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秦汉思想史之王充对汉代神学迷信的批判①

时间:2024-07-05访问:11来源:历史铺

王充对汉代神学迷信的批判①
  王充生活在东汉前期,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与谶纬迷信相结合,至此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毒化了整个社会。在这种情况下,王充继承了我国历史上的唯物主义思想,发展了道家 自然无为 的理论,以 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 ②为己任,利用当时自然科学的大量成果,对汉代的神学迷信展开了全面的批判。
  (一)王充对汉代 天人感应 神学目的论的批判
  汉代儒生极力鼓吹天是 百神之大君 ③,人是天有目的的创造物,万物也是天按照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神秘规则有意创造的。他们把阴阳五行与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随意比附,大肆宣扬君权神授的天人感应论。
  王充对于天有意志的谬论给予针锋相对的驳斥。王充认为: 夫天者,体也,与地同。天有列宿,地有宅舍。宅舍附地之体,列宿着天之形。 ①天和地一样,都是有形体的东西,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王充指出,万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都是 自然之化 ;日月的运行,有其运行的客观规律,并不具有什么目的。 何以知天之自然也?以天无口目也。案有为者,口目之类也。口欲食而目欲视,有嗜欲于内,发之于外,口目求之,得以为利欲之为也。今无口目之欲,于物无所求索,夫何为乎?何以知天无口目也?
  以地知之。地以土为体,土本无口目。天地夫妇也,地体无口目,亦知天无口目也 ②。因此,天没有目的,也没有意识,人和万物都是自然产生的, 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夫妇合气,非当时欲得生子,情欲动而合,合而生子矣 ③。
  对于儒生所宣传的 天生五谷以食人,生丝麻以衣人 ④的神学目的论,王充以道家的天道无为思想为武器加以反驳,指出 万物之生,含血之类,知饥知寒,见五谷可食,取而食之;见丝麻可衣,取而衣之 ⑤,这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五谷丝麻是天 普施气万物之中 而自然产生的,并不是天有意创造出来供人们衣食的。
  王充还以 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 ⑥这一论断驳斥了汉儒神化帝王、圣贤的种种奇谈怪论。汉儒鼓吹帝王、圣人都是由各种神奇怪异的东西与人交配或感于人而产生的,如禹母吞薏苡而生禹,   母吞燕卵而生,后稷母履大人迹而生后稷,刘媪与蛟龙交配而生汉高祖刘邦等等。对此,王充明确提出了 物生自类本种 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指出 含血之类,相与为牝牡;牝牡之会,皆见同类之物 , 牡马见雌牛,雄雀见牝鸡,不相与合者,异类故也。今龙与人异类,何能感于人而施气 ?①这样一来,帝王、圣人的神圣外衣便被戳穿了。
  ①   本文是笔者根据青年学者于振波博士提供的初稿修改而成的。在此谨向他表示衷心感谢。
  ②   见《论衡?对作》。
  ③   《春秋繁露?郊祀》。
  ①   《论衡?祀义》。
  ②   《论衡?自然》。
  ③   《论衡?物势》。
  ④   《论衡?自然》。
  ⑤   《论衡?自然》。
  ⑥   《论衡?道虚》。
  王充以大量的笔墨,无情地批驳了汉儒所宣扬的天人感应论调。
  王充认为,自然界的变化可以影响人和物,比如, 天且雨,蝼蚁徙,丘蚓出,琴弦缓,固疾发.但是 人不能动地,而亦不能动天 ,因为 天至高大,人至卑小 ,人不能动天,就如同一枚小竹枝敲不响一个大钟,一只萤火虫烧不热一个鼎一样。风雨有时,寒暑有节,不会随任何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②当时流传着 行善者福至,为恶者祸来,祸福之应,皆天也 的说教,王充指出,这种说教是 贤圣欲劝人为善 而编造的,而一般人则把一些偶然巧合的事件当作必然的报应,因而盲目相信这种说教。汉儒声言楚惠王曾误食蚂蟥,由于他有仁德,得到了天的保佑,不但 病不为伤 ,反而把原来的 心腹之积 也治好了。王充认为楚惠王并无仁德,而是一个 不肖之主 ,如果天保佑他,是 天佑不肖人也.王充以大量事例否定了天能赏善罚恶的神话,并发出质问:为什么那些谋财害命、鱼肉乡里的坏人 皆得显达,富厚安乐 ?社会上何以 多横怒而不罹祸,顺道而违福 ?在驳斥天能赏善罚恶的虚伪说教的同时,王充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实。①汉儒为了神化帝王,拚命鼓吹君主的意志就是天的意志,君主高兴,天气就温暖;君主发怒,天气就寒冷。王充对此据理反驳,指出 春温夏暑,秋凉冬寒 是自然现象, 水旱之至,自有期节 ,君主喜怒时,连自己体内和室内的温度都影响不了,怎能影响整个 天下 呢?②关于汉儒的灾异谴告,王充指出: 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 ,夫变异自有占候,阴阳物气自有始终 ,国有灾异,与人染疾病是同一道理,血脉不调,人生疾病;风气不和,岁生灾异 ,与 谴告 并没有什么关系。③如果说虫吃谷物是地方官吏侵夺百姓所致,身黑头赤的虫子象征武官,身赤头黑的虫子象征文官,那么,虫子 或时希出而暂为害,或常有而为灾,等类众多,应何官吏 ?那些 威胜于官,取多于吏 ,武断乡曲而不当官的豪强,又用什么样的虫子代表呢?事实上,各种虫子 生出有日,死极有月 , 使人君不罪其吏,虫犹自亡 ,这纯属自然现象,与政事无关。④同样,老虎吃人也与官吏为奸毫无关系,儒生只不过利用了 虎适食人,长吏遭恶 这一巧合事件胡乱比附而已。⑤如果说灾异是天对人君失政的谴告,那么, 尧遭洪水,汤遭大旱就证明尧、汤也是恶君了。⑥如果说天真能谴告失政的君主,它也就能有意识地任命象尧、舜那样有才德的圣君,可事实上, 今则不然,生庸庸之君,失道废德,随谴告之,何天不惮劳也 ?①如果天能以雷责怒于人,也就能以雷诛杀无道,然而自古以来,那些最为无道的人,并非死于雷诛,而是 圣人 兴师动众,将其伐灭的。②王充引用老子之语 礼者,忠信之薄,乱之首也 ③,指出,谴告是统治腐败的产物,是儒生主观臆造的, 上天之心,在圣人之胸,及其谴告,在圣人之口.④这样,王充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神的存在,打碎了帝王头上的神圣光环,给汉代妖妄荒诞的官方神学以沉重的一击。
  ①   《论衡?奇怪》。
  ②   《论衡?变动》。
  ①   《论衡?祸虚》。
  ②   《论衡?寒温》。
  ③   《论衡?谴告》。
  ④   《论衡?商虫》。
  ⑤   《论衡?遭虎》。
  ⑥   《论衡?明雩》。
  (二)王充对汉代经学迷信的批判
  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立五经博士,大力提倡儒家学说,推崇儒家学书。汉代儒生为了挤入仕途,飞黄腾达,便迎合统治者的需要,对经书穿凿附会, 空生虚说 ,使 平常之事,有怪异之说;径直之文,有曲折之义 ,结果 虚说传而不绝,实事没而不见,五经并失其实 ⑤。在这种思想专制、万马齐喑的沉闷气氛下,王充挺身而出,揭穿了儒家传记的谎言,打破了对儒经的迷信,也把孔子、孟子从天国拉回人间。
  首先,王充批判了儒家传记中歪曲历史、夸大事实的恶劣作风。儒书鼓吹尧舜时期和周初 天下太平 , 刑错不用 ,王充指出,这是儒生为了宣传尧、舜和周公的仁德而编造的,不符合史实。 尧伐丹水,舜征有苗,四子服罪,刑兵设用;成王之时,四国篡畔,淮夷、徐戎,并为患害 ,可见 儒书言过其实.①儒生宣扬周武王仁德深厚,讨伐殷纣 兵不血刃 ,王充反驳说,纣王强悍,又有蜚廉、恶来之徒为辅佐,武王虽然品德高尚,纣王也不会束手就擒的,而且《尚书?武成》明明记载 牧野之战,血流浮杵,赤地千里 ,怎么能说 兵不血刃 呢?②汉儒胡说《尚书》二十九篇是效法天上的北斗星与二十八宿,王充指出,秦朝焚书,《尚书》大部分丧失,现存二十九篇是残本,并不是孔子删订后的篇数,儒生 因不足之数,立取法之说,失圣人之意,违古今之实 ,连最起码的常识都不懂。③《春秋》记事,有时漏载了日子,这本来是正常现象,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公羊学家却认为这是圣人有意笔削,于是拚命发挥其中的微言大意.王充指出, 夫公羊、穀梁之传,日月不具,辄为意使,……非孔子之心.④总之, 儒者说五经,多失其实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 前儒不见本末,妄生虚说;后儒信前师之言,随旧述故 ,人人汲汲于功名利禄,根本无心钻研经书。⑤
  ①   《论衡?自然》。
  ②   《论衡?感类》。
  ③   《老子》第三十八章。
  ④   《论衡?谴告》。
  ⑤   《论衡?正说》。
  ①   《论衡?儒增》。
  ②   《论衡?语增》。
  ③   《论衡?正说》。
  ④   《论衡?正说》。
  其次,王充打破了人们对经书的迷信。儒经在汉代已被奉为万世不易之典,对其顶礼膜拜,王充仍以 疾虚妄 的战斗精神,指出其失实增益之处。
  他说: 言审莫过圣人,经艺万世不易,犹或出溢,增过其实……经增非一,略举较著,令恍惑之人,观览采择,得以开心通意,晓解觉悟。 ⑥例如, 维周黎民,靡有孑遗 是《诗经》中描述周宣王时一次旱灾的情况,王充指出:夫周之民,犹今之民也。使今之民也,遭大旱之灾,贫羸无蓄积,扣心思雨。若其富人谷食饶足者,廪囷不空,口腹不饥,何愁之有?天之旱也,山林之间不枯,犹地之水,丘陵之上不湛也。山林之间,富贵之人,必有遗脱者矣,而言靡有孑遗,增益其文,欲言旱甚也。 ①又如《尚书》记载祖伊劝谏纣王说: 今我民罔不欲丧。 王充指出: 纣虽恶,民臣蒙恩者非一,而祖伊增语,欲以惧纣也。 ②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由于 经有褒增之文,世有空加之言 ③,因此对儒经不加思索地一律相信,就会出错。而且由于秦朝焚书, 经缺而不完 ④,因此那种一味抱残守缺,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作法,就如同 闭户幽坐,向冥冥之内;穿圹穴卧,造黄泉之际 一样,是 死人之徒 ⑤。王充认为, 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俱在,可观读以正说,可采掇以示后人 ,因此,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 ,儒经与诸子 俱鸿而知 ,都是圣贤所作,绝不能只以经书的是非为是非。⑥他认为孔子作《春秋》与陆贾作《新语》、桓谭作《新论》是一类事情,都是为解决当时的实际问题而有的放矢, 故夫贤圣之兴文也,起事不空为,因因不妄作;作有益于化,化有补于正 ⑦。这样,王充就动摇了汉代官方神学的理论基础。
  不仅如此,王充还对孔孟等被奉为神明的人物孔子、孟子公开诘难,把他们从天上拉下来,恢复了他们凡人的面目。针对 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 的盲从心态,王充以《论语》为靶子,对孔子言论中自相矛盾之处逐条提出质问,以此证明 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 ①。例如孔子主张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可是当孔子去见卫灵公的妻子、有淫乱名声的南子之后,子路表示不满,孔子为了表明自己清白,就发誓说: 予所鄙者,天厌之!天厌之! 既然人的生死夭寿都已命中注定,并不取决于操行善恶,孔子发誓又有什么用呢?又如,孔子曾说过: 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而佛肸在中牟、公山弗扰在费先后叛乱,都来聘请孔子前去相助,孔子却两次 欲往 ,因受子路的诘难而止。可见孔子 行无常物 、 言无定趣 ②。在《论衡?刺孟》中,王充对《孟子》一书中前后矛盾的情况予以揭露,批判了孟子的诡辩手法和两面派行为,并驳斥了孟子鼓吹的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的天命论。王充在《问孔》、《刺孟》等篇中对儒家圣贤的批判,对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这种离经叛道的大胆举动,在历史上实属少见。
  ⑤   《论衡?正说》。
  ⑥   《论衡?艺增》。
  ①   《论衡?艺增》。
  ②   《论衡?艺增》。
  ③   《论衡?齐世》。
  ④   《论衡?书解》。
  ⑤   《论衡?别通》。
  ⑥   《论衡?书解》。
  ⑦   《论衡?对作》。
  ①   《论衡?问孔》。
  (三)王充对汉代世俗迷信的批判
  鬼神崇拜在汉代已泛滥成灾,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几乎无不淫祀鬼神,以求福佑。对于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王充以大量篇幅,系统而深刻地进行了批判。
  王充针对当时流行的 人死为鬼,有知,能害人 的说法,提出了 人死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 的无神论主张③,并作了详细论证。王充继承和发展了稷下黄老之学的唯物主义思想,指出: 人之所以生者,阴阳气也。
  阴气主为骨肉,阳气主为精神。人之生也,阴阳气俱,故骨肉坚,精气盛。
  精气为知,骨肉为强 ,肉体和精神互相保持而不分离,人就会生存,否则就会死亡①。精神与形体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 ②?王充摒弃了稷下黄老学派认为精气有独立意识的思想,指出 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③?
  由此,王充进一步论证了人死不为鬼的理论。他说: 人,物也;物,亦物也。物死不为鬼,人死何独为鬼? 人死不能为鬼,也不会有什么知觉,因为人未生,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元气荒忽,人气在其中,人未生无所知,其死归无知之本,何能有知乎 ?如果说人死能为鬼,那么 天地开辟,人皇以来,随寿而死,若中年夭亡,以亿万数,计今人之数,不若死者多。如人死辄为鬼,则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人且死见鬼,宜见数百千万,满堂盈廷,填塞巷路,不宜徒见一两人也.一个人如果被人打伤,他会到官府告状,并向别人讲这件事,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有知觉,有意识。如果这个人被杀死,而人们又不知凶手是谁,也不知他的尸体在哪里, 使死人有知,必恚人之杀己也,当能言于吏旁,告以贼主名;若能归语其家,告以尸之所在 ,但事实上死者并不能这样做,可见人死不为鬼,没有知觉。由此而论,人死也不能害人, 凡人与物所以能害人者,手臂把刃,爪牙坚利之故也。今人死,手臂朽败,不能复持刃,瓜牙隳落,不能复啮噬,安能害人?儿之始生也,手足具成,手不能搏,足不能蹶者,气适凝成,未能坚强也。由此言之,精气不能坚强,审矣。气为形体,形体微弱,犹未能害人,况死,气去精神绝 ①?
  ②   《论衡?问孔》。
  ③   《论衡?论死》。
  ①   《论衡?订鬼》。
  ②   《论衡?论死》。
  ③   《论衡?论死》。
  ①   本段引文均出自《论衡?论死》。
  既然如此,那么,社会上为什么会产生种种鬼神观念呢?王充认为,人们所谓见鬼,其实是一种心理作用造成的,所见的鬼,不过是一种幻象而已。
  他说: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人害病就 畏惧鬼至,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例如,伯乐学相马,所看到的东西都是马,庖丁学解牛,所看到的都是死牛,这都是过分专注于某一事物的结果。病人见鬼,也类似这种情况, 初疾畏惊,见鬼之来;疾困恐死,见鬼之怒;身自疾痛,见鬼之击,皆存思虚致,未必有其实也.王充还有另一种解释说: 人之见鬼,目光与卧乱也。人之昼也,气倦精尽,夜则欲卧,卧而目光反,反而精神见人物之象矣。人病亦气倦精尽,目虽不卧,光已乱于卧也,故亦见人物象。 也就是说,人在精神疲倦时,目光反观,看见自己内部的精神,以为是外界的人物之象,人在做梦时或在病中,由于精神衰倦,所见到的虚妄的人物之象,其实都是他身体内部的精神,由于目光反照,就错误地认为是外界的人物,总之,自以为见到鬼的人,其实都是因精神错乱而引起的幻觉所致②。
  王充以无鬼论批判了儒家的厚葬和墨家的右鬼。儒家倡导厚葬,鼓励人们破家尽业,以充死棺;杀人殉葬,以快生意 , 竭财以事神,空家以送终 ,以此维护封建礼义,给社会造成极大浪费。王充认为,这种厚葬恶习来源于墨家的有鬼论。墨家虽主张薄葬,但又宣扬 人死辄为鬼神而有知,能形而害人 ,以致于世俗鄙陋之人 畏死不惧义,重死不顾生 ,徒耗生人之财,供奉无知之死人。因此,要从根本上铲除厚葬恶习,就必须坚持无鬼论,让人们明白 死人无知,厚葬无益 的道理①。同时针对社会上对鬼神的淫祀,王充明确指出 百祀无鬼,死人无知 , 祭之无福,不祭无祸 ②。
  人世间所有的祭祀 皆为思其德,不忘其功也 ,祭祀的目的是为了勉励活人尽力,提倡尊崇恩德,是圣人实现 功立化通 的一种手段③。
  针对秦汉方士与儒生所宣扬的人可以 得道仙去 、 度世不死 的荒诞之论,王充从事实上和理论上一一加以驳斥。黄帝铸鼎骑龙升天,淮南王得道鸡犬成仙,老子恬淡无欲成为真人,王子乔辟谷不食成为仙人等等神话,以及飞升、尸解、寡欲、辟谷、食气、服药等所谓方术,都被王充揭露得体无完肤,顿失神秘的灵光。王充指出: 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物无不死,人安能仙? 淮南王安因谋反而被诛, 天下并闻,当时并见 ,李少君 死于人中 ,人所共知,这些成仙得道的虚妄之言之所以流传至今,是由于 世好虚传 ,而编造的人又不顾最起码的事实的结果。
  天之与地,皆体也。地无下,则天无上矣 ,天无上,亦无上天之路,怎能 飞升 ?所谓 尸解 , 诸学道死者骨肉具在,与恒死之尸无以异也 ;如果恬淡无欲就能成为 真人 ,何以 草木无欲,寿不逾岁;人多情欲,寿至于百 ?如果说辟谷能够长生,那么, 冻饥之人,安能久寿 ?阴阳之气,百药之气,都不能饱人,食气不能久寿; 服食药物,轻身益气,颇有其验;若夫延年度世,世无其效.总之, 有血脉之类,无有不生,生无不死。以其生,故知其死也。天地不生,故不死;阴阳不生,故不死。死者,生之效;生者,死之验也。夫有始者必有终,有终者必有始,唯无终始者,乃长生不死.在这里,王充以雄辩的事实,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否定了人能长生不死,成仙得道的神话,为王充的无神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①。
  ②   本段引文见《论衡?订鬼》。
  ①   以上引文见《论衡?薄葬》。
  ②   《论衡?讥日》。
  ③   《论衡?祭意》。
  在王充生活的时代,天人感应与谶纬思想到处蔓延,各种禁忌迷信多如牛毛,建房、搬家、祭祀、丧葬、远行、嫁娶,甚至裁衣、沐浴等,都要择吉日,避忌讳。王充指出,如此众多的忌讳,都假托鬼神,借用死人的亡灵,其目的只不过 劝人为善,使人重慎 ,并没有什么 鬼神之害,凶丑之祸 ②。并辛辣地讽刺说: 物食人者,虎与狼也,岁月之神,岂虎狼之精哉? ③王充认为,迷信禁忌的流行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由于人们对一些偶然事件的错误理解和求福避祸的普遍心理,以及传统习惯的影响,为各种迷信禁忌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方术之士借此大肆宣传,牟取暴利,各种禁忌于是迅速蔓延。虽然有些禁忌是出于劝人为善,使人重慎的意图而设立的 礼义之禁 ,如 毋承屋檐而坐,恐瓦堕击人首也 ④,而大部分禁忌则有害无益,使人做事 不考于心,而合于日;不参于义,而致于时。 ⑤因此,王充强调求福之法, 在人不在鬼,在德不在祀 , 行尧舜之德,天下太平,百灾消灭 ⑥。
  王充根据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揭露了卜筮的虚伪性,指出卜筮用的东西不过是一些 枯龟之骨,死蓍之茎 ,用这些死的东西去问天地,就如同让死人去问活人,是得不到什么答案的。而且 天道称自然无为 ,不可能回答人提出的问题。如果让一个人毫无目的地去占卜,或者 骂天而卜,殴地而筮 ,结果都能得到兆数,可见 卜筮不问天地,兆数非天地之报,明矣 ①。
  (四)王充对 生而知之 先验论的批判
  汉儒不仅把天神化为造物主,宣扬君权神授,而且把儒家思想宗教化,把孔子奉为教主,说他能 前知千岁,后知万世,有独见之明,独听之聪,事来则名,不学自知,不问自晓 ②。
  王充虽然不反对把孔子视为圣人,也不反对儒家所宣扬的伦理道德,但是作为一个以 疾虚妄 为己任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反对把圣人神化,反对那些荒诞不经的谶纬。当时儒生宣扬孔子预知秦始皇将 焚书坑儒 ,故临死留下一个谶书说: 不知何一男子,自谓秦始皇,上我之堂,踞我之床,颠倒我衣裳,至沙丘而亡。 孔子还预知董仲舒将整理他的经典,说: 董仲舒乱我书。 王充指出,这些都是后人的增溢之辞,无稽之谈,孔子生下来连他先世是 殷后子氏 都不知道,根本不是 生而知之.秦始皇并未到鲁国,怎么会有 上孔子之堂 的举动呢?如果让一个人隔墙说话,圣人能知道他的肤色、高矮、籍贯、姓名吗?水沟中的死尸、沼泽中的枯骨,圣人 能知其农商、老少、若所犯而坐死乎 ①?王充在《论衡?知实》中一连举了十六个事例,反复诘难,他以孔子为例, 颜渊炊饭,尘落甑中,欲置之则不清,投地则弃饭,掇而食之。孔子望见,以为窃食 ,可见圣人不能先知。陈贾与孟子的对话更嘲讽了圣人能先知的谬论: 陈贾问孟子曰:' 周公何人也?' 曰:' 圣人。''使管叔监殷,管叔畔也,二者有诸?' 曰:' 然。''周公知其畔而使?不知而使之与?' 曰:' 不知也。''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曰:' 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也,不亦宜乎?' 孟子,实事之人也,言周公之圣,处其下,不能知管书之畔。 可见,圣人不用耳目观察或向别人了解情况,就不可能有所知, 神而先知 的圣人是没有的。
  ①   本段引文见《论衡?道虚》。
  ②   《论衡?四讳》。
  ③   《论衡?   时》。
  ④   《论衡?四讳》。
  ⑤   《论衡?讥日》。
  ⑥   《论衡?解除》。
  ①   《论衡?卜筮》。
  ②   《论衡?实知》。
  王充认为,圣人与贤人都是人,所知道的事情也都是同类的,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对道的理解, 圣人疾,贤者迟;贤者才多,圣人智多;所知同业,多少异量;所道一途,步驺相过.不论是圣贤还是一般人,要想获得知识,都必须通过学习。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子贡曰:'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五帝、三王,皆有所师.至于传说中的黄帝、帝喾生而能言,项詑七岁为孔子师,等等,这些传说都是 世俗褒称过实,毁败逾恶 所致,纯属虚夸。
  所谓圣贤先知,其实都离不开 按兆察迹,推原事类 ,都必须有现实根据,然后进行逻辑推理,这样才会对未来有所预见②。
  王充强调实际经验对认识的作用,认为不论圣贤还是普通人,都必须通过实际经验才能获得知识。他举例说: 齐都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日见之,日为之,手狎也。使材士未尝见,巧女未尝为,异事诡手,暂为卒睹,显露易为者,犹愤愤焉。 ①在这里,王充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知识的获得是与实践有着密切关系的,尽管这种认识还是直观的。另一方面,王充还主张博览古今,通过学习间接经验来获得知识,指出: 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 ②圣人之所以能认识一般人所不能认识的事物,并不因为他是什么神灵,而在于他熟悉前人或别人的直接经验,在于他勤学好问,因此每个人只要勤奋学习,持之以恒,就都可以成为圣人贤者, 贤圣可学,为劳佚殊,故贤圣之号,仁智共之.③这样,王充就把圣人从神的宝座上拉下来,放在具有仁、智品德的人的地位上。
  ①   《论衡?实知》。
  ②   本段引文见《论衡?实知》。
  ①   《论衡?程材》。
  ②   《论衡?别通》。
  ③   《论衡?知实》。
  ④   《论衡?实知》。
  对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王充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
  首先,王充承认感觉是认识的来源,他说: 实者,圣人不能性知,须任耳目以定情实。 ④即是说,必须通过耳目等感觉器官才能对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有初步认识。同时,王充又进一步指出,人们要想获得正确的认识,只通过耳目所获得的感性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开动脑筋,通过比较和鉴别,才能去伪存真。他说: 夫论不留精澄意,苟以外效立事是非,信闻见于外,不铨订于内,是用耳目论,不以心意议也。夫以耳目论,则以虚象为言,虚象效,则以事实为非。是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墨议不以心而原物,苟信闻见,则虽效验章明,犹为失实。 ⑤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感觉基本上是反映客观事实的,但在有些情况下,耳目所得到的感性认识可能杂有虚假的东西,如果不重视思维的作用,就会 以虚象为言 ,从而上当受骗。因此,对于感性认识,必须经过理性思维的检验, 以心原物 ,这样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而不至于被虚象所迷惑。所谓圣人不过是善于利用理性思维的人物,而他们的理性思维也是由感性认识发展而来的。
  王充很重视 引效验 ,以合乎客观事实与否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他说: 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 ①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②。墨子也曾提出 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的认识方法,也很重视 效验 ,他引证了许多有关鬼的传说以证明他的有鬼论,但是由于墨子的 效验 不合乎客观实在,因而他的结论是不成立的。
  在此,王充不仅批判了墨家的有鬼论,而且也发展了墨家 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的认识方法。
  (五)王充思想的局限性
  王充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战斗的无神论者,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王充的哲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
  王充虽然反对神学目的论,但他不了解造成吉凶祸福和贫富贵贱的社会原因,因而主张命定论,强调 命 的绝对权威,认为 命当贫贱,虽富贵之,犹涉祸患矣;命当富贵,虽贫贱之,犹逢福善矣 ③。而决定生死夭寿和贫富贵贱的命运,是由天和各种星象施气造成的, 天施气于地以生物,人转相生,精微为圣,皆因父气,不更禀取 ①。甚至造成社会治乱的原因也取决于 时数 ,而否认人的作用, 年岁水旱,五谷不成,非政所致,时数然也 , 昌衰兴废,皆天时也 , 贤不贤之君,明不明之政,无能损益 ②。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只有听凭命运的摆布。在这里,王充不仅远远落后于荀子,也不及墨子,甚至不如孔子。
  王充虽然反对 天人感应 ,却又宣扬 瑞应.他说: 凡人禀贵命于天,必有吉验见于地 ③, 善祥出,国必兴;恶祥见,朝必亡 ④。例如,宣帝、光武、明帝、章帝等 仁君 出世,就有凤凰、麒麟、芝草、甘露等吉祥之物出现。
  ⑤   《论衡?薄葬》。
  ①   《论衡?知实》。
  ②   《论衡?薄葬》。
  ③   《论衡?命禄》。
  ①   《论衡?奇怪》。
  ②   《论衡?治期》。
  ③   《论衡?吉验》。
  ④   《论衡?异虚》。
  王充也主张妖祥说,他认为尽管人死不为鬼,但鬼仍然存在。妖是一种气化现象, 天地之气为妖者,太阳之气也 , 阳气赤,故世人尽见鬼,其色纯朱 ⑤。妖祥同瑞应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社会兴衰的征兆, 天地之道,人将亡,凶亦出;国将亡,妖亦见 ⑥。
  尽管王充是用天道自然无为和 气 的理论解释 命 、瑞应和妖祥,似乎坚持了唯物论,但由于他的唯物论是朴素的,他的认识论是经验主义的,因而在解释社会现象时,陷入了唯心论。
  虽然王充的思想中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但仍然达到了他的时代的最高水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致于后来的许多儒生对王充心有余悸。
  宋代黄震说王充 谓天地生育之恩,而譬之人身之生虮虱,欲以尽废天地百神之祀①。清朝赵坦也说: 自古圣贤莫不畏天 , 使充之说行,则生人之理灭 ②。
  ⑤   《论衡?订鬼》。
  ⑥   《论衡?订鬼》。
  ①   《黄氏日抄》五七。
  ②   《宝甓斋文录》卷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