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科技史之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
时间:2024-07-05访问:7来源:历史铺
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
秦汉时中外交通贸易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我国同各国人民的往来日趋频繁,这既增进了友谊,又加强了科技文化的交流。当时我国发达的科技文化,也对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各国的优秀科技文化也不断丰富着我国的文明宝库。
(一)中外贸易交通
1。海路交通我国同朝鲜、日本之间的交通开辟较早,在朝鲜和日本都曾有汉代文物出土。秦始皇为了求取长生不老药,曾派方士徐福带着童男童女数千人,率领船队航海去寻找三神山。据传,这支船队到达了日本,并在日本定居下来。
到汉武帝时,日本国土上的百余个小国中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与中国交往。通往东南亚诸国和进入印度洋的航路已经开辟,而且交往频繁。在印度尼西亚曾发现不少汉代文物,说明当时两国间已有经济、文化交流。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时曾派使臣、贸易官员以及应募商民,从合浦郡的徐闻县(今广东徐闻县西)出发,行船经5个月到都元国(苏门答腊),又行船约4个月,到邑卢没国(缅甸太公附近),又行船20余日,到谌离国(缅甸伊洛瓦底江沿岸),然后弃舟步行10余日到夫甘都卢国(缅甸蒲甘城附近),又行船2月余,到黄支国(印度建志补罗)、自此往南可达到已程不国(斯里兰卡);自黄支国返航,经印度东海岸航行8个月到皮宗(马来半岛),又行8个多月返回。这是我国船舶经南海,穿越马六甲海峡在印度洋上航行的最早记录。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罗马帝国)
王安敦派遣使者航海来到中国,从而开辟了中国和大秦之间的海上通路。
与此相适应的是航海船舶的发展和航海术的进步。这时的航海术,大抵是依沿海地理等知识的了解,凭航海者的经验沿海岸航行,但天文航海的知识也不断增长并得到运用。汉初《淮南子?齐俗篇》曾说到在大海中航行 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北极则悟矣 ,这是人们已经使用天文知识以确定航向的说明。
2。陆路交通秦汉时期中外陆路交通也很发达。张骞于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和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到达了中亚、西亚若干国家和地区。张骞死后,汉武帝又派使节继续往西探行,从而开辟了举世闻名的始自长安(西安),西至大秦等地的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分为南北两条大道。南路经敦煌、鄯善(新疆罗布淖尔南面的石城镇)、于阗(新疆和田)、莎车等地,越葱岭(帕米尔)到大月氏(阿姆河流域中部)、大夏(土库曼斯坦国境一带)、安息(即波斯,今伊朗),再往西达条支(伊拉克、叙利亚一带)、大秦等国和地区。北路经敦煌,沿天山南麓的车师前王庭(即高昌,今吐鲁番)、龟兹(库车)、疏勒(喀什)等地,越葱岭北部,到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一带)、康居(即康国,今乌孜别克斯坦境内),再往西南经安息,而西达大秦。这两条大路成为当时经济交流的大动脉。那时,中国的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通过这两条通路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所以被称为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是古代中国同中亚、西亚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这时通往印度的陆路也有两条。张骞在大夏时,曾看到四川的竹杖和蜀布,并询知是身毒(印度)转运而来,这说明到印度的通道早已开辟。在公元2世纪以前,由四川经云南往南到缅甸的陆路已经通达,当时中国的物品可能就是经此道由缅甸转往印度。而在张骞出使时,曾派遣副使由大夏到身毒,这就开辟了到印度的第二条通道。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张骞曾从西蜀的犍为(四川宜宾)出发,想探寻前往身毒的捷径,但没有成功。
(二)科技文化的交流
1。汉代纺织品的外传西汉时开始有大量的锦绣罗縠输往少数民族地区,作民族间的经济往来。《史记》、《汉书》都称西北匈奴不重珠玉、喜爱锦绣,汉代每年必赐匈奴许多锦绣。《汉书?匈奴传》记载,景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51年)报单于书,赠送礼物有 绣十匹,锦二十匹,赤绨绿缯各四十匹。 又说, 单于好汉缯絮食物.《后汉书?南匈奴传》说汉朝皇帝赐给单于 黄金锦绣,缯布万匹 ,又赐 彩缯千匹、锦四端 , 赐单于母及诸阏氏、单于子女及左右贤王、左右谷蠡(lí,音离)王、骨都侯有功善者缯彩合万匹.这样的赠赐不止一次,而是 岁以为常.除了赐予外,汉朝廷还指定官员用黄金及丝织物与匈奴、西羌、南蛮等少数民族交换各物。
古楼兰曾是西域转运和销售汉丝绸的重要市场。新疆罗布淖尔考古所得汉代的丝织品,有彩巾、帕、丝织方枕、丝织残片、方眼纱罗、丝绵等,这是汉丝输入楼兰的例证。新疆民丰东汉古墓中出土有汉代布帛制成的服饰,有蓝白印花布残片、淡青色绸衣、绣花镜袋、绣花粉袋、 万世如意 锦袍、 延年益寿宜子孙 锦袜、手套、绸上衣、绸衬衣、绸裙等丝织物,都是汉时从内地输入的。汉代西域同内地的商业往来频繁,物资交流十分通畅,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带去的货物, 牛羊以万计,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此后,汉廷常将大量绮绣杂缯等赠送给西域各地的贵族,西域的商人源源不断地来到内地购买各种货物,其中尤以丝织品为大宗。此外,中亚各地的商人也大批通过西域来到中国内地经商。密切了西域和内地之间的经济交往和文化联系。
汉代丝织品外销的范围极广,近如朝鲜、蒙古,远及西亚、欧洲都重视中国锦绣,有因互市或赠送关系,有因商人贩运远输国外。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壤附近乐浪王旴古墓中曾出土菱形纹绢残片、罗、C、绢组纽及组縒纽等,皆是东汉建武、永平时物,颜色美丽,织造技术纯熟,这是汉丝织物输入朝鲜的例证。
蒙古人民共和国诺颜乌兰古墓遗物,纺织物有东汉建平年 间的绢布和毛织物,在绢布上绣有彩色的山云鸟兽神仙等物,在流云和神仙中间织有 新神灵广成寿万年 吉祥语文字。另外,在蒙古人民共和国通瓦拉古墓出土丝织物更多。这些丝织物上,除绣有各种花纹外,还有 云昌万岁宜子孙 等吉祥语文字;有些织品上有 群鹄 、 交龙 、 登高 等织文字样。这些都是汉丝输入蒙古,在考古材料上的明证。
古代西域是不产丝的。《史记?大宛传》说: 自大宛以西至安息,……
其地皆无漆丝 ,这是武帝时,西域尚未有产丝的记载。《后汉书?西域大秦传》记载: 又常利得中国缣丝,解以为胡绫绀纹 ,又说: 安息欲以汉缯綵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 ,这是汉代史籍里关于丝传入西域的记载。汉代向西域诸国换马和杂罽(jì,音纪,一种毛织品),也用的是锦绣和其它丝织物。汉武帝每年都派遣使者到西方各国出使,又代表国家商队和西方各国进行频繁的商业贸易。
当时有一部分中外商人以番禺为采集地,通过海路,先把丝绸运到印度、锡兰,然后转口到安息,或是经红海以达开罗,再由开罗运往叙利亚的泰尔、培卢特等地,就在当地把从中国运来的丝绸进行复制加工(染色、绣花,或是把生丝络出后掺上麻,再织成胡绫),然后运销罗马帝国。泰尔、培卢特两城竟因而成了叙利亚的丝织中心。
古代西方对我国称为 塞里斯 (Seres,意为 丝国 或 制丝的人 )。
塞里斯 这一称呼,屡见于西方古籍,曾沿用了好几个世纪。据考 塞里斯 一词,系从古希腊人 塞尔 (Ser,意为 丝 )转来。原来,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名扬海外,那时的希腊人,就已经用 塞里斯 来称呼中国。这说明我国的丝织品早在 丝绸之路 开辟之前便已经传入了欧洲。张骞通西域后,进一步打开了东、西方的陆路交通,中国丝绸被大量运销至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各国, 丝国 的称呼就更为广泛流传了。公元1世纪时,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公元23- 79年)在他的名著《自然史》里写道: 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并说: 中国或作塞里斯,在希腊古语里意思是丝。 公元二世纪时,希腊著名地理学家托勒玫在他所著《地理》一书中,也曾几次提到马其顿商人,经由大夏 向称为丝国的中国去贩运丝织物 的情况。贩运、经营中国丝绸,是当时中亚以至地中海诸国的一项重要商业活动。
中国丝绸的西运,大大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华丽、轻柔的丝绸传入欧洲后,被认为是最上等的衣料。最初,即使在欧洲的政治、经济中心罗马,也只有少数贵族妇女穿着,以示炫耀。据说在罗马共和国末期,有一次连凯撒穿着绸袍看戏,都被当时人非议,认为过分奢侈。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提比乌斯,为了防止罗马货币的外流,曾以奢华愈制为理由,试图禁止罗马人穿用中国的丝绸织品,但没有成功。而一些转售中国丝绸的商人和国家却取得了极大的利润。
中国和罗马之间的丝绸贸易,无论是陆路或是海路,都要经过好几个国家的转口。由于安息地处丝路的必经之道,因此从很早的时候起,安息就操纵着中国和罗马间的贸易。《后汉书?西域传》载: 其(大秦)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罽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得。 《三国志?魏志》注引《魏略?西戎传》也说: 常欲通使于中国,而安息得其利,不能得过。 罗马帝国亟欲与中国建立直接的贸易关系。直到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派的使节由海路到中国,和汉廷谈判中国和地中海各地建立正常的海上贸易问题,以后才开始有了中国和欧洲的直接交通。
汉代的纺织品,不论在产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精美的丝织品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卓著的声誉,中国被冠以 丝国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公元1世纪时,汉代华丽、精美的丝绸就通过横亘欧亚的 丝绸之路 向外国输出传播,在世界历史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中外海陆交通的发达,大大增加了人们的地理知识。张骞曾把他亲身经历和传闻中的国家,如大宛、康居、奄蔡(里海东北)、大月氏、大夏、安息、条支、身毒等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兵力、物产、城镇、交通、河流、湖泊、气候以及彼此间的相对位置和距离等,作了不同程度的介绍,这些知识载于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中,是我国古代有关中亚、西亚、南亚一些国家经济地理的最早记述。又如,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甘英出使大秦,西抵波斯湾,为风浪所阻,未达目的地,但他回国后,把沿途见闻详加介绍, 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 , 皆前世所不至,山经所未详 (《后汉书?西域传》)。这对各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对科学技术的交流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中外海陆交通的发达,使人员的往来更为频繁。仅沿 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我国西往的使者,一年之中多者十余次,少则五、六回,来回时间长的达八、九年,短的也有几年。沿这条道路保持着大规模的经济贸易往来,伴之而来的则是科技文化的交流。秦汉时期沿海、陆通路,我国出口的主要物资是丝绸、铁器(包括铁农具和兵器)和漆器,与之相应的是丝帛生产技术、冶铁术和髹漆技术的传播。这些技术对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及中亚、西亚、南亚、西南亚各国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国的铁器和农业生产技术也在这时传入越南,越南人民推广了铁犁和牛耕等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了农业生产。越南人民用土特产和中国的铁制农具互相交换,丰富了彼此间的经济文化生活。印度、缅甸等国与中国的关系也很密切,汉和帝永元六年(公元94年),永昌(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及哀牢山地区)境外的敦忍乙王莫延曾派使者来访,双方互赠礼物。永元九年(公元97年),缅甸北部的掸国王雍由调派遣使臣向汉王朝赠送珍宝,东汉政府则以金印回赠。安帝永宁元年(公元120年),雍由调再次遣使来汉,并 献乐及幻人 ,缅甸的音乐和杂技,在当时深受欢迎。自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汉与印度的联系就日趋密切。特别是汉明帝派蔡愔去印度取经以后,印度的僧侣大量来到中国,译佛经,传佛学,对中国的文化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自张骞通西域后,中西交通日见发达,除外交活动外,商业贸易也日益频繁。那时,商人们除了将中国的丝织品运往西方外,我国的冶铁技术、铁器、井渠法和穿井法也传入大宛、安息等国。《史记?大宛传》记载: 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其地皆无丝漆,不知铸铁器。 他们的漆器和冶铸技术都是从中国传去的,而且通过大宛等国,往西传至更远的罗马等地。井渠法和穿井术传入大宛,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有利的影响。
与此同时,朝鲜的人参,大宛的汗血马、花蹄牛、驼鸟,大夏的石榴,大宛的葡萄、苜蓿、芝麻,安息的胡桃(核桃)、胡豆(蚕豆)等植物品种,毛布、毛毡、毛毯等织物和象牙、犀角、玳瑁等,东南亚、南亚的香料、珍珠等,都传到我国,增加了我国的动植物品种和药物种类,丰富了我国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此外,中亚的箜篌、琵琶、胡笳、胡角、胡笛等乐器和乐曲、舞蹈也传入我国,给我国的古典音乐注入了新的声律,古典歌舞场面为之一新。还有犁靬(有人认为是条支的一个港口庇特拉,也有人认为是埃及的亚历山大城,都属于罗马帝国范围)人的幻术(眩人)也在这时传入中国。中西文化交流,互通有无,有利于社会发展。
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各国人民取长短补,创造了融混中外特色在一起的新物品。如在楼兰,曾发现汉代织有中国和希腊混合风格图案的丝织品;和田出土的一种铜钱,一面铸有汉文 廿四铢 字样,另一面铸着马的图像和法卢文字;日本曾利用中国的铜器熔铸具有日本民族风格的器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