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科技史之秦汉科技概述
时间:2024-07-05访问:7来源:历史铺
秦汉科技概述
秦灭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的局面,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国家。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和车轨,下令摧毁战国时代在各国边境所修筑的城郭,拆除了在险要地区建立的堡垒,大规模移民于西北与五岭等边远地区,修筑堤防,疏浚河道,兴建驰道、栈道,整治长城。这些措施对巩固全国的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交流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秦王朝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滥用人力和物力,并实行严厉的思想统治,焚书坑儒,致使民怨沸腾,在人民起义的猛烈冲击下,很快就灭亡了。
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继续采取巩固和发展封建制的措施,实行 休养生息的政策,提倡农桑,鼓励增殖人口和开垦土地,减徭薄赋,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文帝、景帝时期出现了 治世 的兴盛景象,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文景之世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同时在思想领域里打破了秦时的思想禁锢,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余波仍在荡漾。这些对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提供了有利条件。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各种精美文物,正反映了西汉初年科学技术发展的景象。
汉武帝时,实行盐、铁、酒等官营政策,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对农业生产和钢铁生产的发展以及冶铁术的进步有一定积极意义;实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政策,主张 天人感应 的神学目的论,加强了思想统治。为巩固国家的统一,汉武帝北击匈奴,并开发西南,开辟通往西域的 丝绸之路 ,既促进了国内各民族间的交流,又加强了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汉武帝还施行垦荒戍边 、 寓兵于农 的政策,对繁荣边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传播起了很好的作用。
汉武帝重视农业生产和水利灌溉,他认为: 农,天下之本也。泉流灌浸,所以育五谷也 , 通沟渎,畜陂泽,所以备旱也 (《汉书?沟恤志》)。
在他统治期间,造成了 用事者争言水利 (《史记?河渠书》)的局面,一批大型的水利工程先后筑成,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兴建不可胜数,出现了我国古代水利史上罕见的盛况。他任用比较熟悉农业生产的赵过为搜粟都尉,推广耦(ǒu,音偶)犁和耧车,在西北部分干旱地区施行较先进的 代田法.又令全国郡守派遣所属县令、三老、力田、乡里老农,到京师学习新的耕作技术。这一系列措施,对于当时农业生产和水利工程技术、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粮食亩产比汉初有较大增长,水利工程中井渠法(即坎儿井)的发明等等,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汉武帝颁行了一套新的选用官吏制度,注意选拔人才,充实官僚机构。太学的兴办和各种人才的选拔,对于文化的传播和提高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人才的选用方面,也包括了科技人才的选用。如《太初历》的制定,就是在由民间征募来的20多名天文专家的参与下完成的。在推广新式农具时,也征用了各地的能工巧匠,等等。
汉武帝统治时期,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是社会经济有较快的发展时期,但却由于武帝好大喜功,连年发动战争,加之统治者的挥霍浪费,几乎将人民创造的财富消耗殆尽。在民怨沸腾的情况下,汉武帝不得不下轮台罪己之诏,宣布: 当今务在禁苛暴,止(废除)
擅赋,力本农 (《汉书?西域传》),表示与民更始,发展生产,与民休息。汉武帝死后,昭帝、宣帝相继当政,由于汉武帝晚年和昭、宣二帝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的政策,才使昭、宣时期的社会又暂趋安定,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才得以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刘向评论汉宣帝时称赞他 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清,单于款塞,天 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文帝)之时 (《风俗通?正失篇》)。
西汉末年,皇室、贵戚、官僚和豪强地主依仗政治、经济特权,疯狂地兼并土地,强占民田,加速了农民的破产流亡。而统治集团的荒淫腐朽,弄得国库空虚,民穷财尽。社会危机越来越严重。虽经王莽改制,但却没有挽救社会危机,相反,频繁的战争,沉重的赋税征发,残酷的刑法,使得百姓 力作所得,不足以给贡税。闭门自守,又坐邻伍铸钱挟铜。奸吏因以愁民,民穷,悉起为盗贼(《汉书?王莽传》下)。人民已无法生活,更谈不上发展科学技术。终于爆发了赤眉、绿林农民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豪强势力。
在这一革命浪潮的冲击下,新建立的东汉政权接连颁布许多道有关部分赦免奴婢和提高奴婢地位的诏书,并安辑流民,组织屯田,对生产关系作了部分的调整。这些政策均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东汉前期,农民的租税徭役相对减轻;在农田水利事业的兴建方面,不仅修复和扩建了许多已堙废的陂塘,而且又新修了一批水利灌溉工程,特别是汉明帝时期,较好地对黄河进行了治理;农业技术基础得到了加强,农耕工具、灌溉工具、农产品加工工具都比以前有所进步。这些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由于东汉政府注重选拔人才,涌现出了以张衡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科学技术也很快恢复并且超过了西汉时期的水平。
在这时期的科学技术中,耕犁得到改进,牛耕技术也受到了普遍的重视,精耕细作的经营方法得到大力推广。铁制农具已经普及,从而也推动了冶铁技术的改进,南阳地区的冶铁工人发明了水力鼓风炉(水排),利用河水冲力转动机械,这是冶炼技术上的一大进步,冶铁效率和铸造技术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纺织技术也有重大进步。而造纸业的发展,造纸技术的重大突破,更对中国和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天文学也有进一步的发展。因此,继汉武、昭、宣时期科技发展的第一次高潮后,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科技发展的第二次高潮。
思想上,董仲舒 天人感应 的神学体系,在东汉前期更被典范化和宗教化,谶纬之说极为流行,具有和经学同样崇高的学术地位。另一方面,与之相对立的思想也在发展,出现了杨雄①、 桓谭、王充以及张衡等一系列杰出人物,形成了 两刃相割 、 两论相订 (《论衡?案书》)的激烈论争。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一场反对天人感应论、反对谶纬迷信说的论争,这场论争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性,有一个积累、提高和总结、飞跃的过程。东汉前期科学技术出现的一系列进步是在西汉以来长期积累、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如历法、天文仪器的改进以及天文学其它方面的进步,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造纸术的改善也有一个摸索的过程;等等。
① 杨雄,即扬雄。《汉书》作扬雄。经清人段玉裁考证, 扬 应作 杨.
东汉后期,统治者日趋腐朽,统治阶级内部有党锢之祸,阶级矛盾也进一步激化,导致了黄巾起义。但在医学上却出现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巨著,奠定了我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而华佗更以外科手术、方药、针灸等精湛医术,流传千古。这除了战乱与疫病蔓延的直接刺激外,主要同医药学知识的长期积累有密切关系。同样,这时的天文学亦趋活跃,长期天文观测资料的积累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古希腊的亚历山大里亚时期约与我国战国晚期和秦汉时期相当,这一时期的后期,在古希腊出现了托勒玫(Ptolemaens,约公元90- 168年)、盖伦(Galen,公元129- 199年)等著名的科学家,他们在天文学、医学等领域进行了总结,形成了古希腊天文学、医学的独特体系。可是他们又是古希腊科学的终结的代表人物,在他们之后,科学的发展几乎陷于停顿,进入中世纪以后更是如此。而东汉时期的张衡(公元78- 139年)、张仲景(公元150- 219年)也在天文学、医学等领域有很高的造诣,为我国古代天文学、医学体系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又是继往开来的人物,在他们以后,科学技术均得到持续不断的波浪式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高峰。在秦汉时期,我国在许多科技领域已经超过了古希腊的水平,在中世纪以后,我国古代科技更处于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