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法性的传统宗教
时间:2024-07-05访问:11来源:历史铺
宗法性的传统宗教
祭祀天地、祖宗、社稷、圣贤、历代帝王及山川、日月,这是封建国家的常制。清朝承明及前代之制而有所损益。清初,将祭祀分为3等:圜丘、方泽、祈谷、太庙、社稷为大祀,天神、地祇、太岁、朝日、夕月、历代帝王、先师、先农为中祀,先医等庙及贤良、昭忠等祠为群祀。乾隆时,改常雩(yú音余)为大祀,先蚕为中祀。咸丰时,改关帝(关羽)、文昌为中祀。
光绪末年,又改先师孔子为大祀。祭祀制度已趋完备。
(一)大祀、中祀和群祀
1。大祀
初清,朝廷将祭圜丘、方泽、祈谷、太庙和社稷定为大祀,乾隆时改常雩为大祀,光绪末年又改先师孔子为大祀。
①圜丘、方泽之祀天聪十年(1636年),清廷在盛京(今沈阳)德盛门外和内治门外建立圜丘坛(即天坛)、方泽坛(即地坛),祭告天地,改元崇德,正式建立了 清 皇朝。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在正阳门外南郊建圜丘坛,在安定门外北郊建方泽坛。圜丘坛有四门:东为泰元门、南为昭亨门、西为广利门、北为成贞门,成贞门北为大享殿,乾隆十六年(1751年),大享殿更名为祈年殿,一直沿用至今。按照清制,每年的冬至祀圜丘、夏至祀方泽,凡皇帝登极,皇帝和太后、皇后上尊号、万寿节,册封皇后,册立太子,亲征命将,岁旱祈雨等,都要祭告天、地。如遇有大事,像康熙年间清廷平定了三藩叛乱,也要祭告天地。皇帝大祀圜丘、方泽前,礼部要预告吉期,前一日皇帝要斋戒。祭祀圜丘的当天,陈设大驾卤簿(仪仗队)
于午门外、玉辇于太和门阶下;祭祀方泽的当天,陈设法驾卤簿于午门外,金辇于太和门阶下。届时,太常卿至乾清门,奏请皇帝御龙袍衮服。随后,皇帝在宫内大臣、侍卫的前引后护之下,出太和门、午门,至圜丘坛(或方泽坛),在献乐舞中进行迎神、上香、奠玉帛、燔柴、进俎、读祝文、3次献爵、受福胙(祭肉)、送神、望燎(火炬)等祭礼。其间,皇帝要多次率群臣行三跪九叩礼。这些繁琐的祭礼进行完毕,皇帝才在群臣和侍卫的引导、护卫下乘辇回宫。
②祈谷之祀顺治时期,清廷规定每年正月上辛日(上旬的辛日),皇帝在大享殿亲祭上帝,为百姓祈谷。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廷规定,祈谷前一日,皇帝辇入西天门,自圜丘斋宫东乘礼舆,到西城左门止。皇帝步行至皇极殿上香,然后还斋宫行斋戒。届日,皇帝出斋宫,乘辇至甬道正中,换易礼舆,至神路西降,步入西城左门,上香,行祭礼,礼毕还宫。
③太庙之祀太庙是清代历朝皇帝祭祖的场所。崇德元年(1636年),清廷在盛京抚近门东建立太庙,四季之初进庙祭祖。世祖(1638~1661)定鼎燕京后,在端门左建太庙,殿门南开,殿有3间,中奉太祖、太后神龛(kān音堪),两边奉列 圣 (帝)列后神龛。每年孟春上旬的吉日、夏秋冬孟月的朔日,以及岁暮,均行祭祀之礼。岁暮祭祀要在每年除夕的前一天,将太庙中后殿所奉的列祖列后神位移至前殿,遣宫中大臣致斋视牲,届期皇帝亲至行祭礼。
其它祭日,皇帝都要事先斋戒,届期至太庙奉献牲果,上香行三跪九叩礼。
礼毕,回宫。
④社稷之祀清代自京师至各直省府、州、县,均设社稷之祀。府称府社、府稷,州和县则称某州、县社、稷。顺治年间,清廷在燕京端门右建社稷坛,并定制:每年春、秋仲月的上戊日(上旬戊日),祭祀大社、大稷,并奉后土句龙氏,后稷氏配享。届期,皇帝亲至坛上香、奠玉帛、献爵,行三跪九叩礼。礼毕,还宫。
⑤常雩之礼中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每年有许多地区干旱少雨,因此皇帝为表示关心农民生活和农业,就要求雨,于是举行祭祀。这称常雩礼。清代,每年于孟春择吉日在圜丘坛行常雩礼。礼前3日,皇帝斋戒,禁止屠宰牲畜,也不举行刑事审判。届期,皇帝素服步入坛上,坛上已摆设酒果、香橙、祝帛及熟牛脯醢(hǎi音海),然后上香,行三跪九叩礼,读祝文。礼毕,皇帝回宫。如常雩后,天还不下雨,皇帝要遣官分祷于天神、地祇和太岁;过7天后,如仍无雨,祭告社稷坛;又过7天,天依然无雨,再次祭告天神、地祇和太岁;再过7天,还是无雨,皇帝就要再次斋戒,然后步入圜丘坛,行大雩之礼,读祭文。清历朝实录中,记载了许多祭文。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高宗(1711~1799)亲撰的一则祭文很有代表意义,此引述于下,可见一斑:臣承命嗣服,今廿四年,无岁不忧旱,今岁甚焉。曩(同向)虽失麦,可望大田。兹尚未种,赤地千里。呜呼,其惠雨乎!常雩步祷,未蒙灵佑;方社、方泽,均漠弗佑,为期益迫,嗟万民谁救?敢辞再读之罪,用举大雩,以申前奏。呜呼,其惠雨乎!上天仁爱,生物为心,下民有罪,定宥林林。百辟卿士,供职惟钦。此罪不在官,不在民,实臣罪日深。然上天岂以臣一身之故,而令万民受灾害之侵?呜呼,其惠雨乎!谨以臣躬,代民请命。昭昭在上,言敢虚■?计穷力竭,词戆(gòng音杠)诚罄。油云布雨,居歆赐应。呜呼,其惠雨乎!
大雩礼后, 是日,大雨竟日。 ①清代许多皇帝都把行常雩、大雩礼看得很重。清圣祖(1654~1722)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曾对臣下说,他当皇帝的56年中,约有50年的时间用于祈雨,有时为久旱不雨而在宫中长跪3个昼夜,每日淡食,连盐酱也不用。可见求雨之虔诚了。实际上,下雨或不下雨,与祈雨无丝毫关系。因为这是自然规律。
⑥先师孔子之祀。
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在盛京建孔子庙,开始祭孔。清廷定鼎北京后,清世祖旨准孔夫子65代孙孔胤植袭衍圣公爵,恢复孔子 至圣先师 位号,建立京师文庙,并规定每年春秋上丁日(上旬的丁日)遣大学士一人行祭祀礼。后将祭孔子定为中祀。康熙时,圣祖亲笔御书 万世师表 ,悬挂在文庙大成殿中,雍正四年(1726年),清世宗(1678~1735)亲至文庙释奠孔子,从此春秋二祀有皇帝亲祭制,奠帛献爵,行二跪六拜礼,读祝文,但不饮福、受胙。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二月,清廷将祭孔定为大祀,皇帝行三跪九拜礼,并奏乐。孔子在中国实际上已成为一个至尊之神,清代 国教 (孔孟儒家学说,或称儒教)的教主,受上自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的顶礼膜拜。
① 《清高宗实录》卷五八八。
2。中祀
清初,朝廷将祭天神、地祇、太岁、朝日、夕月、历代帝王、先师、先农为中祀。咸丰时,改关帝、文昌为中祀。
①天神之祀。
顺治初年,清廷在先农坛南建天神坛,定雨、云、风、雷为天神。雍正六年(1728年),清世宗下令建风神庙,赐其号 应时显佑 ,庙为 宣仁.次年赐云师号 顺时普应 ,庙为 凝和 ;雷师号 资生发育 ,庙为 昭显同时又以时应宫的龙神为雨师,一并祭祀。嘉庆二年(1797年)清仁宗(1760~1820)求雨灵验,到天神坛报祀。他在坛中门下舆车后,升坛、依次在云、雨、风、雷神位前上香,行二跪六叩礼,读祝文。祭祀天神的礼制由此始。
②地祇之祀顺治初年,清廷建地祇坛,规定岳(东、西、南、北、中岳)、镇(东、西、南、北、中镇)、海(东、西、南、北海)、渎(江、淮、济、可渎)
配享方泽坛。在遣官祭祀前一日,被派遣之官斋戒,届期行二跪六拜礼。地祇坛还兼祀天下名山大川。
③太岁之祀顺治初年,在先农坛东北建太岁殿,正殿祀太岁神,两旁殿祀十二月将。
每年遣官祭太岁神,并规定孟春迎候,年末为其送行(即将太岁神位烧掉)。
祭祀太岁神时,6次奏乐,承祭官行三跪九拜礼,读祝文。
④朝日之祀顺治八年(1651年),清廷在东郊建朝日坛。朝日之祭在每年的春分日卯刻,逢甲、丙、戊、庚、壬年,由皇帝亲祭,其它年份遣官祭祀。祭祀时奏乐,皇帝亲自祭祀时,自朝日坛北门入,在坛西阶就位,行三跪九拜礼。
⑤夕月之祀顺治八年,清廷在西郊建夕月坛。夕月之祀在每年的秋分日西刻,奉星辰配祀。逢丑、辰、未、戌年,由皇帝亲祭,其它年份遣官致祭。一般而言,清代历朝皇帝亲祭夕月坛的很少。如皇帝亲祭,在坛上行二跪六拜礼,读祝文,奠玉帛,如遣官祭,则所遣之官须在坛下行跪拜之礼。
⑥历代帝王庙之祀顺治初年,清廷在京师西阜成门内建历代帝王庙,祭自伏羲至明太祖共21帝,自风后至刘基41功臣。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圣祖亲祭历代帝王庙,上香,并在伏羲、神农、黄帝3皇神位前行二跪六拜礼,奠帛、爵,读祝文。遣官承祭时,所遣之官要在庙右门阶下行三跪九拜礼。六十一年(1722年),圣祖又下诏说: 凡为天下主,除亡国暨无道被弑,悉当庙祀。 对于明朝,除了神宗、光宗、熹宗外、包括思宗崇祯帝在内一概崇祀。于是,增祀帝王共143人、从祀功臣40人①。清乾隆时,又增祀建文帝,神位在明太祖之后、明成祖前。
与明代及其以前历代封建皇朝相比较,清朝的历代帝王之祀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如圣祖所说: 以往帝王崇祀,代止一二君,或庙享其臣子而不及其君父,是偏也。 清廷却将各朝代中除亡国及无道被杀之君外,全入庙祀,从而祭祀范围扩大。二是注重正统观念,清高宗指出: 两晋诸代,因篡而斥,不知三国正统,本在昭烈。 因此只将汉昭烈帝刘备入庙祀,曹操、孙权及两晋南北朝诸君一概罢斥。又如,康熙时,庙祀中本没有明朝开国第二帝建文帝,但乾隆朝却将其补入其中。这都是清代正统在宗教祭祀上的反映。三是表彰英明帝王、勤奋有为之君,罢斥昏庸君主。
如,清圣祖说: 有明国事,坏自万历、泰昌、天启三朝,神宗、光宗、熹宗不应崇祀,咎不在愍帝也。 高宗也说: 明神、熹二宗,法纪坠失,愍帝嗣统,事无可为,虽国覆身殉,未可以荒淫例。 ①因此,愍帝(即明思宗崇祯皇帝)以其在位时勤奋有为而得入庙祀,明神宗、光宗、熹宗却被罢斥。这反映了清初各帝的治国方针。四是,把少数民族统治者也作为正统,如辽、金、元各代帝王均入庙祀之中。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的民族和睦政策。
⑦先农、先蚕之祀。
重农桑是清朝统治者的国策。顺治时,清廷在正阳门外西南建先农坛,乾隆九年(1744年)在西苑东北建先蚕坛。先农、先蚕分别由皇帝、皇后亲行祀典。
祭先农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顺治十一年(1654年),清廷规定每年仲春亥日举行耕耤礼。届时,皇帝率王公大臣到先农坛进香行礼。然后与预先选定的老农一同来到耕耤所。皇帝右手扶耒耜(lěisì音垒饲),左手执牛鞭,老农2人牵牛行进,顺天府尹手捧青箱,户部侍郎播种,老农随后覆盖。随后,皇帝登上观耕台宝座,观看王公、大臣等耕作,按规定,皇帝持耒三推,王公五推,九卿以下九推。耕耤礼完毕,王公、百官要行庆贺礼,皇帝赐给从耕的老农布各一匹。皇帝不仅本人重视耕耤礼,而且还要储君、皇子们亲身体验。乾隆五十年,高宗下旨,命令他的内定储君即后来的仁宗参加耕耤礼。仁宗为此写了一首诗记述此事: 播种承新命,南郊习礼回。 祭先蚕是清代唯一由 国母 皇后主持的一项国家重要祀典。清初未有此项祀典。
康熙时曾在今中南海内丰泽园设立蚕舍,开始养蚕。乾隆七年,议定亲蚕典礼。届期,皇后及随从的妃、嫔先到先蚕坛行跪拜礼。次日,行躬桑礼。皇后右手持钩,左手提筐,在彩旗飞扬、金鼓齐鸣声中,采桑枝3条,然后到观桑台观看妃、嫔、公主等采桑。
⑧关帝之祀清太宗时,清廷就在盛京地载门外建关圣帝君庙,开始对三国大将关羽的崇祀。清太宗还亲笔御书 义高千古.清廷入关后,在京师地安门外建关帝庙,规定每年以五月十三日为致祭日。顺治九年,清世祖加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雍正三年,世宗追封关羽父祖3代为公爵,并命天下府州县对关羽实行春秋祭祀,于是京师和各地纷纷兴建关羽帝庙。不久,清廷又定春秋祀仪:关帝庙前殿由大臣、后殿由太常寺长官承祭。届日黎明,大臣朝服入庙左门,在关帝神位前上香,行三跪九拜礼;祭后殿行二跪六拜礼。
乾隆三十三年,清高宗加封为忠义神勇灵佑关圣大帝。嘉庆十八年(1813年),加封 仁勇 二字。道光八年(1828年),清宣宗(1782~1850)又加封 威显.咸丰2年(1852年),清文宗(1831~1861)加封 护国 ,次年又加封 保民.于是,关帝之祀定为中祀,承祭官行三跪九叩礼,并奏乐。不久又加封号为 精诚绥靖.同治九年(1870年),清穆宗(1856~1875)又加封号 翊赞.光绪五年(1879年),清德宗(1871~1908)再加封号 宣德.各直省每年3次祭祀当地的关帝庙,礼仪略如京师。
① 《清史稿》卷八十四,《礼三》。
① 以上引文均见《清史稿》卷八十四,《礼二》。
① 章乃炜:《清宫述闻》卷二,《述外朝一》。
⑨文昌帝君之祀明代京师地安门外曾有一座文昌帝君庙,后因年久失修毁弃,嘉庆六年(1801年),清仁宗为表彰因 显圣 而吓退起义军的文昌帝君,修成了文昌帝君庙,并亲自前去行九拜礼,又御书 化成耆定.此后,每年实行春秋2祭,春祭以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诞辰日、秋祭则在仲秋择一吉日进行。咸丰六年,文昌之祀被定为中祀。从此,庙的前殿遣王承祭,后殿由太常寺长官亲祭,祭祀时奏乐,行二跪六拜礼。
3。群祀
清廷定先医等庙及贤良、昭忠等祠为群祀。
①先医之祀明代在太医院景惠殿祭先医,清沿明制,每年仲春上旬的甲日,遣礼部尚书祭正殿。两傍之殿则由太医院官承祭,礼用三跪九拜。
京师宣武门内还有城隍庙。清初于每年仲秋遣太常卿承祭,雍正时改遣大臣、后又命亲王前去行礼。
②昭忠祠之祀雍正二年(1722年),清世宗为褒奖替清一统大业而尽忠的臣僚,在崇文门内建立了昭忠词,规定每年春秋仲月,选一吉日,遣官致祭。祠内正殿为王公大臣神位,诸臣神位在两配楼及其后的正室。以后,入祠神位日增,位满为患,嘉庆时,又诏今各省建昭忠祠,而京祠限定文官三品,武官二品以上及八旗官弁。咸丰时范围又有所扩大。
③贤良祠之祀雍正八年,清世宗为褒奖贤良之臣,在京师地安门外西侧建一贤良祠,规定每年的春、秋仲月,选一吉日,遣官致祭。届日,承祭官身穿蟒服,行二跪六叩礼。各省的贤良祠是在雍正十年修建的,每年也是春秋两祭,由知府承祭。
(二)堂子祭天
堂子原是满族在关外时对祭天神场所的称呼。清太宗时在盛京城东内治门外,建筑一所堂子。清廷定鼎北京后,在长安左门外仍建堂子。正中为饗殿,南向,汇祀群神;前为拜天圜殿,北向;中设皇帝、皇子、八旗亲王、贝勒、贝子、公的神杆石座。祭祀时,他们每人都立在一个杆下行礼。
堂子祭礼名目繁多,手续复杂。其中,尤以元旦、皇帝亲征祭神拜天最为重要,元旦祭天神的礼仪如下:十二月二十六,内务府官将祭神从坤宁宫请至堂子,朝夕献香。元旦天刚亮,皇帝乘舆出宫,至堂子内门降,入中门,到圜殿就拜位,南向,率群臣行三跪九叩礼,礼毕,回宫。亲征祭天神的礼仪如下:皇帝亲征之前,兵部预先树一面大纛(dú音毒)。届时,皇帝身着戎装,在大臣、百官护卫之下,入堂子街门下马。接着,进堂子中门,至圜殿就拜位,南向立,率群臣行三跪九叩礼,这时号角齐鸣。礼毕,奏乐,皇帝车驾启行,踏入征途。凯旋之时,皇帝还要率大将军及从征将士至堂子行礼,祭告天神全胜而归。
坤宁宫祭神,是堂子的补充形式。它每天有朝夕两祭,朝祭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关帝,夕祭蒙古诸神。一般由司祝、司香等上香,献酒和肉。如皇帝亲至,入门后立在神位前,司祝先跪,皇帝随之跪;接着,司祝致辞,皇帝行礼后起立,合掌致敬。
(三)祭陵与谒陵
清代皇帝陵寝分布在3个地方,即今辽宁的盛京三陵:太祖努尔哈赤的祖陵——永陵、福陵(太祖)、昭陵(太宗),今河北遵化县的东陵:孝陵(世祖)、景陵(圣祖)、裕陵(高宗)、定陵(文宗)、惠陵(穆宗),今河北省易县的西陵:泰陵(世宗)、昌陵(仁宗)、慕陵(宣宗)、崇陵(德宗)。此外,东西陵中还有一些后妃嫔的陵寝。
清代的每一座帝陵,都有一条通往陵墓的神路,神路上有石牌坊、大红门、华表等,神路的终点是陵墓建筑的正门——隆恩门,门后面是供奉神主和祭祀用的隆恩殿,其后又有三座门、二柱门、石门、方城、明楼,最后是宝城和宝顶,宝顶下即是停放帝后棺椁的地宫。
清代的祭陵,有大祭和小祭。每年的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帝后忌辰及朝廷有大庆,均行大祭。每月的朔(初一)望(十五)为小祭。大祭有时由皇帝亲祭,如皇帝不亲祭,则派宗室、王公、大臣为承祭官致祭,上香,行跪拜礼。小祭由守陵官上香致祭。
祭陵之外,皇帝还要亲自去谒陵。谒陵的前一日,皇帝告祭太庙,次日起驾。到达陵区后,先在龙福寺(皇帝行宫)下榻。届日,皇帝身穿青长袍褂,乘舆至隆恩门前,于门西幄(wò音握)次更换朝服。然后,进入隆恩门,至供案前上香,行三跪九叩礼,王公百官随同行礼。这时,读祝官手捧祭文,在祝案左旁跪,礼部堂官2人分左右跪,向皇帝展示祝文。皇帝览毕,由礼部堂官引进隆恩殿,跪于奠几前,听读祝官读祭文。祭文读完,皇帝起立,亲自上香、奠酒三爵,每次与王公百官均行三跪九叩礼。拜毕,皇帝还要率众到宝城明楼下行三跪九叩礼。至此,谒陵结束。
皇帝谒陵日,如逢清明节还要行敷土礼。陵寝官预先将清洁之土储于两筐内,皇帝身穿素服,随执事官至方城,换黄布护履,由宝城东蹬道升至石栏东。这时,陵寝大臣已将两筐土合为1筐,抬至宝顶正中敷土处,跪进皇帝。皇帝跪接后,拱举敷土。敷土毕,皇帝将筐授予陵寝大臣,走下宝顶,脱黄布护履,更换袍服。接着,礼部大臣奏请行大饗礼,皇帝到隆恩殿行礼,读祝文,奠酒三爵。
清代祭陵和谒陵的礼仪,系统而又繁琐。一般而言,清代中叶以前,这些礼仪尚能恪守。但中叶以后,有章难循,礼仪也变得日趋简单了。例如,按清初定制,清明节皇帝谒陵需亲自敷土13担,往返要26趟。高宗对此感到劳累而繁琐,改为只敷土1担。敷土礼由此完全成了一种摆设。再如,嘉庆时期,仁宗谒东陵, 未至碑亭,即降舆痛哭,步入隆恩门,诣宝城前行礼,躬奠哀痛,王以下文武大臣官员均随行礼。 ①礼仪虽然简单,但仁宗尚能逐陵祭拜。到了他的儿子宣宗时,谒陵就成了一种走过场。宣宗一次谒东陵,除裕陵亲去行礼外,其余陵寝均派大臣代行三跪九叩礼。
① 《清仁宗实录》卷二○七。
(四)家 祭
与明代相比,清代的祭祖活动普遍,上自皇室、下至平民百姓,都实行家祭;祭祖范围扩大,明代庶人只能祭祀自己的父母,清代庶人已可祭祀父、祖、曾、高4代祖先了。
1。奉先殿之祀
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廷在景运门东北建成了奉先殿,共9间,作为皇室家祭之处,并定制:每年的元旦、冬至、岁除、万寿、册封、月朔、月望,奉列祖、列后神位至前殿,皇帝亲自行礼祭祀;立春、上元、四月八日、端阳、重阳,为寻常之节;清明、国忌、霜降、十月朔属哀慕期,皇帝亲祭时,不赞礼,也不奏乐。
凡皇帝亲祭,前3日致斋。届日黎明,内监将列祖、列后神位安放前殿,摆好香案,行三叩礼。皇帝衮服出宫,至诚肃门降舆,入左门,就拜位,奏乐。然后逐案跪上炷香,行三跪九叩礼;皇后随之逐案立上香。接着又读祝文,行跪拜礼,献爵,奏乐。祭毕,将神位送还寝室,行三叩礼。
2。亲王世子、郡王家祭
亲王世子、郡王家祭,立庙7间,中为始封祖专案,世世不祧(tiāo音挑)。高、曾、祖、父按照顺序分为二昭二穆,昭在东、穆在西,亲尽则祧。
祭前3日,主人在斋外就寝,众人均斋戒。届日黎明,主人朝服入,在堂檐内正中站立,众人按辈份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均北向。天亮后,请出神主放在供案上,众人跪,行一叩礼,礼毕起立,主人接着在奏迎神乐中依次到列祖案前上香,并率族属行二跪六拜礼,献帛、奠爵、读祝文,最后在二跪六拜礼中送神。
3。贝勒、贝子、宗室公家祭
贝勒、贝子、宗室公家祭庙5间,祭祀时不用乐,行一跪三拜礼。 有事则告,朔望则谒 ①。余同亲王家祭仪。
4。品官家祭
1到3品庙5间,4到9品庙3间。每年以4时仲月择吉日祭祀。届日,主人至香案前三上香,进奠爵,率同族人行一跪三拜礼,读祝文。
5。庶人家祭
在正寝北设一神龛,奉高、曾、祖、父牌位。届日,主妇治家馔(zhuàn音撰),主人率子弟献祭品,行一跪三拜礼。每月的朔、望日供茶、燃香。
另外,每逢元旦、上元、清明、端午、中秋、中元、十月朔、除夕、家家都有上坟扫墓习惯,在先人墓前或街头焚化纸线,寄托哀思。
① 《清史稿》卷八十七,《礼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