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物史之明亮(1735-1822)
时间:2024-07-05访问:28来源:历史铺
明亮(1735-1822)
明亮(1735—1822年),字寅斋,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父亲广成,官至从一品都统。姑姑为乾隆帝弘历的第一位孝贤皇后。由于乾隆帝对孝贤皇后感情很深,所以对她的娘家人另眼相待。皇后姑姑去世时,明亮才14岁。几年后,他以诸生(习惯上称秀才)娶履亲王允祹的孙女,被封为多罗额驸,在銮仪卫供职。
允祹为康熙帝玄烨的第12子,雍正帝胤禛的弟弟,乾隆帝弘历的叔叔。明亮所娶的允祹孙女,也就是乾隆帝的侄女,因此身价倍增,进入清宫掌管皇帝皇后车驾仪仗的机关銮仪卫,初授銮仪尉,官正六品,由于经常在帝、后身边,又是乾隆帝的侄女婿,所以一帆风顺,几经升迁就当上了正二品的銮仪使。外任伊犁领队大臣、吉林副都统、成都将军改授四川提督等职,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秋授为乌鲁木齐都统。
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初夏,明亮因苦于阜康一带的屯田水利不足,于是带领人马,从阜康南面的山口向上,登上山顶,见湖大水深,但水口为大石阻截,以致湖水不能下泄。便奏报朝廷,雇工凿石,疏浚水口,用银二千两。并立《灵山天池疏凿水渠碑记》:“筹边之务莫重于屯政,而屯政之要莫先乎水利。……郑吉田渠犁,充国营蒲类,君集略高昌,行本屯军师,扩雄边而饶积贮,尤于水利为兢兢。阜康、济木萨二邑为唐金满旧壤,戊己校尉昔屯于此。其地辽阔,其土肥甘,最宜禾黍。乃邑人因水利不充,旷为牧野,余心惜之。……爰饬邑令相度水源,知阜康之阳,灵山屏列,峰势出没云雾中,上有天池在焉。俗传此水为蛟龙窟宅,雪淹冰封,莫穷所自。人有欲探其胜者,至山麓辄为风雨所阻。……爰约饬骑从,自南山口取道而入,溪流曲折,山径纡迴,林木交荫,蔚然深秀,窄崖越壑,盘旋于松云蓊郁之间,真不减蚕丛百折也。再登再憩,渐就平岗,闻水声潺潺,喷薄于断岩之上者,小龙潭也。潭水深碧,其源弗长,然虽流细力微,亦足以沾溉近郭。从此越崇岭数层,始臻绝顶,见神池浩淼,如天镜浮空,沃日荡云,洵造物之奥区也!”
碑石至今尚未发现,碑记始见于和宁(即和瑛)的《三州辑略》,后收入《新疆图志·山脉志》。碑记交待了天池的位置在阜康以南的博格达峰下。灵山即博格达,蒙古语神灵、神圣之意。因三峰并立,所以说“灵山屏列”。还写了上山途中所见,山险林秀。“蚕丛”,相传为教人种桑养蚕的蜀王之先祖。李白《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喻指蜀地。李白又有诗《送友人入蜀》:“且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碑记中说上天池的路千回百折,翻崖越壑,不亚于蜀道之难。小龙潭即小天池,再往上登上绝顶,“见神池浩淼,如天镜浮空”,故称天池,并作为碑名。天池之名雅而美,又贴切,故为人们所采用至今。
碑记中记载了天池引水工程是“依山凿涧,一落千丈,飞瀑与银河争流。更为设坝,以防其溃,建牐以遏其奔,宣泻随时。”“渠长计五十丈有奇,面宽五丈,底宽一丈有奇,深七丈三尺,视小龙潭之灌注则十倍而嬴焉。渠工告蒇凡五越月,协领经度其始,邑宰董率其事”。立碑目的是“以告后之长民者,善保厥成,俾屯工永享万年之乐利,是所望也。”
之后明亮受命代理伊犁将军。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夏,代理乌鲁木齐都统事务的图思义参奏:“阜康灵山水渠经明亮奏报动工兴修,今春却又断流。派人上山勘探,只见池水暴落,渠口高出水面数十尺。该处水渠实与屯田无益。”六月十八日,乾隆帝批示:“开渠引水,原为屯田灌溉。灵山水渠既与屯田无益,其咎在明亮,立即停止开挖,所用银两由明亮赔缴。”其实明亮为屯田而兴天池水利的作法是没有错的。只是由于来年天山融化雪水比上年减少,一时无法引水下山而遭参劾被罚款。
经过近20年的风风雨雨,明亮于1802年(嘉庆七年)再次出任乌鲁木齐都统,在职近两年,于红山西北建园,人称明园,今名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