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秦汉宗教史之魏伯阳与《周易参同契》

时间:2024-07-05访问:8来源:历史铺

魏伯阳与《周易参同契》
  东汉末年,信奉黄老道的方士们出现了两个走向,一是一些道徒走向民间,创建了太平道与五斗米道,企图救治危世而致太平;二是一些方士则继续从事炼丹修仙养身方面的实验和探索,企图求得长生不死,成为神仙。为达到久视长生目的,自战国到秦汉,便有一些方士专门炼气修性和烧炼丹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东汉时期的魏伯阳,对当时养生、炼丹术进行概括和总结的理论著作则是《周易参同契》。
  (一)魏伯阳其人
  魏伯阳,东汉炼丹道士,生卒年不详。据宋曾慥《道枢》记载,名翱,号伯阳,自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生平事迹,正史无载。晋葛洪的《神仙传》载有魏伯阳进山修炼、服丹成仙等等。《神仙传》说: 魏伯阳者,吴人也。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其所从来。谓之治民、养身而已。……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其实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而儒者不知神仙之事,多作阴阳注之,殊失其奥旨矣。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魏伯阳是出身于高贵,好道术、善养身的炼丹家,著有《参同契》、《五相类》等炼丹著作。但在籍贯上,葛洪说他是 吴人 ,五代后蜀的彭晓却说他是 会稽上虞人.彭晓说: 真人魏伯阳者,会稽上虞人也。世袭簪裾,唯公不仕。修真潜默,养志虚无,博赡文词,通诸纬侯。恬淡守素,唯道是从,每视轩裳如糠秕焉。不知师授谁氏,得《古文龙虎经》,尽获妙旨,乃约《周易》,撰《参同契》三篇。……
  密示青州徐从事,徐乃隐名注之。至后汉孝桓帝时,公复传授与同郡淳于叔通,道行于世。 ①彭晓除了说魏伯阳是上虞人外,还谈到了魏伯阳撰写《参同契》的由来和师传情况。但在《参同契》的师传上,彭晓的说法与南朝道士陶弘景的说法又不同。陶弘景在所著《真诰》卷十二 定录府有典柄执法郎是淳于斟 一段后自注说: 《易参同契》云,桓帝时,上虞淳于叔通,受术于青州徐从事。 从陶弘景引《参同契》注文和彭晓说魏伯阳授徒事中可以看到,《参同契》的传世与淳于叔通有关。淳于叔通其人,史书有记述,他是桓帝时人,曾任徐州县令,后升任洛阳令。由此推知:《参同契》的写作年代不会晚于汉桓帝时。既然淳于叔通于桓帝时得术于魏伯阳,那么,魏伯阳应是汉顺帝、桓帝时人。
  关于魏伯阳的生平事迹及其活动,除了前面提到的这些外,只有葛洪的《神仙传》有记载。据《神仙传》说,魏伯阳曾带领三个弟子入山炼神丹。
  他知道两个弟子心不诚,乃设计考验他们,在神丹炼成那天就试探他们说: 金丹虽成,应该试试它灵不灵。我们先给狗尝,狗吃了能飞天,人就可以服用,如果狗吃了死掉了,人就不可服用。 说完就扔一粒令人暂死的毒丹给狗吃,狗立即就死了。魏伯阳转过身来对弟子说: 这丹恐怕炼不成了,拿它来喂狗,狗吃了就死,恐怕人吃了像狗一样,怎么办? 弟子问他: 师父你吃不吃? 魏伯阳回答说: 我离家背井入山炼丹,就是想求得长生不死,今日修仙不成,我还有什么脸面回去?死生原来没有什么不同,我就服用吧。 说完便服丹死去。弟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说: 出来炼丹,是想求得长生不死,而服用了神丹反而马上死掉,不知该怎样好? 其中一个弟子说: 师父并非凡人,他服丹而死,必有深意。 于是也跟着服丹而死。
  另外两个弟子看见这一幕,就互相讨论说: 炼丹为的是求长生,而今服用了仙丹反而死了,炼丹还有什么用?倒不如不炼丹不服丹,回去还可以活几十年。 于是决定不服用,两人一起出山,为死去的魏伯阳和另一位弟子买棺材。谁知他们一走开,魏伯阳复活了,再用神丹救醒虞姓弟子和白狗。于是,魏伯阳留下一封信便带着弟子、牵着白狗一同游仙去了。另外两个弟子见信后懊悔不及。
  上面这些记载,情节离奇,显然是经过神化点染的,不能全信,但从中还可以找到魏伯阳生前的一些活动。魏伯阳不仅著有《参同契》等炼丹著作,而且还从事过炼丹活动。从这则神话故事中还可以看出,魏伯阳极有可能服用金丹,中毒身亡。
  ①   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序》。
  (二)《周易参同契》的思想渊源
  《周易参同契》,简称《参同契》,是一部用《周易》、黄老与炉火三者融合而为一的炼丹修仙养身著作,在它的形成过程中,曾受到了《周易》、汉易学、道家思想、儒家思想、黄老思想以及阴阳五行说的影响。这里,着重就《周易》和汉易学对《周易参同契》的影响介绍如下:《周易》原为古代筮书,以阴爻(- -)阳爻(- )为基本单位,三爻为一卦,组成八个经卦,重合为六十四个别卦。有卦辞、爻辞,专供卜筮使用。
  到彖、象、文言、系辞传出,才有哲理的内容。京房《易》学风行于汉代,推阴阳,言灾异,通合天人之道,兼论图纬及黄老思想,对魏伯阳用以论炉火之事有直接影响。魏伯阳在论述炼丹的鼎器、方位、药物、火候、时辰、变化等,都是用《易》的卦爻辞义表达的。此外,在《周易参同契》里,魏伯阳言《易》之辞甚多,如: 乾坤者,易之门户 , 大易性情,各如其度 ,'易' 者象也 , 演易以明之 等等,不一一而举。汉易学的纳甲说、十二消息说、六虚说以及卦气说都直接影响了《周易参同契》。
  1。纳甲说所谓纳甲,是以月亮的晦朔盈亏象征八卦,又以十天干分别纳于八卦之下,以 甲 为十天干之首,举一干以概其余,故称之为 纳甲.具体地说,就是八卦中有六卦各纳一干:震纳庚,示初三月象;兑纳丁,示初八上弦;巽纳辛,示十六日月由圆而缺;艮纳丙,示二十三日下弦;坎纳戊,离纳己,在中宫。另有二卦各纳二干:乾纳甲壬,示十五满月;坤纳乙癸,示三十日月晦。魏伯阳运用纳甲于《周易参同契》,其上篇说: 三日出为爽,震(■)庚受四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无双明。蟾蜍视卦节,兔者吐生光。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方丧其明。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
  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 魏伯阳根据月亮晦朔弦望的运行规律,结合纳甲卦象阴阳的消长,把一月三十日分为六节:三日——震卦,八日——兑卦,十五日——乾卦,十六日——巽卦,二十三日——艮卦,三十日——坤卦,每一节分属一卦。卦象的阴阳消长与十天干配合,表现为:月生三日为生明,出于西方之庚叫震纳庚;月生八日为上弦,见于南方之丁叫兑纳丁;月至十五日,盈于东方之甲叫乾纳甲;月至十六日平明,由圆而渐缺,落于西方之辛叫巽纳辛;月至二十三日为下弦,退于南方之丙叫艮纳丙;月至三十日,消于东方之乙叫坤纳乙。 甲乙 为十天干之首, 壬癸 为十天干之末,乾纳甲壬,坤纳乙癸,这就是 乾坤括始终.兔魄是日之光,蟾蜍是月之精,日出月落,日落月出,昼夜交替。根据丹法,上半月之阳,属震兑乾,下半月为阴,属巽艮坤,这就是 蟾蜍视卦节.日为太阳,月为太阴,阳主吐,阴主纳,月本无光,受日光而亮,这就是兔者吐生光.七八谓十五,阳极在上,盈不久,升者不得不降。这就是 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一月六节已尽,晦朔已然相承,坤复转于震。这就是 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魏伯阳这段话,是以月亮在三十日内的晦朔弦望的变化规律,配以卦爻方位,用震、兑、乾来表示月亮由上弦而至望,展示了阳的增长,用巽、艮、坤来表示月亮由下弦而至晦,展示了阴的增长。魏伯阳论炼丹,就是以纳甲来说明一月火候之进退。
  2。十二消息说十二消息说是指自复卦起至坤卦止这十二卦中,消卦息卦阴阳转变,循环不息。魏伯阳论金液还丹,以十二消息通一岁之火候、一年十二月,每月一卦。《周易参同契》说: 朔旦为复■,阳气始通,出入无疾,立表微刚,黄钟建子,兆乃滋彰,播施柔暖,黎丞得常。
  临■炉施条,开路正光,光耀渐进,日以益长,丑之大吕,结正低昂。
  仰以成泰■,刚柔并隆,阴阳交接,小往大来,辐凑于寅,运于趋时。
  渐历大壮■,使列卯门,榆荚堕落,还归本根,刑德相负,昼夜始分。
  ■■阴以退,阳升而前,洗濯羽翮,振索宿塵. 乾■健盛明,广被四邻,阳终于已,中而相干。
  ■■始纪绪,履霜最先,井底寒泉,午为蕤宾。宾服于阴,阴为主人。
  ■■去世位,收敛其精,怀德俟时,栖迟昧冥。
  否■塞不通,萌者不生,阴伸阳屈,没阳姓名。
  观■其权量,察仲秋情,任畜微稚,老枯复荣,荠麦芽蘖,因冒以生。
  ■■烂肢体,消灭其形,化气既竭,亡失至神。
  道穷则返,归乎坤■元,恒顺地理,承天布宣。 以上十二消息卦,与十二地支相配合,代表一年十二月,也喻一日十二辰。
  凡卦之六爻,五阴一阳,以阳为主;五阳一阴,以阴为主,其发展程序由下而上,多以少为主。而阴阳的爻变,则象征火候的进退。第一,复卦五阴一阳,阴气已极,阳气初生;从一日讲是夜半子时火候初起;从一月讲,是初一至初三半;从一年讲,是建子之月,即十一月。第二,临卦四阴二阳,阳气渐生;从一日讲,是夜丑时进二阳火候;从一月讲,是初三半至初五;从一年讲,是建丑之月,即十二月。第三,泰卦三阴三阳,阴阳交接;从一日讲,是寅时进三阳火候;从一月讲,是初六至初八半;从一年讲,是建寅之月,即正月。第四,大壮卦二阴四阳,阳中有阴;从一日讲,是卯时进息符候;从一月讲,是初八半至初十;从一年讲,是建卯之月,即二月。第五,■卦一阴五阳,阳升阴退,阳气已盛,一阴将退;从一日讲,是辰时进五阳火候;从一月讲,是十一日至十三日半;从一年讲,是建辰之月,即三月。
  第六,乾卦纯阳,阳气极盛;从一日讲,是巳时进六阳火候;从一月讲,是十三日半至十五日;从一年讲,是建巳之月,即四月。第七,姤卦五阳一阴,阴生阳退;从一日讲,是午时退阴符候;从一月讲,是十六日至十八日半;从一年讲,是建午之月,即五月。第八,遯卦四阳二阴,阳气渐盛,阴气渐衰;从一日讲,是未时退二阴符候;从一月讲,是十八日半至二十日;从一年讲,是建未之月,即六月。第九,否卦三阳三阴,阴阳二气,不相交通;从一日讲,是申时退三阴符侯;从一月讲,是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半;从一年讲,是建申之月,即七月。第十,观卦二阳四阴,阴气已盛;从一日讲,是酉时退四阴符候;从一月讲,是二十三日半至二十五日;从一年讲,是建酉之月,即八月。第十一,剥卦一阳五阴,阴盛阳衰,纯阴将至;从一日讲,是戌时退五阴符候;从一月讲,是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半;从一年讲,是建戌之月,即九月。第十二,坤卦六爻纯阴,从一日讲,是亥时退六阴符候;从一月讲,是二十八日半至三十日;从一年讲,是建亥之月,即十月。前六卦为阳火候,反六卦为阴符候,阳火主进,阴符主退,阴阳进退,十二消息,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用于炼丹,则前六卦的趋势为阳息阴消,应进阳火;后六卦为阴息阳消,应退阴符。
  3。六虚说六虚即 六甲孤虚 的简称。六甲孤虚法,汉代已很盛行。六甲亦即六旬,在甲子之旬,甲戌之旬,甲申之旬,甲午之旬,甲辰之旬,甲寅之旬。
  《史记?龟策列传》: 日辰不全,故有孤虚。 裴骃《集解》注说: 案甲乙谓之日,子丑谓之辰。六甲孤虚法:甲子旬中无戌亥,戌亥即为孤,晨巳即为虚;甲戌旬中无申酉,申酉为孤,寅卯即为虚;甲申旬中无午未,午未为孤,子丑即为虚;甲午旬中无辰巳,辰巳为孤,戌亥即为虚;甲辰旬中无寅卯,寅卯为孤,申酉即为虚;甲寅旬中无子丑,子丑为孤,午未即为虚。 六甲之旬表示如下:
  
  孤虚因日辰不全,天干是日,地支是辰,六旬之中,各有所缺,是为孤,对孤为虚,所以甲子之旬辰巳虚,甲戌之旬寅卯虚,甲申之旬子丑虚,甲午之旬戌亥虚,甲辰之旬申酉虚,甲寅之旬午未虚。这就是六虚。参阅六甲图,可见此六虚之辰,都随戊己二干。按照纳甲说,坎纳戊,离纳己,其它六卦,震纳庚,兑纳丁,乾纳甲壬,巽纳辛,艮纳丙,坤纳乙癸,都有定位,只有坎离二卦,纳入戊己中宫,其处空虚,所以称为 虚.《周易参同契》说: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设位者,列阴阳配合之位也。易谓坎离,坎离者,乾坤二用,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虚。往来既不定,上下亦无常。 就是说,天上地下,乃乾坤之象,各居阴阳之位。
  《易》行其中 ,即坎离运行于其间。就纳甲讲,坎为月,离为日,日月在天地之间运行,日出于东,故离位乎东,月出于西,故坎位乎西。日月运行形成季节的变化,出现坎离易位。坎离二卦纳于中宫,为日月之象,不主管某一节气变化,故 二用无爻位.《周易参同契》也用六虚以论炉火之事。
  4。卦气说所谓卦气,以坎、震、离、兑四卦主二至二分,其余的六十卦,卦有六爻,每爻分主一日,凡主三百六十日。一年之中尚余五日四分日之一,每日八十分计,总得四百二十分,平均分给六十卦,每卦得六日七分,亦即所谓卦气。所谓 气 者,其法以风雨寒温为候。
  六十卦自中孚卦起,直六日七分,至颐卦止,刚好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分。
  四正卦坎、震、离、兑主二至二分,统二十四节气。即:坎直初六爻主冬至,坎直九二爻主小寒,坎直六三爻主大寒,坎直六四爻主立春,坎直九五爻主雨水,坎直上六爻主惊蛰。震直初九爻主春分,震直六二爻主清明,震直六三爻主谷雨,震直九四爻主立夏,震直六五爻主小满,震直上六爻主芒种。
  离直初九爻主夏至,离直六二爻主小暑,离直九三主大暑,离直九四爻主立秋,离直六五爻主处暑,离直上九爻主白露。兑直初九爻主秋分,兑直九二爻主寒露,兑直六三爻主霜降,兑直九四爻主立冬,兑直九五爻主小雪,兑直上六爻主大雪。每个节气又分三候:初候、次候、末候。每个节气为十五日,故每候主五日。这样,由二十四节气又推衍出七十二候。六十卦按 始卦 、 中卦 、 终卦 方式分配在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之中。七十二候名称在《礼记?月令》中有记载。魏伯阳的卦气说,不在章明历法,而在以适用于金丹火候之意。《周易参同契》说: 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郭,运谷正轴,牝牡四卦,以为橐龠,覆冒阴阳之道,犹工御者准绳墨,执衔辔,正规矩,随轨辙,处中以制外,数在律历纪,月节有五六,经纬奉日使,兼并为六十,刚柔有表里,朔旦屯直事,至暮蒙当受,昼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 所谓牝牡四卦,是指乾坤坎离四卦,魏伯阳以乾坤坎离为橐龠,以六十卦分布为三十日,昼夜各一卦,以象一月,化三百六十时足其数,虽然与上述卦气说略异,但却明显地是套用六日七分图的间架,来比喻炼丹一月之火候。
  《周易参同契》也受到道家思想儒家思想黄老思想的影响。如书上所说的以无制有,器用者空 、 上德无为,不以察求;下德为之,其用不休 、 反者道之验,弱者德之柄 等是受道家思想影响。 前却违黄老 、 引内养性,黄老自然 等是受黄老思想的影响。 孝子用心,感动皇极 等受儒家思想影响。
  (三)《周易参同契》的丹术理论
  《周易参同契》是一部论述道教修仙的著作。但这部书讲述的成仙秘径是什么,却众说纷纭,有的主内丹说,有的主外丹说,也有些主房中术说。
  实际上,在这部书中,内丹、外丹都有论述,它的中心思想是宣扬炼丹可以成仙。《周易参同契?五相类》说: 大易情性,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而可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由一,俱出径路。 所谓 三道由一 ,是指大易、黄老、炉火三者相通,合乎于道。宋代俞琰在解释书名时说: 参,三也;同相也;契,类也。谓此书借大易以言黄老之学,而又与炉火之事相类,三者之阴阳造化殆无异也。 ①《周易参同契》的丹术理论正是在大易、黄老和炉火三者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即所谓 三道由一,俱出径路.这里的 一 就是丹术,也称丹道。关于《周易参同契》的中心思想,魏伯阳概括说: 歌叙大易,三圣遗言,察其所趣,一统共论,务在顺理,宣耀精神,神化流通,四海和平。表以为历,万世可循,序以御政,行之不烦。引内养性,黄老自然,含德之厚,归根返元,近在我心,不离己身,抱一毋舍,可以长存。配以服食,雄雌设陈,挺除武都,八石弃捐,审用成功,世俗所珍。罗列三条,枝茎相联,同出异名,皆由一门。 《周易》是讲哲学论政治的,黄老讲的是修身治国,炉火讲的是炼服修仙,但从根本上讲三者的道理是相通的。所以说是 罗列三条,枝茎相联,同出异名,皆由一门.从方术上讲,有 抱一毋舍 , 归根返元 的内炼与服食三种,前者后世称为内丹,后者则称外丹。服食是 配.可见,《周易参同契》的丹术是内炼、金丹并修,内丹为主、外丹为辅。
  《周易参同契》讲内炼,是指炼人身生命的基本要素——精、气。它说:将欲养性,延年却期,审思后末,当虑其气。人所禀躯,体本一无,元精云布,因气托初。阴阳为度,魂魄所居,阳神曰魂,阴神曰魄,魂之与魄,互为室宅。性主处内,立置鄞鄂,情主营外,筑垣城郭,城郭完全,人物乃安。于斯之时,情合乾坤,乾动而直,气布精流,坤静而翕,为道舍庐。 由于人是从精气化生出来的,修炼的目的就是 气布精流 ,身体为道含庐,让道来归身。修炼首先要养己,养己要从 安静虚无 入手,归于本原,隐去光明,洞照形体内部的丹道,即 内以养己,安静虚无,原本隐明,内照形躯。 修炼所得称为 道 ,或称为 真人.《周易参同契》说: 巨胜尚延年,还丹可入口,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术士服食之,寿命得长久。 这里所讲的就是外丹。魏伯阳对外丹的冶炼过程的叙述比较零散,用的语言也比较隐晦,并故意对药科隐名称之,对操作火候等等恍惚其辞。
  《周易参同契》的丹术理论,是建筑在易理的基础上加以阐述的。《周易参同契》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 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廊,运谷正轴,牝牡四卦,以为橐龠。 后蜀彭晓在《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序》解释说: (魏)公撰《参同契》者,谓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故托易象而论之,莫不假借君臣以彰内外;叙其离坎,直指汞铅;列以乾坤,奠量鼎器;明之父母,系之始终;合以夫妇,拘其交媾;譬诸男女,显以滋生;析以阴阳,导之反复;示之晦朔,通以降腾;配以卦爻,形于变化;随之斗柄,取以周星;分以晨昏,昭诸刻漏。故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真铅为药祖,以去精为丹基,以离坎为夫妻,以天地为父母,互施八卦,驱役四时。分三百八十四爻,循行火候;运五星二十八宿,环列鼎中。乃得水虎潜形,寄庚辛而西转;火龙伏体,逐甲乙以东旋。《易》曰:' 至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 公因因取象焉。 这段文字基本上概括了《周易参同契》对《周易》的运用,指出了参同契所说的乾坤、坎离等等的特殊含义,在这里乾坤即所谓炉鼎,上釜为乾称阳,下釜为坤称阴。坎离即所谓药物,即铅汞,坎为铅称阴称水,离为汞称阳称火。其他各卦则指火候。易则被指为炼成的丹药。
  ①   《周易参同契发挥》卷九。
  炉鼎是炼丹的基本工具,《周易参同契》对于炉鼎有形象的描述,《鼎器歌》说: 圆三五,寸一分,口四八,两寸唇,长尺二,厚薄匀。腹三齐,坐垂温。阴在上,阳下奔。 药物是炼丹的基本原料,主要是指铅汞,《周易参同契》说: 胡粉投水中,色坏还为铅,……金以砂为主,禀和于水银。 故铅外黑,内怀金华,被褐怀玉,外为狂夫。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 说明了铅汞的特性。
  《周易参同契》对以铅汞炼丹的变化过程还作了描述: 以金为堤防,水火及优游,金数有十五,水数亦如之。临炉定铢两,五分水有余,二者以为真,金重如本初。其三遂不入,火二与之俱,二物相含受,变化状若神,下有太神气,伏蒸须臾间,先液而后凝,号曰黄舆焉。 朱熹《考异》云: 此言丹之第一变也。 《周易参同契》曰: 当月将欲讫,毁性伤寿年。
  形体为灰土,状若明窗尘。 朱子云: 此言丹之第二变也。 《周易参同契》曰:  冶并合之,驰入赤色门。固塞其际会,务令致完坚,炎火张于下,昼夜声正勤,始文使可修,终竟武乃陈,候视加谨慎,审察调寒温。周旋十二节,节尽更亲观。气索命将绝,休死亡魂魄,色转更为紫,赫然成还丹。粉提以一丸,刀圭最为神。 朱子云: 此第三变也。 就是说,药物铅汞经过三变终成金丹,炼丹就算完成了。
  魏伯阳对金丹大药入口成仙的妙用还作了说明。《周易参同契》说: 巨胜尚延年,还丹可入口,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术士服食之,寿命得长久。士游于四季,守界定规钜。金砂入五内,雾散若风雨。薰蒸达四肢,颜色悦泽好,发白皆变黑,齿落生旧所,老翁复丁壮,耆妪成姹女。改形免世厄,号之曰真人。 又说: 服食三载,轻举远游,入水不焦,入水不濡,能存能亡,长乐无忧。 就是说服食了丹药,就能寿命长久,返老还童。实际上,用丹砂与铅置入炉中烧炼出来的 丹药 ,是有毒性的氧化汞,服食了这种丹药根本不可能长生成仙,甚至会适得其反。
  (四)《周易参同契》的历史影响
  《周易参同契》是一部内外丹兼修的道教理论著作,对道教修炼术产生了重大影响,被称为 丹经之祖 , 万古丹经王 ,对后世内外丹的理论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道教史与古代科技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周易参同契》所阐述的丹术理论,被后世的金丹派葛洪、陶弘景以及内丹炼养派的司马承祯、钟离权、吕洞宾、张伯端等所继承和吸取,宋人黄自如在《金丹四百字》序中对《周易参同契》在丹道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了肯定,他说:数千年间,有伯阳以导其流,有钟吕以扬其波。 近人王明先生在《<周易参同契>考证》一文中总结说: 自汉而唐而宋,论炼丹者,代不乏人,溯流寻源,大要如尔:魏伯阳导其源,钟吕衍其流,刘(海蟾)
  张(紫阳)薛(紫贤)陈(泥丸)扬其波。由外丹而内丹,流变滋多,《参同契》洵千古丹经之祖也。 王明先生所说的钟吕以下,都是内丹家。张、薛、陈属金丹道派南宗。金元兴起的全真道属北宗,自称渊源于钟吕,可见,全真的内丹思想远祖也是《周易参同契》。道教南北宗的兴起,思想上无一不受《周易参同契》的影响。正因为《周易参同契》开丹道之先河,因此被道教炼丹者尊奉为经典著作,炼内丹、外丹者皆宗祖之。宋张伯端《悟真篇》就说: 叔通受学魏伯阳,皆为万古丹经王。 宋末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序》也说: 《参同契》乃万古丹经之祖。 《周易参同契》引《易》论内丹、外丹,以道解《易》,对宋代理学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周敦颐的《太极图》就来自于华山道士陈抟的《先天图》,邵雍的象数学与《周易参同契》有直接的关系,朱熹等理学家直接参与对《周易参同契》的注释,更有一些人将《周易参同契》作为儒道兼修之经典。
  《周易参同契》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炼丹文献,它介绍的种种方法虽然炼不出可以长生不死的金丹,但它总结了当时的一些化学知识和化学变化,推动了古代化学事业的发展,在中国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本世纪30年代初,此书就被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
  正是由于《周易参同契》影响大,所以这部书在历史上注本很多。如后蜀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三卷、阴长生《周易参同契注》三卷、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宋储华谷《周易参同契注》、宋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宋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元陈致虚《周易参同契分章注》、明蒋一彪《古文参同契集解》、清李光池《参同契章句》、清刘吴龙《古参同契集解》等等,其它章释、改写、发挥之类的著作更是多如牛毛。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自东汉以后便绵绵相传,为后世道教丹鼎派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