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清朝人物史之王每

时间:2024-07-05访问:6来源:历史铺

王每
       王每(1670—1742),字石承,又字韫辉,号石和,清代盂县芝角人。王每一生在情操、教育等方面

有许多独特见解,在古文研究及古文创作上成就突出。
       王每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籍太原,明初从并迁盂,至他历经十二世。二百余年中,王氏宗族中取得科

名及功业者不可胜计,他一家父子两代共14人,其中1名进士,8名举人,5人做过知县,2人进入翰林院授

职,可谓“青衿之士益众,取科名宦游者相望”。
       王每从小酷爱读书,而他读书的志趣和方法,不同于一般人。他童年时读到朱子遗书,就慨然而说:

学习不单是为填词作文,更重要的学习做人。所以他读书“巩涉浮夸”,要求自己“一言一行”必合乎道

德标准,每到夜晚都要静坐自思白天所做之事,有无违背礼义的要求。他还主张读书要有选择。他说:“

古人之书”是智慧的结晶,有许多古人就是从书中受到启迪而成为“圣人”,但后人却“昏于书”。所谓

的“古人之书”,也即他认为的圣贤之书,如源泉,探之而深,推之而广;而“后人之书”即“邪妄庸之

书”,“理不足发天人之奥,情不足状事物之精”,如果久读,使人“神气”沉沦,成为“昏昏者”,所

以他提出对书籍要“能别其真伪”,读书时要善于“审择”。由于他坚持这样的读书观,除四书五经外,

遍涉诸子及后来的唐宋八大家文章。
  
         康熙四十四年(1705),王每乡试中举,第二年便考取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被推荐

在三朝国史馆纂修官。他为人温厚和平,“对之如坐春风”。在京为官十几年,“耻奔竞”,而是“键户

读书”,专心修志。后以奉侍年迈多病的父母为由乞休,获准,许原品级归里。
       雍正二年(1724),王每被聘为晋阳书院山长。当时的晋阳书院正处于颓废衰败之时,他执教后,主

张“引掖自学,先德行而后文艺”的宗旨,倡导和实施因材施教,注重实践,勤奋修业的教学方法,经常

谆谆训迪学子“以立身行已屡学者读书根本”。王每掌教十余年,从学者多至千百人,自雍正四年(1726

)至乾隆三年(1736)的十余年间,登甲乙科者百余人。后来他因病辞去山长一职,诸生树《教泽碑》于

:“三立阁”,并镌其教人条规,以诏后学。乾隆三年(1738),沈提学以王“品端学邃,训迪有方”奏

明乾隆皇帝。
       王每以“能独尚古文以见称于当时,流传于后世。其为文自出性灵,长于论辨,古文自成一家,所著

有《韫辉诗篇》、《石和文集》和《书文稿》。
       王每的古文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强烈的时代特色。雍正年间山西巡按使黄佑称王文“读之清新俊逸

,独出心裁,是能不受前人牢笼而自成一家言者”,文章“久脍炙于海内”。他的古文“其议论上下千古

,论事心持其要,论人必当其衡”,昌言正论,罔所滞匿,谈是非成败之理,若江河而下“。这些评价都

是非常中肯的。
       乾隆七年(1742)王每病逝于芝角村,享年72岁,全省“士子皆有梁木之痛”。乾隆十八年(1753)

奉祀晋阳“三立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