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秦汉军事史之西汉的军事思想

时间:2024-07-05访问:11来源:历史铺

西汉的军事思想
  西汉的军事学术较之先秦时期兵学兴盛的局面,相对沉寂。尽管西汉初期统治者十分重视兵书的整理工作,曾指派专人负责校订。但西汉时期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兵书,只有一本3800余字的《黄石公三略》。另外《淮南子?兵略》代表了西汉初期的军事理论水平。
  (一)《黄石公三略》——古代第一部专论战略的兵书
  《黄石公三略》,亦称《三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兵书,相传作者为汉初隐士黄石公。最早提及此书的是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张良刺杀秦始皇未成,遭追捕,被迫隐姓埋名藏匿于下邳(今江苏邳县),在这里遇见一自称 穀城山下黄石即我 的老者,授其一部《太公兵法》,即《黄石公三略》,其后此公便不见于史载。张良得书,潜心研究,后帮助刘邦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政权。但据考证,《黄石公三略》的成书当不早于西汉中期,它是后人在吸收先秦优秀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总结秦汉初政治统治和治军用兵的经验,假托前人名义编纂而成,其中有许多独到之处。
  《黄石公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3个部分,共3800余字。与前代兵书不同,它是一部专论战略的兵书,尤其侧重阐述政略,这是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专著。《三略》的另一个特点,即是大量引用古代兵书《军谶》、《军势》中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共引用了700余字,占全书的1/6强。因而为后人保留了这两部已佚兵书的部分精华。
  《三略?上略》共2100余字,占全书的一半以上,内容丰富,是全书的主要部分。其主要内容:①强调 民本 、 兵本 思想,注重收揽人心、民心。这也是该书政略思想的核心。《三略》开篇即指出: 夫主将(治理、统率)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摧毁)。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 ,从战略的高度,指出人心向背,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这里的 英雄 指德才杰出的文臣武将, 通志于众 的 众 指民众、庶民。它不仅强调收揽英雄之心,同时指出君主的意愿要与民众相贯通,强调上下要同心,体现了它的 民本 思想。《三略》认为: 英雄者,国之于;庶民者,国之本。
  得其干,收其本,则政行而无怨。 它还指出: 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 ,这里的 贤 也即 英雄.《三略》十分重视收揽 英雄之心 、 民心.对于 英雄 ,它认为不仅要 使贤如腹心 ,而且要 获城割之,获地裂之,获财散之 ,依功进行封赏,并且 赏功不逾时 ;对于庶民百姓,它强调要广施恩惠,爱护民众,具体应做到: 务耕桑,不夺其时;薄赋敛,不匮其财;罕徭役,不使其劳 ,这样既可以获得民众的支持,同时也增加了国力。《三略》还引用《军谶》: 兴师之国,务先隆恩;攻取之国,务先养民 的思想,强调富国先富民,只有国富民强,才能克敌制胜。从注重收揽人心的角度出发,《三略》指出治国统军的根本在于 察众心,施百务 ,即体察各类人物的心理特征和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并列举出20个心态各异的人物,一一提出治理办法,总的原则是,消灭怀有敌意的人,争取一切可以利用的人。《三略》的 民本 思想体现在军略上,即是 兵本 思想,强调士兵在战争中的作用。它认为: 夫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以寡胜众者,恩也;以弱胜强者,民也。 并指出 能使三军如一心,则其胜可全。 《三略》的 兵本 思想,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的重大进步。②主张治国统军要根据具体情况的发展变化,柔、弱、刚、强四者兼施,巧妙运用。《三略》借《军谶》之语,指出: 柔能制刚,弱能制强 ,并解释说: 柔者,德也;刚者,贼(祸害、灾难)也。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 因此只有 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才会使国家强盛,前途远大,单纯用柔用弱或用刚用强,都将使国家衰弱、灭亡。《三略》还认识到,人的主观认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指出: 端末未见,人莫能知 ,并认识到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此提出战略战术的制定,要依据敌情的实际变化而不断修正,改变, 不为事先,动而辄随 , 因敌转化.这些思想都体现了它朴素的军事哲学思想。③提出了一整套克敌制胜的军事战略原则。《三略》十分强调对战略要地的占领和控制,要求 获固守之,获厄(险要关卡)塞之,获难(冲要)屯之(派兵屯驻).这种思想既是对前人关于在险要地形用兵战术的继承,又是对秦汉以来战争经验的总结。
  但是《三略》把它提到了战略高度,这在以前的兵书中是没有的。
  它是基于秦汉以来,战争的规模和范围,都较之先秦时期有了极大的发展,动辄数十万,征战数千里,战略要地的作用也明显增大,夺取或失去某一个要地,往往可以导致全局的成败这样的实战经验而提出的。这种战略思想的出现是古代军事思想发展的又一重大进步。《三略》还提出了一套具体的克敌致胜的战略原则,即: 敌动伺之,敌近备之,敌强下之(示弱使其麻痹),敌佚去(调动)之,敌陵(气势旺盛)待之,敌暴绥(退军)之,敌悖义之(以正义之措对付),敌睦携(离间)之。顺举(利用敌错误之举)
  挫之,因势破之,放言过之(发布檄文声讨敌人的不仁之举),四网罗之 ,对先秦以来的用兵经验进行了比较完备的概括和总结。④提出了一系列统兵治军原则。《三略》十分强调将帅应与士卒同甘苦、共患难,指出: 夫将帅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敌乃可加(交锋) ,并引用越王勾践洒酒于河,与士卒同流共饮的故事,说明士卒虽不可能品尝出河中的酒香,但他们会因为将帅能与自己同甘共苦而拼死杀敌。《三略》还引用《军谶》的内容,具体指出: 军井未达(挖掘到出水处),将不言渴;军幕(帐蓬)
  未办(搭好),将不言倦;军灶未炊,将不言饥 ,并且要求将帅 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 ,申明这就是 将礼.《三略》说:将帅与士卒同安危、则 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 ,将帅 蓄恩不倦 ,则其士兵可 以一取万 ,战无不胜,再次强调将帅与士卒同安危,共患难,将帅时刻关心士卒的重要意义。《三略》还要求将帅必须赏罚分明,号令严明。它引用《军谶》之语,首先阐明了 赏 与 罚 的关系,指出: 军以赏为表,以罚为里.对于如何进行奖赏,《三略》具体指出,要把 崇礼 (礼节)和 重禄 结合起来运用,因为 礼崇则智士至,禄重则义士轻死.它十分推崇《军谶》: 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 ,以及 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 的军谚,指出: 礼者,士之所归;赏者,士之所死。招其所归,示其所死,则所求者至 ,并称: 礼赏不倦,则士争死.《三略》还认为赏罚分明是将帅确立权威的重要手段之一,指出: 赏罚明,则将威行 ,同时将帅还要做到号令严明, 将之所以威者,号令也 ,并称: 将无还令,赏罚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 ,而 乱将(软弱少威,号令不明,指挥紊乱之将)不可使保(统御)
  军 ,因为 将无威,则士卒轻刑;士卒轻刑,则军失伍;军失伍,则士卒逃亡;士卒逃亡,则敌乘利;敌乘利,则军必丧.申明赏罚必信,号令严明是治军统兵的基本原则。⑤对于作为将帅的条件《三略》也提出了一些精辟的见解。它指出: 夫将者,国之命也。将能制胜,则国家安定.正因为如此,它借《军谶》的内容,指出在个人品质方面,将帅应具备: 能清(廉洁无私)、能静(沉着冷静)、能平(处事公允)、能整(整肃军纪)、能受谏、能听讼、能纳人、能采言 等 八德 ,同时在知识和才能方面应具备 能知国俗、能图(熟知)山川、能表(明察)险难、能制(控制)军权 等能力。但除此之外,《三略》又进一步提出,将帅还必须懂得政治和熟知历史,对于 仁贤(仁人、贤人)之智,圣明(君主)之虑,负薪(平民百姓)之言,廊庙(朝廷)之语,兴衰之事 都应该有所了解。同时《三略》还强调了作为将帅应具备的 虑 、 勇 、 动 、 怒 4项素质。
  虑 即深谋远虑; 勇 即勇猛果敢; 动 即把握战机,适时出机;怒 即适时、适度发怒。《三略》借《军谶》之语,称: 虑也,勇也,将之所重;动也,怒也,将之所用 ,并指出 此四者,将之明诫也 ,同时还指出: 将无虑,则谋士去;将无勇,则吏士恐;将妄动,则军不重;将迁怒,则一军惧.对于将帅违背 八德 的危害,《三略》也指出: 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善恶同,则功臣倦;专己(独断专权),则下归咎(怨恨);自伐(夸耀),则下少功;信谗,则众离心;贪财,则奸不禁;内顾(贪恋女色),则士卒淫 ,同时强调: 将有一,则众不服;有二,则军无式(榜样);有三,则下奔北(战败);有四,则祸及国.《三略》对将帅的要求,较之先秦的《孙子兵法》、《吴起兵法》等有了很大提高,也更加全面,这正是秦汉时代战争规模扩大,将帅在战争中地位提高,往往独挡一面,因而对其各方面的素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的反映。⑥《三略?上略》在最后引用《军谶》,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统军的方法、策略,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求君主、将帅能去奸佞、用贤人,并总结说: 主察异言,乃睹其萌(祸乱的苗头);主聘儒贤,奸雄乃遁;主任旧齿(老臣),万事乃理;主聘岩穴(有德才的隐士),士乃得实(人尽其才);谋及负薪,功乃可述;不失人心,德乃洋溢 ,再次强调了争取 英雄心 、 民心 的主题思想。
  《三略?中略》共650余字。从内容上讲,它与《上略》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主要阐述的是君主与将帅的关系,其中不乏精辟之处,为历代封建君主所推崇。其主要内容:①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三略》继承了《孙子兵法》以来,将帅统兵出战, 君命有所不受 的军事思想,引用《军势》之语,总结为: 出军行师,将在自专。进退内御(受朝中制约),则功难成.一方面指出将帅统兵在外,必须根据战场上的具体情况自己制定作战方略,把握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战机,争取最后的胜利;另一方面告诫君主,既授命于将帅,就不要干扰其指挥,尤其不要干扰具体的军事行动,否则将使其 功难成 ,甚至导致失败。②君主、臣下都应注重各自 德 (德行)
  与 威 (威严)的树立。对于君主来说, 无德则臣叛 , 无威则失权 ;对于臣下来说, 无德则无以事君 , 无威则国弱.但是《三略》同时指出,臣下 威多则身蹶(身败名裂) ,因而要求臣下多 德 少 威 , 威 要适可而止,才不致因盖主而致祸。③强调君主在具备 德 的前提条件下,还要 加之以权变 ,进行统治。因为君主不精心筹策, 无以决嫌定疑 ;不施诡诈奇变, 无以破奸息寇 ;不用密谋, 无以成功.④战争之后必须收回将帅的兵权。《三略》依据秦汉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的军事制度的特点,提出了: 夫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 的思想。告诫君主不要使臣下久专兵权,应采取临战任将,战后罢兵的措施,牢牢控制兵权。但《三略》也不主张君主谋害功臣,它解释 谋臣亡 并 非丧其身也 ,而是要 夺其威,废其权也.对于如何对战功卓著的将帅实行 夺威 、 废权 ,《三略》也具体提出了3条办法:第一、要 封之于朝,极人臣之位,以显其功 ,即授予极高的爵位;第二、 中州善国(肥沃土地),以富其家 ,即赐予肥田腴地;第三、 美色珍玩,以悦其心 ,即赏给美女、珍宝。《三略》提出这种思想,是既要保证君主的地位不受威胁,又要使将帅的功名身家得以保全,正如它自称的:人主……深晓《中略》,则能御将统众 , 人臣深晓《中略》,则能全功保身.这一套新的君主驾御将帅的谋略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⑤《三略》在阐述君主驾御将帅的方略时,还强调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恰当地使用他们,也即要因人而致用。《三略》将人分为四类:一是智者,即有头脑、有智谋的人;二是勇者,即行为勇敢的人;三是贪者,即贪恋钱财的人;四是愚者,即愚笨蠢钝的人。对于这四类人,《三略》借《军势》之语指出: 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追求)其利;愚者不顾死 ,告诫君主要 因其至情(特点)而用之 ,并指出 此军之微(微妙)权也.同时,《三略》还提醒君主应注意以下事项:第一、 无使辩士(能言善辨之士)
  谈说敌美 ,因为这样会使军心涣散;第二、 无使仁者主财 ,因为他会由于对吏民广施仁爱而附和他们的要求,滥发财物的;第三、 禁巫祝(即巫师),不得为吏士卜问军之吉凶 ,以防止他们惑乱军心;第四、 使义士不以财 ,因为义士重礼轻利,对他们应以恩、义进行拢络,并指出: 义者,不为不仁者死;智者,不为暗(昏庸愚昧)主谋.《三略?中略》阐述的一系列封建统治方略、原则,虽然主要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为其 存社稷、罗英雄 服务的,但其中的某些思想,对今天也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略?下略》共1100余字,它承接了《上略》、《中略》的思想,主要论述君主如何招致贤人,任用贤才的问题,强调任用圣贤之人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忌贤妒能、重用奸佞的危害。用它自己的话说,《下略》是为了 陈道德,察安危,明贼(打击、迫害)贤之咎(危害)。 关于军事战略方面的内容不多,主要有两点:①主张励精图治国内事务,反对劳民伤财的远征。《三略》指出: 释近(放弃治理内部)谋远(图谋远方)者,劳而无功,释远谋近者,佚(安逸、清静)而有终(善终) ,并指出: 佚政多忠臣,劳政多怨民.《三略》的这种思想,是基于秦始皇、汉武帝兴衰成败的社会背景而提出的。秦皇汉武虽然都是雄才大略的封建皇帝,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汉武帝推动西汉王朝达到了极盛,但是他们都有 释近谋远 之举。秦统一后,对外频繁进行战争,对内实行严刑酷法和繁重的赋税徭役,使秦王朝很快走向灭亡。汉武帝时,连年用兵,造成经济衰退,国力下降,人民怨声载道,使封建统治一度出现严重的危机。因此《三略》不仅指出 释近谋远 将会造成 劳而无功 的结果,而且进一步指出: 务广地(致力扩张疆土)者荒(荒废内政),务广德者强,能有其有(自己应当有的)者安,贪人之有者残(残败、衰落). 残灭之政,累世受患,造作(统治的方式方法)过制,虽成必败。 从战略高度申明了一味 释近谋远 ,政权将会得而复失,造成失败。②主张以 义战 反对不义之战。
  从根本上说,《三略》是反对战争的,它称: 夫兵(兵器)者,不祥之器,天道恶之 ,并指出战争对人的生命和社会财富造成极大的损害。同时还指出: 圣王(古代圣贤之王)之用兵,非乐之也,将以诛暴讨乱也 ,说明古代圣明的君主其本意也是不愿意进行战争的。但《三略》也知道战争是无法避免的客观存在,因而它又说:兵者, 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 ,并称: 夫人之在道,若鱼之在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 ,主张要进行 义战 ,以 义战 反对不义之战。同时,《三略》还指出 义战 必胜,它说: 夫以义诛不义,若决江河用溉爝火(小火炬),临不测(高深莫测的深渊)而挤欲堕(摇摇欲坠),其克必矣。 但《三略》在主张 义战 的同时,也反对滥杀敌国人民,破坏对方财物,主张尽量减少战争给双方带来的破坏。它指出:圣明之君在进行 诛暴讨乱 的正义战争时,尽管稳操胜券,但往往不急于进兵,不急于挥军冲杀,就是因为战争会 重伤人物也.《三略》的这种战争观,也是它在战争问题上的总的指导思想,具有比较积极的进步意义。《三略》能在两千年前提出这种思想是十分可贵的。
  《黄石公三略》作为古代第一部战略专著,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到宋代时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受到历代军事家、政治家的重视。
  (二)《淮南子?兵略》的主要思想
  《淮南子》,本名《鸿烈》,系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集体编写的一部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五行等家思想的杂家著作,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献上。刘向、刘歆父子校订图书,定名为《淮南内》,置于《诸子略》内,后世遂称《淮南子》,或《淮南鸿烈》。原书分内21篇,外33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今只流传内21篇。其中《兵略》篇专论军事,代表了西汉初期的军事理论水平,其主要思想如下:其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政治上的得失。首先,政治上 得道 ,军事上才能取胜。《兵略》认为: 兵,失道而弱,得道而强;将,失道而拙,得道而工(精明);国,得道而存,失道而亡。 所谓 道 者,即是与天地顺、与四时合的最高行为准则。得道者, 众之所助,虽弱必强 ;失道者, 众之所去,虽大必亡.因此政治上 得道 ,是保证军事上取胜的基本条件。政治上 得道 的军队可以 车不发轫(防止车轮滚动的木头),骑不被鞍,鼓不振尘,旗不解卷,甲不离矢,刃不尝血 ,本国的社会生活秩序也不用打乱,即 朝不易位,贾不去肆,农不离野 ,只要对敌国 招义而责之 ,就可以 大国必朝(前来归附),小国必下.《兵略》还回顾了古时的战争,认为五帝时期的战争是 得道 的。那时的战争不是为了扩张土地,也不是为了 贪金玉之略(掠夺), 而是为了 禁暴讨乱 ,为了消灭 残贼天下 、令万民不得安生的 贪昧饕餮之人 ,如黄帝击败炎帝,颛顼诛杀共工,尧舜讨灭不义的丹水和有苗,因而战无不胜。他们用兵之前,往往先 教之以道,导之以德 ,不听, 则临之以威武 ,再不从, 则制之以兵革 ,因此用兵 若栉发耨苗,所去者少,而所利者多 ,是所谓 圣人之用兵.殷商以后,至春秋时期的用兵是所谓 霸王之兵.这个时期的战争,多是为了消灭 加虐于民 的 敌国之君 ,为 义兵 之举,因此往往 克(攻克)国不及其民,废其君而易其政,尊其秀士(仁人智士)而显其贤良,振其孤寡,恤其贫穷,出其囹圄,赏其有功.这种战争 非以亡(消灭)存(存在)也,将以存(保存)亡(殆尽的东西)也 ,故也是 得道 的。战国时期的用兵则是 失道 的 晚世之兵.这时期的战争,无道之君往往设渠堑, 傅(防守)堞(城上女墙)而守 ,进攻一方也不是为 禁暴除害 ,而是要 侵地广壤 ,都是为了个人的私利。
  为个人私利进行的战争,不仅 失道 ,而且造成人员的巨大伤亡,同时这种战争最终也不会获得胜利的,因为它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其次,军事上取胜的根本,在于加强政治统治,即为 存政 ,建立牢固的统治基础。《兵略》认为,军事上 甲坚兵利,车固马良,畜积给足,士卒殷轸(众多) 等物质条件,以及奇谋诈术的巧妙运用和良臣猛将的合理任用等主观条件,虽然是克敌制胜不可缺少的条件,但 皆佐胜之具也 ,并不是保证战争必胜的根本条件。军事上的 必胜之本 在于政治上的强大,即 德义足以怀天下之民,事业足以当天下之急,选举足以得贤士之心,谋略足以知强弱之势。 《兵略》认为: 政胜其民,下附其上,则兵强矣;民胜其政,下畔其上,则兵弱矣。 并指出: 地广人众,不足以为强;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 它主张 修政于境内 ,使 群臣亲附,百姓和辑,上下一心,君臣同力,诸侯服其威而四方怀其德 ,这样就可以 修政庙堂(朝廷)之上而折冲千里之外,拱揖指(指挥)而天下响应 ,《兵略》认为这是 用兵之上也.它还列举楚怀王、秦二世败亡的教训,以及武王伐纣的事例,说明 为存政者,虽小必存;为亡政者,虽大必亡 的道理。再次,《兵略》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中 不战而屈人之兵 的全胜战略思想,提出: 全兵(获得彻底胜利的军队)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的思想,主张: 制胜于未战.它说:善用兵者,先弱敌而后战者也 ,这样可以 费不半而功自倍也.它主张先以德胜敌,然后再与之战,可以获得全胜,并指出: 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万乘之国好用兵者亡 ,反对穷兵黩武。它强调: 凡用兵者,必先自庙战.所谓 庙战 ,即在采取军事行动以前,就敌我双方的 主孰贤?将孰能?民孰附?国孰治?积蓄孰多?士卒孰精?甲兵孰利?器备孰便? 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加强不足之处,保证最终取得全胜。《兵略》认为:只有进行充分的 庙战 , 运筹于庙堂之上 ,才能够做到 决胜于千里之外 ,并指出:庙战者帝.其二,比较精辟地论述了军事行动中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兵略》认为,军队出击,要如 神出而鬼行 , 运于无形,出于不意 ,使敌人无法察觉, 莫知其所之 、 莫知其所集 ,以达到出敌不意,攻其不备 的目的。《兵略》同时认为,军队不动则已,动则应 发如疾风,疾如骇龙 , 若从地出,若从天下 ,使敌人 未见其发,固已至矣.因此《兵略》十分注重 兵贵神速 的思想,指出一旦抓住 敌之虚 ,就要 乘而勿假也 ,要以 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及掩目 之势,迅速发起进攻,并穷追猛打,使敌人 静不知其所守,动不知其所为 ,完全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为此,《兵略》强调军队采取行动前一定要在思想上、装备上、后勤保障等诸多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出击,就 当以生击死,以盛乘衰,以疾掩迟,以饱制饥 ,这样就如同 以水灭火 , 以汤沃雪 , 何往而不遂?
  何之而不用达? 为了保证 兵出而不徒归 ,《兵略》还指出,善于指挥作战的军事将领,必须掌握 三势 、 二权.所谓 三势 ,即 气势 、地势 、 因势. 气势 即激发兵将的高昂斗志; 地势 即善于利用险要地形,能控制战略要地; 因势 即能把握战机, 乘敌之虚 , 因其劳倦怠乱,饥渴冻喝(中暑) 采取军事行动。所谓 二权 即 知权 、 事权.《兵略》强调在采取军事行动前,一定要详尽侦知敌情,并据此制定出完备的作战计划,同时要很好地隐蔽自己的军队,做到出敌不意,使 敌人之兵无所适备 ,此谓 知权.两军交战,能够灵活有序地调遣军队,布阵迎敌,使本方 受刃者少 ,而 伤敌者众 ,此谓 事权.《兵略》认为掌握好 三势 、 二权 ,选拔出精兵强将,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战术之后的军事出击是所谓 必胜之攻 ,是所谓 胜定而后战 ,可以 攻不待冲隆云梯而城拔,战不至交战接刃而敌破.它强调军队 唯无一动,动则凌天振地,抗泰山,荡四海,鬼神移徙,鸟兽惊骇 ,并指出,在这样的军队面前将 野无校(对抗)兵,国无守城 ,无人能挡。然而,《兵略》由于受道家 无为 思想的影响,最推崇的还是所谓以静制动,以无形制有形,以无为制有为的战术思想。它指出, 静以合躁,治以持乱 并认为以静制动,以无形制有形,以无为而应变, 虽未能得胜于敌 ,敌人也 不可得胜之道也.并称: 敌先我动,则是见其形也;彼躁我静,则是罢(疲)
  其力也。形见则胜可制也,力罢(疲)则威可立也.它还提出: 物未有不以动而制者也.但是,《兵略》推崇的 以静制动 ,并非被动地待敌先动而后击之,而是要 视其所为 ,根据敌人所犯的错误,制定相应的作战计划之后,出击致胜。当敌无隙可乘时,《兵略》认为要 饵之以所欲,以罢(疲)其足(满足) ,引诱敌人出错,一旦敌人 有间 ,就要抓住战机, 急填其隙 ,迅速出击,打败敌人。相反敌人若止而不动,《兵略》认为,己方应相应调整部署,待敌动做,侍机出击。若己方已先敌而动,也要尽力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变我静而敌动,重新掌握主动。《兵略》反对在敌人未显现错误之举前,便冒然对其发动攻击,提出: 善用兵者,当击其乱,不攻其治,是不袭堂堂之寇,不击填填(旗帜牢固树立的样子)之旗 ,强调敌 容未可见,以数(密集)相持 ,一定要等到 彼有死形 ,才可 因而制之.《兵略》在强调以静制动的同时,还强调以无形制有形。它认为: 诸有象(相貌、形象)者,莫不可胜也;诸有形者,莫不可应也.并举例说: 风雨可障蔽 ,是因其有形, 寒暑不可开闭 ,是因其无形的缘故。它认为,兵家所恃,无非是 天时 、 地利 、 巧举 、 人和.而此四者皆为有形之举,因而都有相应的破除之法,如: 任天者可迷也,任地者可束也,任时者可迫也,任人者可惑也.只有 无形者无可奈也 ,没有任何可以破除的方法。所谓 无形者 ,按《兵略》的描述,实际上就是 无法无仪 、 无名无状 , 上穷至高之末,下测至深之底 ,高深莫测、变幻无穷的军事韬略。《兵略》认为,善用韬略者,可以打败一切敌人。
  其三,为将帅具体提出了一些统兵、用兵之要。①将帅必须使部下与自己同心齐力。《兵略》认为: 将卒吏民,动静如身,乃可以应敌合战。 因而强调将吏一定要 以民为体(身体) ,而兵民则一定要 以将为心 ,并指出:心诚则支体亲刃,心疑则支体挠北。心不专一,则体不节动,将不诚心,则卒不勇敢。 它还强调: 民诚从其(将帅)令,虽少无畏;民不从令,虽众为寡。 认为战争的胜负,在未 交兵接刃 之前就已由兵将的齐心与否而决定好了。《兵略》不仅强调兵将要齐心同力,而且还强调将帅应能使兵卒 同其心,一其力 ,指出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它认为: 良将之卒,若虎之牙,若兕(古代称类似犀牛的一种野兽)之角,若鸟之羽,若蚈(百足虫)之足,可以行,可以举,可以噬,可以触,强而不相败,众而不相害,一心以使之也。 因此要求将帅统兵,要 同其心,一其力 ,使 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 ,同时要 止如丘山,发如风雨 ,如此则战无不胜。《兵略》还指出: 夫五指之更弹,不若捲手之一挃(捣);万人之更进,不如百人之俱至也。 《兵略》认为将帅能使部下 用力谐 ,不仅能致胜于敌,而且还可以以少胜众,以弱胜强。它分析了战争中以少胜多,以寡胜众的问题,指出这种情况的出现,只能是在人众一方 势不齐 ,即士卒不能同力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如果人众一方做到 人尽其才,悉用其力 ,若要以少胜之,则 自古至今,未尝闻也 ,从这个角度再次强调士卒同心共力的重要性。②将帅要善于利用天道、地利、人和及兵势。所谓 兵势 ,即指战无不胜,攻无不破的气势。《兵略》认为: 兵之所隐议(占卜视兆)者天道也,所图画者地形也,所明言者人事也,所以决胜者钤势也。 它根据用兵的方略把将帅分为上中下3等,认为: 上得天道,下得地利,中得人心 ,并善于把握战机,利用 兵势 ,战无不胜,从不失败,是所谓 上将之用兵 ; 上不知天道,下不知地利,专用人与势 ,虽然未必能获得全胜,但也能胜多败少,是所谓 中将 之用兵; 博闻而自乱,多知而自疑,居则恐懼,发则犹豫 ,结果动辄败北,是所谓 下将之用兵.《兵略》还十分重视 兵势 的作用。它认为在天时、地利、人和齐备的情况下,若兵无势,仍不会取得任何战果。它要求将帅利用 兵势 ,要 如决积水于千仞之隄,若转员石于万丈之谿 一般,使任何人、任何军队都无法抵挡,这样才能百战百胜。③将帅要威义并用,要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兵略》认为: 兵之所以强者,民也;民之所以必死者,义也;义之所以能行者,威也。 所谓威义并用,就是要赏罚分明。《兵略》明确指出: 夫人之所乐者生也,而所憎者死也;然而高城深池,矢石若雨,平原广泽,白刃交接,而卒争先合者,彼非轻死而乐伤也,为其赏信而罚明也。 赏能使士卒冒死征战,罚则使他们令行禁止。只有 赏信而罚明 ,军队才有战斗力。此外,《兵略》还强调将帅必须爱护部下,使自己得到士卒的爱戴。它说: 上视下如子,则下视上如父;上视下如弟,则下视上如兄 ,并指出: 上视下如子,则必王四海;下视上如父,则必正天下。上亲下如弟,则不难为之死;下视上如兄,则不难为之亡。 因此要求 将必与卒同甘苦俟饥寒 ,这样他们作战时才不会吝惜自己的生命而拼死杀敌。《兵略》还具体提出将帅要做到: 暑不张盖,寒不被裘 , 险隘不乘(乘车、骑马),上陵(山丘),必下(下车、下马) ,以体验士卒的辛劳,同时还要做到 军食孰(熟)然后敢食,军井通然后敢饮 ,与士卒同饥渴。不仅如此,《兵略》还要求作战时,将帅 必立矢射之所及 ,与士卒共安危。《兵略》认为,将帅能够做到上述要求,就能 积德 、 积爱 于自己的部下。它还指出: 良将之用兵也,常以积德击积怨,以积爱击积憎, 如此,何敌不可战胜。④将帅必须具备 三隧 、 四义 、 五行 、 十守 等能力或品质。所谓 三隧 ,即要上知天道,下习地形,中察人情;所谓 四义 ,指治国不拥兵自负,为主不独顾自身,见难不畏死,决疑不避罪;所谓 五行 ,指柔而不可卷,刚而不可折,仁而不可犯,信而不可欺,勇而不可凌;所谓 十守 ,指头脑清醒,谋略深远,意志坚定,明辨是非,不贪于货,不淫于物,不滥发议论,不推卸责任,不轻易欢喜,下轻易动怒。总而言之,就是要求将帅做到, 发(举措)必中诠(公允),言必合数,动必顺时,解必中揍(道理) ,同时还要做到, 通动静之机,明开塞之节,审举措之利害,若合符节.《兵略》认为,只有这样,将帅才能使自己的政敌无隙可乘,做到 攻则不可守,守则不可攻。 它还认为: 善用兵者,必先修诸己,而后求诸人;先为不可胜,而后求胜。 同时指出: 修己于人,求胜于敌,己未能治也,而攻人之乱,是犹以火救火,以水应水也,何所能制! ⑤将帅要善于利用己方之 实 ,攻敌方之 虚.所谓 实 者,即指 主明良将,上下同心,气意俱起 ,同仇敌忾;所谓 虚 者,指 上下有隙,将吏不相得 ,为将者所持不直,士卒心中积怨深重。《兵略》认为: 虚实之气,兵之贵也。 两军相遇, 实则斗,虚则走.气虚一方是无法与气实一方对敌的。但《兵略》也指出: 胜兵者非常实也,败兵者非常虚也 ,认为 虚实之气 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它引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强盛及败亡的教训,指出:夫差最初之所以能取得包括生俘越王勾践在内的一系列战争的胜利,拥地2千里, 带甲七十万 ,是由于 用民气之实 的结果。其后,夫差 骄溢纵欲,拒谏喜腴 ,使上下失和,吏民不附,直至国灭身亡,是越王勾践 因制其虚 的结果。由此,《兵略》指出:善于治国统军者, 能实其民气,以待人之虚也;不能者,虚其民气,以待人之实也。 《淮南子?兵略》的上述主要思想,既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优秀的军事理论,同时又有许多独到之处,因而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