖土地、户口,主持摊派徭役,征收赋税,参与国家仓库粮食的保管,处理民户财产纠纷等。
  秦在乡下设亭、里。亭有亭长,里有里正或里典(为避始皇名 政 ,改正 为 典 ),其财政职能大体与乡官类同,还设有专门管理农业生产的佐吏 田典.由此可见,秦代通过严密的财政分工,苛细的财政立法,严格的财政监督、上计、考核制度以及财政奖惩制度,强化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和管理。于是,秦代的财政管理机构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提供了保障。
  但秦代过于严密苛细残酷的管理制度,必然束缚人们的手脚,使财政官员和地方财政不能发挥积极主动性,以至于物极必反,因缘为奸。而且,秦代的财政管理机构主要是承袭战争年代秦国的财政体系发展而形成,其中有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和平建设时期大统一帝国的要求了。特别是少府的财政职权就是个大问题,但秦代统治者并没有及时进行调整,终于铸成大错。更为可悲的是,秦王朝的种种暴虐行径使财政机构不能正常行使职能,甚至使生产管理系统处于瘫痪状态,其后果是不难预测的。
  2。 使黔首自实田 自商鞅变法以后,封建土地所有制在秦国形成。商鞅通过田制改革集中垄断国内的土地所有权,并由国家统筹规划。决裂封君采邑和乡邑村社土地上旧有的阡陌,按照统一规制修筑新的阡陌,然后由国家 制土分民.一部分土地通过授田和军功赐田等方式转归私人占有,一部分土地由国家机构直接经营,使土地关系具普遍国有和私人占有的二重性。
  《新唐书?突厥传》引杜佑云: 周制步百为亩,亩百给一夫。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更以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给一夫。 可知商鞅授田以大亩百亩为单位。且实行辕田制,让受田农民终生占有田地, 爰(辕)自在其处,不复易居.同时,授田制还与编户制相联系。《商君书?去强》说: 举民众口数,生者著,死者削。 生者著籍,死者销籍,有名于上者皆授与田宅,相反则 上无通名,下无田宅 ①,农民生则著籍受田,死则削籍还田,户口、田地皆由国家管理,统筹安排。
  当时除实行授田制外,还实行军功爵户赐田制。《商君书?境内》曰: 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 即依据军功爵级的高低赐给相应的土地,严格遵循按尊卑爵秩等级名田宅的原则。不过,用以 厉战士 的赐田,同样 身死而田夺.这种授田赐田制,直到秦始皇初年仍在推行。《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田律》规定: 入顷刍藁,以其受田之数。无豤(垦)不豤(垦),顷入刍三石,藁二石。 可见所授田地不管农民是否耕种,都必须以授田之数向国家缴纳田租刍藁。《史记?甘茂传》说: 秦乃封甘罗(甘茂孙)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这表明祖父所赐的田宅,子孙不能随便继承,必须通过国家 复赐 才能占有。
  ①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①   《商君书?徕民》。
  秦之所以长期推行授田赐田制,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秦承袭村社授田制遗风;二是秦有实行授田、赐田的社会条件:早期秦国地广人稀,国家掌握着大量的荒闲地。后来秦国对外战争的胜利,又使秦国夺得成批成批的土地,可以满足军民的土地要求;三是现实斗争的需要:秦国为了赢得统一战争的彻底胜利,所以 急耕战之赏 ,通过较严格的授田赐田制激励农民积极生产,将士英勇杀敌。
  自秦统一六国后,社会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就秦国本身而言,由于秦统一战争的完成,土地掠夺已到尽头,故秦的授田赐田不再是现实斗争的需要,也失去了继续推行的客观条件。另就被吞并的六国而言,虽然战国初年各国程度不同地实行过授田制,但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到战国后期各国的田制已有很大差别。尤其是三晋地区,地狭人众,经济制度变革迅速,到统一前夕授田制自行瓦解,私人土地买卖关系已经产生。而对复杂的社会形势,秦始皇必须采取新的土地政策使全国协调一致。于是,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 使黔首自实田 ,令全国民众向国家呈报占有耕地的实数,即承认民户世代继承占有田产的合法性,正式宣告授田制的终结。
  总而言之, 使黔首自实田 ,不仅是秦国土地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对各国土地制度发展现状的概括和总结。《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琅邪刻石曰: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说明朕即国家,对全国土地拥有最高所有权。而 使黔首自实田 ,又说明皇权已承认全国臣民拥有土地的世代继承和支配权。由此最终形成我国封建社会土地占有的两级结构。因为土地所有权被国家和私人两方分割,所以它既不是完整的国有制,也不是完整的私有制,而是国有与私有的综合体,使土地所有权具有不定性和流动性。这与西欧封建土地制度的多级结构和相对凝固性有明显差别。可知秦始皇 使黔首自实田 ,实质上是封建国家通过土地所有权的一次性分割,来支配尽可能多的臣属。而且废止一切中间环节,使全体社会成员的人身都依附于国家并提供赋役,形成以皇帝为核心的辐射型状态。
  故 人迹所至,无不臣者.足见由秦始皇最终完成的封建土地制度的两级结构,是巩固封建统一,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经济基础。
  3。统一货币与度量衡面临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有许多经济问题等待统一的秦王朝来解决。为了便利全国上下的经济交流,使国家的财政职能正常运转,秦始皇下令统一全国的经济计量。
  (1)统一货币秦统一中国以前,各国铸币的形态、大小、轻重不一,计量单位也不相同。在韩、赵、魏三晋地区,主要流行 布币 ;在齐、燕地区,主要流行 刀币 ;南方的楚国,主要流行铜贝(通称蚁鼻钱)和金币 郢爯(chèng音称).无论是布币、刀币、铜贝或金币,都有大小不等的各种形态和各自的计算单位。秦国曾继承周的传统,长期以布帛充当货币。到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 初行钱 ,这种钱即 半两钱 ,近年来在秦国遗址多有发现。《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金布律》规定: 钱十一当一布 ,秦律中许多钱数都是11的倍数,就是从布折算的结果,表明了铸币 半两钱 对布的取代过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到战国晚期,各国货币呈现两种统一趋势:一是在经济交往频繁的中原地区,即周与韩、赵、魏四国,通用一种式样完全相同的小型方足布,这自然是商品交换的发展,需要统一货币计量的结果;一是在沿黄河地区即周、魏、赵、齐、燕、秦等国,都先后流行圆钱,圆钱无论在铸造、流通、贮藏等方面,都是最便利的,它的广泛流行,自然是货币形式优胜劣汰的结果。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即废止六国货币,以秦国的货币为基础,进一步统一全国货币。《史记?平准书》记载: 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 近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秦代半两 钱较多。在始皇陵兵马俑坑及刑徒墓中,就出土 半两钱 600余枚,皆为方孔有郭圜钱,一般直径在2。27- 2。5厘米左右,重量在2。5- 3。35克之间,实际重量为五铢或六铢①秦统一币制后,克服了多种货币在使用、换算上的困难,有利于国家财政职能的行使,同时也便利了各地商品交换和经济交流,而秦半两圆钱的式样,因其使用方便,成为汉代及后世铜钱的滥觞。
  (2)统一度量衡秦国商鞅变法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仍以布帛充当货币,规定民户以粟帛等农副产品交纳租税,以粟帛购买爵位。国家强调以实物为流通、支付手段,有意压制货币经济的发展。因此,商鞅对测量实物多少的度量衡制非常重视,曾经 平斗桶、权衡、丈尺 ①,由国家制定颁行统一的计量标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鉴于战国时代各国推行的度量衡制差别较大,不利于统一帝国财政职能的运行,于是 一法度衡石丈尺 ②,统一度量衡。秦始皇下令废止各国混乱的计量,以秦商鞅变法时期的度量衡制为标准,颁行全国。如传世的商鞅方升(铜质,现藏上海博物馆)为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颁发给重泉的标准量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把它调回检核,重新刻上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再颁发到临作为标准量器。又1964年西安阿房宫遗址出土 高奴禾石铜权 ,为秦昭皇时铸造。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又在铜权上铭刻统一度量衡的诏书,至秦二世即位,再次补刻诏书作为标准衡器。而且,秦在统一度量衡时,也制造了许多新的标准器具,刻上诏书铭文发至全国各地。其诏书曰: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其中一部分附有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诏: 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毋疑。 ③这种刻有诏书铭文的秦标准器,在陕西、甘肃、山西、河北、河南、内蒙、辽宁、吉林、山东、江苏等地均有发现。可知秦代推行统一度量衡的工作,确是雷厉风行的。
  ①   参看吴镇烽《半两钱及其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三号。
  ①   《史记?商君列传》。
  ②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③   《颜氏家训?书证》。
  秦王朝颁行的度量衡制如下表:
  

  

  


  秦王朝在统一币制的同时,又统一度量衡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国家对全国经济的控制。为了保证度量衡器的统一,秦律规定对主管度量衡器有误差的官吏实行处罚,以便于国家统一征收租税和发放实物,加强对全国财政的量化管理。当然,全国计量标准的统一,同样有利于民间各地的经济交流,促进社会经济的一体化。
  4。便利水陆交通为了健全经济管理体制,秦始皇除制定了一系列经济制度外,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连串的经济建设,决心建立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加强对全国各地的控制。
  秦统一六国后,即下令拆毁各诸侯国设置的关塞、壁垒,削平险阻,畅通陆路交通。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开始修建驰道。据《秦始皇本纪》所载他五次巡游的路线,可知秦驰道遍布今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河北、山西、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四川等12省数万里之地。其中主要有两条干线:一条自咸阳东指齐、燕海滨,一条从咸阳南向吴、楚之地。道路皆用重锤夯筑,道宽50步,每隔3丈栽一棵青松。有关秦驰道的遗迹,后世多有记载。《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一,曾提到湖南永州零陵县境内的秦驰道, 阔五丈余,类大河道。 一条从桂林北至全湘的秦驰道,长达700里, 皆长松夹道 ①。北宋王安石还写过一首《秦皇驰道诗》。
  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又令蒙恬等人修建一条由咸阳向北延伸的 直道.直道从咸阳以北的云阳出发,穿过陕西北部的山岭,进入内蒙古草原,跨过黄河,直达九原郡(治所在今包头市西南),全长1800里(约今700公里)。这条直道一半修筑在山岭上,一半修筑在平原草地上,道路可并行二、三辆马车,工程非常艰巨,但前后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
  为了打通南岭山脉的阻隔,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王朝又在湖南、江西、两广地区修建 新道.新道将岭南的道路与秦驰道相连,加强了中原与南疆的联系。
  另外,秦始皇还命常頞在今宜宾直通云南曲靖附近的崇山峻岭间开凿了一条 五尺道 ②,使西南边境的人民可由五尺道进入四川,到达关中。于是,形成了全国以咸阳为中心的陆路交通系统,把中国各地联成一体。
  在水道方面,秦始皇决通战国时代被雍塞的川防,使江河水道航行畅通。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等记载,当时内河船只在黄河、漳河、长江、岷江、云梦、湘江、浙江、钱塘、漓水等河道上往来行驶,并可通过海上航道沟通南北水系。而且,秦王朝还在各地兴修水利,开渠浚河。
  秦始皇时,曾在今甘肃省境内开凿了一条有名的秦渠,在关中地区亦引渭水为兰池。秦二世时,又在咸阳至南山开凿了一条漆渠。蜀守李冰除在蜀地穿通郫江、检江外,还在越地造通陵, 起马塘湛以为陂,治陵水道到钱塘,通浙江①。
  ①   邝露:《赤雅》。
  ②   见《史记?西南夷列传》,又《汉书?西南夷传》 常頞 作 尝破.
  为解决进攻南越军粮的供应,秦始皇令监御史禄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修筑了一条著名的灵渠。灵渠选择湘水和漓水最近的地方开凿。为了平缓水势,便于行船,渠道采取迂回行进的方式,以减少坡度势差。同时灵渠还建有分水控流设备——铧嘴;防洪泄水设备——大、小天平。整个渠道、堤坝工程布局合理,巧妙灵便,创造性地运用了我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最新成果,表现出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灵渠约修成于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连接湘水、漓水,全长30公里。它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一直是我国古代水利交通的重要枢纽,被称为 三楚两粤之咽喉 ,在世界航运工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总之,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间,先后完成驰道、直道、新道、灵渠等大型水陆交通建设,其工程之浩大雄伟,堪与万里长城媲美。当时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都包括在这一庞大的交通网内,这对迅速改变古代交通落后的状态,强化中央集权统治,巩固国家统一,无疑起了重大作用。同时,水陆交通网使各经济区域的联系更加紧密,这对促进生产技术、商品物质的交流,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但在当时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这些工程只有靠大规模地役使民力才能完成。
  5。迁徙豪富与移民实边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全国人民的控制,维护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秦始皇实行大规模的移民运动,直接调配全国人口。
  早在商鞅变法之时,秦就推行过徙民政策,曾经把那些议论新法的 乱化之民 , 尽迁之于边城.此后秦每攻克一地,必徙民充之以巩固占领区。《华阳国志?蜀志》载秦灭蜀后,秦惠文王于后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 移秦民万家实之.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0年),司马错攻楚, 赦罪人迁之南阳 ①。秦王政即位,继续实行徙民实边的政策,同时也把一些不轨之民迁至巴蜀、南阳,一是这两地距秦腹地关中较近,二是巴蜀地形险要,而南阳也有楚方城可恃。这样既便于加强对他们的控制,又可巩固关中的经济地位。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根据社会形势的新发展,部署了更大规模的移民计划。随着全国水陆交通网的形成,险阻先后被夷平,秦始皇改变把不轨豪民徙至巴蜀、南阳的旧规,即在统一的当年, 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以免除十年徭役的优惠条件, 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 ②,把关东豪民置于关中首府的直接控制之下,进一步消除动乱的隐患,同时强化首府关中地区的经济优势。可见这种徙民实为 强干弱枝 之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
  随着边疆地区的不断延伸,秦始皇又更大规模地进行移民实边活动。《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 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復十二岁 ,开秦代徙民实边之端。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使蒙恬等北逐匈奴,在阳山、阴山、榆中(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沿黄河一带设置44县, 徙谪实之。 《汉书?地理志》说,这一地区的郡县, 颇有赵齐卫楚之徙。 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再一次 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这对于巩固开发北部边疆起了积极的作用。
  ①   《越绝书二》。
  ①   《史记?秦本纪》。
  ②   《史记?秦始皇本纪》。
  在南部边疆,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 发诸尝逋亡人、赘壻、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汉书?淮南王传》还提到,当时领兵驻守五岭百越地区的尉佗,曾 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另据《越绝书》所载,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皇至会稽,徙大越民置余杭、乌程等地,又 徙天下有罪谪吏民置海南故大越处,以备东海外越.可见 秦徙中县之民……与百越杂处 ①,不仅有利于巩固、开发南疆,而且也大大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
  总而言之,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秦始皇的徙民之举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而且对改变中原 地狭人众 的局面,均衡全国人口分布,促进各地经济全面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但其时徙民活动失之过急过猛,完全依靠封建国家的强权政治推行,没有顾及到徙民的经济利益,故使天下动摇,民怨沸腾。
  (二)秦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秦王朝统一以后的社会形势,以及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一些经济措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农业经济的发展秦统一中国以后,土地占有的两级结构完全确立。当时六国贵族受到打击,大批豪富被迁到关中等地,庶民地主发展缓慢,最得势的是由军功起家的官僚地主,可见秦代的地主阶级数量不多。而占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数量庞大,他们依附于封建国家,是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碣石刻辞云: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 说明秦政权鼓励农民努力发展生产。
  秦自商鞅变法以后,历代国君都把农业作为治国之本,非常重视水利建设,推广铁器和牛耕。战国时代所修建的都江堰灌溉系统、郑国渠以及其他数以万计的陂池沟渠,直到秦统一后仍在发挥作用。而且,秦代配合水陆交通建设,又在陇西、关中、巴、蜀、黔中、会稽等郡修建了大批新的水利设施,使更多的农田得到灌溉,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铁农具在战国已普遍使用,秦代的铁农具又有发展。近年考古发现大量秦时期的铁犁铧、铁臿、铁锄、铁镰等,不但分布广泛,而且器形有所改进。
  另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都有具体的规定,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处理,说明秦政权非常重视铁器的分配管理。
  《战国策?赵策一》说: 秦以牛田,水通粮。 可知秦国已使用牛耕。
  在云梦秦简中,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繁殖率,完不成任务的要受处罚。而且,定期进行考课,对饲养好的予以奖励,饲养差的给予处分,说明官府非常重视保护、喂养耕牛。
  目前,考古发现秦代的铁犁铧越来越多,则知牛耕推广较快。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为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深耕细作、增加耕作效率提供了便利条件。
  ①   《汉书?高帝纪》。
  秦代的耕作技术在战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秦简中提到应根据不同的农作物决定每亩播种的数量,说明当时人们已经知道合理种植。另外,秦律也对如何搞好田间管理,保护农作物生长作了若干规定。特别是秦始皇相国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其中《任地》、《辨土》、《审时》等编,是记载农业耕作技术的专著,记载了改良土壤、适时种植、间苗保墒、除草治虫等方面的经验和知识。汉初流传的《耕田歌》曰: 深耕穊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 ①实为耕作经验之谈。这首歌在秦代应已产生。
  秦代的农产量一般每亩产粟一石半,折合今制每亩合粟140市斤。由于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秦代封建政权存放在各地官仓中的积粟非常丰富。秦的统治中心关中地区,也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汉书?地理志》说: 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居什六。 这里农业生产一直发达,国家的粮食储备相当丰厚。秦律规定,官仓储存的粮食, 栎阳(今陕西临潼东北,秦故都)二万石一积,咸阳十万一积 ②。直到秦末刘邦入关时,这里依然 仓粟多 ,积存大量粮食。故后来萧何 转漕关中,给食不乏 ③,使刘邦终于赢得统一战争的胜利。
  中原地区是秦代粮食的主要产区,封建政权在这一带的存粮也非常之多。《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秦末陈留尚有秦 积粟数千万石.其时南阳宛地亦人民众,积蓄多.楚汉决战前夕,彭越攻下昌邑旁二十余城, 得谷十余万斛,以给汉王食 ④。而秦建于荥阳、成皋间的敖仓是当时最有名的粮仓, 积粟甚多.刘邦曾 据敖仓之粟 打败了项羽,后来英布叛汉时,仍有人提出 据敖庾之粟 是成败的关键。可知秦汉之际十多年间,敖仓之粟取之不竭,其存粮是非常之多的。①另巴蜀地区也是秦代的重要产粮区,《华阳国志?蜀志》云: 汉祖自汉中出三秦伐楚,萧何发蜀,汉米万船,而给助军粮。 《史记?高祖本纪》还记载,因汉初饥荒严重,高祖遂令民就食蜀汉。说明秦汉纷扰之际,这里的粮食积累仍然丰富,农业生产相对稳定。
  总而言之,秦代各地官仓储粮的丰富,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广大农民在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压迫之下,仍在拼命地耕作,推动了秦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①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②   《睡虎地秦墓竹简?仓律》。
  ③   《史记?高祖本纪》、《萧相国世家》。
  ④   《史记?高祖本纪》、《彭越传》。
  ①   参看安作璋《从睡虎地秦墓竹简看秦代的农业经济》,载《秦汉史论丛》第一辑,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2。工商业的发展战国以来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秦统一国家的建立,以及秦始皇推行的有关经济政策,促进了秦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秦代手工业分为官营和民营两种。官府手工业一般规模较大,从中央到地方都设工室进行管理。根据不同的手工技术又分为工官、铁官、将作(土木工程)等独立的生产部门。
  在各官府手工工场,具体负责生产和管理的有监造官、工师、丞等。从事生产的工人,有的是官府征发来的个体手工业工匠,大部分则是刑徒。凡官府手工产品必须刻上制造官署、负责人和制造人的姓名,以便考核质量。官府手工业产品主要满足国家、皇室、官府的需求,一般不投入市场。而民营手工业主要制造民用产品,投入市场销售,故与商业发展的关系密切。
  秦代最重要的手工业是冶铁业。冶铁业在战国后期已相当发展。秦国官府专门设有管理铁器生产和使用的官吏,如秦简中的 左采铁 、 右采铁 等。近年曾在秦都咸阳宫殿区附近聂家沟沟头西北,发现秦的官营手工冶铁、铸铁作坊遗址。遗址上到处都是铁渣、炉渣,并有铁块等,规模非常庞大。
  秦代除官营冶铁业外,民营冶铁业也很发达。司马迁的四世祖司马昌曾为秦主铁官,当时铁官大概既管理官营冶铁业,又负责向民营冶铁业收取铁税。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政权曾把一批六国的大冶铁豪富迁到巴蜀、南阳等地,这些人到达迁地以后,就利用自己的资金和技术,募民鼓铁,不久都成为巨富。蜀郡卓氏、程氏、南阳孔氏等,都是这样重新发展起来的大冶铁家。他们 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 ,广辟销售市场,促进了冶铁业的发展和商品市场的活跃。
  秦代的青铜业也具有重要地位。考古发现咸阳宫殿区附近的一处官府冶铜作坊,占地南北150米,东西60米,规模相当可观。①又据《三辅黄图》记载: 秦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钟鐻,高三丈,钟小者千石也。销锋镝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人。立于宫门,坐高三丈。 可想而知这样的官营冶铜作坊规模更大。另在秦始皇陵东侧大型陶俑陪葬坑中,发现的青铜兵器剑、矛、镞等,皆制造精良,并经过铬化处理,故在泥土中埋葬2000年以后,仍不蚀不锈,锋利如新,说明秦代青铜铸造技术非常高超。
  秦代的制陶业也很发达。当时官府制陶作坊主要为帝王、官僚服务,一般为宫廷烧制砖瓦和陪葬用的陶质明器。在咸阳宫殿遗址发现的瓦,形制多样,美观实用。还有用来作为地下水道的陶管,有各种形制,而且便于套接。
  更令人赞叹的是,秦始皇兵马俑数千个形态逼真、形体高大的陶俑,即为官府作坊创造的陶制工艺史上的奇观。另有官营性质的市亭制陶作坊,除烧制官府器物外,还制造部分生活用器,向民众出售。而民营制陶作坊全部制造生活用器,上市销售。因为陶器是古代人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有广阔的销售市场,因而刺激了秦代民营制陶业的发展。在秦都咸阳附近的咸亭,是民营制陶作坊的聚居区。袁仲一曾列举了秦代民营制陶作坊的陶文计17类40种,得知咸亭所属的17个里都是密集的民间独立制陶作坊,可见当时私营制陶业的发达。①另外,秦代的漆器业也很发达。秦是我国古代生漆的重要产地,漆的产量相当多。《史记?滑稽列传》曾提到秦二世穷奢极欲,修筑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欲漆其城 ,并开凿漆渠, 而运南山之漆 ②。据云梦秦简《工律》,秦有专门的漆工和髤工从事漆器生产。在秦墓中也不断出土各种漆器。此外,秦代的纺织业、制革业、煮盐业等都较发达,特别是造船业和建筑业相当进步。
  ①   参看《秦都咸阳几个问题的初探》,《文物》1976年第 11 期。
  ①   《秦民营制陶作坊的陶文》,《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 1期。
  ②   《长安志?咸阳县》引《括地志》。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尤其是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秦代商业也开始活跃起来。虽然秦始皇推行 上农除末 政策,但并非完全取消 末业 ,而是有限制的发展商业。秦始皇对大商人就比较尊重。如乌氏倮以变卖畜牧起家, 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巴寡妇清以经营丹穴致富, 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③这些作法实际上鼓励了商业的发展。同时,秦始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及水陆交通建设,也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当时遍布各郡的城市不仅是该地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是该地的商业中心。如蜀郡成都, 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 ,①城内都有繁华的商业区。其他自战国以来就发达的城市蓟(北京市)、邯郸、陶(定陶)、温(河南温县)、轵(济源)、临淄、吴(苏州)、寿春(安徽寿县)、宛(南阳)、番禺、雍(陕西凤翔)、栎阳、乌氏(甘肃平凉市西北)等,以及秦代新发展起来的城市丽邑、云阳、临邛等,都有商业市场。秦代修建的水陆交通网把这些都市、集市连接起来,形成庞大的经济整体,为西汉前期的商业繁荣奠定了基础。
  总之,秦代社会经济相当发展。当我们置身于以咸阳为中心的宏伟建筑群中,远眺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面临工程浩大的水陆交通网络,清点星罗棋布谷货充溢的仓库,期盼着皇家、方士船队远航海上的归帆,俯视着皇陵、秦墓掩藏的无数珍宝……不由得惊叹秦代劳动人民在短短十余年内创造了如此巨大的物质文明。是什么因素促使这些人间奇迹的出现?是专制皇权!是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体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以皇权为代表,是主权和土地所有权、行政职能和经济职能的统一体,它足以凭借国家机器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可以把劳动人民的血汗尽量压榨出来,可以把统一国家分散的、弱小的经济力量聚合成整体实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然而,它最终不能对经济条件发号施令,人间悲剧往往在过度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妄图创造更多人间奇迹的背后产生。
  (三)繁苛的租税徭役剥削
  秦王朝在短短十多年间所创造的巨大物质文明,归根结底都是劳动人民血与泪的结晶。秦代统治集团依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对劳动人民进行沉重的租税徭役剥削,侵吞了人民全部剩余劳动甚至部分必要劳动时间,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的正常进行。因而,秦皇绘制的经济蓝图被蒙上一层阴影。
  1。徭役制度与民力掠夺秦代的徭役制和兵役制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兵、徭混一的制度,沿袭了春秋后期井田制瓦解以后各国的力役之征。其时劳动人民除了 治宫室、城郭、道渠 之外,还要当兵打仗。特别是战国时代,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升级,兵役的征发成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于是形成了徭役和兵役合一的力役之征。
  ③   《史记?货殖列传》。
  ①   《华阳国志?蜀志》。
  《汉书?食货志上》引董仲舒说,秦用商鞅之法 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 就是指秦民必须每年服徭役一个月,称为 更卒.另外还要服兵役两年,其中一年在各郡进行军事训练,或为 材官 (步兵)、或为 骑士 (骑兵)、或为 楼船 (水兵);另一年在京师或边疆屯戍,在京师屯戍者称 卫士 ,在边疆屯戍者称 戍卒.至于秦民傅籍开始服役的年龄,据近年对《睡虎地秦墓竹简》的研究,得知男子一般身高6尺6寸,即17岁始傅,18岁正式服役①。关于秦民退役的年龄,卫宏《汉旧仪》卷下云: 秦制二十爵。男女赐爵一级以上,有罪以减,年五十六免。无爵为士伍,年六十乃免老。 可知有爵的人56岁就可以退役,无爵的人要到60岁才能退役。一般无爵农民在役年限为43年,按秦制规定每年服徭役一个月,合计1290天;另外服兵役两年,合计为720天,二者共计为2010天。再加上各种法外之徭,虽不至于 力役三十倍于古 ,但也说明秦代的力役确实沉重。
  秦简《徭律》还规定,凡征发民夫修建的墙垣、堑壕等工程,必须对所建筑的工程担保一年。一年内如有损毁,主管工程的官吏有罪,并令原来的民夫重新修筑,不得计入服徭役的时间。同时规定,如果需要临时修补苑囿,应酌情征发苑囿旁边有田地的人修补,不得作为徭役,等等,说明秦政权还通过种种法规来延长人们的服役时间。而且,随着秦统一战争的结束,战争减少,使大部分兵役转为徭役时间,因而为秦政权大规模地征发徭役提供了制度保证。
  即使同样的徭役制度,由于秦统一中国后情况发生极大的变化,也会无形中增加人民的徭役负担。贾谊《新书?属远篇》指出,在诸侯割据的春秋时代,因为诸侯的领地不大,无论运输物质或服徭役,都是在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而秦统一后国土广大,南方的人民必须到塞北去戍守,东方的人民必须到西南去拓边,往来运输,花费在路途的时间和费用就不少,劳动人民实际承担的徭役负担成倍增加,所以 民毒苦之甚深.但秦代统治者并不顾及劳动人民的承受能力,总是无休止地征发徭役,大兴土木,经常出现 过年之徭 、 逾时之役 ,对劳动人民的役使远远超过制度的规定。
  自秦统一至灭亡以前,未曾停止征派各种徭役。当时服役之人主要是农民,另外还有大量刑徒、罪吏、赘婿、贾人、奴产子等。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人身奴役非常酷烈,秦谣云: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餔,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 ①这是秦代社会 普遍奴隶制 残余严重的表现。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为建造阿房宫和骊山墓所征发的人力有70多万,为伐南越调发的士卒为50万,蒙恬守长城的士卒为30万,其他修驰道、直道、漕运转作等徭役的人尚无法计算。秦时人口约2000万,而每年都要有200万以上的了男被征发。丁男不足,又征丁女,大量的劳动力脱离生产,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租税制度与财力掠夺秦代的租税制度形成于商鞅变法时期,杜佑《通典?食货典》说: 夏之贡,殷之助,周之籍,皆十而取一,盖因地而税。秦则不然,舍地而税人,地数未盈,其税必备。 可知秦的租税制度曾发生 因地而税 到 舍地而税人 的变革。
  ①   张金光:《秦自商鞅变法后的租赋徭役制度》,《文史哲》1983年第 1期。
  ①   《水经注》卷三引杨泉《物理论》。
  早在夏、商、西周奴隶制时代,国家以井田为单位对庶民进行劳役剥削。
  后来井田制瓦解,各诸侯国把劳役剥削改为实物剥削,但基本上都是 因地而税.如鲁国的 初税亩 、秦国的 初租禾 等,都是履亩征税之制。
  而且对军赋的征收,如鲁国的 用田赋 、郑国的 作丘赋 等,也是按土地面积征收的。但秦自商鞅变法以后,进行租税制度改革,基本上确立了 舍地而税人 的原则。这时秦的租税制度主要包括田租、稿税,户赋、口赋,杂赋等三大类。
  第一,田租、稿税。
  田租、稿税是按土地征收的。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商鞅进行田制税制改革。首先铲除周代以100步为亩的小亩制,改行以240步为亩的大亩制,每夫授田百亩,然后国家按授田之数统一征收田租、稿税。这就是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①。《睡虎地秦墓竹简?田律》云: 入顷刍藁,以其受田之数,无豤(垦)不豤(垦),顷入刍三石,藁二石。 这个受田之数,就是 一夫百亩 ,无论每户实际耕种多少土地,国家都按 一夫百亩 的数量征收田租、稿税,反映出田租制度具有 舍地而税人 的特征。
  秦代田租、稿税都征收实物:谷粟和刍稿。秦代田租率约为 十一之税 ,②如果亩产平均一石半,那么 一夫百亩 应交纳租谷15石,刍稿5石。
  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正式宣布全国废止授田制, 使黔首自实田 ,作为国家征收租税的基本依据。当时除秦地实行大亩制外,关东大部分地区仍为小亩制,民户占有土地的数量差别也较大。秦代田租、稿税的征收量根据民户占有土地的实际情况而进行调整。
  第二,户赋、口赋。
  自商鞅变法以后,秦政权对军赋的征收已完全与土地脱钩,而以人户为单位征收,充分体现了秦代租税制度 舍地而税人 的原则。《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十四年(公元前348年) 初为赋.这里的 赋 ,即指军赋。这时军赋已按户口征收,故称为 户赋.①《史记?商君列传》: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 家富子壮则出分 ②,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多征户赋。而且商鞅时期尚无法定铸币,仍以布帛为币。征收军赋时为了保持布帛等实物的完整性,也只能以户为单位征收。《后汉书?南蛮传》说,秦惠王并巴中时规定: 其民,户出■布八丈二尺,鸡羽三十■。 则是当时以户为单位纳赋的直接证据。其时巴中民户交纳的户赋数额,折合秦钱约百余钱,这是秦对新附地区的优惠。至于秦地人民的户赋数额,自然要高得多。
  《七国考?食货志》引秦谣说: 渭水不洗,口赋起。 秦国的户赋转变为口赋,约当在秦昭王时期。《华阳国志?巴志》载秦昭王与夷人 刻石为盟,要复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这里所说的 十妻不算 ,就是指以人口出算钱。至秦统一六国,口赋已成为全国人民的普遍负担。《晋书?李特载记》说: 秦并天下,以为黔中郡,薄赋敛之,口岁出钱四十。 但不久则 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③了。
  ①   《史记?商君列传》。
  ②   荀悦《汉纪》。
  ①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弗令出户赋之谓也。 说明当时称 户赋 而不称 口赋.②   《汉书?贾谊传》。
  从户赋转变为口赋,由户为单位纳赋到以口数出钱,反映出秦代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剥削和控制更加深入,更加严密。另外,秦惠王时 初行钱 ,国家法定铸币的正式推行,也为口赋的征收提供了方便。至于秦代口赋数额,也可从户赋数额推知,当时每户纳赋六布即660钱,如果每户以五口计算,每口平均约120余钱。又秦代口赋有时也称算钱。《汉书?晁错传》云: 今秦之发卒也……死事之后,不得一算之复。 可知汉代的算赋实沿袭于秦的口赋,汉时一算为120钱,秦的口赋也当如此。
  第三,杂赋等。
  杂赋指秦代各种临时征调。如征敛 撮粟尺布 ,调取民间特产 土贡 等,所有杂赋都摊派到人户。特别是秦代沉重的兵役和徭役负担,更是对于人身的剥削。这些都体现了秦代租税制度 舍地而税人 的原则。
  为什么秦自商鞅变法以后,租税制度会产生 舍地而税人 的变化呢?
  当然除了增加封建国家收入的主观因素外,还有社会经济形势发展需要的客观原因。首先, 舍地而税人 适应了社会分工扩大的要求。在夏、商、周时期,农业生产是社会财富最主要的来源,而且人们也不能脱离村社独立存在,所以这时还只是单一的农业劳役剥削或农业税收,必然因地而税。但到春秋战国之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除农业生产外,其他工商行业也兴盛起来。由于人们独立生产能力的提高,使人民获取社会财富的手段和行业越来越多。于是,促使国家的租税负担从农业扩展到社会的各个行业,由因地而税逐渐过渡到因人而税。其次,通过 舍地而税人 的政策保护农业生产。随着战国时期社会分工的扩大和社会动荡,脱离农业生产而另谋职业的人越来越多。为了保护农业生产,限制人们离开土地,故采取 舍地而税人 的新政策,使那些游食之民及从事其他职业的人都负担人口税,从而减轻农民的租税负担,让他们安心从事农业生产,并驱使那些脱离农业生产的人回归于农业,维护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商君书?垦令》云: 以其食口之数,贱[赋]而重使之,则辟淫游惰之民无所于食。民无所于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 充分说明了秦政权制定 舍地而税人 政策以保护农业生产的目的。再次,通过 舍地而税人 政策加强对人口的控制。由于战国时代人口的流动性及就业的多样性,封建国家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人口的控制。秦政权 舍地而税人 的政策就是加强人口控制的重要手段。
  这样既能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 使民无得擅徙 ,又能使全国其他所有人户都隶属于封建国家,为封建政权提供物力、财力和人力资源。于是形成 普遍的依附农制度 ,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体制奠定了基础。
  然而, 舍地而税人 的经济政策只是抓住了人在创造物质财富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却忽视了人必须和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创造社会财富的原理。
  秦自商鞅变法以后直到秦统一前夕,尚通过授田制来推行 舍地而税人 的政策,故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人和生产资料的结合,避免了由 舍地而税人 政策带来的不良后果。
  ③   《汉书?食货志上》。
  自秦统一天下后,统治阶级一方面通过 上农除末 政策限制了农民除农业以外的其他生活门路;一方面又废止授田制度, 任民所耕,不限多少.因此,对那些少地或无地的贫民来说, 舍地而税人 的租税制度无异于竭泽而渔,迫使广大贫民走向绝路。而且,由于当时诸侯兼并战争的结束,秦代统治集团再也不能靠战争掠夺来满足自己的贪欲,只能更多地把掠夺财富放在租税剥削上。所以秦统一后劳动人民的租税负担成倍增加。过度的租赋剥削使劳动人民难以维持生计和简单再生产,故 百姓贺死而吊生 ①。
  总而言之,秦代租赋徭役制度形成于商鞅变法时期。其特点是:口赋重于田租,而徭役又超过租赋;主要是基于人身的剥削制度。随着秦的统一和疆域的扩大,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租赋徭役剥削也随之增大。史载当时的实物剥削量占农民总收入的 23 ,而力役剥削量至少占农民劳动时间的 17 ,全部剥削量约占农民劳动总量的 45.可见秦代政权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超过了地主对农民的私租剥削。由于秦民 戍、漕、转、作事苦,赋税大 ①,远远超越人们的承受能力,故激起农民起义的怒火,烧毁了秦帝国万世永存的蓝图。
  (四)秦末社会经济的崩溃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曰: 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
  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疲)敝,头会箕敛,以供军费,财匮力尽,民不聊生。重之以苛法峻刑,使天下父子不相安。 这种局面必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米石千六百 ②,即发出了农业经济危机的信号。自战国以来,一般年景每石粟约30钱,折合每石米43钱左右。这时米价上涨了37倍,必定粮食严重减产。秦二世即位以后,经济滑坡的现象更加严重。其时二世沉湎于酒色之中, 肆意极欲.而控制朝廷大权的赵高 贪欲无厌,求利不止,列势次主,求欲无穷.靠边站的李斯为了讨好二世,乃上督责之术,鼓吹 主严尊则督责必,督责必则所求得,所求得则国家富,国家富则君乐丰,故督责之术设,则所欲无不得矣.③于是,统治集团督责官吏厚赋天下,使秦政权完全蜕变为不顾人民生计的聚敛机构。秦二世除大量征发农民修建郦山陵和阿房宫外,又 尽征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当食者多,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藁,皆令自赍粮食,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 ①。其实,秦代已在国都咸阳囤积了许多粮食,而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仍要搜括。这时劳动人民根本无法正常从事生产,社会经济严重衰退。故 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秦也.②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各路起义军与秦军展开血战。六国旧贵族也乘机发动复国战争,社会局势更加动荡。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到汉四年(公元前203年),长达六年之久的大混战使社会经济全面崩溃。
  ①   《七国考?食货志》引《大事记》。
  ①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③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①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投入这场混战的兵力极多。首先参战的秦军约30多万,起义军各部及六国诸侯组建的军队每支都有十多万。到公元前206年,项羽统率各路大军60余万;次年,集中在刘邦麾下的兵力达56万,还有一些分散的兵力不计算在内,每年参与战争的人数不下120万。为了补充不断死亡的军队,各派势力竟然强征不应服役的男女老幼参军。大批大批的劳动力在战场上作无谓牺牲,使社会生产处于停滞状态。
  更为甚者,就是战争对社会经济的严重破坏。首先是社会人口的大量伤亡。每次战斗都要使数万人丧生,加上战后的屠城、坑杀,伤亡更是骇人听闻。项羽曾在新安(河南渑池)一次就坑杀秦降卒20余万。楚汉彭城之战,楚军击杀汉军数万,睢水为之不流……经过战争破坏剧烈的地区,户口大量减少。如曲逆县,秦时有三万户,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仅5000户,减少了 56 ,而其他大城名都, 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经考证,秦时全国尚有2000多万人口,至汉初仅剩下1400多万,约死亡人口600多万。其次是社会物资财富大规模的摧毁。由战争仇恨导致的烧杀掳抢,对物质文明的破坏力极大。当时项羽就是一个战争破坏狂,他曾攻克襄城,襄城无遗类,所过之处无不残灭;又引兵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掠其宝货妇女,他放的大火在秦始皇兵马俑坑即留下灰烬;他击败齐田荣后,又北烧夷齐城郭室屋,坑田荣降卒,虏其老幼妇女。其他如引水灌城,毁坏道路桥梁等,对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害也很惨重。
  由于战争的残酷性,自开战以来, 百姓骚动,海内摇荡,农夫释耒,工女下机 ①。人民不得耕种,到处充满饥荒。《史记?项羽本纪》载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 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汉书?高帝纪》载汉二年(前205年) 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全国各地都是满目疮痍、饿殍遍野的凄凉景象,社会经济陷入全面崩溃。
  纵观秦代经济十余年间的兴衰治乱,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说到底是当时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运动的结果。秦王朝专制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封建土地制度的两级结构,两者之间是相互适应的;而中央集权的统治制度与分散落后的经济条件,两者之间又是相互矛盾的。秦代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实际上是政治、经济权力的结合体,加上 普遍依附农制度 的形成,为封建统一集权国家干预社会经济,改善分散、落后的经济状况,使之适合于中央集权统治的要求提供了方便。然而,由于秦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的封建统一国家,秦王朝没有治理大国的经验可借鉴,仍然承袭战国时代秦国的经济制度,没有很好地适应从小国到大国的转变。同时,随着秦代统一兼并战争的结束,秦王朝没有很好地适应从战争环境到和平建设的转变,仍然采取打歼灭战的方式从事经济活动。又因为秦代社会严重的奴隶制残余,统治集团严酷的法家传统及其无限膨胀的私欲,致使封建政权对社会经济的干预过多过急过猛,大大超过了社会所能容忍的限度。结果不但没有巩固统一国家,反而使统一国家迅速走向崩溃。但秦代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和进行的基本经济建设,奠定了汉代统一国家的经济基础;秦代经济的兴衰治乱,也为后代统治集团提供了经验教训。
  ①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