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秦汉科技史之造纸术和漆器工艺

时间:2024-07-05访问:8来源:历史铺

造纸术和漆器工艺
  (一)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的革新
  造纸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它的出现对人类文明进程有着难以估量的意义。
  文字出现以后,就出现了在什么材料上进行书写的问题。在纸张发明以前,我国古代曾用过许多书写材料。四、五千年前曾在石壁、陶器上刻画文字符号;三、四千年前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写文字;接着又在青铜器上刻铸铭文。后人称在陶器上的文字符号为 陶文 ,把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叫 甲骨文 ,青铜器上的铭文叫 金文.从春秋战国时起,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写材料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开始流行在竹、木片上书写,用来写字的竹片称做 简 ,把许多简编在一起叫做 策 ,编简成策所用的绳带称为 编 ,把丝绳的叫 丝编 ,用皮带的叫 韦编.用来书写的木片叫 版牍 ,一尺见方的版牍叫 方 ,常用于通信。后人把信称为 尺牍 ,把文稿称为 文牍 ,就是版牍字义的引伸。古人一般把短文写在版牍上,把长文写在简策上。简从5寸到3尺不等,一般是长2尺4寸。每简大都只写一行字,字数通常是22到25个,最少的仅有2字。汉代的简也有写二、三行,甚至五、六行的。版牍的行数则一般为四、五行。编连的简策不用时可以卷成一束,这就是后来的书籍以 编 计数的来源。
  与简版同时流行的还有帛书,即在缣帛上书写、作画,如同今天在素绢上写字作画一般,缣帛尺幅的大小可按书写的需要剪裁,一般是每幅为一段,卷成一束,叫做一 卷. 卷 后来也就被延用,作为书籍的一般计数单位。用缣帛写书非常考究,东汉时有个叫襄楷的人,得到一部《太平清领书》,共计170卷,书上用红色画直格,在格中写字。后来纸本书的 朱丝栏 、 乌丝栏 就是由此演化而来。
  简版和缣帛作为书写材料,比起甲骨、铜器等来是一个重大的变革。它们的使用在我国文明发展史上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汉以前的重要典籍就是靠简牍和帛书才得以流传下来的。但是缣帛和简牍都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缣帛是用蚕丝织成,产量有限,价格昂贵,一般的读书人是用不起的,要广泛地作为传播文化的材料更是不可能的。读书人著书立说或抄录典籍时通常都用竹简。竹简资源丰富,又很便宜,但竹简每简仅写20多字,要写一部书,或抄一部书往往要用数百甚至数千根竹简,编成简策后体积很大,又很笨重。战国时诸子外出游说,讲学,随身所带的书籍往往要用车运载。墨子南游到卫国去,车厢里就载有许多的书。据说惠施出外游学,随身载有五车的书,后来便衍生出 学富五车 的成语,用来形容人的知识渊博。《汉书?刑法志》载,秦始皇勤于政务,每天要批阅公文一石(秦制一石120斤,约合今50余斤)。汉武帝时,有一个叫东方朔的人,写了一篇奏文,用了3000枚木牍,串成一册,当事官读时得令两个人举起奏文来,花了二个月才读完。简牍之笨重和不便,由此可见一斑。同时,简编的绳带很容易弄断,《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年很爱读《易经》,经常翻读,简编的皮带曾断了3次。简编的绳带一断,经常要造成错简、乱简,整理起来相当费事。所以,竹简也不是理想的书写材料。于是寻求廉价、方便易得的新型书写材料,逐渐成了迫切的社会要求。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人们终于发明了用麻绳头、破布、旧渔网等废旧麻料制成植物纤维纸的方法,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使之成为交流思想、传播文化、沟通情况、发展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强有力的工具。
  纸 字以丝为偏旁,似乎是用丝做原料而制成的。在东汉以来的许多典籍中,在解说 纸 字时,也都说纸最初是用丝絮制成的。但是,自30年代以来,特别是30多年来考古发掘中出土的西汉古纸,经化验都不包含有丝的成分。现代模拟实验也说明丝不能作为造纸的原料。最早关于纸字的解说见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许慎的生活年代与蔡伦同时,是纸的应用得到推广的年代,因而他的记载是有所根据的,也与造纸术的发明并不矛盾。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说 纸 字时说: 纸,絮一苫也,从京,氏声。 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 造纸昉于漂絮,其初丝絮为之,以■荐而为之。 东汉服虔《通俗文》也说: 方絮曰纸.也就是说,造纸发端于漂絮。在我国古代蚕丝生产中,优质的蚕茧用来抽丝,以纺织丝绸;而质次的蚕茧则用来制丝绵。制丝绵时先要把蚕茧煮烂,脱除蚕丝上的胶质,用手工把茧剥开,放在浸于水中的蔑席或竹筐上,反复捶打,使成丝绵,这个过程叫做漂絮。漂絮过程中,会在蔑席或竹筐上残存一层丝絮,干后剥下成一薄丝片,可用于书写。最早的 纸 字可能就是由此而造出来的,而且汉时用来写字的缣帛也曾被称做 纸.所以 纸 字开始时是同用丝分不开的。问题不在于 纸 的原意,而是它的含义后来起了变化,被用来作为现今的纸之称谓。
  人们从漂絮的过程中也得到启示:既然漂絮能得到薄层状丝片,那么植物纤维经过同样的操作过程,是否也会有同样的效果。由此,人们终于发明了造纸的工艺技术,理想的书写材料——纸也因而问世了。
  纸是何时问世的,现在已很难确知了。根据考古出土的文献,我们可以知道纸发明于西汉时期。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汉代烽燧亭故址中出土了一片麻纸,同时出土的木简有汉宣帝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的年号;1957年,在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出土了公元前二世纪的古纸,纸呈泛黄色,已裂成碎片,最大的长宽约10厘米,最小的也有3×u65300X厘米。经鉴定,它是以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为原料的,其制作技术比较原始,质地粗糙,还不便于书写。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居延肩水金关西汉烽塞遗址的发掘中,也发现了麻纸二块。其中之一,出土时团成一团,经修复展开,长宽为12×u65297X9厘米,色泽白净,薄而匀,一面平整,一面稍起毛,质地细密坚韧,含微量细麻线头,显微观察和化学鉴定都表明,它只含大麻纤维,同一处出土的竹简最晚年代是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这些情况表明至迟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在遥远的边塞已有了质量较高的纸,这种纸在内地的出现应更早一些,即它是在灞桥纸后约数十年内出现的。从这些事实说明造纸术自发明以后,其技术的进步是很快的。1978年,在陕西扶风又发掘得西汉宣帝时期的纸。1901年,先后在新疆和甘肃敦煌发现两张东汉纸;1942年,在内蒙古额济纳河旁的东汉烽燧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又掘得东汉时期约公元二世纪初年的纸张,即所谓额济纳纸,上有六、七行残字,这可说是现存最早的字纸实物;1959年,在新疆民丰县也发现了一张东汉纸;1974年,在甘肃武威县一座东汉墓中,更发掘了一批东汉纸,这些纸比起西汉纸有着明显的进步,十数张纸的上面都有书写的字迹,有的是书信、诗抄,也有的是日常文书,可见这时的纸已经比较普遍地被人们用作书写的材料了。东汉时期,不仅中原地区使用纸,而且传播到了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区。另外,也不仅限于上层统治者使用,而是连民间也比较广泛地使用起来了。可以说,东汉时期是造纸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的时期了。
  从出土的实物中我们可以知道,早期的纸都是以大麻为原料制成的。其制造工艺大致为: 沤麻 ,即把麻浸泡水中,使它脱胶;接着把麻加工成麻缕;然后把麻缕捣烂,又称 打浆 ,使麻纤维分散开;最后进行 捞纸 ,也就是使麻纤维均匀地散布在浸入水中的篾席上,再捞出干燥,就成纸张。
  这个工艺过程与漂絮法极其相似,表明造纸工艺正是脱胎于漂絮法。当然,早期的纸还是很粗糙的,麻纤维捣得不够烂,纤维在成纸时也分布得很不均匀,因此还不便于书写,大都只是用来包装物品。但这毕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张,正是由于它的出现,才引起了书写材料的革命。在这场书写材料的革命中,蔡伦以其重大的贡献而留名青史。
  蔡伦,字敬仲,桂阳(郡治今湖南郴州市)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121年。他在汉明帝永平末年(约公元75年或稍前)入皇宫做太监,章帝建初年间(公元76- 84年),任小黄门(宦官中职务比较低的)。汉和帝即位(公元89年)后,蔡伦升任侍从皇帝的宦官中常侍,参预朝廷的政务。后来(约公元97年或稍前),蔡伦被任命为尚方令,负责监制御用器物。他总结了西汉以来造纸的经验,进行了大胆的试验和革新。在原料上,除采用破布、旧鱼网等废旧麻料外,同时还采用了树皮,从而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原料领域,既增加了原料来源,又降低了纸的成本。用树皮做原料,开创了近代木浆纸的先声,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在技术工艺上,也较以前完备和精细,除淘洗、碎切、泡沤原料之外,还可能已经开始用石灰进行碱液烹煮。这是一项重要的工艺革新。它既加速了纤维的离解速度,又使植物纤维分解得更细更散,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纸张的质量,为纸的推广和普及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公元105年,蔡伦把他用树皮、麻头和破布、旧鱼网制成的纸,献给了汉和帝,很受欢迎。因此他在公元114年被封为龙亭侯,故他主持制造的纸被称为 蔡侯纸.蔡伦造纸是现存史籍中关于造纸的最早记载。《后汉书?蔡伦传》载: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六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 蔡侯纸'. 后世便以这段记载为根据,把蔡伦视为造纸的鼻祖,流传了1000多年。尽管西汉麻纸接二连三地被发现,表明蔡伦并不是纸的最早发明者。但他首先用树皮、麻头、废旧的麻布(当时的布是麻布,不是棉布)和鱼网等作原料,造出了适用于书写的优质纸张来。因此,尽管纸不是蔡伦所发明的,但他作为一位造纸术的杰出改革家,所立下的伟大功勋仍是巨大的,值得人们赞颂和怀念。
  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可以大大推动文化知识的迅速传播和提高,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之一。
  (二)漆器的发展与兴盛
  漆器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成就。用漆装饰或制造器物是我国古代的一项创造性发明。漆器如同瓷器一样,把实用性与艺术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是实用器具,又是可使人赏心悦目的工艺美术品。
  漆俗称大漆,是原产我国的漆科木本植物漆树的一种分泌物,其主要成分是漆醇。《说文解字》中说,漆是木汁可以漆物。从漆树中分泌出来的漆液含有漆酚,在日光作用下会变成黑色发光的漆膜,人们可能就是观察到漆树的自然分泌液形成黑色漆膜的现象,受到启示,而有意识地利用漆液来装饰器物的。后来,人们又发现漆膜美观精致,经久耐用,能对器物起保护作用而开始制造漆器的。
  根据出土文物和古文献记载可以知道,我国用漆的历史至少已经有六、七千年之久了。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漆器日见兴盛,这时期出土的大量漆器,表明了当时漆器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秦汉时期漆器工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时期的漆器制造业几乎遍及于全国各地,设有官营漆器手工业的就有十个郡县,其中以蜀郡(今四川成都一带)和广汉郡(今四川广汉郡一带)的金银饰漆器最为著名。 蜀、广汉主金银器,岁各用五百万。 (《汉书?贡禹传》),河南郡怀县(今河南武涉西南)、蜀郡、广汉郡的官营漆器工场每年耗资达5000万钱,可见其规模之大。除官营外,民间漆工经营也相当发达, 陈、夏千亩漆 ,其富 与千户侯等 ,更有 木器髹(xiū,音休,用漆涂器物)者千枚 、 漆千斗 的 通都大邑 (《史记?货殖列传》),足见当时漆器业的发达。出土的两汉漆器种类繁多,质量优良,其中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批汉初精美的漆器,则是漆器工艺提高的明证。从出土的汉代漆器铭文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官营工场内部的分工和管理情况。当时油漆技术的工序有:素工(作内胎)、髹工和上工(上油漆)、黄涂工(在铜制附饰上鎏金)、画工(描绘油彩纹饰)、■工(刻写铭文)、清工(最后修整)等,开始于素工,完成于清工,井然有序。此外,还有供工(负责供料)、造工(管全面的工师)以及护工卒史、长、丞、掾(yuàn;音愿)、令史、佐、啬夫等监造工官,组织十分严密。各工种的工人各尽所长,分工合作,使漆器工艺日臻完善,盛极一时。《盐铁论?散不足》说,在漆器的制造中, 一杯卷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 ,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官营漆器工场内生产和管理的精细和复杂程度。
  除了承继和发展前代的各种漆器外,饰以金银铜箍的漆器—— 扣器 ,在秦汉时期有较大的发展。扣器华贵艳丽,是一种高级的工艺品,被作为皇帝的赏赐之物和富家大户的奢侈品。《汉书?贡禹传》说: 见赐杯案,尽文画金银饰 ,《盐铁论?散不足》说: 富者银口黄耳,金罍(léi,酒器)
  玉钟;中者舒玉纻器,金错蜀杯 ,又说: 夫一文(纹)杯得铜杯十 ,就是说一件纹饰漆器等于十件铜杯,而金银扣器自然要比这还要贵重。
  这时期,由于人们已经认识到器物上漆之后,不能日晒或风干,否则会干裂或起皱;同时,日晒或风干又易落入杂物灰尘,污染器物,因而采用阴干的方法,漆中的漆醇在阴湿的环境下容易聚合成膜,干后不易产生裂纹或皱摺。为此,人们特意建造了阴室(又写作荫室),创造阴湿无尘的环境,以供漆器阴干之用。《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秦二世胡亥登基之后,想要用漆来漆绘城郭。由于胡亥暴虐、专横,没有人敢于谏止。
  当时一个聪慧的侏儒叫优旃(zhān,音沾)的,对胡亥说: 好。主上如果不提出这件事情,臣也一定会向主上提议的。漆城虽然会使老百姓感到发愁和增加经济负担,但这是一件大好事。漆城光滑无比,敌人来了无法上城。
  马上就兴工的话,涂漆是很容易的,但是要建造荫室却非常难了。 于是,胡亥一笑了之,停止了这次劳民伤财的工程。由此可见,阴室在当时已成为漆器制造的重用设施。这种阴干方法后来一直沿用。
  秦汉以后,由于瓷器的发展,漆器日用品如杯、壶、盘等渐为瓷器所代替,漆器作为生活用品减少了,但是作为工艺品,仍深受人们的喜爱,传统工艺一直沿袭,并不断有所创新,并先后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以及中亚、西亚各国,并传到了欧洲,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漆器及其制造工艺技术,是我国历史上对世界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