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秦汉艺术史之画像石与画像砖

时间:2024-07-05访问:11来源:历史铺

画像石与画像砖
  (一)引  论
  画像石与画像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独具特色的秦汉美术遗产。画像石是以石为地,用刀代笔的绘画,多见于墓室、石享祠、石棺、石阙、石碑、崖墓等石质建筑中。画像砖是模印或捺印有图画的砖,一般都是砌墓室的。其制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与画像石不完全相同。
  画像石在汉代以前尚未发现,从目前的材料来看,西汉昭帝元凤年间的沂水鲍宅山凤凰画像是最早的画像石。画像石大约废止于汉末三国时期,魏晋南北朝就不多见了。画像砖在秦代就已经兴起,当时一些大的空心砖和实心砖上都出现了 画像 ,其鼎盛期在东汉,东汉是我国画像艺术进入到最具有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的阶段。由此可见,画像石和画像砖是汉代最富时代特征的艺术品。
  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的兴盛与汉代人厚葬的风气密切相关。汉人重孝信鬼;迷信成仙升天,提倡厚葬。上至皇族贵戚、下至平民百姓竞相攀比,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个朝代的人像汉代人那样将如此巨额的钱财花费在坟墓和陪葬品上。他们选择风水好地作为墓地,建造富丽堂皇的墓室,陪葬大量精美的物品。例如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文物多达1000余件。河北满城汉墓的两个墓室内出土的随葬品共计2800余件,铜器、金银器、玉石器、漆器、丝织品、陶器等应有尽有,可谓一座罕见的地下宫殿。其中有两件金缕玉衣,其中仅刘胜身着的玉衣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在汉代制作这样一件玉衣,一个玉工需用十余年才能完成。随着砖圹墓、石椁墓逐步代替木椁墓,砖石材料逐渐用于墓室建筑,汉代贵族地主们开始在石面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墓室石壁的坚固性,画面保持的耐久性颇能满足汉人厚葬的欲望,因此画像砖、石墓得以产生和发展,画像砖、石艺术也获得了长足进展,其手法之精妙、意匠之丰富,大有空前绝后之势。
  秦汉的画像砖、石比起同时期的壁画、帛画、漆画等艺术品来不仅数量众多,分布地区广泛,而且大都完好无损。画像砖、石艺术以山东、河南、四川最为发达。这三个地区是当时工商业发展最快的富庶地区,山东有鱼盐之利,河南是四方交通的中枢,商品经济非常活跃,四川地处一隅,早为秦国所并,避免了战争过多的破坏,又有盐铁等天然资源和水运便利的优越条件,都是当时的富庶之乡。同时这三个地区又是达官贵族、豪富巨商聚集之所,山东淮海是汉高祖刘邦的家乡,河南南阳是东汉光武帝的故园,封建达官贵族不少,豪强富商更多,他们无不修造规模巨大的墓室以使自己在地下继续过生前的豪华生活,或者寄希望于羽化升天。墓室力求华美,富于雕饰,坚固耐久,因此画像砖、石艺术在这三个地区最为发达。
  各地的画像砖、石各具特色,或古朴厚实、或泼辣粗犷、或严谨朴素、或活泼清丽。题材也很丰富多彩。这里既有优美神奇、变幻莫测的神话世界,又有古老深沉、英勇悲壮的历史故事,更有丰富多彩、热闹非凡的现实生活。
  各种神龙仙怪、古圣先贤、孝子烈女、车马出行、庖厨宴饮、乐舞百戏、丰收纳租等场面无不毕现,人们漫步于一块块画像砖、石之间,犹如置身于瑰丽的历史画廊之中,神话——历史——现实的图景相互交织,铺陈出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画像砖、石是在砖石的平面上先经过绘画,然后再进行雕刻,一般都是浅浮雕和线刻的形式。因此是介于雕刻和绘画之间的一门艺术,又比较接近于绘画艺术的效果。当然石刻画由于受材料和工具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绘画那样作历历具足的描绘,也不能像圆雕那样作面面俱到的塑造,因而石刻画难以对形象的细部及内在的精神思想、感情性格作出细腻的刻划,所以它都是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来反映所要表现的内容。重动势、重气势、重大体大貌就成了这种艺术的共同特点。虽然各个地区的画像砖、石具有不同的风格,但在形象刻划上都是取其大貌,不拘小节,依从大动势来表现,造成强烈的气势,形成紧张的力度,从而构成了秦汉画像砖、石所特有的奔放飞动之美。
  画像砖、石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珍品。古代艺术家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石面上刻画出生动的形象,从绘画角度看,它具备了中国画的特点,以线条作为主要表现手法,是装饰画与浮雕、线雕相结合的产物。秦汉画像砖、石艺术对以后魏晋隋唐的绘画和雕刻艺术有着重要影响。
  (二)画像石
  1。综述根据现有资料,汉代画像石应萌发于西汉昭、宣时期,山东沂水鲍宅山凤凰刻石和河南南阳赵寨砖瓦场画像石墓的楼阁、门阙图像都雕造于昭、宣时期,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作品。技法属于凹面阴线刻,题材较为单调。新莽时期画像石在数量上和艺术上都有所发展,重要作品有新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山东汶上县 路公食堂画像石 ,画面为阴线刻成的车马出行图,形象写实而生动。另外还有河南南阳东南唐河县汉郁平大尹冯君孺画像石墓,是新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所造,墓内雕刻着30余幅画像,题材丰富,雕刻技法主要是减地浅浮雕,阴线刻仅有一石。此墓画像石具有布局疏朗,主题突出,形象质朴等特点,是新莽时期画像石墓的最佳遗例。东汉时期画像石艺术更为蓬勃地发展起来,分布极为广泛,依其主要分布可以分为四大区域,即山东和苏北地区、河南地区、四川地区、陕北晋西地区。此外在北京、河北、浙江海宁等地也有零星发现。
  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①单线阴刻。图象和石面在同一平面,接近于白描绘画效果。②减地平雕。图象轮廓线外的空间减去一层,图象突起拓出,近于剪纸效果。③减地平雕兼阴线。平面突起的形象以阴刻线条来表现细部。④减地浮雕。形象细部虽然不作具体刻划,但形呈弧面突起,属于弧面线浮雕性质。⑤沉雕。刻法和上述减地法相反,形象凹入平面以下,略现起伏,呈低于石面的薄肉雕,这种形式后世木雕艺人名之为沉雕。
  汉代艺术家在画像石内容的处理上颇具匠心。如历史故事画往往选取某个情节处于高潮的片断,这样使人窥一斑而见全豹,简洁集中地表达了整个历史故事的主题思想。如 荆轲刺秦王 的故事就用荆轲负伤向秦王掷出匕首的瞬间来表现。又如画宴饮场面,优秀的画工并不面面俱到地表现宴会上的人物,而只是有针对性地选取宴会的一角,全局隐于局部。而表现庖厨场面时则往往面面俱到,采取了类似组画的形式。石刻画在内容的安排上有两种类型。一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来安排内容,往往把不同时空的事件围绕一个主题表现在一个画面上,即散点透视法。如沂南画像石中的 百戏图.将那么多需不同时间演出的百戏集于同一个画面,用来表现欢庆的气氛。山东诸城画像石中的庖厨图,将打猎、捕鱼、宰杀猪鸭、用辘轳打水等活动围绕厨中烹调俱呈于画面。这种布局法在内容安排上有较大的幅度可供回旋,有利于艺术家的构思和创作,是丰富并充实画面内容的一种巧妙方法,是我国绘画的传统形式之一,对于后世的绘画有着深远的影响。另一类型是把同一时空的事件纳于一个场面中,例如河南密县打虎亭画像石的收租图 ,在表现地主收租的同时,地主少爷正在弯弓射鸟、奴仆为他牵马,这些细节有力地配合了主题的表现。
  汉代石刻匠师对线条的运用也十分娴熟,他们能根据不同的需要分别使用婉转流畅或刚直豪放的线条,刻画准确生动。如四川的一块朱雀画像石,朱雀的冠和尾用弧线勾勒,非常秀丽活泼,脚部和双翅采用直线,刚健有力,结合在一起成为惹人喜爱的婷婷玉立的朱雀。当然由于工具、材料的限制,绝大多数画像石还做不到惟妙惟肖地刻画物象的细部,但汉代石刻艺术家能够扬长避短,善于抓大体大貌,突出物象的基本特征和外在动作,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突出强烈夸张的动势。主要靠动作、行动、情节来表现,而不是靠细腻的刻画,富 神 于粗犷的外形中,使 形 与 神 有机地结合,从而构成了汉代画像砖石艺术的古拙风貌。当然,这种古拙风格在汉代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上也或多或少存在着。画像石以其不事细节修饰的粗犷外形和夸张姿态造就了力量与动感,从而形成一种气势之美。山东武氏祠画像石中的《荆轲刺秦王》,图中匕首掷出插入柱中的一瞬间;武氏祠画像石《泗水取鼎》,图中鼎将坠未坠、拽绳拉鼎的人们正在一个个仰面跌倒的一刹那,无不透露出紧张激烈的气势,显示出其力量和速度。其中运动状态下的动物造型更令人惊心动魄,例如生死相抵的牛、行动如风的虎、千姿百态的马,在汉代天才艺术家的刀笔下表现得十分豪放洒脱、雄健奔放,仿佛在它们的体内孕育着无穷无尽的力量。即使是许多静态的形象,也仍能使人感觉到那内在的力量和气势,表现出汉代艺术古拙而富有气势的特有魅力。
  汉代各地画像石的艺术风格各有不同:山东和苏北画像石以质朴厚重见长,古风盎然;河南画像石以雄壮有力取胜,豪放泼辣;四川画像石清新活泼,精巧俊爽;陕北晋西画像石纯朴自然,简练朴素。画像石所表现的内容极为广泛,凤飞龙降、女娲伏羲、忠臣孝子、伏兵跃马、斗鸡走犬、跳丸弄剑、百灵嬉戏等场面靡不毕现,反映了汉人安邦乐居、其乐融融的社会生活,表现了 气魄深沉雄大 的大汉风貌。
  2。山东画像石山东是汉代画像石遗存最多的地区,全省有60多个县市发现了近3000块汉代画像石,其中又以鲁中、鲁南地区最多,也最具代表性。绝大多数作品都属于东汉时期。属于东汉早期的作品以肥城栾镇村张氏墓画像石和长清孝山堂郭氏祠为代表。前者是东汉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年)由石工王次所作,刻有攻战、渔猎、乐舞、宴飨以及女娲伏羲等画像,单线阴刻,部分画面稍向下凹,线条流畅,画面工整。后者大致是东汉章帝、和帝时期(公元76- 105年)作品,与前者在刻石内容、构图技巧、雕刻手法和边框图案等方面大体相似。这些作品阴线勾勒,铲线粗,精练质朴,粗壮古拙。东汉中晚期重要的作品有山东济宁两城山《永建食堂画像石》、嘉祥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武氏石阙画像石、安丘画像石、沂南画像石、山东诸城汉墓画像石、临淄熹平五年(公元176年)《梧山里石社碑画像》和滕县初平元年(公元190年)石碑画像等,这一时期画像石刻法发展到以减地阳平面兼阴线勾勒为主,兼及肉雕、薄肉雕和线刻的多种方式的运用,尤其是阴线刻,线条流畅、整个风格工整细润,与东汉早期的那种粗壮古拙的风格有显著的不同。大致到了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由于山东处于战乱局面,画像石墓不再修造,画像石艺术也就告一段落。在大量的山东画像石遗迹中,我们选出孝堂山郭氏祠、嘉祥武氏祠、沂南画像石墓三个有代表性的画像祠墓略作介绍。
  孝堂山郭氏祠:此祠位于山东长清孝里铺孝堂山上,传说是东汉孝子郭巨为他的母亲所建的享祠。从绘画内容看与郭巨生平事迹不符,可见此说未必可靠。据考证,此石祠应为东汉前期作品。 郭氏祠 是石筑单檐悬山顶式建筑,平面呈横向长方形,有北、东、西三面石壁,石祠前檐由三个八角形石柱承托。画像就雕刻在石室内部的东、西、北三面壁和中央石柱的三角形石梁上。
  北壁画像分上下两层,上层刻车马出行行列,以二骑二马车和两行由吹箫、击鼓、负弓箭筒的骑士等十二人组成的前导队伍,后面有荷戈卫士二人、马十骑,随之是巨大的鼓乐车和装饰华丽的 大王车.下层并列刻有三座殿宇,两侧有阙。殿阁上层有多人两相对坐,下层有多人伏地或持笏致礼,是朝拜参谒的景象。殿阁顶上饰有珍禽异兽。
  东壁画像分六层。上层三角形部共有两层,顶部刻蛇身人首持矩形物的伏羲氏,下有坐车击鼓的雷神和坐门楼内持弓的东王公等。两层均属于神话题材。第三层绘有轺车、乘马、三人乘象、二人骑骆驼、步行持戟、持弓、持笏、拱手等迎迓人物。第四层是平列展开的人物,都作致礼状,左侧一组绘有周公辅成王的故事。第五层刻有庖厨、舞乐、杂技场景。第六层是巡猎场面。
  西壁也分六层。第一层是蛇身人首持规状物的女蜗氏。第二层绘刻有贯胸国人、西王母、人身兔首者等。第三层刻车骑出行图。第四层刻有一行排列整齐的人物,似为贵族相遇致礼的场面。第五层刻《战争图》。双层楼阁的下层内坐一王者,旁有侍者,王前有四人作禀报状。楼阁外有一个跪坐,背题 胡王 二字,前跪有三人,缚手,又有一斧架,上面悬挂两个人头,一人持刀旁立。当是献俘场面。战争场面刻画生动,双方骑兵冲击,众弩齐发,人仰马翻,场面极为激烈。其中的胡军形象均作高冠、深目高鼻,当是异族的外貌。这种战争图的刻画可能与墓主人生前的事迹有关。
  石梁的东面刻有《捞鼎图》。鼎耳系绳,桥上左右各有四人拉鼎,桥下河中有四只小舟,各有二人在舟中。又作游鱼以示为水。以外尚有五人正在祈祷,还有连理木、比翼鸟等图案。西壁刻桥上坠车图。石梁底部刻日月星辰图象。
  石室画像石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其中以《战争图》和《捞鼎图》刻划最生动。特别是《战争图》包含了60多个人物,由骑兵、胡王、随从、汉王、侍者、大臣、战马、楼阁共同组成了首尾完整的情节,从而发挥出最大程度的表现效能。其余画面的人物表现多为侧面像,平列展开,姿态表情变化不多,不过对马的刻画已很生动,造型准确,技法娴熟。全部画像都是先行磨光,然后阴刻浅纹,铲线甚粗,作风简练,别有一种古拙之趣。可以代表东汉早期质朴单纯的风格。
  嘉祥武氏祠:此祠位于山东嘉祥县南15公里的武宅山北麓,早被发现,据考证这个武氏宗族石刻群是公元147年前后的作品。原有三个石室即武梁祠、武荣氏祠或武斑氏祠和武开明祠。今将三室遗石共置一堂之内,总称之为武氏祠堂,具有构图完整的画像石50余块。现在略选武梁祠数石加以描述。
  武梁祠建于元嘉元年(公元151年),现存5石即石祠东、西山墙、北墙及屋顶前后两坡。石刻画像大多有隶书榜题。
  东山墙画像分为五层。顶部正中是端坐的东王公,两侧有各种仙人神兽。
  第二层从左方起有伏羲、祝融、神农、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夏禹、夏桀等像顺次刻出,像旁各有隶书题名。伏羲手执蛇身之矩,神农执耒耜、夏禹执锹,颇引人注目。第三层刻孝子事迹:最右为曾母投杼、向左分别为闵子骞坠鞭、老莱子彩衣娱亲、丁兰在二亲木像前跪拜的场面。第四层刻刺客事迹:从右起分别为曹沫劫齐桓公、专诸刺吴王、荆轲刺秦王。第五层刻有两辆车马、六个骑者和一个步行者。
  西山墙也分五层。顶端刻西王母、神兽、仙人。第二层刻列女事迹:代赵夫人、梁节姑姊、齐义继母、京师节女。第三层刻孝子事迹:三州孝人、义浆羊公、魏汤、孝孙(原穀)等人。第四层刻刺客事迹:要离刺庆忌、豫让刺赵襄子、聂政刺韩王、无盐丑女钟离春。第五层刻庖厨和县功曹迎处士图,大约是描述墓主人事迹。
  北墙画像分四层。第一层与东西山墙第二层相接,刻列女事迹:梁高行拒聘、鲁秋胡戏妻、鲁义姑姊、楚昭贞姜渐台。第二层刻孝子事迹:柏榆受笞、刑渠哺父、董永佣作侍父、田章孝母、朱明友悌、忠孝李善、金日c拜谒阙氏像。第三层中间刻楼宇燕居,楼上端坐一名妇女,旁有侍女4人,右方刻蔺相如奉璧于秦、范雎辱魏须贾;左方刻7人画像,居中3人身份高贵,其右2人作跪禀状,左2人拱手躬身侍立。第四层中央为上通第三层的楼宇下层,室内画4人,是宴享场面,室外两侧画人物车骑。
  屋顶前后两坡皆刻祥瑞图案。
  其他石室的画像石题材内容、装饰方式都和武梁祠相仿,在内容上还有泗水取鼎、孔子见老子、孔子门生、水陆攻战、鱼龙曼戏、仙人出行、雷神出行等构图。左石室所刻的《荆轲刺秦王》画面保存完整,它和《泗水取鼎》都具有贬斥秦王的含意,是汉代最流行的画像石刻题材。
  武氏祠画像石是用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技法雕成即画像轮廓之外减去一层,而画像轮廓内,如面相、衣纹等细部又为阴刻,比轮廓外刻画稍深。这种表现形式在汉代画像石中是最有代表性的。风格工整而朴实,布局严谨,人物多作侧面像平列展开,形象处理规律化,造型上偏于静滞,装饰趣味极浓。整个画面物象单纯、造型简洁、虚实相间,颇有节奏感。武氏祠画像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作者善于抓住情节发展的高潮,捕捉生动的瞬间,运用夸张的手法,有力地表达了主题。如《荆轲刺秦王》一图的处理就是刻画了情节发展的最高潮;荆轲一刺秦王不中,被人拦腰抱住,他双臂劲举,怒发直竖,奋力掷出匕首,不幸未中,秦王绕柱疾走,大惊失色。画中秦王和荆轲的动作及其相互位置都渲染出这一场面的紧张。旁边还以燕国勇士秦舞阳吓得仰面倒地的形态来烘托气氛、特别引人注目的细节是匕首刺穿柱心并露出锋尖,夸张地表现了荆轲孤注一掷的抗争。这一作品人物形态夸张,气氛紧张,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魅力。《泗水取鼎》同样生动有趣地表现了事物发展到一个转折点的瞬间:宝鼎已被人拉出水面,突然龙咬断了系鼎的绳子,鼎即将坠落,拉鼎人欲仰面跌倒,表现的正是由成功转向失败的那一刹那,充满了戏剧紧张。《闵子骞失鞭》刻画了闵子骞跪向父亲,他的父亲弄清真相后愧爱交加的一瞬间,他的父亲左手扶桯,转身以右手抚闵子骞脖颈,表现了他的怜子之情。《狗咬赵盾》刻画了赵盾逃出宴会,晋灵公的熬犬追咬他,他的救护者祁弥明正举足踢向熬犬。祁弥明的足尖恰在犬的颔下,非常形象地表现了这一尖锐的戏剧冲突。武氏祠画像刻画生动,耐人观赏,不论在内容与形式上都代表了东汉画像艺术所取得的成就。
  沂南画像石墓:1954年发现于沂南县北寨村,东汉晚期墓葬。墓分前、中、后三主室,墓门和各主室都有画像,全墓画像石计42块,共73幅作品,可分为四组加以介绍。
  第一组是墓门画像。共有四幅。横额刻《攻战图》用来颂扬墓主人生前的显赫战功。横额下的三根立柱上雕饰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和其他神仙异兽图象。
  第二组是前室画像。刻奇禽异兽和神仙: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凤鸟、羽人等等。还刻有献祭图:众多人物排列成行,面向祠堂鞠躬行礼或拜伏于地,堂前有领祭的人,前后陈设各种祭品,西壁图中有读祝文的;南壁图两侧还有轺车,描述了墓主人身后的荣光。
  第三组是中室画像。刻绘了历史故事:苍颉造字、周公辅成王、齐桓公与卫姬、晋灵公谋害赵盾、孔子见老子、蔺相如完璧归赵、苏武、管仲等等。
  四壁横额上刻墓主生前的生活图景,其中有《出行图》、《仓廪图》、《庖厨图》、《乐舞百戏图》。《出行图》是由四幅相连接的画面组成的,在一个宅第前停着轺车及其出行的车马仪仗,众人肃穆恭敬拜伏于地迎接主人或贵客的到来。《仓廪图》刻粮仓前停放着装运粮食的牛车,仆役们正忙于量谷装袋。监工席地而坐。《庖厨图》刻有抬猪、宰牛、剖羊、做菜、烧火的繁忙场面。《百戏图》刻有奏乐、击鼓、载竿、戏车、飞剑、跳丸、盘舞、鱼龙曼衍、马术等精彩场面,画面突破了时空关系,集中而全面地描绘了百戏的热烈场面。
  第四组是后室画像。刻侍女捧奁、送馔、仆人涤器、备马等图像,描刻了墓主夫妇生前优裕的生活。
  沂南画像石的雕刻技法近似武氏祠,大部分为减地平雕兼阴线刻,但铲地薄而刀向不一,图像轮廓不象武氏祠那样清晰明朗,有的部位纯用阴线刻。
  沂南画像石善于大场面的处理,其构图的讲究和复杂超过武氏祠、郭氏祠。
  如墓中室的《百戏图》的处理是在平列的各组技戏中分别主次,以戏竿、伐鼓、乐队和戏车为最突出的焦点,配合飞剑、跳丸、七盘舞、走绳,最后再以小队奏乐和送酒浆的人物穿插点缀而完成了一个横而长的热闹画面。作者已注意表现画面的纵深空间,利用若干平行的斜线来交待空间的存在,如画有自左上到右下的平行斜置的席铺,与打虎亭二号墓壁画宴饮图中表现桌面的方法相似。同时为了避免平行席铺一再出现而产生的单调感觉,在右端又特别增加了不同角度斜置的席和车,以求空间描述的变化。对于人物形象的表现,无论形体比例还是动作姿态更趋自然合理,比武氏祠所显示的古朴与略带生涩之感的艺术风格显然更自由活泼。对人物形象类型的描绘更趋成熟,如门额上的《攻战图》左方的一群战士都是深目高鼻、短衣、戴盔,非常鲜明地表达了胡族战士的类型特点。在线面关系中更是强调了线条龙蜕蛇变的作用,刀法畅快,线条纯熟纤劲流利,婉转自如,富有韵味,颇有行云流水之致,显示出石刻匠师高度娴熟的手工剔刻技巧。
  3。苏北画像石江苏北部一带也是汉画像石遗存较多的地区。以徐州为中心,东至黄海之滨的赣榆,北接山东,西至丰县、沛县,南至睢宁、宿迁,共发现汉代画像石300余块,大多出自墓室,也有画像石棺,年代多属东汉时期。题材内容广泛,有神仙怪兽、历史故事、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内容。雕刻技法和艺术风格与山东南部的画像石极为相似,因为在汉代这些地区同属于徐州刺史部。苏北画像石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大致是西汉末东汉初的作品,以沛县栖山画像石为代表,它的雕刻方法是先把石料凿平,未加打磨,用阴线刻出物象轮廓,然后细部稍加修整。画面布局疏松,造型不够准确,技法古拙草率。
  后期大致是东汉中后期的作品,以茅山汉墓画像石为代表。这时的作品雕刻技法已趋成熟,发展为两种风格:平面阴线雕和剔地浅浮雕。平面阴线雕是先将石面打磨平整,在平面上刻出轮廓,上加细密阴线刻划细部。睢宁县九女墩、邳县燕子埠画像石为这一风格的代表,线条流畅,挺拔劲利。剔地浅浮雕又称减地平雕是先刻出轮廓并剔地,然后在突出的轮廓内用较多的阴线表现,并使石面略具弧形,有的弧面突出近两公分,这种风格在徐州地区最为多见。粗犷豪放,浑朴古拙。
  苏北地区画像内容前期以写实为主,后期写实写意并行。写实的形态逼真,如沛县境内的《六博画像石》刻一六博棋局,二人对弈,左方一人正将手中的骰子抛出,那神态分明使人感到他刚将骰子在两掌中揉搓一阵,怀着侥幸的心理抛将出去。在宴饮、车马出行、舞乐百戏图中,作者也运用了有利于表现主题的处理手法。如刻画车马时抓住马匹昂首嘶鸣,前蹄高扬,车饰后飘,车马疾驰。写意时大胆想象,创作出了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珍禽异兽,如鸾凤、麒麟、行龙、翼龙、翼虎等,是据现有动物加以夸张,使之理想化。至于神话中的人物和动物,虽近于荒诞离奇,但使人感到趣味盎然,活泼生动。还有不少以汉代生产劳动为题材的作品。徐州附近铜山县青山泉发现的纺织画像石,剔地浅浮雕,值得重视。画面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描写家庭纺织的劳动场面,左方刻一织机,织机旁的人回身从另一人手中接抱婴儿;右方刻纺具和纺纱者,旁一人躬身而立,似为纺织者递送物件,情节被镌刻得非常细腻,在汉代的画像中是不常见的。睢宁双沟发现的牛耕画像石生动地再现了汉代农家生产的场景。这些画像石增添了苏北画像石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从画面布局看其特点是构图紧凑,不留空白。要表现的主要内容占据中间,空隙处加点缀,画面虽满不乱,富于装饰性。车马出行、人物会见的场景采用并列法加以刻画,避免了由于透视关系造成的近大远小而不利于石刻表现的特点。在刻行龙走兽、鸟禽之类时,往往夸张这些动物腿部和颈部的动作,给人以强烈的动态感。所刻人物多为半侧面像,人物表情 寓形寄意.也有少量正面画像,如骑马形象和轺车形象,这种表现手法因其难度大,在汉代绘画和其他地区画像石中很少见到。一些不易表现的如棋盘、耳杯等违反常例平刻在画面上。较大的场面往往采用散点透视法,即为了表现一定的内容,把不同空间的东西放在同一画面里。房屋、楼阁建筑不刻前墙,便于表现房内人物的活动。这些多种表现方法都是为了突出主题这一目的服务的。总之苏北画像石艺术在汉代画像石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4。河南画像石
  河南画像石以南阳地区为多,南阳地区发现的画像石多达1200多块,多装饰在墓室门楣、门扇、立柱和横额,用作壁画的不多。东汉早期的作品以南阳扬官寺画像石墓和唐河针织厂画像石墓为代表。后者平面呈 回 字形,画像内容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雕刻技法主要采用物象外留有粗犷凿纹的浅浮雕,布局简洁疏朗,物象鲜明醒目,具有古朴豪放、深沉雄大的风格特点。
  东汉中期南阳地区画像石最为发达,占总数的2/3以上。襄城茨沟永建七年(公元132年)画像石墓、南阳草店、军帐营、石桥画像石墓都有许多代表性作品。题材广泛,有日、月、苍龙星、白虎星、玄武星等天文星宿图象,有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嫦娥奔月等神话人物,还有狗咬赵盾、伯乐相马、范雎受袍等历史故事,最多的还是乐舞、角抵、蹴鞠、投壶、六博等百戏娱乐场面。南阳画像石在表现动物方面很有水平。一些野兽如虎、牛的造型非常生动而有气魄。如方城东关的《龙虎斗》与《阉牛图》,动物造型异常生动,同时表现出动物运动的迅猛之势。这一时期的雕刻技巧是减地浅浮雕,石面比较粗糙,剔地并凿以坚或斜的并列条纹,在浮起的画像上刻以阴线形成人物或景物的细部。形象刻划夸张而生动,具有强烈的动感和力感。但线条粗放,刻划简单,不求准确,构图比较疏朗,形成了其特有的泼辣粗放、豪放古拙的地区风格。东汉晚期盛极一时的南阳画像石艺术已见衰退,数量不多而且作风草率。以南阳东郊李相公庄建宁三年(公元170年)
  许阿瞿画像墓为代表。该墓画像石上部刻许阿瞿虽年仅五岁,但以贵人的形象坐于榻上,后有一侍者,前面有三个人赤身着短裤,各具姿态;下部刻乐舞百戏场面。一人抱盘而立,可能是在奏节鼓,一人赤膊袒腹在跳丸弄剑,中间一女子扬长袖跳七盘舞,此外还有弹瑟者一人,吹排箫者一人。此墓画像石在制作上继承了前一时期的传统技法,但有些过于追求对称和图案化,造型趋于呆板,不如盛期富有生气。
  除南阳地区外,河南登封嵩山三阙画像和密县打虎亭一号汉墓画像石颇具代表性。特别是密县打虎亭一号墓很值得一提。
  此墓发现于1959年,是东汉宏农太守张伯雅之墓。墓以画像石构筑,是东汉晚期墓,艺术上却未见南阳地区出现的衰退气象,很有特色井与南阳地区盛期画像艺术迥然异趣。
  密县打虎亭一号墓长26。46米,最宽处为20。68米,是用巨大的石块和大青砖混砌的穹窿墓,券顶最高处为6。32米,全墓由墓门、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和三个耳室构成,除中室和后室外,其他各室和墓道以及石门两面都有内容丰富的石刻画。
  各个墓室顶部和石门以仙神、奇禽异兽和云纹图案为主,其余部分主要表现墓主生前的享乐生活。比较精彩的有刻于东耳室的《庖厨图》、北耳室西壁的《宴饮图》、南耳室南壁的《收租图》,以《收租图》最为突出。《收租图》刻绘了地主收租剥削农民的场面:右侧刻了一座带楼梯的高大仓楼,楼前有一奴仆牵马,马上一小童作张弓状,可能是地主少爷在游猎。上方刻有一个身材肥胖的地主坐在席上,席前有案,案侧置一砚;地主前面跪有一人,双手捧物呈纳,跪者身后站立一人,这二人当是前来交租的农民;地主身后站有一人,双手前伸作接物状,可能是地主的仆人;席的下侧有租粮三堆,正待过斗入仓。下方刻有一人作交租状,一人张袋收粮,另一人正准备把粮食入仓。地上放着满袋的粮食和量粮的斗斛。另有一人运来一车粮食,正用斗把粮食从车上取下。这一画面意在炫耀墓主人生前的权势和对财富的占有。
  此墓画像是在事先打磨平光的石板上用减地平雕兼阴线刻的手法雕成,铲地平整,无横凿之纹,构图缜密、造型严谨,整个画像石的作风极其工整精细,与南阳地区造型夸张、粗犷泼辣的风格截然不同,却与陕北晋西特别是山东、苏北地区的大多数东汉晚期画像石作风相一致。
  5。四川画像石四川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岷江和嘉陵江流域,新津、乐山、成都等地区。
  四川的画像石不少刻于崖墓上。崖墓是西南地区的一种特殊墓制,依天然的崖壁凿成墓室,其中置雕有画像的石棺、石函,称崖墓画像。另外也有用以构筑墓室的画像石,还有石阙。均属东汉中晚期作品,以新津画像石和乐山崖墓画像为代表。新津画像石所刻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和百戏,也有部分神话题材的作品。在表现上有刻线铲底较浅的,有浮雕的。四川乐山崖墓画像主要分布在城郊的肖坝、麻浩、柿子湾和车子乡一带,都镂刻在崖墓上。崖墓画像的雕法多采用浅浮雕兼以粗率的阴刻线,形象浑朴古拙而活泼生动,艺术风格明显地受到南阳画像石技法风格的影响。郫县竹瓦铺砖室墓石棺画像刻法是减地平雕兼阴刻线;地子多凿以排列密集的条纹,基本上与山东武氏祠技法风格略同,只是凸面物象不如武氏祠那样平光。
  四川是汉石阙遗存最多的地区,许多石阙上都雕刻有画像,一般雕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绵阳平阳府君阙和雅安高颐阙还雕饰有车骑人物像,有的还雕饰有兽首、人物等极为生动的高浮雕。
  四川画像石墓以成都扬子山一号墓为代表。其墓壁有车骑出行和宴乐百戏画像。画像由8块石材拼接而成,纵高45厘米,横长1120厘米,刻画了贵族连车列骑的出行场面和樽案罗列、百戏杂陈的宴乐活动。雕刻手法为减地平雕兼阴线刻。现藏重庆博物馆,是汉代画像石的优秀之作。
  6。陕北、晋西画像石这个地区画像石以陕北绥德出土为多,在陕北榆林、米脂及晋西离石等地也有发现。这个地区在汉代同属于上郡,自东汉和帝时窦宪大破北匈奴后,上郡成为北方边塞上的军事重镇和交通往来的枢纽。迄今发现的陕北、晋西画像石一般属于东汉中期作品。陕北、晋西画像石题材内容比较单纯,以反映农、牧业生产和狩猎活动为最多,虽然也有表现墓主生前生活的车马出行、乐舞百戏、家居等画面以及一些神话题材,但场面都不及山东沂南画像石、武侯祠复杂浩大。与别处最大的不同是刻画历史故事的题材很少,仅见到荆轲刺秦王一幅。在这些画像石中最为人熟知,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1953年在陕北绥德县城西山寺出土的王得元墓画像石。全墓画像共26石,其中一幅门楣上的画像较为重要:正中刻一楼阁,阁内两人对坐,似为墓主夫妇,两侧雕歌舞、车马出行或狩猎、放牧场面。墓室左壁门框上下分格,雕出树木、禽兽、牛耕、禾穗等图象。也有在门框上分格雕以神兽、仙人、马匹、牛车及人物。墓中画像石以《牛耕图》、《麦穗图》、《树下饲马图》、《牛车图》、《狩猎图》、《放牧图》最有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此外,1971年在陕北米脂县官庄村出土的4座汉墓画像石,无论题材内容、装饰风格以至具体构图和形象特征均与王得元墓一致,其中也有《牛耕图》和《麦穗图》,只是这里是二牛曳犁的 耦犁 和前者一牛拉犁不同。
  陕北、晋西画像石的刻法大多为减地平雕,凸面不刻阴线,如影画效果,也有少数人物面部、衣纹、禽兽和建筑细部加刻阴线的,与山东武梁祠等画像石雕法相近。还有一种纯为阴线刻,刻纹粗而深,但与山东郭氏祠画像石刻法不同。石材多采自当地褐红色细砂岩,一经开采出便是平整的板块,石面不经打磨加工便可绘稿、雕刻。石面虽不像郭氏祠、武氏祠画像石那样平光,却自有其天然质朴的美。有的画像石还留有清晰的墨笔线稿或朱砂的痕迹,正可以证明画像石是先画后刻的。经过雕凿,具有雕铲微痕的凹地与平面突起的物象因反光程度不同而使物象剪影似的显现出来,产生了与其他地区画像石不同的单纯简洁的艺术效果。在处理内容较丰富的大型横幅构图时,常利用起伏回环的云气纹使画面形象产生一种活跃的律动感。构图颇具特点,画工采用分格表现法将石条隔成许多块,上面刻绘《牛车图》、《骏马图》、《牛耕图》、《麦穗图》等精彩的图象,把本来很普通的生活现象描绘成为极其新颖别致、富有情趣的绘画小品,耐人玩味。从整体风格看,虽没有四川、山东的精美细致,但表现得更为质朴、简洁、有力,另有一番特色。
  (三)画像砖
  画像砖是秦汉时代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其上有模印或捺印的图象,其图象有的是绘画性的,有的是浮雕性的,有的两者兼而有之。其盛行期上起战国后期,下迄东汉之末。秦代画像砖多用于装饰宫殿府舍等地上建筑。西汉以后画像砖主要用于构筑墓室,装饰墓室。东汉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代。
  秦代的画像砖分大型空心砖和实心的扁方砖两类。主要发现于陕西临潼、凤翔和咸阳。  1957年临潼出土的狩猎纹画像砖印有骑马射猎图,表现猎人骑马追射奔鹿,猎犬紧紧追逐,形象极其活泼。临潼出土的一块空心砖,今藏陕西省博物馆,上印有侍卫、宴享、苑囿和射猎四种图象,是迄今发现的秦代横印画像砖中内容最丰富的一件。上部侍卫图饰有五名持盾执戟的卫士,相向而立,都戴冠着长衣,身躯修长,造型质朴。宴享图印有主宾对坐,前有酒食器皿,右侧有一乐伎。下部的狩猎图描写山丘间野兽出没,一猎者弯弓骑马,小鹿惊逃,猎犬追逐,背景部分有树木、亭阙和流云等,是苑囿景色。整块画像砖构图洗练,刻画生动,内容较为丰富,是秦代模印画像空心砖的代表作。相传出土于凤翔的秦代宴享画像砖,画面分六层,从一至五层画面相同,表现宴享宾客的场面,第六层画面是苑囿景色。因为是以同一的印模在未干砖坯的不同部位反复捺印,所以同一砖面上常出现相同的画像。秦都咸阳第一号、第三号宫殿建筑遗址出土的画像空心砖,其中有龙纹空心砖和凤纹空心砖两种。龙纹空心砖有单龙和首尾相衔的双龙两种。凤纹空心砖的砖面有立凤、卷凤和水神骑凤三种。龙凤的刻线流畅、矫健生动,凤的造型极为洗练,似白描起笔,线条的轻重粗细运用自然。可以看出秦代工匠已具有相当的写实水平。上述模印的制作显然吸取了陶器、铜器的某种范印办法,它的出现既简便又丰富,满足了当时成批生产的需要。
  汉代的画像砖多分布于河南和四川两省,在陕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也有发现。如1965年发掘的咸阳杨家湾西汉初期墓的兵马俑坑内有回字纹和菱格纹的模印铺地方砖。今藏陕西省博物馆的一块侍卫瑞壁纹模印画像空心砖饰有侍卫作双手捧盾状,状貌颇威武。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河南、四川的画像砖。
  河南多是西汉和东汉早期的作品。画像砖主要出土于郑州至洛阳陇海铁路沿线,多为空心画像砖,上面花纹除几何纹外,还有人物、鸟兽、树木等图象。这些画像除以简洁明快的阴线勾勒外,还有以平面浅浮雕、阳线、阴线施阳线等模印手法。其中马、奔鹿等造型生动雄健、协调自然,骨胳、筋肉与动作极合自然规律。但这一时期的作品仍然较为拘谨且带有图案化的作风,没有相互关联的总体构图意匠。东汉中期以后,画像砖兴盛的中心地区转移到了南阳地区,在这一地区空心砖和实心砖都有。题材内容和该地的画像石相类似,如新野出土的《迎客拜谒图》、《七盘舞图》、《朱雀百戏图》、《二龙穿璧图》、《仙人六博图》、《虎牛角抵图》、《兽斗图》、《西王母、玉兔捣药图》等等,唐河出土的《迎宾百戏图》、《官邸拜谒图》,浙川下寺出土的《宴饮图》、《狩猎图》等。大多数是一模一砖,也有多模一砖的。画像砖中的形象质朴粗犷而生动,艺术风格与画像石相一致。动物造型也颇为成功,如新野县出土的兽斗画像砖刻捺有一牛一虎相向扑抵一熊,牛低首扬蹄,以双角猛力冲刺,虎昂首张牙舞爪,更有意思的是在熊身旁有一鸟雀转首作欲振翅状,为紧张争斗的场面增添了情趣。乐舞百戏的构图也很复杂和谐。如新野县出土的《七盘舞》捺印有一女伎绕七盘展长袖而舞,下跪有一俳优,长袖拂于俳优头顶上,构成了一幅布局和谐的画面。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新野县城郊任营村杂技百戏画像砖,画面上的杂技表演技艺高超,浮雕写实生动,艺术性很高。
  四川画像砖:这一地区画像石大多分布在成都地区及其附近的广汉、德阳、新津、彭县、新都、邛崃、彭山、宜宾等县,一般属于东汉晚期作品,都是实心砖,是镶嵌于墓壁间作为壁画装饰用的。砖面画像是和砖的成型时一起模制而成的,类似浅浮雕的形式,与陕西、河南一带多模印成的画像砖大异其趣。四川画像砖在题材上也很有特点,一般没有像山东画像石上那些大量描写忠孝节义之类的历史故事和大量的神话故事,只有少量的如西王母、伏羲、女娲、日、月等画像,绝大部分刻画现实生活,如表现墓主生前社会地位的车马出行、门阙仪卫、宴饮歌舞、待客迎谒、六博、讲学等场面,也有若干反映封建庄园经济农副业生产活动和集市贸易活动的画面。构图简练,形象写实生动,空间透视也较自然合理,其中描绘生产劳动场面的尤为清新隽永,乡土气息浓郁,富于诗意,这是其他地区的画像石、画像砖所不及的。四川画像石的线条阴柔与其他地区画像石的阳刚刻线不同,颇接近用毛笔所造成的线条效果,人物的线条婉转流畅,相当接近于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的表现。下面介绍一些较为重要的作品。
  弋射收获画像砖:成都出土,画面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弋射场面:荷池岸边枯树下,两人张弓仰射,天空雁鹜惊飞。其中一位射者仰身向后,右肘着地,作用力拉弓状,射者身后都有绑线架。那雁鹜惊飞的紧张,猎人沉着的神态,特别是猎手富有弹力的丰满肌肉和引弓待发所蓄积的力度,充满着紧张、力量和韵律感,体现出一种气势。弋射场面以 天远鸟征 的画法来填充空间,远近对象的比例大小不一样,填塞的附加物已逐渐被淘汰,这样加强了空白的空间效果,表明当时的四川工匠处理空间结构的能力较前人有了进展。远处的树木稀疏的枝叶和水中的莲蓬都暗示了秋天的景色,与下层的收获场景相关联。下层是收割场所:两人持镰割稻,三人在后拾稻捆束,一人送食,手提篮,肩挑稻束,生动地再现了蜀地收获季节的繁忙景象。整个画面上下虽然是两种活动,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洋溢着亲切的生活情趣,犹如一幅耐人寻味的抒情风俗小品。
  荷塘采莲画像砖:德阳出土。砖上刻有一池塘,水鸭在塘中凫水,一人泛舟采莲,池边山峦起伏,树林间鸟雀翔飞,于平凡的生活中表达出诗一般的意境。构图采用了鸟瞰透视法,将人物活动安置于朴拙的山水形象之中。
  这幅画像砖对山水空间的处理方式可与和林格尔壁画的庄园图互相辉映。
  盐场画像砖:成都扬子山一号墓出土。左下角有一盐井,井上竖架,有四人站在两层架上引绳提取盐水,绳上有滑片,盐水由以竹头制成的运盐水的长管,经过几座小山后送到右侧的置于长灶上的锅内,灶口一人在烧火,两人正从山上背柴下来。画面为群山层层环绕,山中杂树层生,禽兽出没,一人正弯弓而射。这一作品生动地再现了汉代四川井盐生产的过程。此外,在这一作品中还有不少山野自然风景画,也可作为早期山水画的资料来看待。
  宴饮观舞画像砖:成都扬子山二号墓出土。上部左上方画有一男一女共坐一席,可能是墓主夫妇,其下方有两个吹排箫乐人共坐一席。右方上部有两人都是赤膊宽裤,一人弄丸,一人右手执剑,左肘上立一坛,机敏活泼,健壮有力。右下方有舞者两人,一高髻细腰女子双手持长巾而舞,另一裸上体的男子,右手振■,一手前伸作势。内容虽不像画像石那样丰富,但气氛热烈,扣人心弦。整个画像砖用阳线兼浮雕的手法表现得写实而生动。
  宴饮画像砖:成都出土。画面上部及左右设座,上部有三人,左右各有二人坐于席上,都是宽袖长衣,席前设案,并置酒尊,旁有耳杯。人物姿态各不相同,画面人物的处理有别于汉代画像石中常见的平列或两人对坐的构图。动作姿态多样,角度有正面、侧面、背侧面,表现出画面一定的纵深关系。还运用了席铺所成的平行斜线来处理宴饮的空间,凸起的阳线婉转流畅,显示了艺术技巧上的进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