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思想概述
时间:2024-07-05访问:17来源:历史铺
清代思想概述
清朝的思想发展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清初、乾嘉时期、道咸以至清末。与清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密切联系,清代思想主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内容,从意识形态领域反映了清代各个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
思想与思潮的演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会如政权更迭那样,有明确的时间标志。清代的思想和学术发展,上承晚明学术开启的路径,通过众多思想家的杰出成就而显示出博大恢弘的气象。乾嘉学派片面因袭了清初务实致用的学风,在政治压力的缝隙之中,努力填补了因理学的没落而造成的学术思想领域的真空,他们用自己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功力推出了中国古代的最后一个学术流派——清代汉学。晚清学术思想以今文经学的复兴为开端,对 微言大义 的新解成为变法图强的理论依据,而挽救民族危机的紧迫感和西学的涌入,使清末的各种社会思潮成为近代早期思想史的主旋律。
需要说明的是,要全面完整的了解清代思想史,还需从上追溯到明末清初以至晚明、向下沿续到辛亥革命以至五四运动的思想发展脉络。特别是晚清与近代史早期在时间上有半个多世纪的重合期,对这一时期思想史的叙述断以清朝灭亡的1911年,显得很仓猝、不完整,这一点是应当注意的。
经世思潮作为挽救社会危机的思想潮流,初兴于晚明。以徐光启和复社中的知识分子为代表,他们激烈批判了空疏学风,提倡实学,讲求学以致用。
受经世致用思潮的直接影响,出现了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等具体实用的专门著作,也出现了焦竑、陈第等究心于实学的学问家。此外,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也对久为封闭的中国产生了影响。经世之学所具有的批判精神,促使思想界出现了尖锐抨击理学家空谈心性的言论,同时也酝酿着一种以独立思考为特征、以离经叛道为内容的崭新的思想倾向。明清之际的社会动荡,明朝灭亡的惨痛结局,使得明末清初思想家不约而同地把亡国的原因归结为明末统治的腐败和宋明理学空言心性误国等方面。以宣传反清复明言论开其端的明末清初思想家,在清朝统治渐趋稳定之后,依旧把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和批判宋明理学作为他们思想观点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亡国之痛使他们在反思明朝何以灭亡的基础上,继承了晚明思潮的主要部分。当然,明末曾经酝酿的那种新的思想萌芽没有也不可能在新的统治秩序下继续发展了。
著名学者王国维曾概括清代学术思想的特点,他说: 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以来之学新。 ①有清一代,学术思想翻然几变,内容十分丰富也比较复杂,但是特征也很突出。很显然,这与不同的时代特征有着深刻的联系,强调这一点至关重要,虽然这里并没有能用更多的篇幅去详细地叙述。王国维所言,基本说出了清朝不同时期的学术思想的总体特征。
清初思想以博大见长。清初思想家多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他们总结了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观点,在批判继承前人留下的思想遗产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许多方面达到了古代哲学的最高点。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黄宗羲的社会政治思想,顾炎武的博通贯,方以智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 质测 之学,颜李学派的 实学、实习、实用 之学,傅山对先秦诸子的研究,万斯同的明史研究,顾祖禹的历史地理学研究,等等,均显示出了清初学术思想的博大气势。其中所贯穿的经世致用思想,与脱离实际的空疏学风形成鲜明对照。清初诸大家,一般都对理学进行了坚决批判。
王夫之指出朱熹学说与 圣人之言异 ,顾炎武强调 经学即理学 ,颜元则进一步揭露说: 果息王学而朱学独行,不杀人耶?果息朱学而独行王学,不杀人耶? 否定了理学的正统地位。对宋明理学的批判,造成了对经学的回归。清初学者不约而同地用经学取代理学的位置。这种现象,在乾嘉时期表现为汉学的复兴,在道咸时期表现为今文经学的复兴。顾炎武所说的 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 的研究途径,在阎若璩、胡谓、毛奇龄等人的共同实践中,为乾嘉学派所接受。
① 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观堂集林》卷 23.
顾炎武学贯经史百家,典章名物、天文地理、河漕兵书、音韵训诂无所不通。乾嘉学派直接继承了顾炎武的治学方法,这一点无庸置疑。顾炎武学术的 治道 精神却没能进一步得到发扬,这一点其实也就是乾嘉时期与清初在学术思想上的不同之处。乾嘉考据方法,不应该被简单地视为只是文字训诂方法。乾嘉考据重怀疑、重证据和实事求是的治学原则,在方法论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的高峰。朴学学风是对于宋明以来 束书不观、游谈无垠 空疏学风在实际行动上的否定,反理学的性质不言自明,深研音韵、文字、训诂之学的汉学大师戴震,以揭出理学 以理杀人 而基本上终结了理学。乾嘉学派的形成原因,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组合而成的:康乾盛世造成的安定局面、政治压力使人不能涉及现实等应视为外因和近因;用经学取代已趋瓦解的理学的统治地位,对两千年积累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进行总结性的大规模研究和整理的时机的成熟等应视为内因和远因。乾嘉时代涌现出了一批一流的以考据见长的大学者,如惠栋、戴震、段玉裁、程瑶田、王念孙、王引之、孙诒让、孙星衍、王鸣盛、钱大昕、焦循、阮元,等等,在学界如群星璀璨、交相辉映。他们以系统娴熟的考据学为标志,形成了中国古代继宋明理学之后的又一个主要学术流派,清代汉学遂显扬于世。正如钱大昕所言: 汉学之绝者千有五百余年,至是而粲然复章矣。 作为乾嘉考据的重要内容之一,乾嘉史学也成就斐然。钱大昕、王鸣盛、赵翼被誉为乾嘉史学三大家。章学诚从古代史学的发展中,提炼出了 六经皆史 、 经世致用 、 史德 、 史意 等一系列有见识的史学思想来加以阐述,在乾嘉史学中独树一帜。崔述的疑古史学对近现代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乾嘉学派以其精确严密的考据方法,完成了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大规模整理,为保存、研读、理解、使用古代文化遗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道咸以后,汉学考据因其盲目尊信汉儒经说,并且在方法上也失于繁琐,从而逐渐衰微。同时,清王朝的统治已经明显没落,社会危机严重。以龚自珍为代表,进步思想家开始批判专制统治,主张改革变法,倡言今文经学,主张学术应经世致用,抨击汉学和宋学。晚清学术思想在治今文经学与经世思潮的合流中,开始表现为新的内容和特征。鸦片战争以后,亡国灭种之祸迫在眉睫的危机感,造成今文经学在思想领域的复兴。讲解微言大义以干预时政,发挥 公羊三世说 以提倡变法改制,又讲求兵农河漕、边防海防等实用之学,成为当时流行的进步思潮。为了救国图强,魏源等人还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达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目的。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久已封闭的国门不得不对外打开,西学的涌入,为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倡言新学提供了条件。中国思想史步入了近代化的历程。学习西方、变法图强运动随之高涨。清末,受西方政治、经济制度和伦理道德的影响,主张兴民权,传播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强烈抨击君主专制政体和传统的纲常伦理道德,成为思想界占主导地位的内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为民主革命的理论纲领,第一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要求。国粹主义思想、无政府主义思想等社会思潮也同时兴起。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抵御外国侵略、实现国家振兴这一总体目标,近代学术文化思想向着更高层次和更广阔的领域继续发展,而清王朝则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