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5访问:12来源:历史铺
工艺
(一)染织
清代染织比明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可分官营和民间两大类。清初各地设置织造局,大批染织工人被征集在官营工场。北京设有织染局,管理 缎纱染彩绣绘之事.江宁(南京)、苏州、杭州设有织造官,管理生产,技术力量集中,产品达到精益求精的地步。官营工场分工细致,主要有挽花工、织工、刷工、牵工等。
官方对民间机户限制很严,规定机户每户织机不超过百张,并施以重税,极大妨碍民间纺织工业发展,后废此制。
乾嘉之际,苏杭等地出现了千架织机的大型工场,南京织机数量达三万架。此后,与纺织业有关的行业也发展起来,出现多种丝行、挑花行、机店、梭店等,刺绣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品种。
1。棉织
自元代我国棉织工艺发展以后,至清代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清代主要棉织品种有松江布、紫花布、交织布。
(1)松江布清代生产极兴盛,《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有载: 关陕及山左(山西)诸省,设局于邑,广收之,为坐庄.(2)紫花布用天然紫棉(土黄色纤维)织布。因在南京集中销售,又称南京布。当时外销欧洲,成为英国绅士阶层作为时新服饰的布料。
(3)交织布清代福建泉州地区生产的一种丝棉交织和麻棉交织的混纺布,据同治《泉州府志》载:有丝布,系丝经棉纬,还有假罗,为 双梭织者,一苎一棉间织而成.鸦片战争以前,棉织工艺主要是传统手织生产;鸦片战争以后,才开始采用机器生产。1889年上海建立第一所机器织布厂,此后我国棉织工艺进入新的阶段。
2。丝织
(1)丝织种类清代丝织种类丰富。锦,有云锦、宋锦、蜀锦、壮锦、回回锦等;缎,有贡缎、提花缎、摹本缎、浣花缎、金丝缎、阴阳缎、鸳鸯缎、大云缎等;绸,有宁绸、纺绸、宫绸、川大绸、鲁山绸、曲绸、汴绸、裹绸等;罗,有金银罗、生罗、熟罗、春罗等;纱,有库纱、官纱、实底纱、芝蔴纱、亮纱等;绢,有大绢、小绢、生绢、熟绢等;绉,有线绉、湖绉、川绉、洋绉、东绉等。
清代丝织图案早期多用繁复的几何纹,以小花朵作为装饰,风格古朴典雅;中期受欧洲巴洛克、洛可可影响,风格艳丽豪华;晚期多用折枝花、大朵花,风格豪华疏朗。
根据《蚕桑萃编》所记,可知,清代丝织花样根据服用者身份和职业而各有不同:贡货花样,有天子万年、江山万代、万胜锦、太平富贵、万寿无疆、四季丰登、子孙龙、龙凤仙根、大云龙、如意连云、朝水龙、八仙祝寿、二龙二则、八结龙云、双凤朝阳、寿山福海等。
官服花样,有二则龙光、高升图、喜庆大来、万寿如意、挂印封侯、雨顺风调、万民安乐、忠孝友悌、百代流芳、一品当朝、喜相逢、圭文锦、奎龙图、秋春长胜、五福捧寿、梅兰竹菊、仙鹤蟠桃等。
吏服花样,有窝兰、八吉祥、奎龙光、伞八宝、金鱼节、长胜风、三友会、秀丽美、枝子梅、万里云、水八宝、旱八宝、水八结、旱八结、花卉云、羽毛径、走兽图、佛龙图等。
商服花样,有利有余庆,万字不断头,如意头、五福寿、海棠金玉、四季纯红、年年发财、顺风得云、小龙儿、富贵根■、百子图等。
衣服花样,有子孙福寿、瓜■绵绵、喜庆长春、六合同春、巧云鹤、金钱钵古、串菊、枝枝菊、水八仙、暗八仙、福寿绵绵等。
清代丝织工艺大致可分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康熙时期,丝织工艺承继明代艺术风格,以八达晕图案最有特色;雍正时期,纹样丰富,色彩更加华丽,丝织用色取得较高成就;乾隆时期,丝织吸收外来图案风格,采用法国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样式。
(2)苏州织造苏州与杭州、江宁合称三大织造中心。自元、明以来,苏州即是我国丝织生产中心地。清代政府设置织染局、总织局。
苏州织造分上用、官用两类,上用专供宫廷皇室服饰使用,官用则为官府王公以下赏赐使用。其品种主要有袍、挂、披肩、领袖、驾衣、伞盖、飘带、佛幔、经盖、被褥、补子、战甲等。纹样有龙、凤、翎毛、花卉、人物、云纹等。上用色彩多见大红、石青、真青、明黄、秋色、玉色、本色、油绿、元青、官绿、真紫、酱色、金黄、石蓝、茧色、豆色、砂绿、沉香色、松花色、米色、砂蓝、翠蓝等,官用色彩则多见月白、玉色、石青、真青、明黄、棕色、墨绿、本色、官绿、元青、金黄、真紫、酱色、鲜红等。
苏州织造使用的装饰花纹主要有动物类,如五爪龙、百子龙、水脚龙、云凤、凤穿牡丹、双凤齐飞、仙鹤灵芝、三足鸟、月殿兔等;植物类有牡丹、宝相、荷花、秋葵、桃、菊花、山茶、百花等;其他主要有灯景花样、大巧云、四攒云、如意、火焰、太极、八吉祥、四时吉庆等。
宋锦是苏州织造中传统丝织品种。明代末期逐渐失传,至清代康熙年间,苏州恢复生产。主要分为大锦、小锦。其制作采用 三枚斜纹组织 ,两经三纬,经线用底经和面经,底经为有色熟丝,作地纹,面经用本色生丝,作纬线。纬线三种,一纬纹与地兼用,二纬作纹纬,分段换色织造。
(3)江宁织造江宁元时设东西织室,明时设神帛堂,清则设江宁织造局。元明历代皆有官营管理机构,管理皇室服饰用品,明末曾一度衰落,清初顺治五年(1648年)时恢复,康熙时得到一定发展。
江宁主要生产一种华贵高级丝织品——云锦。清代云锦基本继承明代风格,富有装饰性,其装饰主要为云纹、串枝莲等,云纹多为行云、卧云、七巧云、四合云等,装饰花纹注意大效果。 彻幅 是一种独特品种,全幅只织一束花、一条龙或一只凤。
其主要品种有妆花、库锦、库缎等。妆花为代表作品,花朵多用小梭挖花织法,色彩变化丰富,对比明快,并多用金线,其中一种最华贵的称为 金宝地 ,是用金线织满地。(4)蜀锦自汉唐以来,蜀锦一直是全国著名丝织品种。宋时设立锦院,明末用兵时受影响,而使 锦坊尽毁,花样无存,今惟天孙锦一种,传为遗制 ,留存后世。
蜀锦主要品种有方方(棋格变化)、雨丝(间道的变化)、月华(晕色的变化),它保留经锦传统织法,以经向彩条为基础,利用彩经与彩纬交织,彩条起彩、添花,形成丰富的纹样变化及色彩效果。
(5)回回锦、壮锦、傣锦清代少数民族地区著名织锦品种有西北的回回锦、西南地区壮锦、傣锦等。回回锦多为维吾尔族制作,多用金线起花,花纹具有波斯和中亚地区艺术风格,有着绚烂华丽的效果。
清代《粤西笔记》记载: 壮人爱彩,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以织布,为花鸟状,远观颇工巧炫丽。 壮锦为壮族传统产品,以棉纱作经线,以无捻彩丝起花,色彩明快,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傣锦则为丝棉并用,以几何形为基础,金银兼施,用色繁复,精美富丽。
3。印染
清代印染在染料方面较前代有飞跃性发展,色彩品种丰富,如红色,有大红、鲜红、浅红、莲红、桃红、银红、水红、木红;黄色,有明黄、赭黄、鹅黄、金黄、牙黄、谷黄、米色、沉香;蓝色,有天蓝、宝蓝、翠蓝、湖色、石蓝、砂蓝;绿色,有大绿、豆绿、油绿、官绿、砂绿、墨绿;紫色系及棕褐色系,有紫色、藕褐、酱紫、古铜、棕色、豆色;黑白色系有玄色、月白、草白、玉色等。
印染不仅重视选用染料,更重视水色,有语云: 虽曰人工之巧,亦缘水气之佳.染工以江浙一带最佳,染色佳者 深而明、泽而美,是在觅江浙之巧工而教之,各得其法.湖州染式与锦江染式代表了清代染色的不同地方体系。湖州染式是 染时乘春水方生,水清而色泽 ,湖色甲于各省;锦江染式则 于锦江河濯帛,而暴之于地上.故此蜀锦色彩最佳。
染色形成各地区的各自特色。江宁出天青、元青;苏州出天蓝、宝蓝;镇江出米红、酱紫;杭州出湖色、淡青、雪青、玉色、大绿;成都出大红、浅红、谷黄、鹅黄、古铜等;均为染色中上乘者。
此时期印染方法多样,以药斑布最为发达。药斑布又称浇花布,现称蓝印花布。康熙时《松江府志》记载: 药斑布俗名浇花布,近年所在皆有。 《长州府志》有更为具体的记述: 浇花布染法有二,以灰松渗矾涂作花样,然后随作者意图加染颜色,晒干后刮去灰粉,则白色花纹灿然出现,称之为刮印花。或用木板刻花卉人物鸟兽等形,蒙于布上,用各种染色搓抹处理后,华彩如绘,称之为刷印法。 蓝印花布有两种作法:一种是蓝地白花,此种作法可达到某种艺术效果;另一种是白地蓝花,则需制作两套版,一套印地色,一套印花纹。清代后期,蓝印花布继而发展为彩印花布,出现多色艺术效果。
蓝印花布多用涂过柿漆的油纸作花版,用豆粉或石灰作防染剂。由于雕版的特殊制作方法,其装饰花纹多由点与短线组成,具有特殊的视觉效果。
蓝印花布多用于制作衣料、包袱、桌围、帐子、门帘、被面等。图案多见花草、鸟蝶、鹊梅、狮球、凤穿牡丹等流行题材。较常见五点梅,即用五个点组成梅花形;四季花,采用四种不同花草;格四季,用几何纹作地纹,配以季花;落地梅,有花而无枝干;满天星,为小圆点作不规则排列;什锦用各种花卉、瓜果及各种器物等。
清代蓝印花布制作极为普遍,遍及全国各地。其中最著名的有浙江嘉兴、江苏苏州、湖北天门,湖南常德等地。其中苏州所出甚有名,版供农村染坊使用,多见工匠挑着花版工具,串乡走村进行印染。后来,河南、河北高阳等地出现蓝印花布进一步的发展形式。
同时期,兄弟民族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印染品,著名的有新疆维吾尔族的型板染和西南地区苗族、仡佬族的蜡染。
型板染有木戳印花、木滚印花两种,木戳印花类似盖图章,将涂料涂在木戳上,再拓在染织物上,用于中小型装饰花纹。木滚印花是在雕刻花纹的木棍上涂色进行滚印,用以装饰大型花纹。
蜡染是西南地区著名传统印染手工制品。蜡染制作是使用经过配制的蜂蜡作为防染材料,涂布或绘饰于布面,染色后加温化蜡而成花纹。明清之际,中原普遍使用豆浆、石灰替代蜂蜡防染,蜡染工艺几乎被完全取代,而只在地处边远的云南、贵州及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留存。此时期仡佬族 顺水斑 是精美的贡品。
4。刺绣
清代刺绣继承明代艺术传统,并有极大发展,可分欣赏品和日用品两大类。欣赏品包括镜片、壁饰等;日用品为其主流,包括衣裙鞋帽(衣眼装饰的披肩,一般作云纹,还有领花、袖口花、下摆花等。官员多用补子,以示职位、等级)、被褥帐枕、家俱饰件(包括椅披、坐垫、桌围、茶壶套、镜套等)、佩饰小品(荷包、扇套、香囊、钱袋、镜盒、笔插等)。清代刺绣题材多见团花、皮球花、开光,用花鸟或锦纹衬地;几何形轮廓如方、圆、多边形留出装饰地位,中间饰人物、山水等主题图案;满地,为清代中期较为流行的格式,花纹布满绣品,如满地娇、万花锦。
刺绣工艺的发展,形成不同地方特色,发展不同体系,最著名的有苏绣、粤绣、蜀绣、湘绣、京绣,此外,还有鲁绣、汴绣、瓯绣等。
(1)苏绣指以江苏地区苏州为中心的刺绣,由于使用要求不同,大体形成两种不同风格:一类为欣赏品,作工精细,出于名门闺媛之手,称为 闺阁绣 ,一般多以名画为稿本;一类为日用品,多出于苏州地区民间作坊和农村妇女之手。
苏绣主要特点是针脚细密,色调典雅,图案多用留水路、推晕表现法,产生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的色阶,具有浓厚的装饰性。
苏绣针法有43种之多,其中主要有平针(最普通的一种),套针(单套、双套之分,用以表现色彩自然深浅、浓淡)、抢针(正抢、反抢,正抢是绣时由外向内,反抢是由内向外)、施针(顺物象形态体积方向刺绣,表现真实感)、打子(针路形成一圈圈小点,多用明绣花心)、拉梭子(即古称的辫绣,用以绣鱼或龙身鳞片)。
苏绣这一时期已创造双面绣,即在一次刺绣过程中,使绣品具有两面完美的刺绣效果。故宫藏有清代双面绣仕女屏,一面绣两仕女手持灵芝,右边石榴树一枝,上有蝙蝠;另一面绣两个仕女,右边桃树一株,天空云纹和仙鹤,寓意 福寿双全.用双面绣作屏风装饰,可达到双面欣赏的艺术效果,此种绣法,应用于宫扇、手帕、头巾。
清代刺绣工艺如乾隆时期 三蓝绣 ,只用蓝色深、中、浅三色绣出装饰花纹,道光时期 水墨绣 利用仿墨色浓淡绣出水墨效果,是清代具有时代特色的特殊品种。
(2)湘绣湘绣是指以长沙为中心的湖南地区刺绣。湘绣一般认为创始于清朝末年,但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绢地长寿绣 、 绢地乘云绣 、 罗绮地信期绣 等精美汉代刺绣,据此,一说认为湘绣在清代后期形成独特的刺绣风格体系,一说认为汉代马王堆刺绣应是湘绣先声,另一说认为湘绣在近代始成独特体系。
湘绣针法多用参针、排针、游针、花针、钩针、扎针、刻针、打子等,以参针最具有特色。参针是相对齐针而言的,俗称 乱插针 ,可以表现物象立体形态和渐变色彩效果。参针有多种,如接参针、直参针、横参针、毛针。传统题材以狮虎等最有特色,用色彩衬地,然后于其上刺绣,增加层次感,是湘绣具有的独特手法。
湘绣制品不仅用于装饰欣赏,还制作荷包、怀镜、扇袋、笔插、椅垫、桌围、帐檐、枕套、裙饰、腰带等,其发展进入民国仍兴盛不衰。
(3)粤绣指广东地区刺绣,明代中后期形成独特风格。粤绣多为男工制作。
粤绣用线多种多样,除用丝线、绒线外,还有用孔雀毛捻缕作线的。清人屈大钧《广东新语》: 有以孔雀毛绩为线缕,以绣谱子及云章袖口,金翠夺目,亦可爱。其毛多买于番舶。 还有用马尾缠绒作线,近人朱启钤《存素堂丝绣录》载明代博古围屏是 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器之弇侈,纹之隐显,以马尾缠绒作靭线,从而钩勒之,轮廓花纹,自然工整.粤绣色彩浓艳,对比强烈,讲求华美艳丽,具有明快热烈的艺术效果。
东部潮州地区刺绣喜用金色,用金线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产生金碧辉煌的效果,并在花朵、鸟兽形象部分绣以棉线或以棉花,形成具有浮雕层次感的高绣。
其题材多采用百鸟朝凤、鸡、佛手瓜果、海产鱼虾一类题材,别具地方特色。
其用针除一般针法外,还有肉入针、金夹绣等,针脚长短不齐时,轮廓处多用金线勾边。
(4)蜀绣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连及市郊天迴镇、苏坡桥一带及成都邻近县的广大农村。
多采用成都生产多种绸缎,用散线和红线绣制。其用线可以概括为 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所谓 车 ,是指由中心起针,向四周展开;所谓 拧 ,是指用短针从外向里添针或减针。
蜀绣艺术多表现花鸟鱼草,平沙落雁、黄莺翠柳、玉猫千秋、芙蓉鲤鱼等,形成自然、淳朴、富于民间艺术特色的特点。
其产品多用作生活日用品,如镜帘、花边、嫁衣、裙子、被面、帐帘、枕套、卷轴。
(5)京绣指明清两代以皇室刺绣为主的北京地区刺绣,主要为宫廷服务制作各种御用绣品。京绣除皇室造办处及丝绣制作品外,还招聘绣艺高手及京师地区农村妇女从事绣作。京绣用料昂贵,做工精细,还有采用孔雀毛羽进行绣作,或以金银珠宝为饰。
其制品多为皇室服饰用品,及卤薄仪仗物,还有荷包、扇袋、香囊、镜套等小品刺绣,亦做工精巧富丽。
(6)著名艺人及《绣谱》清代刺绣名家辈出,苏绣的沈寿、丁佩,湘绣的胡莲仙等,都是有重大贡献的著名刺绣家。
沈寿,苏州人,名雪君、号雪宦。7岁开始学绣,十四五岁绣艺闻名乡里。婚后其夫善画,两人画绣相辅,促进了刺绣工艺画绣结合的提高、发展。
1904年,慈禧70生日时,沈寿曾绣 八仙上寿图 八幅景屏贺寿,得到清政府重视。1907年清政府农工商部设立绣工科,沈寿担任总教习,培养刺绣工艺人才。1909年,清政府在南京举办 南洋劝业会 ,沈寿担任绣品审查官。1914年担任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女工传习所所长和织绣局长。
沈寿的刺绣作品《荻丝鹭鸶》、《海棠小鸟》、《樱花栖霞》等藏于上海博物馆;《济公像》、《龙》,《猪》、《兔》、《老虎》等藏于苏州博物馆;《红鸟翠柳》、《罗汉绣》、《观音像》藏于南京博物院;《山水风景》、《牧羊图》、《蛤蜊图》藏于南通博物馆。
清末民初,张謇记录整理沈寿刺绣工艺实践经验,成书出版《雪宦绣谱》,书分 绣备 、 绣引 、 针法 、 绣要 、 绣品 、 绣德 、 绣节 、 绣通 八章, 针法 章中详细介绍苏绣齐针、抢针、单套针、双套针、扎针、铺针、刻鳞针、肉入针、羼针、接针、绕针、剌针、抋针、施针、旋针、散整针、打子针等18种针法特点, 绣要 章提出审势、配色、求光、妙用、缜性等法则原理。
此外,丁佩的《绣谱》亦是刺绣工艺专著,分择地、选样、取材、辨色、工程、论品等六章,提出 能、巧、妙、神 的美学原则,总结出 齐、光、直、匀、薄、顺、密 等技法。
(二)陶瓷
清代具有代表性的陶瓷生产地仍是景德镇,但官窑生产一度处于停滞状态,几度奉旨造龙缸都未成,其间遭吴三桂战乱影响,基业几遭毁灭。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景德制瓷重又振作,形成应有的繁荣局面,其发展主力主要依靠民窑。《浮梁县志》上曾记述:昔日景德镇只有三百座窑,而后窑数达到三千座。到夜晚,它像是被火焰包围着的一座巨城。
清代官窑器由设在景德镇的御厂经办。清代御器厂经办官窑器的督造,改变了明代派征夫役的劳役剥削形式,而代之以金钱雇佣劳动力的方式。
这一时期继明代后继续实行 官搭民烧 的制度,康熙十九年以后,成为固定制度。 官搭民烧 是指官家御用器在 色青户 中搭烧,占用最好窑位,烧损要赔偿,对窑户是一种盘剥。御厂集中优秀制瓷工匠,提高质量,仿制古代名窑器,创制新品种,满足了宫廷奢侈生活需要,同时也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瓷业的发展。除皇帝赏赐外,御厂所制官窑器即使最高贵的皇亲国戚也不可能直接使用。当时清代满汉贵族所用各种优质瓷多来自民窑中的 官古 ,稍次之的为假官古 、 上古 等。
1。青花、釉里红及色釉
(1)青花青花在元明时期始终占彩瓷生产的主流,在入清之后,仍为景德镇瓷生产的大宗产品。唐英《陶冶图说》载: 青花圆,一号动累百千。 清时康熙民窑青花瓷是最典型的作品。康熙民窑青花特点是:色泽鲜艳,层次分明,题材多样。《陶雅》上说 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秾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康熙时使用的青料来源,除了明代已经使用的浙江、江西料外, 本朝则广东、广西俱出料.康熙青花由熟练工匠有意识运用各种浓淡不同青料,造成各种深浅不同的色调。明以前也有青花浓淡的色彩层次,但由于用较小毛笔的笔触自然造成,往往层次、色调不多。层次分明的青花着色方法充分表现山水远近,衣褶内外等,提供了表现创造丰富题材于画面的可能。
康熙青花题材多见 耕织图 、 怪兽 ,以及小说戏曲题材如《三国演义》、《水浒》、《封神演义》等,另有文人士大夫内容的如《竹林七贤》、《饮中八仙》、《西园雅集》等。
雍正、乾隆时期青花已不如康熙的艳丽,雍正官室青花以青花黄彩和青花金银彩器为名贵。
(2)釉里红釉里红在明代基础上又有提高,宣德釉里红瓷器传世不多,成功之作除少数鲜红外,大多色泽较淡,十分幽美。明中期以后釉里红制品很难发现,偶尔有一些作品,色泽也较灰暗。清康熙时期釉里红基本掌握了发色效果,铜红呈色比较稳定,与宣德成功作品相同,呈淡红色。雍正时期釉里红呈鲜红色调,铜红呈色基本成功掌握,成品率较高。康熙时制瓷工人充分发挥釉里红效果,还利用釉上绿彩配合釉下红彩。传世品为马蹄形水盂,图案红花绿叶,分外娇艳。雍正时期釉里红更为精进。唐英《陶成纪事碑》有 釉里红器皿,有通用红釉绘画者,有青叶红花者 的记载。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的雍正桃果高足碗,青叶、红桃皆鲜艳,极为难能可贵。
(3)色釉清代色釉品种繁复,红釉有铁红、铜红、金红之分,蓝釉有天蓝、洒蓝、霁蓝之别,绿釉有爪皮绿、孔雀绿、秋葵绿等,还有茄皮紫、乌金釉等。至雍正时期传统青釉烧造技术趋于稳定。高温铜红釉是所有颜色釉中烧成难度最大的一种,清初期铜红釉烧制技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上彩
釉上彩经宋、明两代已很发达,颇多创新,品种丰富,有民间五彩、珐琅彩、粉彩、斗彩、素三彩等品种。
(1)康熙五彩康熙五彩的传世品中,确认为官窑的多是盘碗小件器皿,图案装饰较刻板,所见彩色鲜艳、图案活泼的大型器物多是民窑。
康熙五彩发明釉上蓝彩和黑彩是一个重大突破。蓝彩其浓艳程度超过青花,康熙黑彩则有黑漆光泽,在五彩中加强绘画效果,改变明代釉下、釉上彩结合的青花五彩占主流的局面。《陶雅》载: 康熙彩画手精妙,官窑人物以耕织图为最佳,其余龙凤香莲之属,规矩准绳,必恭敬止,或反不如客货之奇诡者。盖客货所画多系怪兽老树,用笔敢于恣肆。 其评述是正确的。
康熙民窑五彩与雍正盛行的有柔软感的粉彩相比,色彩鲜明透彻,线条有力、能耐火、不褪色、不剥落,恒久如新,故此称为 硬彩.康熙五彩除白地彩绘外,尚有五种色地彩绘,如黄、绿、黑地及米色等。
3。其他窑系
(1)江苏宜兴紫砂清代景德镇以外陶瓷业发展仍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态势,如江苏宜兴、广东石湾、福建德化等。
江苏宜兴在乾隆时是一个 万家烟火 的繁华市镇,其制陶业、紫砂、宜均和日用陶生产都有迅速的发展。
清代紫砂器日益精进,不再是文人的玩赏品,已成为进贡给皇室宫殿的贡品。乾隆档案中有江苏宜兴紫砂壶作贡品的记载:乾隆廿三年十月五日, 苏州织造……送到……宜兴壶四件.清代紫砂品种增多、式样奇特。仿古铜器式有:方扁、小云雷、提梁卣、分■耳等;仿生式有:菱花、水仙、束腰、莲方、垂莲、橄榄等。其泥色主要有朱泥、紫色、白泥、乌泥、黄泥、梨皮泥、松花泥等。
清代紫砂器著名匠师较多,最著名的有明末清初的陈鸣远(号鹤峰,亦号壶隐),创制数十种不同类型。雍正、乾隆时期陈汉文、杨季初、张怀仁都是著名匠师。王南林、杨继元、杨友兰、邵基祖、邵德馨、邵玉亭都善制彩釉砂壶。嘉庆、道光时期杨彭年与妹杨凤年,以及陈鸿寿、邵大亨是稍晚的名家。陈鸿寿,号曼生,其所制之品刻 阿曼陀宝 铭款,壶底或把下刻 彭年 二字,世称曼生壶.宜兴均釉陶在清代继续发展,以乾隆、嘉庆年间宜兴丁山葛明祥、葛源祥两兄弟所烧著名,其制品有 葛明祥 、 葛明祥造 款式。
(2)广东石湾窑广东石湾窑以佛山石湾窑为代表。清代石湾窑从目前所见到的传世品看,最善仿钧窑。石湾陶器其器体厚重、胎骨灰暗、釉面光润,人们习惯称之 广均.石湾仿钧釉色以蓝色、玫瑰紫、墨彩、翠毛釉等为最佳。石湾仿均釉是仿中有创,窑变釉多分为底釉与面釉,其底釉一般为铁锈色釉,煅烧时底釉和面釉互相渗透,釉面颜色加深,产生晶莹润泽的效果。
清代石湾窑品种极多,除盘、碟之类以外,有各种文房用具、陈设器具和仿古铜器式花瓶。渔、樵、耕、读等主题是石湾窑典型品种。
清代德化白瓷生产以日用器物为主,改变了明代瓷雕仙佛和供器为主的局面。其釉色不像明代那样釉中闪红,而是 猪油白 色,色泽微微泛青色。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传世的明清之际的 德化五彩 瓷,上海博物馆有较细致精美的藏品,南洋一带时有发现清代外销德化青花器。
4。瓷器品种与装饰
清代瓷器在品种、类别上较明代有所增加,根据用途,大致可分属饮食器、盛器和日常用具的盘、碗、杯、碟、盅、盏、壶、瓶、罐、洗缸、盒以及凳、桌、枕、烛台等。
属于陈设及玩赏品的花瓶、花尊、花觚、壁瓶、桥瓶、插屏、花盆、花托、鼻烟壶和瓜果、动物象生瓷、各类仿工艺品瓷器以及瓷雕瓷塑等。
属于文具和娱乐用品的有砚、水盂、印泥合、笔筒、笔杆、笔架、墨床、棋具、蟋蟀罐等。
清代瓷器大多沿袭传统样式,但官窑器仿古盛行,多有仿商、周时代青铜器式样。民窑器有部分仿古,但多有清代独特风格。
康熙时期的瓷瓶,口小腹大者为瓶;口腹大小相近者称尊;口大腹小者称花觚或花插,特小花觚称渣斗;形似棒槌者称棒槌瓶;口颈细瘦、腹鼓圆似油锤形者称油锤瓶;口及颈部适中器身呈规整方形者为方瓶,为康熙时特殊品种;口大而外撇腰腹鼓圆、底部外撇者为凤尾尊;形同马蹄的水盂称马蹄尊;比之口略小,颈部细瘦者为太白尊。
康熙、雍正朝多见仿制明代宣德和成化朝器形,康熙仿成化多于宣德,雍正则多仿宣德。康熙时期出现的器形如橄榄瓶、象腿瓶至雍正时更为流行。
雍正时瓷器造型多有自己的风格,只有一小部分沿袭前代形式,其型多取材自然界花果形态。
乾隆时瓷器造型较多样,天球瓶、葫芦瓶、牛尊极为普遍,别出心裁的陈设品也不断出现;小型瓶类中,双联瓶大为发展,出现三联、四联、五联、六联至九联等式样。
此时期提倡佛教,各地广修庙宇,宗教用器轮、螺、盖、伞、花罐、鱼、肠等 八宝 ,至此由原来的图案题材变为精细瓷器加以制作。除出现多种器形外,还极为讲究镂雕和附加堆饰。
清代瓷器装饰手法除色釉外,主要是彩绘,特别是各种釉色加彩绘的综合装饰较多,如豆青地青花加彩、豆青地釉里红、霁蓝描金、洒蓝开光青花、洒蓝地釉里红、蓝地绿彩、洒蓝描金五彩、绿地紫彩、黄地青花等。官窑瓷器多以图案纹样为主,大多见緾枝莲和龙凤纹,山水、人物题材也多运用,较民窑略显活泼不足,工精有余。
清代以寓意和谐音象征吉祥的图案比明更广泛,如石榴意多子、松鹤意长寿、鹊意喜庆、鹿意禄、蝙蝠意福等,花朵纹样、飞禽走兽、人物掌故等都或多或少的在瓷器上得以表现。
清代顺治朝青花器常见纪年题识,偶见 大清顺治年制 楷款,康熙时官窑瓷器主要有二类书写款,一为 大清康熙年制 三行六字楷,另一为 康熙御制 四字料款。雍正时多见 大清雍正年制 六字二行楷书款。乾隆朝多见 大清乾隆年制 六字楷款及六字篆书青花印章款。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器不书写年款。
清时官窑器和民窑器中高级制品如 官古户 等有堂名、轩名等题款。
(三)漆 器
清代漆器工艺在前代基础上发展。清宫廷设立造办处漆作,在明代果园厂基础上演进,专事宫廷所需各种漆艺的生产与管理。各地漆艺品种形成各自生产制作中心与艺术特色,出现北京雕漆,扬州螺钿、福建脱胎、贵州皮胎、山西剔犀、浙江金漆、山东嵌银丝等,各具地方风格与特色。
1。北京雕漆
清代雕漆有突出发展,尤以京城宫廷造办处产品为代表。清代雕漆由明代传统技术发展而来,而又与之有所不同。从漆色看,明代作品暗红,清代作品则鲜红;从刀法看,明代作品刀法不显棱角,多磨光,清代作品刀痕显现,不打磨;从图案看,明代作品具有装饰性,清代作品具有绘画性;从题材看,明代作品较重花鸟,清代作品则多见人物故事题材;从胎骨看,明代作品多见木胎,清代作品所用胎骨广泛,多见竹胎、木胎、瓷胎、紫砂胎、金属胎等。
清代初年雕漆仍存明代遗风,至清中期,渐流于繁琐,乾隆以后,虽技艺方面有独到之处,但艺术风格渐趋衰落。224
2。扬州螺钿
扬州漆器有螺钿、百宝嵌等品种,而以螺钿最具特色。螺钿工艺又以点螺最为精美,方法为以粉色鲍鱼贝壳制作成细且薄的螺片,在器物上镶嵌出各种纤细花纹,显现出五彩绚丽的光泽。百宝嵌在当时又谓之 周制 ,清代钱泳《履园丛话》载: 周制之法,惟扬州有之。……乾隆中有王国琛、卢映之辈,精于此技。今映之、孙葵生亦能之。 清代扬州制漆名手较多,有王国琛、徐履安、夏漆工、卢映之、卢葵生等,卢映之与其孙卢葵生都为漆工名手,以制漆沙砚闻名。《桥西杂记》: 漆沙砚以扬州卢葵生家所制最精,……凡文玩诸事,无不以漆沙为之。制造既良,雕刻山水花鸟之文,悉臻妍巧。 《萝窗小牍》记有: 卢栋(葵生),扬州人,善髹漆,顾二娘之砚匣,多其手制,其用朱漆者尤精,上刻折枝花卉或鸟鲁虫鱼,皆非寻常画工所及,合作者始刻名款,否则止用葵生小印而已。 《画林新咏》诗赞: 不羡前朝果园匠,扬州刻手说卢家。
3。福建脱胎
福建脱胎,其制作方法为制坯、涂底、推光、上色、装饰等工序,涂漆方法有刷漆、浇漆、浸漆、喷漆等种。
脱胎漆器器体轻巧,色泽鲜美。
乾隆时著名制漆艺人沈绍安运用传统夹纻技法,创造了脱胎漆器。他出生于制漆艺人家庭,擅长塑造。制作脱胎器皿一般先用泥作模型,再用布或绸粘贴,再后上漆。其后人将此艺发展,使色彩更加艳丽。此种作品曾先后参加南洋劝业会及欧美等国际比赛会,获各类金牌,其基本作法一直沿用至今。
4。贵州皮胎
《安顺府志》记载: 革器有盘、盂、尊、罍之属,累漆以成,故耐久。
伪者布以灰,不足用。出谱定、定下、里下坝。 贵州皮胎漆器是以牛或马皮作胎,在漆器模型上定型,经雕镂或描金制成各种器皿,在战国时期此种作法即已出现,是一种特殊的漆器制品。
清代以大定(大方)为主要产地。主要品种有花箱、针筒、帽筒、茶叶瓶、文具盒等。清代以道光时期制作最为盛行。
(四)金属工艺
清代金属工艺有较大发展,各具特色。清代景泰蓝在明代基础上继续发展,并作为家具等装饰综合利用。画珐琅为此时期新品种,铁工艺中铁画成为一种具有艺术性的重要工艺品。
1。景泰蓝
清代景泰蓝继承明代传统,有所创新。清初设置 珐琅作 ,以专门管理宫廷用器的制作生产,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与 造办处 合并。在地方,如苏州、广州等地也有珐琅器制作。
此时期景泰蓝工艺特点是:作工精细、多大件作品,与漆木工艺综合运用,色彩更为丰富。
清代景泰蓝掐丝品种有炉、瓶、薰、筒、文具、烟壶,小如笔床、砚盒、轴头,大如屏风、屏联、桌椅、床榻等,均有制作,还有高达丈余的佛塔,并多与漆器、木器等综合应用。
乾隆时景泰蓝最为繁盛,除采用传统蓝地外,新创白地、绿地等,使用色彩丰富,有天蓝、宝蓝、粉红、绿、黑等新创品种。此时期流行各种技法综合运用,出现与漆器、镶嵌、画珐琅等相结合。
清代末年,由于景泰蓝成为出口商品,一度复兴起来。当时北京经营景泰蓝的有老天利、洋大利、德兴成、达古斋等商号。
2。画珐琅
画珐琅俗称 洋瓷 ,有一种说法认为它起源于印度南端喀拉拉地区的里古,学名称为铜胎画珐琅。
画珐琅是清代新品种,它是在铜胎上涂满珐琅,经烧制后再在珐琅表面画花纹,作为装饰。它与明代铜胎掐丝珐琅相比较,两者主要区别在于:一是掐丝显现花纹,后填以珐琅料;一是涂以珐琅后,再在上面画出花纹。
此种珐琅釉料在雍正时广泛应用,称为 珐琅彩.从现有材料看,清代画珐琅产生于康熙时期,兴盛于乾隆。清代画珐琅装饰虽也有图案装饰性花纹,但多数均为绘画性作品,也可说是珐琅工艺和绘画结合的品种。
早期画珐琅有细孔,色调较暗,后则表面平滑,色泽鲜艳。其工艺精进,往往在器表先涂一层白珐琅,后施彩绘,器里挂以蓝珐琅,器底挂白珐琅,成为制作范例。
雍正时期画珐琅以生产鼻烟壶最流行。
乾隆时期制作出现大件器皿,并应用到家具如炕桌、椅、屏等方面。此时期除有不少模拟作品外,还出现西洋装饰风格作品。
画珐琅制作除清代皇室造办处珐琅作外,广东也是重要产地。
画珐琅造型主要有杯、碗、盒、盘、炉、瓶等,装饰花纹主要有花卉、山水等,色彩丰富,有红、粉红、黄、土黄、杏黄、浅黄、绿、浅绿、深绿、蓝、浅蓝、紫、黑、白、赭、雪青等。
3。铁画
又称铁花。铁画需用铁片经过剪花、锻打、焊接、退火、烘漆等多种制作手续。据记载,清代 康熙间,有汤天池者 , 少为铁工,与画室为邻,日窥其泼墨势 ,受到启示,后用铁片仿制各种书画,题材有山水、松鹰、竹石,败荷、衰柳、花卉等,实际是以低炭钢为材料,依据画稿制成一种装饰画。
所制铁画,衬托在白色墙面,黑白分明,虚实相生,它既是画,又具立体感,诗人曾赞颂为 百炼化为绕指柔,直教六法扫洪炉.它是一种风格独特的工艺美术品。
结语
清代的艺术,在康、乾盛世获得高度的发展,差不多每个艺术部门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鸦片战争以后,国势日衰,民生凋敝,有些艺术形式走向衰落,像怡情遣性的文人画,陵墓和庙宇的大型雕塑,以及工艺美术,都远不如前;曲艺中的子弟书、马头调、隔壁戏,且近消亡。有些艺术形式则继续向前发展,像书法从崇帖转为尊碑开出新路,戏曲由地方戏取代昆曲而兴旺,篆刻保持蓬勃的生机。通商口岸的开辟,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西方文化的撞击,使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曲艺、建筑出现新的艺术趣味和艺术风格。到清朝被推翻,中国封建皇朝的历史结束,帝王宫殿、陵墓、皇家园林等建筑史亦随之终结,宫廷舞蹈、宫廷演戏、宫廷竞技与游艺等艺术形式也归于消亡。但清代艺术取得的成就,对民国时期也有影响。像绘画:吴昌硕指授陈衡恪、赵子云;居巢、居廉传艺于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朱耷、石涛、龚贤、梅清、髠残、黄慎、上官周、任伯年、吴昌硕,交错地影响到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徐悲鸿、陈半丁; 四王 山水之影响胡佩衡,都很明显。书法:碑学之影响吴稚晖、章炳麟、李瑞清、郑孝胥,帖学之影响谭延闿、袁克文(袁世凯第三子)。篆刻:吴昌硕亲授陈衡恪和赵石;皖浙两派、邓石如、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交错影响了王大炘、丁尚庚、易熹、寿鉨、赵时?、齐白石。戏曲:同光十三绝等京剧名演员传艺后辈,在民国年间衍生出众多的表演艺术流派。这些都是很好的例证。陵墓建筑的形制影响到吕彦直设计中山陵,能恰如其分地创造出孙中山陵园庄严宏伟的气象,宫殿的形式则影响到广州中山纪念堂、南京谭延闿墓、南京中央博物馆等建筑。当然,中华民国的建立,使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艺术发展也就另呈面目了。
本卷框架由周传家策划。张树英撰写提要、概述、绘画、书法、篆刻、建筑及结语各篇,周传家撰写舞蹈、戏剧两篇,伍国栋撰写音乐篇,麻国钧撰写杂技与游艺篇,徐琛撰写雕塑、工艺两篇,常祥林撰写曲艺篇。全卷由张树英、周传家统稿。
资料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