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秦汉军事史之东汉攻灭北匈奴的战争

时间:2024-07-05访问:7来源:历史铺

东汉攻灭北匈奴的战争
  东汉初年,北方的匈奴又强盛起来,控制了西域和东北的乌桓等族,并在刘秀进行统一战争时,支持渔阳的彭宠、五原的卢芳反对刘秀。刘秀为了减轻北部的压力,曾遣使与匈奴修好,但没有取得结果。建武九年,(公元33年),刘秀派大司马吴汉率军抗击匈奴,作战1年,未获任何战果。后东汉政府被迫下令将雁门、代郡、上谷3郡居民内迁至常山关(今河北涞源北)、居庸关以东地区。匈奴左部乘机入居塞内,不断南下虏掠,袭击上党(今山西长子西南)、扶风(今陕西兴平)、天水(今甘肃天水)等郡,给东汉王朝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东汉无力回击,只能采取消极防御措施,极为被动。
  正在这时,匈奴遭到了连年的早蝗灾害,赤地数千里,人畜死亡无数,实力大减。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了争夺统治权的内讧,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南边八部拥立日遂王比为单于。南单于比袭用其祖父呼韩邪单于的称号,率部众四、五万人归附东汉,东汉政府将他们安置在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等边郡,助汉守边。从此匈奴分裂为南北2部。
  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东汉政府设置使匈奴中郎将,主管领护南匈奴事务。后来为了加强北边防务,又增设度辽将军,统领度辽营,屯兵于五原曼柏(今内蒙古达拉特旗东南)。
  南匈奴归附东汉后,北匈奴的力量进一步减弱,原受其压迫的北面的丁零、东面的鲜卑、西方的西域各族乘机起来反抗,加之东汉与南匈奴多次击败北匈奴,其内部矛盾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再跟随北单于,大批地向东汉投降。
  到汉明帝时,东汉国力已得到相当的恢复,于是东汉政府决定,抓住机会,对北匈奴发动大规模进攻,遏制其南犯,并相机打通西域。
  (一)天山之战
  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十一月,北匈奴侵袭河西,明帝决定发兵进攻北匈奴。次年二月,东汉政府大发边军,并联合南匈奴、卢水羌胡、乌桓、鲜卑共数万人,分4路出击:谒者仆射祭彤与度辽将军吴棠出高阙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进袭涿邪山(今阿尔泰山东)的北匈奴皋林温禺犊王;奉车都尉窦固及骑都尉耿忠出酒泉塞(今甘肃酒泉),进击白山(今新疆天山);驸马都尉耿秉与骑都尉秦彭出张掖居延塞,向三木楼山方向进攻;骑都尉来苗与护乌桓校尉文穆出平城塞(今山西大同),向匈奴水(今内蒙古翕金河)方向进击。
  4路军中,窦固(?~公元88年)、耿忠一路战绩最佳。2人率酒泉、敦煌、张掖甲卒及卢水羌胡1。2万骑兵出塞后,长驱天山,击败北匈奴呼衍王部,斩杀千余人,随后又追击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攻占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密西),在这里设置宜禾都尉,留驻吏卒屯田,然后返回。其余3路均因北匈奴远遁无功而还。
  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窦固二次兵伐天山,在蒲类海击破白山部匈奴,进而前至车师,复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恢复了汉与西域的交通。
  这次东汉4路大军出击,虽未消灭北匈奴的主力,但是重新打通了西域,实现了斩断匈奴右臂的目的。在这次战役中,东汉首次征调少数民族军队共同进击匈奴,为其 以夷伐夷 战略方针的实施,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二)稽洛山之战
  天山之战以后,北匈奴在南匈奴、鲜卑的不断进攻下,实力进一步削弱。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为了彻底解决北边之患,东汉政府派车骑将军窦宪(?~公元92年)、执金吾耿秉等率北军五营、黎阳营、雍营及缘边12郡骑士8000人,会同南匈奴骑兵及羌、胡兵3万人,分3路深入漠北进攻北匈奴:一路由窦宪、耿秉各领4000骑兵,与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的1万骑兵,出朔方鸡鹿塞(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西);一路由南单于屯屠河卒万余骑兵出满夷谷(今内蒙古固阳县境内);一路由度辽将军邓鸿及缘边义从羌、胡8000骑,与南匈奴左贤王安国所统的1万骑兵,出稒阳塞(今内蒙古包头地区)。3路大军会师涿邪山后,窦宪又命副校尉阎盤、司马耿夔、耿谭与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右呼衍王须訾等,领精骑万余,进击稽洛山,向北单于发动猛攻,大破其军。北单于逃走,窦宪挥军追击,直至私渠比鞮海(今蒙古乌布苏泊),斩杀名王以下1。3万人,获牲畜百万余头。北匈奴81部,共20万人投降。窦宪、耿秉一直北进到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出塞3000余里,登山刻石作铭而还。
  这一仗,北单于元气大伤,其衰落已成无可避免之势。
  (三)金微山之战
  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稽洛山之战的第二年,南单于上书请求再击北匈奴。于是中郎将耿谭遣部将监护南匈奴左右部骑兵8000人,出鸡鹿塞,抵涿邪山,留下辎重,兵分两路袭击北单于:左部向北绕过西海,进至河云(今蒙古吉尔吉斯湖西南)以北;右部从匈奴河(今蒙古拜达里格河)
  向西绕过天山,南渡过甘微河(今蒙古札布汗河)。两军会合后,乘夜围攻北单于。北单于大惊,急率精兵千余人迎战。激战中,北单于负伤落马,仅领轻骑数十人逃走,所部8000人被歼,数千人被俘。北匈奴势力更加衰弱。
  次年,窦宪决定彻底消灭北匈奴,遂派右校尉耿夔、司马任尚、赵博等率兵出居延塞,远袭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破北单于军,斩阏氏、名王以下5000余人,北单于领数骑逃脱。
  此次汉军出塞5000余里,是汉军出击匈奴行程最远的一次。这次战役后,北匈奴一部向西远徙,余部溃散。东面的鲜卑逐渐西移,占据了北匈奴的故地。
  北匈奴败亡后,南匈奴曾数次叛汉,但都被东汉平定。随着南匈奴内附日久,其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与汉族一样过定居生活。南单于的地位也发生变化,或由东汉政府所立,或须经东汉政府认可,同内地诸侯王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了。
  东汉取得攻灭北匈奴的胜利,其根本原因在于东汉王朝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是为保卫北部边疆的安宁,统一中国北部而进行的战争。其次,双方国力相差悬殊。东汉经光武中兴以来四、五十年的恢复、发展,出现了国富兵强的殷盛局面,国力增强,为战争准备了较为充足的人力物力条件。而匈奴不仅遭受连年的旱蝗灾害,而且内部分崩离析。先是南匈奴归附东汉,继而大批部众不断向东汉投降,周边各族乘机起兵围攻,使其实力一降再降,在几次大战中,根本无还手之力,损失惨重。再次,东汉政府战略战术运用得当。东汉初,面对匈奴咄咄逼人的攻势,东汉政府采取守势,避免与其争锋,致力于发展经济、恢复国力,待其内部混乱,实力大减时,抓住战机适时地发动了大规模战争,使北匈奴得不到喘息的机会。在战争中,以窦固、窦宪为首的东汉诸将,英勇敢战,成功地运用长途奔袭、穷追猛打的战术,连战连胜,同时大量使用南匈奴、羌胡、鲜卑、乌桓等少数民族军队,将东汉先进的战略战术、治军方略及武器装备,与少数民族骑兵的骠悍勇猛结合起来,使东汉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少数民族军队为东汉攻灭北匈奴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四、东汉统一西域的战争
  西汉末,朝政混乱,对西域的控制渐渐放松。新莽时,对少数民族采取欺压政策,引起西域各国的反抗,因而与西域联系中断。匈奴则乘机逐渐控制了西域北道诸国。只有塔里木盆地西端的莎车比较强盛,率领南道诸国抵御匈奴,并保护了西域都护吏士及家眷千余人。
  东汉建立后,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莎车王贤和鄯善王安遣使入朝,请重派都护,光武帝刘秀以政权新建,无力派兵为由予以拒绝。后来匈奴势力衰落,莎车日益骄横,攻掠近旁小国。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车师前国、鄯善、焉耆等18国再次请求派出都护,仍没有得到刘秀的同意。车师、鄯善、龟兹遂先后投降匈奴。后于阗攻破莎车,称雄南道,但不久也被匈奴控制。南匈奴内附后,北匈奴仍旧控制着西域地区,并时常攻掠东汉河西边郡。一直到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窦固、耿忠击败北匈奴呼衍王部,夺得天山北路的门户伊吾卢城,设置宜禾都尉,进行屯田。并派假司马班超(公元32年~102年)率36名吏士前往南道诸国,使鄯善、于阗、疏勒先后归降,才恢复了中断60余年汉与西域的关系,并开始了重通西域的战争。
  (一)窦固、耿秉攻降车师之战
  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奉车都尉窦固与驸马都尉耿秉(?~公元91年)、骑都尉刘张率1。4万骑兵,出敦煌昆仑塞,进击西域地区的北匈奴。东汉军在白山击破北匈奴一部,随后直攻车师诸国。车师分为后、前两部,前王为后王之子,两王庭相距500余里。窦固认为后部路途遥远,沿途山高谷深,士卒寒苦,欲先取前部。耿秉坚决反对,他主张先攻取后部,前部将不攻自降,并不等窦固决断,即率本部兵马向车师后部开拔。窦固不得已,也催动大军随后而行。在东汉军队的猛攻之下,车师后部被歼数千人,损失马牛十余万头,后王安得自知不是对手,遂出城投降,不久前王也归降。
  车师被降伏后,东汉政府任命陈睦为西域都护,又命耿恭、关宠为戊己校尉,各领数百人,分驻车师后王部金蒲城及前王部柳中城。
  (二)耿恭抵御北匈奴之战
  汉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二月,窦固奉命领兵回朝。三月,北单于命左鹿蠡王率2万骑兵进攻车师。耿恭闻迅,急遣300人前去救援,半途遇匈奴骑兵,全军覆没。车师后国被匈奴军攻破。后王安得被杀。随后匈奴军围攻金蒲城。耿恭命士卒以毒药涂矢射敌,中箭即溃烂,匈奴兵胆寒,被迫撤走。耿恭知匈奴还会回来,乃于五月移兵疏勒城。疏勒城傍有涧水,取水方便,利于坚守。七月,匈奴军果然又来,耿恭乘其立足未稳,召募当地勇士数千人突然出击,大败匈奴骑兵。后匈奴断绝了涧水,吏士渴极,以致榨马粪汁而饮。耿恭命吏士凿井,挖至15丈深,终于见水,解脱了困境。匈奴兵见了大惊,只好撤走。
  是年八月,汉明帝病逝。焉耆、龟兹乘东汉服丧,起兵攻杀西域都护陈睦等2000余人。十一月,北单于又发兵围攻关宠,车师也叛汉,帮助北匈奴围攻耿恭。汉军坚持数月粮食吃尽,不得已煮食铠甲、弓弩上的皮革,处境极为艰难。
  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东汉政府派酒泉太守秦彭(一称段彭)
  与谒者王蒙、皇甫援调发张掖、酒泉、敦煌3郡及鄯善兵,共计7000余人,救援耿恭、关宠。汉军击破车师,斩杀3800人、俘3000余人,获牲畜3。7万头,北匈奴军退走,车师又降。这时关宠已病死,王蒙等欲引兵退回,耿恭派回领取冬装的军吏范羌坚决要求解救耿恭。诸将不敢北进,便分兵2000交范羌统领,绕道山北救耿恭。此时耿恭手下仅剩25人,见范羌来救,相抱而泣。返回途中,北单于派兵追赶,汉军且战且走,耿恭部下饥疲交加,又死去13人。回朝后,耿恭被拜为骑都尉,部下皆受封赏。
  东汉救回耿恭后,无力再派兵,决定放弃西域,撤销了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并罢撤伊吾卢屯田。北匈奴又乘机卷土重来。
  (三)班超降伏莎车之战
  当焉耆、车师等国围攻陈睦、耿恭时,龟兹、姑墨等国也乘班超孤立无援之机,数次发兵进攻班超所在的疏勒。班超与疏勒王忠相互应援,坚持1年多,击退了龟兹等国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章帝即位后,下令撤销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的同时,也下诏命班超返回。班超在回朝途中,各国争相挽留,行至于阗时,王侯以下皆泣号,抱住班超马腿,不让他走。班超见此,毅然决定留下来,领导西域诸国共同抵御北匈奴。他返回疏勒,捕杀他走后起来反叛的首领,并攻破尉头国,重又安定了疏勒。
  此时,北道诸国仍被匈奴控制,南道诸国除莎车外,基本心向东汉,但东汉已断绝了与西域的联系,形势对班超极为不利。班超决定以疏勒为基地,联合附近各国,打开局面。
  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班超调集疏勒、康居、于阗、拘弥诸国军1万人,攻破姑墨,斩杀700人。当时姑墨臣属于龟兹,是匈奴在北道最西面的据点,攻下姑墨,即解除了疏勒东北的威胁,也孤立了龟兹。
  班超攻下姑墨后,南道大国中只剩莎车尚未降服。班超决定先降伏莎车,再进攻北道。建初五年(公元80年)班超上书汇报了西域的情况,并请求派来援兵。于是章帝命徐干为假司马,率1000人前往西域。元和元年(公元84年),章帝又派假司马和恭等率兵800增援班超。
  正当班超积极准备进攻莎车时,莎车以重金诱使疏勒王忠反叛。班超急忙调集未叛疏勒人围攻忠。相持半年之久,康居遣兵来救忠。班超派人到康居的姻亲之国月氏活动,让月氏王劝说康居王退兵。康居王果然撤兵,但将忠也带回国。元和三年(公元86年),忠借康居之兵,与龟兹勾结,欲偷袭班超,被班超击败。
  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班超调集于阗等国兵2。5万人进攻莎车。
  龟兹王率温宿、尉头诸国兵5万人前来救援。班超见敌兵势大,遂佯称准备退兵,诱使龟兹王将主力调往班超军的退路设伏,待龟兹王军一出动,班超立即命部队返身,天明时冲入莎车军营。莎车军猝不及防,四处溃逃。班超挥军追杀,斩杀5000余人,获牲畜财物无数,莎车投降。龟兹王无奈,只得让各国兵退回。自此班超威震西域。
  同年六月,窦宪大败北匈奴,为班超在西域的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班超逼退月氏之战
  班超降伏莎车后,月氏以曾助东汉攻车师有功,请求迎娶汉室公主,被班超拒绝。月氏王怀恨在心,于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派其副王谢率7万大军进攻班超。班超兵少,众吏士十分恐慌。班超给大家分析:月氏兵虽多,但数万大军翻越葱岭,行程数千里来攻,军粮必定接济不上。他下令坚壁清野,固守城池。谢猛攻班超,不能取胜,派兵四处劫掠,又一无所获,粮食很快将尽,只好派使者向龟兹救援。班超早已料到,派伏兵半路截杀月氏使者,将首级送给谢。谢大惊,不敢再战,急遣使向班超请罪,乞求生还。班超放月氏军回国。从此月氏称臣纳贡。
  此时北匈奴被东汉打败,被迫西迁。月氏东进无功,也降服东汉,因而使龟兹、姑墨、温宿等国失去了依靠,他们遂于永元三年(公元91年)投降班超。至此,西域大国中除焉耆外,均已被班超平服。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徐干为长史。
  (五)班超平定焉耆之战
  西域大国均降服班超后,焉耆因袭杀过西域都护陈睦而不敢降。和帝永元六年(公元94年)秋,班超调集龟兹、鄯善等8国兵,合7万人,及吏士商贾1400人,进攻焉耆。焉耆王广下令将通往其国的要道苇桥拆毁,欲凭借险要地形,阻挡班超大军。班超指挥大军从另一处水浅的地区,涉过齐腰深的水,进入焉耆国界,在距其王城20余里的地方扎下了大营,令焉耆王广等来见。广等见此,不敢不来,班超将其逮捕,在陈睦被害之处斩首,随后纵兵抄袭,斩杀5000余人,俘1。5万人,获牲畜30余万头。班超另立元孟为焉耆王,并降伏危须和尉犁。至此西域50余国全部归附东汉。
  汉和帝为表彰班超的功勋,封他为定远侯。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和帝批准班超回朝。同年班超死于洛阳,终年71岁。
  (六)班勇再通西域之战
  经过班超30多年的努力,东汉终于确立了对西域的统治,但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多久,班超回朝后,继任的都护任尚失和于西域诸国,受到诸国的攻击。后任尚虽被调回治罪,但东汉政府已控制不住西域局势。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东汉政府派班超之子班勇率兵西出,接回了都护段禧及屯田卒,东汉与西域的交通重又中断。不久北匈奴势力又乘机进入西域地区,再度将西域诸国置于其控制之下,并掠扰河西。
  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东汉政府决定重新夺回西域,派班勇为西域长史,率兵500余人出屯柳中。次年正月,班勇先至鄯善,招降了鄯善,随后龟兹、姑墨、温宿皆归降。于是班勇调集各国步骑兵1万余人,进攻车师前王国,击败了盘踞在此的匈奴伊蠡王,收降车师前部5000余人,重新打通了北道的咽喉。
  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班勇调集敦煌、张掖、酒泉等郡骑兵6000人及鄯善、疏勒、车师前部诸国兵,进攻车师后王部,大获全胜,斩俘8000余人,获牲畜5万余头,杀后王军就及匈奴使者。汉顺帝永建元年(公元126年),班勇立前王子加特奴为车师后王,并派兵诛杀且弥王,另立新王,这样车师一带全部被平定。是年冬,班勇击败了北匈奴,迫其呼衍王徙居枯梧河,自此,车师诸国再无匈奴踪迹。
  永建二年(公元127年),班勇上书请求增兵,进攻北道中唯一未降的焉耆。东汉政府派敦煌太守张朗率河西4郡兵3000人来配合班勇。班勇又调集西域诸国兵4万余人,分为两路,班勇率兵走南道,张朗走北道,约定时间到焉耆会合。但张朗曾犯过罪,为赎罪,他挥军兼程急进,提前到达焉耆,不等班勇到达即猛攻焉耆爵离关,斩俘2000余人,焉耆王元孟恐兵败身亡,遂投降张朗。结果张朗立功免罪而班勇却被以未能按期到达之罪下狱,后虽赦免,但不久班勇悒郁而死。
  班勇之后,东汉与匈奴在西域数次交战,互有胜负,西域诸国也时降时叛,但东汉基本维持了对西域的统治,一直到汉献帝建安年间,中原大乱,与西域的联系才中断。
  东汉统一西域地区的战争,实际上是与匈奴争夺对西域统治权的战争。
  由于东汉国力明显不如西汉,以及其他原因,东汉政府曾几度中断与西域的关系,但是班超以其杰出的外交、军事才能,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超人的胆略,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终于统一了西域地区,恢复了东汉对西域地区的统治。其子班勇继承父业,再通西域,使东汉维持了在这里的统治,父子2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班超、班勇父子在西域的成功,除了2人主观因素之外,也是西域诸国反对匈奴统治,心向汉朝的结果,因此才使2人在东汉政府派不出更多援兵的情况下,得以组织、率领西域诸国之兵,完成统一事业。另外,北匈奴在东汉王朝的打击下,急剧衰落,客观上也为班超父子等人在西域的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东汉统一西域地区战争的胜利,不仅扩大了疆域,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治,而且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