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清朝历史人物之刘铭传

时间:2024-07-05访问:7来源:历史铺

清朝历史人物之刘铭传


       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汉族,安徽合肥人。淮军将领,洋务派骨干,台湾第一任巡抚,不但打退了法国舰队的进犯,而且练洋操,议铁路、建台省,为台湾的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台湾近代化之父”。
       1836年(道光十六年)9月7日,祖籍江西进贤县。刘铭传生于安徽合肥大潜山麓(今隶肥西县)一个世代务农的的家庭。他上私塾时,无心诵读先贤圣语。十二三岁的时候,读了一些占候、堪舆一类的杂书,尤其喜好治兵家言。   影视剧中的刘铭传
       19世纪50年代,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太平军,捻军起义席卷大江南北,清朝地方政权土崩瓦解。刘铭传身处乱世,先是加入当地贩卖私盐的团伙,接着干起打家劫舍的勾当。1856年(咸丰六年)8月,纠集起几百名贫苦青壮,当上了结寨自保的武装头目。两年后,以“捍卫井里”为旗帜,在大潜山西面建起寨堡,成为这一带对付太平军和捻军的一股团练武装。
       1859年9月1日,太平军一部攻打合肥的长城镇、官亭,刘铭传奉命率部“协剿”,将太平军击退。后被安徽巡抚福济褒奖为千总,赏五品顶戴。1861年11月,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在合肥招募勇丁,编练淮军。刘铭传受荐组织一支500人的队伍,号称“铭字营”,随同出发。
       1862年(同治元年)4月,李鸿章奉命援上海,刘铭传带着“铭字营”,乘英国轮船由安庆到达上海。
       李鸿章到达上海后,便着手更换军械。至9月,“铭字营”中小枪队已改为洋枪队。以后,全营都换成清一色的洋枪。11月,刘铭传聘请法国炮兵军官毕乃尔教演洋枪,后来又四处购觅新式炸炮,委任他充任亲兵炮营营官。随着武器装备的改变,作战形式也就改为在开花炮队掩护下由洋枪实施突击的新式战法。
       刘铭传先后参与了进攻上海外围和苏南的太平军,攻占了南汇、川沙、江阴、无锡、常州等城镇,由于他打仗不怕死,深得淮军统帅李鸿章的赏识,由游击、副将擢升至记名提督,所部“铭字营”发展成左、中、右三军,每军6营,共18营,加上炮队、亲兵队和募僚人员,总兵力达七八千人,成为淮军的主力之一”。
       2011年4月10日,安徽省刘铭传研究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宣布,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遗骨安葬仪式将于4月12日在其家乡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大潜山举行。刘铭传第五代孙女刘学馥介绍,除了此次在肥西县的安葬外,刘铭传的一部分骨灰还将安葬在台湾。1234下一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