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西晋历史人物之刘渊

时间:2024-07-05访问:6来源:历史铺

西晋历史人物之刘渊

刘渊生平介绍

       刘渊(?—310.8.29),字元海,新兴(今山西忻州)人,匈奴族,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国皇帝,军事统帅。

       刘渊远祖是汉初匈奴杰出的军事统帅冒顿单于。冒顿单于娶汉高祖刘邦的宗女为妻,并与刘邦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以刘氏为其汉姓。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匈奴呼韩邪单于率所部五千余落降汉。公元50年,东汉光武帝使单于入居西河郡美稷县(西晋时改名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东北)。匈奴族的一部分人从此开始住在汉朝的边界以内,同汉人杂居在一起。

       刘渊祖父于扶罗,在黄巾起义时率兵助汉镇压黄巾。因单于庭内乱而不能被立为单于,遂留居中原。自立为单于,乘董卓之乱而攻掠太原、河东等郡,屯驻于河内郡。于扶罗死后,其弟呼厨泉立为单于。刘渊的父亲刘豹被任命为左贤王。曹操执政后,为了加强对这些入居塞内而人口越来越多的匈奴人的管理,于公元216年分呼厨泉部为五部,刘豹为左部帅。左部有众万余落,居故兹氏县(今山西临汾市南),是当时左右南北中五部最大的一部。五部共三万余落,分布于晋阳汾涧之滨(今山西汾水流域)。五部虽在形式上保留了匈奴的部族组织,但“单于恭顺,名王稽颡,部曲服事供职,同于编户”(《三国志·梁习传》),实际上却置于中原封建王朝的严密有效的控制之下。

       刘渊的母亲也是匈奴人,姓呼延氏。大约在曹魏嘉平年间(249—254年)生下刘渊。刘渊自幼就“龆龀英慧”(《晋书·刘元海载纪》)。刘渊七岁时,其母去世,他就像大人一样号哭不绝,哀感四邻。宗族部落的人都为之赞叹。当时的司空王昶听到此事,也派人送来办丧事用的财物,以褒奖刘渊的孝道。

       刘渊所在的匈奴部落,因久在中原,汉化程度较高,故刘渊自幼就拜上党儒生崔游为师,学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等儒家经典。还特别喜欢读《春秋左氏传》和《孙子兵法》,并大体上可以将二书内容背诵出来,他勤勉好学,博览《史记》、《汉书》及诸子百家。他曾对同学朱纪、范隆说:“吾每观书传,常鄙随陆(即随何、陆贾)无武,降灌(指周勃、灌婴,降即绛,周勃为绛侯)无文。道由人弘,一物之不知者,固君子之所耻也。二生遇高皇而不能建封侯之业,两公属太宗而不能开庠序之美,惜哉”(《晋书·刘元海载纪》)!刘渊遂学习武事,并且“妙绝于众,猿臂善射,膂力过人”(《晋书·刘元海载纪》)。

       刘渊成年后,“姿仪魁伟”(《晋书·刘元海载纪》),身高八尺四寸,胡须三尺余长,中间有赤毫毛三根,长三尺六寸。屯留人崔懿之、襄陵人公师彧以善于相面著称,见到刘渊后,大惊失色说:“此人形貌非常,吾所未见也”(《晋书·刘元海载纪》)。于是对刘渊非常崇敬,甘居其下与之交结。太原士族王浑也虚襟与刘渊交友,命其子王济拜见刘渊。

       魏咸熙年间(264—265年),刘渊作为任子居住在洛阳,当时执政的司马昭对他十分礼遇。西晋建立后,时为越骑校尉的王浑屡次向晋武帝谈起刘渊。晋武帝遂召见刘渊,与之交谈后,非常高兴,对王济说:“刘元海容仪机鉴,虽由余、日磾无以加也。”王济回答说:“元海仪容机鉴,实如圣旨,然其文武才干贤于二子远矣。陛下若任之以东南之事,吴会不足平也。”武帝深以为然。但孔恂、杨珧却进言道:“臣观元海之才,当今惧无其比,陛下若轻其众,不足以成事;若假之威权,平吴之后,恐其不复北渡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任之以本部,臣窃为陛下寒心。若举天阻之固以资之,无乃不可乎”(《晋书·刘元海载纪》)!晋武帝默然不语,任用刘渊事亦按下不提。
       西晋咸宁年间(275—280年),关陇地区氏族在树机能领导下起义,朝廷屡次镇压均告失败。晋武帝为镇压起义,决定选拔得力将帅出征。尚书仆射上党人李喜劝武帝说:“陛下诚能发匈奴五部之众,假元海一将军之号,鼓行而西,可指期而定。”孔恂说:“李公之言,未尽殄患之理也。”李喜勃然大怒说:“以匈奴之劲悍,元海之晓兵,奉宣圣威,何不尽之有!”孔恂说:“元海若能平凉州,斩树机能,恐凉州方有难耳。蛟龙得云雨,非复池中物也”(《晋书·刘元海载纪》)。晋武帝认为孔恂言之有理,未采纳李喜的建议,另选名将马隆前去镇压。
       两次仕进受阻,刘渊深知其原委。后来东莱游侠王弥离开洛阳回乡里,刘渊在九曲之滨与王弥饯行,哭泣著对王弥说:“王浑、李喜以乡曲见知,每相称达,谗间因之而进,深非吾愿,适足为害。吾本无宦情,惟足下明之。恐死洛阳,永与子别”(《晋书·刘元海载纪》)。说罢慷慨长叹,歔欷不已,纵酒长啸,声调激昂,在坐者天不为之流泪。当时,齐王司马攸也在九曲,闻讯后驰马探视究竟。见此状,遂进言晋武帝说:“陛下不除刘元海,臣恐并州不得久宁。”王浑劝谏道:“元海长者,浑为君王保明之。且大晋方表信殊俗,怀远以德,如之何以无萌之疑杀人侍子,以示晋德不弘。”晋武帝说:“浑言是也”(《晋书·刘元海载纪》)。
       刘豹死后,晋武帝命刘渊代为左部帅。刘渊由洛阳回到了并州,从此摆脱了人质的地位。太康十年(289年),西晋改五部帅为五部都尉,刘渊任北部都尉。在自己所辖的部族和地区施展政治才能,史称他“明刑法,禁奸邪,轻财好施,推诚接物,五部俊杰无不至者。幽冀名儒,后门秀士,不远千里,亦皆游焉”(《晋书·刘元海载纪》)。从而为他以后成为匈奴族的主要首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骏辅政期间,以刘渊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封汉光乡侯,正式承认了刘渊在匈奴五部中的领导地位。元康末年,刘渊因部人叛逃出塞而受牵连,被免官。时成都王司马颖镇邺,表请任刘渊为行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使其脱离五部,在邺城任官。123下一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