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物之千秋一相李鸿章
时间:2024-07-05访问:5来源:历史铺
千秋一相李鸿章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清史》对他的评价是“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
李鸿章生于清末乱世,以一身担当天下大任。在他执政期间,中国身处内忧外患之中。列强凭借坚船利炮,逼迫中国签署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在这些条约上画押的往往是李中堂。李鸿章死后10年,清王朝被推翻,民国建立,李鸿章作为阻挠共和的反面典型逐渐被树立起来。几十年来,我们谈到李鸿章,总要加上卖国贼几个字。然而,历史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1840年后的中国,遇到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原来的中华帝国,是世界的中心。凡是外国,必定比中国落后。但清末的中国,恰好颠倒了个。凡是来的洋鬼子,必定比中国先进。中国不战则已,战则必败。李鸿章面对此危局,选择的是自强之路。史书上说:“独究讨外国政学、法制、兵备、财用、工商、艺业。闻欧美出一新器,必百方营购以备不虞。尝设广方言馆、机器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磁州、开平煤铁矿、漠河金矿;广建铁路、电线及织布局、医学堂;购铁甲兵舰;筑大沽、旅顺、威海船砲台垒;遴武弁送德国学水陆军械技艺;筹通商日本,派员往驻;创设公司船赴英贸易。凡所营造,皆前此所未有也。”
甲午一战,精锐全失。当时和后世舆论都把责任推到李鸿章身上。批评者可能忘了。在战前,李鸿章是坚决反对与日本开战的。原因是“办海防时,政府岁给四百万。其后不能照拨,而户部又奏立限制,不令购船械”鸿章深知“将士多不可恃,器械缺乏不应用”但是光绪一腔血气,坚持开战,结果......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中国几有亡国之危。又是李鸿章出面收拾烂摊子,利用列强矛盾,定下了“赔款而不割地”的《辛丑条约》
在乱世,高喊口号者得到的赞誉往往要比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大,然而,国家不可缺的恰恰是踏实做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