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清朝教育概述

时间:2024-07-05访问:9来源:历史铺

清朝建立全国性政权以后,沿袭明代教育制度建立了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覆盖全国的官学系统。官学教育与科举制度结为一体,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机关。以四书、五经和宋明理学为主的教学内容完全服从于封建社会制度。清朝入关前萌芽的旗人教育,在入关以后仿照传统的官学制度逐渐形成了有清代特色的旗人教育制度,也日益成为官僚制度的附属物。以民间教育形式出现的书院制度具有明显的官学化趋势,但由于书院多采用学者办学,因而许多书院形成独自的风格,亦区别于官学而追逐学术潮流,推动了学术的发展。同时,由于书院并不是完全的官学,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西学的感染而发生教学内容的嬗变。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教育通过多种途径渗入中国,包括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的教会学校,洋务派官员在洋务企业内附设的西艺学堂,派遣学子出洋留学,引进西方教育体制等,都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模式。经过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冲击,清廷被迫实行 新政.新政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废除科举制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以科举为目标的旧的官学体系。兴办西式学堂,引进西学的教学内容,建立新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一时成为时代潮流。在清朝的最后几年中,基本上形成了以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互相衔接的新式教育制度,完全取代了旧的教育制度。虽然这个新教育制度仍然带有浓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但传播进步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乃至民主精神,对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或多或少地起到有益的作用。
  清代教育制度最初承袭明代教育制度,建立了从府州县儒学到国子监的官学教育体系,并逐渐恢复了以民办形式出现的书院制度,使之成为官学教育的辅助手段。几乎在恢复明代官学体制的同时,清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八旗教育体系,它既包括皇室及贵族教育,又包括满旗、蒙旗和汉军八旗普通旗丁的教育。多种教育体系都同科举制度发生密切关系,从而使清代的教育体系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属物,成为士子求得 出身 (摆脱对国家承担徭役的平民身份谓之出身)、跻身仕途的手段。清中叶以来,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对华侵略的加深,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文化渐次东进,同西方先进的文化教育制度相比,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的保守、没落和不合潮流的特点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西方传教士将西方教育引入中国,传统的书院逐渐接受西方教育制度的部分内容,洋务派出于 师夷之长技 的考虑有选择地引进西方某些教育手段,出国留学生的派遣,教育领域发生的这一切潜移默化的变迁最终导致同人放弃旧的腐朽的教育制度,心悦诚服地迎接新教育制度的到来。
  晚清从官方到民间对新教育制度的探索,终于奠定了新教育制度的基本模式,培养了最初一批具有近代科学知识和民主精神的知识分子层阶。随着这个阶层的成长,旧的封建制度出现了一个有高度文化科学知识的对立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清王朝是被这批新的知识阶层领导的民主革命打倒了。清王朝垮台以后,新的教育制度在更广阔的空间内获得发展,终于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统治地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