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清朝人物史之多尔衮(1612-1650)

时间:2024-07-05访问:8来源:历史铺

多尔衮(1612-1650)         爱新觉罗多尔衮,清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母大妃乌喇那拉氏,由于其母受宠,多尔衮在幼年时就被封为贝勒,并统领上三旗之一的正白旗。

        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崩于瑷鸡堡,多尔衮生母被逼殉葬,少年的坎坷造就了多尔衮坚忍不拔的性格。皇太极继汗位后,初封多尔衮为贝勒。

        天聪二年二月,十七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察哈尔多罗特部,敖木轮大捷,多尔衮颇立战功,被封为墨尔根戴青,并逐渐跃居于后金军队的主要统帅之列。聪慧多智、谋略过人、英勇善战的多尔衮,深获皇太极的宠信,自此多次被委以重任,参与历次重大军事行动,东征西战,屡建奇功。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随太宗从龙井关进入明朝边界,与贝勒莽古尔泰等人攻破汉儿庄,趋向通州,逼近明朝都城,在广渠门外打败了袁崇焕,祖大寿的援军,又在蓟州歼灭山海关来的援兵。天聪四年(公元1630年),军队北撤,多尔衮与莽古尔泰先行,沿途打败了明军的伏兵。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开始设置六部官职,多尔衮掌管吏部事务。跟从太宗围困大凌河明军,打仗时,多尔衮陷阵,明朝士兵掉入城壕中百余人,城上万箭齐发,八旗将士多有死者。太宗严厉责斥诸将不阻拦多尔衮。祖大寿约献锦州,多尔衮与阿巴泰领军四千,换成汉人的服装跟随祖大寿装成溃败的样子,袭击锦州,锦州兵迎战,被击败。天聪六年(公元1632年)五月,征察哈尔蒙古。七年(公元1633年)六月,太宗询问征讨明朝,朝鲜和察哈尔蒙古三者谁先,多尔衮说:“应整顿兵马,乘谷熟时节,入明朝边界围攻明都,并截断其援军,毁其屯堡,做长久驻军的计划,可坐等明军疲惫。”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五月,从太宗讨伐明朝,攻破保安,侵略朔州。

        天聪九年二月,皇太极利用察哈尔林丹汗去世这一有利时机,命多尔衮等为元帅,率精兵万余进攻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尔史孔果尔额哲。多尔衮基于“慑之以兵,怀之以德”的方针,利用族亲关系,兵不血刃,降服额哲,使这次进军变成一次盛大的受降典礼。额哲率部降清后,其他部落皆随之而降,蒙古四十万部落尽服清军,从而顺利地解决了蒙古问题。多尔衮还获得元朝的传国之玺“制诰之宝”。

        天聪十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多尔衮晋封为和硕睿亲王。

        崇德元年底,太宗率军侵朝鲜,围朝鲜国王李倧于南汉山城。翌年二月,多尔衮率军攻打居住有朝鲜二王子、王妃及众多大臣及其眷属的江华岛。多尔衮刚柔并用,迫使江华岛投降;受降后,又严禁军兵滥杀掳掠,并送还所掳士女,对朝鲜国五之嫔宫,待之以礼。使朝鲜国王深受感动,终归降。太宗返回盛京,命多尔衮对后撤军队加以约束。

        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的时候,太宗出兵讨伐喀尔喀蒙古,命多尔衮留守,修筑辽阳都尔弼城。又修治盛京至辽河大道。八月,太宗命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领左翼兵,岳托领右翼兵,讨伐明朝。多尔衮从董家口拆毁明朝边墙而入,与岳托会师于通州。绕过北京到达涿州,分兵八路,行略至山西,向南攻打保定,击破明朝总督卢象升军。回师略天津,迁安,从青山关出明朝边界。此一次攻克明朝四十余城,降服六城,俘虏户口二十五万余。回到盛京,太宗赐多尔衮良马五匹,银二万两。

        崇德五年(公元1640年),多尔衮授命在义州屯田,攻克锦州城西九台。又攻克小凌河西二台。围困锦州,多尔衮在离城三十里地方扎营,让每旗一将校率每牛录(八旗的最小编制,牛录上为甲剌,甲剌上为固山)士兵五人轮流回家。皇太极派济儿哈朗代替多尔衮,传谕指责他。多尔衮回答说:“臣认为敌兵在锦州,松山,杏山三城,马匹均在他处牧养。如果敌来进犯,我更番之卒必相遇抵御,所以才派人带疲马回家,治办甲械。旧驻地草尽,臣提议移营就牧,罪过确实在臣。”皇太极又派使者往谕多尔衮:“朕疼爱你胜过其他兄弟,赐予独厚。现今你这样违背命令,你自己定罪吧!”多尔衮自言罪当死,结果被王爵为郡王,罚银万两,所属减两牛录。

        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皇太极再次出兵围困锦州。洪承畴率军十三万屯扎松山,多尔衮几次与之交锋,因为他兵多,多尔衮请求援军。皇太极亲自率军疾驰六日夜来援。多尔衮请太宗驻扎在松山,杏山之间,分兵屯驻乌欣河南岸。明军多次被击退但又复回,太宗亲自上阵指挥,明军又败。多尔衮与贝子罗托在塔山横击明军,明军几乎被全歼;王希贤等人被俘。不久,皇太极命贝勒杜度等替换多尔衮指挥军队,多尔衮暂时返盛京。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攻下松山,洪承畴被俘,克锦州,祖大寿投降。多尔衮首功,被恢复了王爵。太宗在位期间,多尔衮凭其卓越的战功、杰出的才智,脱颖而出,跃居诸王之上,在清王朝的开国过程中,成为皇太极最得力的心腹。这为他参与后来的政治斗争提供了实力。而皇太极死后的皇位之争则为多尔衮夺取清王朝的最高权力提供了契机。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太宗皇帝崩,满族统治者内部为皇位继承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清入关以前,嗣君的继承不是由皇帝生前在皇子中指定,而是由议政王大臣会议议立。太宗在位后期,诸王内部就已显露争立端倪。当时诸王中有争立之心者为数不少,最后形成了以太宗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为首的对立两派,互不相让。原由太宗亲率的正黄、镶黄两旗,力主拥立豪格,而由多尔衮及其同母弟多铎统率的正白、镶白两旗,则誓立多尔衮为帝。双方大有兵戎相见之势。在这种僵持不下的形势下,经过庄妃(即孝庄文皇后)从中极力斡旋,多尔衮没有贸然妄动,而是提出册立太宗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为帝,由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待福临年长之后当即归政。这一折衷方案遂被双方接受。

        多尔衮没有自立为帝,也许并不是“性成仁让”,甘守臣节。多尔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自度在与豪格的对比上,并不占有绝对优势;相反,立幼不立长,不仅使自己以辅政名义控制朝政,也争取到了大部分上层贵族的支持。多尔衮通过这种政治手腕,不仅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也避免了满族内部的分裂,彼此之间能协力一致,为最终定鼎中原奠定了基础。

        崇德八年,皇九子福临即位。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同居辅政,继而称睿亲王为摄政王。多尔衮利用自己“代天摄政”的有利地位,迅速完成了集权的过程。他以摄政王之尊掌握大权,“刑政拜除,大小国事”无不专掌。他进一步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以议政王大臣议事“纷纭不决,反误国家政务”为名,集权于己之手。并罢免诸王管理部务,以各事务由尚书掌管且听命于摄政王。命都察院督察诸王贝勒,据实奏闻,不得徇私隐匿;规定各衙门办理事务,凡应奏闻或记入档案者,皆先启知摄政王。如此一来,诸王的权力被削弱,郑亲王济尔哈朗也退居多尔衮之下,多尔衮开始独裁大政。短短数月,多尔衮便大权独揽。

        为了尊崇多尔衮的显赫地位,顺治元年一月,由礼部议定摄政王多尔衮居内及出猎行军的仪礼,诸王不得与之平起平坐。多尔衮实际上已享有皇帝的尊荣和权力,并成为清初的实际执政者和决策者,从而为他以后所实行的重大政事、军事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多尔衮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的认识,独具慧眼,超出当时其他满洲贵族。早在天聪七年,多尔衮就明确表示要夺取北京,进而统一全国。而一般的满洲王公大臣,却缺乏这一战略目标,胸无大志,专肆杀掠。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三月,李自成统率大顺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当时清廷虽未获确报,但多尔衮已敏锐地看到形势的剧变,果断地采用范文程的建议,迅速应变。范文程指出:明亡在即,“我国虽与明争天下,实与流寇角也”,并要求一反清军过去对明战争中的烧杀屠掠,而“严申纪律,秋毫无犯”以收揽人心,官仍旧职,民复其业,以此招降纳叛;并应率大军直趋北京。但在当时清廷内部,赞成此论者寥寥无几。其实范文程此策,于清朝开国定基关系巨大,而多尔衮也能凭非凡的政治洞察力,嘉纳其言,于数日之内争聚兵马,率满洲、蒙古军的三分之二,汉军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诸部,向关内进发。在途中获得北京陷落和崇祯帝自缢的确切消息后,立即兼程向山海关进发,并公开打出“复仇灭贼”、“仁义之师”的旗号,同时明确指出,此次用兵是要“定国安民,以希大业”,定鼎中原。

        正是多尔衮这种迅敏的机变,使清军在此后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中占尽先机,兵锋所至,势如破竹。五月初二日,清军占领北京,多尔衮乘辇由朝阳门进入北京,明文武遗臣出迎五里之外。多尔衮至武英殿升坐,接受众官拜贺,宣布定都燕京。入京三天后,下令为崇祯帝发丧,军民服丧三日,以帝礼葬之。六月,遣使迎接顺治帝入京,并大量迁徙辽沈满从入关,充实京畿;十月,顺治帝在太和殿再次即皇帝位,颁大清宪历,诏天下,大赦。

        多尔衮开国之制度,除兵制自有八旗为根本外,余多沿袭明制,且不以因袭前代为嫌。顺治三年初,多尔衮编译《明洪武宝训》成,世祖福临亲为之制序,颁行天下,表明愿与天下共遵明之祖训。多尔衮纳范文程、洪承畴、冯铨等人的建议,仿明制建立中央统治机构,修《赋役全书》、《大清律》、《大清会典》。

        入关后,多尔衮迅速作出了先攻击西南农民军,再谋夺江南的部署。顺治元年十一月,清军兵分三路,一路以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吴三桂、尚可喜等满、蒙、汉军,由陕西地下直捣西安;一路以豫亲王多铎率孔有德、耿仲明等军,从河南西进潼关;一路由肃亲王豪格领军入四川攻打张献忠的农民军。豫亲王多铎二月破潼关,占西安;英亲王阿济格继续追击大顺军,五月破武昌,六月李自成死;而另一支农民军即大西军也在四川被豪格统率的清军击溃。致此,清军在西线大获全胜。多尔衮随即迅速分兵,命豫亲王多铎率部南下,兵锋直指江南。多铎部四月占扬州,五月十四日占南京,弘光帝被俘。清兵继续南下,至顺治七年多尔衮死时,南方诸省的战争虽有反复,但大半个中国都已在清廷的统治之下了。

        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膝盖受创,竟不治身亡,年仅三十九岁。追尊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但其死后仅两月,即顺治八年二月中旬,有人告发多尔衮私制龙袍,偷藏御用珠宝,“谋篡大位”,以郑亲王济尔哈朗为首的王公大臣合词追论其罪,诏削爵财产籍没入宫,平毁坟墓。其子多尔博也被剥夺承袭爵位。(据当时的西人记载:“福临‘命人毁掉阿玛王华丽的陵墓,他们把尸体拉出来,用棍了打,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陵墓也化为尘土’”),其身前重用的大臣,或倒戈反噬,或被诛杀贬革。由此,权倾一时的多尔衮,死后声名狼藉,百余年无人论及。

        乾隆三十八年,即1773年,高宗皇帝才下令内务府修葺位于东直门外的睿亲王墓,准其近支祭扫。并于乾隆四十三年正月颁诏,充分肯定多尔衮在清朝开国时\\\"成一统之业,厥功显著\\\"的重大功绩和对皇帝的忠心,赞其“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一切创制规模,皆所经划。寻即奉迎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以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高宗皇帝为多尔衮平反昭雪,复还其睿亲王封号,追谥\\\"忠\\\",配享太庙,其爵位由其子多尔博(多铎第五子)的曾孙淳颖承继,世袭罔替。

        多尔衮子一:多尔博(原为豫通亲王多铎之子,后过继为睿亲王多尔衮子)

        盖棺定论

        睿亲王多尔衮一生封爵甚多。太宗文皇帝为汗时,初封贝勒,后封墨尔根戴青,太宗文皇帝称帝后,受封和硕睿亲王。顺治皇帝在位时,于顺治元年,受封叔父摄政王,顺治五年尊为皇父摄政王,“代天摄政”,“赏罚等于朝廷”。死后一度被追封为诚敬义皇帝,不久后削爵。直至乾隆朝方复睿亲王爵,世袭罔替。当时朝鲜人多称之为“九王”,西人皆名为“阿玛王”,明人记载中有时称之这“九酋”。

        当年多尔衮应吴三桂之邀,连手在一片石打败李自成,使清军进入山海关,从而定都燕京,奠定了大清一统中原江山的伟业。在许多亲王、贝勒不尊重幼帝顺治的时候,他还亲自召集会议,告诉众人说,\\\"现在看诸王贝勒大臣,只知道对我巴结诌媚,未见到有尊重、崇敬皇上的。我怎能容忍这样。昔日太宗去世新君未立,诸王贝勒大臣都有意于我,请我即皇位。我说,你们如果这样讲,我应当自杀,誓死不从,于是尊奉皇上继承大统,象这样危机犹疑之时,以我为君王,我尚且不答应,今天就不敬皇上而献媚于我,我怎么能容忍?从今以后,有尽忠皇上的,我用他、爱他,那么不尽忠、不敬事皇上的,虽向我献媚,我也不饶恕他。

        多尔衮主张满汉统一,争取了许多笼络汉官、安抚民心的措施,对于清初的安邦定国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他也独断专行:

        从对待政敌的态度看:如战功赫赫的肃亲王豪格,被他罗织罪名,置之死地,其福晋也被多尔衮收为侧室。

        从清初政局看,多尔衮率清军入关,在击溃李自成数十万农民军的同时,以安置满族“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为由,三次下令“圈地”;逼迫汉民“投充”旗下,强制实行落后的农奴制。原来的小农变成了奴隶。奴隶逃亡,即行重治窝主的“逃人法”。留容逃人做工甚至住宿的均算窝主、加之连坐,丧身亡家的不知几千万人。

        多尔衮又以“剃发易服”、“不随本朝制度剃发易衣冠者杀无赦”的命令拉开征服天下的序幕。“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有蓄发者立执而剃之,不服则斩,悬其头于剃头挑子所缚高竿上示众。江阴、昆山因之被屠城,嘉定因之被三次屠城。汉族人民激烈反抗,多尔衮则一意孤行实行民族高压政策,竟下令“凡有为剃头、圈地、衣冠、投充、逃人牵连五事具疏者,一概治罪。”

        综而论之,睿亲王多尔衮谋勇兼备,凭着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拥兵入关,奠定了大清立国之基,他是大清的实际缔造者,功勋卓越,声势显赫。堪称大清立国第一人。其“代天摄政”、“赏罚等于朝廷”,可谓权倾天下,一时关内外只知朝中有睿王一人,不知有皇上,在其执政期间自由出入宫禁,甚至把皇帝的印玺也搬回府中。史料载其“性喜奢靡,府居甚过帝居,酷爱放鹰围猎,所费不赀”。最终因其擅权过甚,且对顺治帝态度倨傲,“狂悖无礼”,引起顺治帝不满。导致了其一代枭雄,身后获咎,削爵、毁墓、鞭尸,沉冤三朝,直至乾隆朝方才沉冤得雪,高宗皇帝复还其睿亲王封号,追谥\\\"忠\\\",配享太庙,入祀盛京贤王祠。其爵位世袭罔替。

        对于睿忠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而言,高宗纯皇帝对其“成一统之业,厥功显著”、“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一切创制规模,皆所经划。寻即奉迎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以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的评价应是最公允的定论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