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清朝篆刻史

时间:2024-07-05访问:14来源:历史铺

篆刻
  清代是篆刻艺术兴旺发达、成就光辉的时代,形成了皖派、浙派、邓石如三大流派,涌现出许多名家。
  由明入清的程邃,继承了明代的前期皖派何震、朱简等印家之成就,并继续加深对秦汉玺印的钻研学习,吸取精华,纠正明代末叶刻印离奇乖谬、粗俗怪异的陋习,开创了皖派的新局面,他和后来的巴慰祖等人合称 歙中四子 ,代表了后期皖派的卓越成就。
  乾隆年间,钱塘丁敬不满莆田林皋等人工细、秀媚的印风,异军突起,以雄健高古的新格调扫除林皋笼罩江、浙的影响,开创了浙派,以他为首,与后继的蒋仁等台称 西泠八家 ,浙派代出英才,流风溉惠至今不衰。
  与此两派同时,还有莆田派、如皋派、云间派、虞山派等较小流派,各自作出贡献,共同促进篆刻艺术的繁荣。
  乾、嘉之际,邓石如以深湛的功力,把各种篆书那生龙活虎、千变万化的姿态运用到印章上来,气象一新,遂开邓派,追随者很多。
  同、光年间,吴昌硕的篆刻艺术达到新的高峰,出任 西泠印社 第一任社长,其艺术成就与创新精神,至今为海内外人士所景仰。
  (一)皖派名家
  程邃继承了明代的前期皖派之长而加以发扬,力纠文彭、何震流派的旧习,成为宗匠,他与巴慰祖、胡唐、汪肇龙合称 歙中四子 ,是后期皖派的代表人物。巴慰祖与胡唐影响到赵之谦,巴慰祖之子巴树穀则为吴咨开了前路。
  (1)程邃(1602- 1691年),字穆倩,号野全道者等,安徽歙县人。
  久居南京,明亡后居扬州。他是明代诸生,负民族气节,刚肠嫉恶,而喜交仁义之士。精于诗、书、画、印,善能考证金石,鉴别铜玉器物,并富于收藏。在篆刻方面,他继明末朱简之后,力纠文彭、何震流派陈陈相因、庸板粗俗的习气,参合钟鼎古文,用灵奇错落的手法出之。其白文印,像 徐旭龄印 、 郑簠之印 ,浑穆方整,沉郁顿挫,得汉铸印淳厚朴茂的风格;其朱文印,像 宝古堂 、 床上书连屋阶前树拂云 二印,采用大篆书体,在当时显得别开生面。他的印谱已经失传,赖有乡人程芝华在《古蜗篆居印述》第一册摹刻了他的印作五十九方,虽然不是真迹,尚可见其面目。其他印作散见于他的书画作品上,当时梁清标、周亮工等社会名流所用之印亦出自程邃之手,其艺术水平实已远远超过明代的文彭、何震,成为一代宗匠,有力地推动了印学的发展。
  (2)巴慰祖(1744- 1793年),字予藉,号隽堂,安徽歙县人。官候补中书。工隶书,擅山水花鸟画,收藏书画古器极为丰富,仿作青铜器几可乱真。他的印作,从朱简 碎刀 出来,多用 涩刀 ,不取光润,其风格与程邃大不相同。章法多巧思,形式也多样,有的师法秦汉,超轶尘凡,独撷古茂;有的近似宋元朱文,结字工稳,章法平正。像 下里巴人 印,取法元朱文,章法构思采取两两对角疏密呼应, 下 与 人 两字笔画简少, 里 与 巴两字笔画稍多,斜对相映,密处透虚,疏中见实,工稳而不呆板,流动而不浮华。印款多用行楷,清秀明快。他的印刻当时在皖南有很大的影响。著有《四香堂摹印》、《百寿图印谱》。
  (3)胡唐(1759- 1826年),又名长庚,字子西,号■翁,安徽歙县人。巴慰祖的外甥。篆刻宗法秦汉,参以宋元,得古玺印之形神;用刀劲挺细腻,刀痕不显;布局形式不拘一格,疏密注重自然,风貌工整遒劲,秀丽娟美。像 ■翁 一印,线条圆润劲挺,富有弹性,笔画安排方圆并存,圆者流畅灵动,方者兀立有力,而又协调一致,全印流美中蕴含雄健,严谨中不失空灵。其小字款识清秀绝俗。时与巴慰祖齐名,并称 巴、胡.他两人的印作深得赵之谦赞赏,亦影响到赵之谦的创作。
  (二)浙派名家
  1。西泠前四家
  丁敬力破林皋工细妍丽的印风,开创浙派,其创新精神影响到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蒋仁巩固了浙派的风格,黄易使之更完善、更定型,奚冈则变丁敬之豪健为秀逸。(1)丁敬(1695- 1765年),字敬身,号钝丁,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自幼家贫,终身淡薄功名,拒不参加 博学鸿词 的考试。他博学好古,精于鉴赏,为考证金石,曾与友人一起翻山越岭,攀上悬崖峭壁访求前人石刻名迹。又吸取当时朴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广泛取法商周鼎彝、碑版石刻,以开拓自己的印章道路。其时浙江盛行林皋的印风,崇尚刀法妍丽的格调,他决意以革新精神力挽颓风。在学习汉印的基础上,借鉴了明代朱简、梁袠、苏宣、吴迥诸家的长处,但又不拘泥于汉印,也不死守某一家法,从而自创出一种雄健高古的新印风。这种创新的精神和气魄,对后世的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有鲜明的影响。所作 丁敬身印 是方朱文印,继承汉方朱文而有所发展。汉朱文印虽也方折,但有些笔划仍较圆转,字形变化不大。这方印则纯用方折,凡可圆转的笔划,像 丁 、 敬 二字,都用直线斜笔形成交角;又将字体简化,造成简逸的韵味;以横直笔为主参以斜笔,就方而不板。此印遂成浙派的创例。 龙泓馆印 是拟汉白文,总体平正,但笔划方中有圆,平中有弯,粗细不匀,偏旁简化,印面显得灵活而又浑朴,创导了浙派白文印的规范。后来蒋仁、黄易、奚冈三人主要就是继承其方朱文和拟汉白文而发展。他的刀法从朱简的 碎刀化出,用细碎短刀,波磔前进,增加了笔意和气韵,富有金石感。总的看来,钝朴奇崛,风格遒上,古拗峭折,直追秦汉。丁敬的出现,在文彭、何震外别树一帜,使篆刻艺术来了一个时代的转折,起到振弊起衰的作用,开创了浙派。
  (2)蒋仁(1743- 1795年),本名泰,字阶平,后于扬州平山堂得古铜印一纽,文曰 蒋仁 ,于是按它改名,号山堂,浙江杭州人。家境贫穷,一生布衣,与妻女住在祖传的破屋,过着超脱尘俗的简朴生活,兼工诗画,行楷书法高妙。他比丁敬年轻48岁,还得其指授。篆刻以丁敬为宗而又有发展,如笔划稍粗、白多朱少、以细碎切刀徐徐挺进的白文,或细文细边、为减少笔划光滑呆板而刀棱交错形成颤笔的朱文,这些浙派的典型风格,到他已基本固定,徽派的影响几已脱尽。所作 真水无香 和 扬州顾廉 两印都用汉朱文法,前者对角虚实,得自然之妙;后者静穆淳朴,具雄健之气。
  蒋山堂印 师法丁敬方折朱文,章法三角虚一角实,虚处不觉其空,实者不嫌其重,用刀挺拔秀润,无轻清纤巧之病,是他的代表作。因为他人品清高,自秘技艺,不肯轻易为人作印,故流传甚少,《吉罗居士印谱》收录了二十六方。
  (3)黄易(1744- 1802年),字大易,号小松,浙江仁和(今杭州)
  人。官至山东兖州府济宁运河同知。诗词出于家学,篆隶书、山水画亦为世人推重。他亲自搜访残碑古碣,并作金石考证,获很大的研究成果。篆刻得到丁敬亲授,并深入钻研秦汉玺印,复从汉魏碑刻吸取营养,兼及宋元诸家,自创一种雄朴浑雅的面貌。分行布白舒展生动,篆法跌宕自然,毫不造作,用刀短碎,波磔成棱,刀刀可数,这种浙派刀风,比蒋仁更完善,更定型,对后来诸家都很有影响,陈鸿寿则尤其显著。所作 石墨楼 印, 石墨 二字与 楼 字各占一半,三字字形分别是独体、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印内使它们各逞姿态,疏而不散,密而不闷,章法工稳生动,意趣盎然;刀法使用切刀,使本来平直的线条产生鳞波荡漾的效果。他有《秋影庵主印谱》行世,何梦华亦把他与丁敬的作品合编成《丁黄印谱》。
  (4)奚冈(1746- 1803年),初名钢,字铁生,号萝龛,浙江杭州人。
  幼年早慧,9岁能写隶书;绘画山水与花卉美名远播。生性旷达耿介,与世无争。篆刻得丁敬传授,虽乏丁敬之豪迈,而得秀逸之气。所作 奚岡之印 ,是仿汉白文印,章法平整端庄,篆法用缪篆而略掺汉隶笔意,转折处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刀法以冲刀结合切刀,使线条朴实而能清疏,做到把汉印的精髓融合到自己意趣之中。 龙尾山房 朱文印则取法宋元,格调高雅,飘逸秀丽,线条柔中有刚,细而不弱,刀法使刀中有其笔意,笔中寓其刀味。
  总的看来,他能融合古意,而独运匠心;得汉印之神韵,而有自己的风骨。
  著有《蒙泉外史印谱》。
  2。西泠后四家
  陈豫钟谨守法度,工整秀润。陈鸿寿继承了丁、黄两家家法,而崇尚天趣,使浙派面目一新。赵之琛能尽西泠诸家之长,以倩美工丽取胜,然丁敬、蒋仁的风格在他已保留不多。钱松创造切中带削的刀法,风格与西泠其他七家不同,实为另创一个流派。
  (1)陈豫钟(1762- 1806年),字浚仪,号秋堂,浙江杭州人。廪生。
  对文字学深有研究,善小楷,工篆隶,又能以篆法画松竹。篆刻主要师法丁敬,兼及秦汉,时与陈鸿寿齐名,世称 二陈.他注重继承传统法则,先培养基本功力然后再求发挥。作印布局虚实相配,在繁简处理中求得平衡,刀棱明显,工稳中见流动,以清丽秀润为风格特征。像 书带草堂 印,工整稳妥而不呆板,谨严厚重而不臃肿,线条转折外方内圆,变化美妙,刀法以切刀为主,碎短徐进,使线条产生轻度波磔,犹如弯藤屈铁,此印师承丁敬而能自创新境。印章之外,他刻的边款绵密婉丽,有隋唐书法风韵,后人常取作典范。著有《求是斋印谱》。
  (2)陈鸿寿(1768- 1822年),字子恭,号曼生,浙江杭州人。拔贡,曾任江苏溧阳知县,转南河海防同知。工书法,尤善隶书,善画山水花卉。
  他主张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而要显出天趣。其篆刻上追秦汉,下继丁、黄两家法,加上运刀具有千钧之力,故苍茫浑厚,英迈爽利,于古拙中别具神趣,尤其是他能使刀如使笔,天真自然,刀棱明显而无习气,最见功力,其创作使浙派面目为之一新,像 松宇秋琴 一印仿汉官章,线条浑厚而灵动, 秋 字用简写,使之与斜对角的 宇 字朱白分布协调,刀法采用切刀,轻重起伏,灵动活泼,增加了印章的气韵,著有《种榆仙馆印谱》。
  (3)赵之琛(1781- 1852年),字次闲,号献甫,浙江杭州人。工篆隶书,善画山水花卉,长于金石文字之学。篆刻师事陈豫钟,能尽西泠诸家之长,功力很深,尤以切玉法一种最为著名,浙派刀法也表现得最为明显。
  他的行楷书边款也刻得十分精致。早年作品 范为金印 、 鸿寿私印 浑厚朴茂,极似陈鸿寿;其仿汉切玉法的刻章,像 长乐无极老复丁 、 三碑乡里旧人家 ,运刀自然,瘦劲清丽,显出他的特长。至晚年作品,章法处理和用刀表现,皆意多于法,产生习气,渐趋僵化,燕尾、鹤膝,时有流露,失去古朴堂皇的意趣,且是每况愈下。著有《补罗迦室印谱》。
  嘉庆、道光年间,浙派篆刻家中以陈鸿寿、赵之琛最多人宗尚仿效,赵之琛所作务求倩美,以巧取胜,被认为别有佳致,但丁敬,蒋仁的风格到他身上已保留不多。
  (4)钱松(1818- 1860年),字叔盖,号耐青,浙江杭州人。善画山水,书精篆隶,喜欢钻研金石文字。篆刻受过丁敬的影响,但主要得力于汉印。他少年时初学刻印,便以乾隆时由汪启淑编集的《汉铜印丛》六册为范本,逐印摹仿,年复一年,不知循环了多少遍,据传多达二千方,所以基本功极其深厚扎实。赵之琛见到他的作品,不禁为之惊叹。他一扫赵之琛燕尾鹤膝的习气,以浑厚古朴、苍劲秀茂的气韵为主,加上博闻广见,章法与众不同,时出新意。他融会了前人的技法,以书写的用笔运之,创造了一种切中带削的用刀方法,多行浅刻,其作品有很强的金石感而且富于韵味。所作 频罗弟子 一印,篆法明显密右虚左,在不平均中取得和谐,并突出留红,是取法丁敬而得的妙处。 富春胡震伯恐甫印信 九字印是刻赠给胡震祝寿的,加栏成九格,把形似寿桃的伯 字放在九宫中心,意趣高妙,祝寿之情也盎然洋溢。由于他是杭州人,因而列入 西泠八家 ,实际上他的风格与其他七家明显不同,可以说是另创一个流派,影响了后来的吴昌硕。广东严荄把他和胡震(鼻山)两人的作品辑成《钱叔盖胡鼻山两家刻印》,又有人将他的个人作品编为《铁庐印谱》。
  胡震(1817- 1862年),字不恐,号鼻山,浙江富春人。他对古文及篆籀八分之学都很有研究,摹印功夫也很深。后来见到钱松的作品,大为叹服,从此专心学习钱松的风格,两人建立极为亲密的友谊。他刻印分朱布白有灵气,疏不嫌空,密不嫌实,在浙派中也是仅次于 西泠八家 的名手。因他是富春人,故而不列入西泠名家之数。吴昌硕评议近世印作,对钱、胡两家都很推重。他终身布衣,死于瘟疫。有《胡鼻山人印谱》行世。
  (三)其它流派
  在皖、浙两大派之外,在福建和江苏等地区,还有一些小的流派,对篆刻艺术的繁荣作出贡献。
  1。莆田派
  林皋(1657- ?),字鹤田,福建莆田人,后迁居江苏常熟。他16岁时印作已初具面目,其后镌刻诸体,全用汉篆,不杂史籀及钟鼎之文,用刀缜密,极工致劲爽,挺拔流畅。 晴窗一日几回看 朱文印有元人风采,印文的大小错落,安排十分周详。 王鸿绪印 为白文印,以冲刀刻出,光洁俊爽,笔划灵动。在浙派崛起之前,他的印风笼罩了江浙,著有《宝砚斋印谱》。
  2。如皋派
  许容(?- 1687年),字实夫,号默公,江苏如皋人。工山水画,篆刻取法秦汉,旁参前代诸贤,布局疏朗,刀法稳健,时出新意,喜用多种字体刻多字印,间有不协调现象。他过分追求形式,虽欲得简淡静远之韵,却整体上流于空散。在浙派未兴起之前,其印亦曾风靡江南,如云间印家鞠履厚、王声振等,都受到过他的影响。他有《许默公印谱》、《韫光楼印谱》传世。
  乔林(生卒年不详,活动于乾隆年间),字翰园,号西墅,晚号墨庄,江苏如皋人。画山水不拘家法,有苍润罨霭之趣,篆隶得秦汉遗意。能用水晶、玉、瓷、象牙、铜、铁、石等多种印材镌刻图章,各臻其妙,而刻制竹根章,尤负时誉。他的印作,刀法与布局多承许容如皋派的风貌。
  3。云间派
  鞠履厚(?- 1763年),字坤皋,号一草主人,江苏松江(古称云间)
  人。由于体弱多病,不宜从事社会活动,遂潜心专注钻研小篆六书,读遍经史子集。他擅长篆刻,摹仿前人作品工整秀丽,功力颇深,但自己的创制,则见纤巧做作。当时艺名响亮,与其表兄王声振,同为云间派名家。编有《坤皋铁笔》、《印文考略》。
  王声振(?- 1747年),名玉如,号研山,江苏松江人。从小好观古文奇字,长大后因性之所近,喜爱篆刻,受教于堂叔王睿章,又广阅秦汉以来钟鼎碑版,下及米芾、赵子昂等人的论著,颇有通悟。他作印布局常别出心裁,不顾法度,用刀则沉着稳健。编有《澄怀堂印谱》、《研山印草》。
  4。虞山派
  沈世和(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康、乾年间),字石民,江苏常熟(地有虞山)人,久居苏州。工书画,精篆刻,不趋时尚,直接汉法,自有面目,卓然成家。所作印章,布局自然,结字灵活,刀法恬静沉着,印风爽朗明快,名重一时。他与徐乾学、汪士慎、王鸿绪等人交往密切。著有《八咏山房印谱》、《虚白斋印谱》。
  (四)邓石如派
  邓石如功力深厚,冲破汉印缪篆的成例,将字态改方为圆,刻印宛似以刀代笔,刚健婀娜,开一代新风,卓然成为大家。吴熙载承邓发展,浑朴雄劲稍逊,而呈现轻松淡荡的境界。徐三庚则突出以曲为美,以柔为美。赵之谦字法提倡有笔有墨,刀法追求笔情墨趣,篆刻多姿多采,在邓石如之后再一次作出划时代的贡献。黄士陵上承邓、吴、赵三家,而有意追求汉印新成时那种鲜洁劲锐的风貌,取得新进展。
  (1)邓石如(1743- 1805年),安徽怀宁人。小传见书法。生性喜欢刻石,少年时仿汉人印篆已颇具功力,20岁左右仗此技艺出外游历,七八年后展转至寿州,为寿春书院的生员刻印,被书法家梁   发现其才华,推荐给江宁举人梅鏐,他在梅家得以纵览秦汉以来金石善本,昼夜刻苦研习摹写,又经8年,篆隶皆成。40岁以前,他刻印仍在广泛吸取前辈文彭、汪关等人的经验,探索自己的道路。40岁这一年创作了圆朱文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印,字体圆转流动,恍似江流有声,疏处斩截爽朗,果如断岸千尺,艺术上出现飞跃。45岁时刻的圆白文 我书意造本无法 印,七个字像写的一样,显出以刀代笔的特点,圆中寓劲,活中存朴,是由圆朱文发展到圆白文的里程碑,在字法和刀法上都是跃进。晚年作品变中年的茂密多姿为纡徐安适,达到更高境界。他篆刻上的成功,在于开拓了 印外求印 的新途径,敢于凭自己深厚的书法功力,冲破汉印缪篆的成例,把篆书中生龙活虎、千变万化的姿态运用到印章上来,将汉印文字的方形体态转而为圆,刚健婀娜,气象一新,使印风为之一变。这种首创精神为后来的吴熙载、赵之谦、吴昌硕等人的创新提供了可贵的范例。他的印作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完白山人印谱》、《邓石如印存》。
  (2)吴熙载(1799- 1870年),原名廷颺,字熙载,后以熙载为名,字让之,号晚学居士,江苏仪征人。他是邓石如的得意弟子包世臣的门生,故亦是邓石如的再传弟子,兼擅书画。他15岁就悉心模仿汉印,后来又摹刻当时的名家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30岁左右,看到邓石如的篆刻,见邓石如以汉碑额的生动笔势改变了汉印中带有隶意的缪篆字体,面目新妙,大为惊佩,便参合邓石如的汉篆法,发挥自己四体书的深厚功力,尤其善将自己稳健流畅的小篆姿态刻在印章中,章法稳中有奇,刀法使转自然,在不经意中见功力,充分表达舒展流动的笔意,特别是在每字的转折接续处体现出他书法的风格。虽然浑朴雄劲稍逊,但出现了邓石如所无的轻松淡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发展。后来学邓石如的,多从学吴熙载入手取得门径。他的边款多以单刀草体出之,宛如毛笔书写,十分灵动。著有《师慎轩印谱》。
  (3)赵之谦(1829- 1884年),字   叔,号悲庵,浙江会稽(今绍兴)
  人。咸丰举人,官江西南城等县知县。他学识渊博,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诗、书、画、印,碑版考证,都卓有建树,尤以篆刻成就最高。他的印章,有的摹拟浙派,有的取法邓石如、巴慰祖,各派都有所继承。其篆书则用邓石如法,而更侧媚多姿。他35岁以后,受邓石如用秦汉篆法入印这种革新精神的影响,更把借鉴的范围扩大到战国钱币、诏版、汉灯、汉镜、汉砖、封泥,以及魏晋南北朝的碑版造像,凡有文字可以取法的,全都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他的刻印,字法上提倡有笔有墨,刀法上追求笔情墨趣,圆朱文一般都用展势,笔划舒张畅快,方白文也求有展势,疏密明显。采用碑文、砖文、汉镜、诏版的字形入印,则保留了它们各自的固有特点。从来没有一位篆刻家的作品能像他这样多姿多采,美不胜收。就此而言,他是在邓石如之后,再一次作出划时代的重大贡献。他的印章边款,也是多种多样,富于变化,有阴文楷书、阳文款识、北碑字体、佛龛造像、马戏杂耍、走兽图形,随心刻出,刀法灵动,对边款艺术也作出开拓性的贡献。去世至今已有百年,中国和日本印学界向他学习的人接踵而起,影响既广且远。著有《二金蝶堂印谱》。
  (4)黄士陵(1849- 1908年),字牧甫,号黟山人,安徽黟县人,曾长居广州。他的书画也很有名,以篆刻的成就最杰出。他的篆刻初学浙派,继学邓石如、吴熙载和赵之谦。但他认为汉印剥蚀,是年深使然,今日所见并非它本来面目,仿汉印不应效法这种残破美,于是有意用薄刃冲刀去追求汉印新成时那种锋锐劲挺的精神和光洁妍美的风貌。他刻印十分讲究章法,有时篆写草稿多达数千纸,对字形的疏密、向背、斜正、平险、粗细等矛盾因素及其穿插变化作细致推敲,在平正中见流动,挺劲中寓秀雅,显得匠心独运,意趣横溢。在他之前,赵之谦已曾采用鼎彝、钱币、诏版、镜铭等的文字入印,而时见生硬,黄士陵则以吉金为主,在赵之谦成就的基础上再加熔铸,印作便很协调,向前跨进了一大步。而即使他不采用这类文字,也使篆书金石化,带有鼎彝镜铭的韵味。故能独树一帜,卓然成家,影响了后来齐白石、李尹桑等人。他的边款以单力拟六朝碑刻的楷书,也独具一格。著有《黄牧甫印存》。
  (五)清代晚期的其他名家
  王石经取法秦汉铸印,布局稳实,有富贵气。杨澥保存浙派特点较多。
  胡?在恪守古法、追求工致,与发扬新意、讲究苍劲这两者之间折中,以图不落窠臼,显出个性。吴昌硕勇于开拓新路,师法秦汉而又不受其局限,富有新的意趣和生命力,其独创一格的篆刻艺术,把六百年来的印学推到一个新的高峰。
  ①胡?(1840- 1910年),字掬邻,号老匊,浙江崇德人。工于诗文书法,擅画兰竹,又能刻竹刻碑。他的篆刻,白文印主要得力于汉玉印和汉凿印,而运以匠心,变其面目,使之疏落中含紧凑,显得自然天成。朱文印取法汉子母印,但不如白文印精湛可观。他生活创作的时代,吴熙载、赵之谦、吴昌硕等人的篆刻风靡海内,影响极为深远,许多篆刻家都被笼罩。胡?在恪守古法、追求工致,与发扬新意、讲究苍劲这两条道路之间折中,以图不落他人窠臼,显出自己的个性,是晚清较有影响的篆刻家。著有《胡?印存》。
  ②吴昌硕(1844- 1927年),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号缶庐等,浙江安吉人。曾任安东县县令,仅一个月就辞官。他出身贫家,奋力自励,终于诗、书、画、印都成卓越大家。他从小刻苦自学篆刻,初学浙派,又从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等前辈吸取养分。他在书法上有高深的造诣,数十年浸淫于《石鼓》文,再参以《琅玡台》、《泰山石刻》的体势笔意,篆书成就非常杰出,圆熟精悍,醇雅古朴,刚柔并济,把这些特点运用到刻印中去,出手超凡,其篆法、章法、刀法均不同于众。在继承秦汉玺印及浙、邓两派精华的基础之上,发扬邓石如、赵之谦勇于开拓新路的精神,追本寻源,印外求印,从周秦金石、两汉碑刻、砖文钱币、封泥瓦甓中开辟新的境地,师法秦汉而又不受秦汉所局限,所以他的篆刻作品富有新的意趣和生命力。
  有些印作平实自然,不事雕琢,如 闵泳翊一字园丁 一印,七个字像随意挥来,毫不造作,运刀之妙如同灵活用笔; 且饮墨渖一升 一印,笔势安详,亭亭玉立,从刀法看则饱含书法笔意,从书法看则呈现刀法劲痕,刀与笔的结合十分完美。另一些印作则浑朴雄健,气势磅礴,像 破荷亭 一印,笔粗墨浓,方中寓圆,平里出斜,光中有破,匀中凝健,拙中放活,造成一个跃动的印面; 竹千蕙百庐 一印,文字紧密错综,像千竹交枝,百蕙丛生,而密中有疏,逼中有舒,乱中有致,显得生机蓬勃,妙趣无穷。他晚年之作,更是炉火纯青,高浑苍劲,入于神化之境。他的边款以楷书为主,刀锋直切入石,落刀处钝,收刃处锐,款字错落欹斜,富有天趣。他所用的刻刀亦作革新,把一般人使的锐角小刀改制成出锋钝角的圆杆刻刀,以便刻印时运转自如,刻得淳朴古拙。技法上他把浙派切刀、吴熙载的冲刀、钱松的切中带削,综合成一种新的钝刀硬入的刀法。所以他的篆刻艺术独创一格,把六百年来的印学推到一个新的高峰。光绪三十年(1904年)成立 西泠印社 ,他被公推为社长。日本人对他尤为推崇,铸了他的铜像置入西泠印社中。著有《缶庐印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