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八旗序列
时间:2024-07-05访问:9来源:历史铺
八旗序列
八旗序列,按沈阳故宫大政殿的排序为:
左翼: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
右翼: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
至于这样排布的原因,盖是因五行而来。中央土,在色为黄,乃天子之色;西方金,在色为白,位在土左,乃由土生;北方水,在色为黑,位在金左,乃由金生;东方木,在色为青,位在水左,乃由水生;南方火,在色为红,位在木左、土右,乃为木生。
由图所示,在这条轴线的划分下,黄旗被一分为二。关于黑色,前清的炮兵部队即以黑色为旗帜,但因他们全由汉人组成,大多来自投降或被俘的明朝军队,不能算是“在编”,故不能记入八旗之中,且皇太极时期由于汉人数量越来越多,故将之分裂成汉军八旗。那么将黑色去掉后则成了:
即被分割的颜色为黄、蓝。我们知道,在历史上有以左为尊的习惯,那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正蓝旗在左而正黄旗却在右呢?很多人恐怕都会认为正黄旗应该是地位最高的吧。可是,努尔哈赤在世时的禁卫军为镶黄旗,即他是镶黄旗的旗主,而且按顺时针的方向排列也只有镶黄旗在左才能保证它的完整性。综上,八旗的正确排序应为:
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
值得一提的是,《八旗通志》等史籍的八旗序列亦与此同。但现在所说的两黄旗是天聪年间由实际的两白旗调换而来,原因无非是皇太极继位后出于黄色当为君主所独有的观念,将自己原属的白旗与多尔衮三兄弟的两黄旗进行了调换。
关于创立八旗的传说:
说一次努尔哈赤领兵打仗,夜行军时在马上思考军队的编制问题,突然发现地下放出五彩光芒,于是便让人前去大谈。原来那地下埋的是大金国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的宝弓,作为镇弓的宝贝是八颗玛瑙的珠子,分别为纯黄色、白色、红色、蓝色以及红黄、红白、红蓝相间的花纹。努尔哈赤看了很高兴,回家后便让人把珠子装进坛子里,又叫来各个家族的族长,让大家轮着从坛子中摸出一个珠子来,摸到哪个颜色的就列在哪个旗下。又将珠子分别装进八只坛子里高高的吊在百步外的树上,让他的子侄们每人一箭,射下的坛子中珠子的颜色既是他所领之旗的旗色。
传说虽是传说,但传达的信息却是早期的八旗之间没有地位高低之分。换句话说,每一旗之中都有着阶级,而决不能认为上三旗下的地位要高于下五旗。
而关于上三旗,则是基于旗主而论的。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的旗主在顺治时期由皇帝一人专任,渐渐的其地位便高出其它由宗室任旗主的五旗了。但最初的“上三旗”却并非如今的三旗,而是两黄旗加正蓝旗,正蓝旗是因旗主阿敏获罪而被皇太极收归己下的。至于变成了正白旗,则是因多尔衮兄弟的失势所造成的。后世清朝的皇帝对于功高的大臣的至高无上的赏赐之一即是“抬籍”。即将隶属下五旗的旗人抬入上三旗,像和绅、阿桂等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但作为外戚的抬籍却多是入镶黄旗,作为宗室的成员,皇子们包括皇帝自己也都是隶属于镶黄旗的。
附:宗室旗籍
姓名 尊位 旗籍
代善(太祖子) 和硕礼亲王 正红旗
济尔哈朗(舒尔哈齐子) 和硕郑亲王 镶蓝旗
阿巴泰(太祖子) 和硕饶馀亲王 正蓝旗
豪格(太宗子) 和硕肃亲王 镶白旗
尼堪(太祖孙) 和硕敬谨亲王 镶红旗
硕塞(太宗子) 和硕承泽亲王 镶红旗
福全(世祖子) 和硕裕亲王 镶白旗
常宁(世祖子) 和硕恭亲王 正蓝旗
隆禧(世祖子) 和硕纯亲王 镶白旗
允祺(圣祖子) 和硕恒亲王 镶白旗
允祜(圣祖子) 和硕淳亲王 镶白旗
允禺(圣祖子) 多罗愉郡王 正红旗
胤祥(圣祖子) 和硕怡亲王 正蓝旗
多铎(太祖子) 多罗豫郡王 正蓝旗
岳托(太祖孙、代善子) 多罗克勤郡王 镶红旗
穆尔哈齐(太祖弟) 青巴图鲁、贝勒 正蓝旗
阿敏(舒尔哈齐子) 贝勒 镶蓝旗
博洛(太祖孙、阿巴泰子) 多罗贝勒 正蓝旗
杜度(太祖孙、褚燕子) 多罗平安贝勒 镶红旗
篇古(舒尔哈齐子) 追封贝勒 镶蓝旗
阿拜(太祖子) 镇国公 正蓝旗
塔拜(太祖子) 辅国公 正白旗
巴布泰(太祖子) 镇国公 正蓝旗
聂克塞(太祖子) 镇国将军 正白旗
屯齐(舒尔哈齐子) 镇国公 镶蓝旗
罗托(舒尔哈齐子) 镇国将军 镶蓝旗
扎哈纳(舒尔哈齐子) 辅国公 镶蓝旗
多尔衮(太祖子) 原封睿亲王 正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