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16访问:4来源:历史铺
古巴的两次独立战争加入,大大充实了义军的力量。10月18日,义军攻克奥连将省首府巴亚莫,成立了以塞斯佩德斯为首的共和政府。塞斯佩德斯的起义震撼了古巴全岛,各地居民纷纷响应。
10月13日,土生白人马尔莫等人率百余众起义,攻克希瓜尼等城镇;同日,另一土生白人维森特·加西亚等人率300人起义,攻占图纳斯城,全歼守军。不久后,费格雷等人又在奥尔金地区发动起义,一直进攻到省会圣地亚哥附近。11月,卡马圭省居民在阿兰戈和阿戈拉蒙特领导下起义,建立革命委员会,不久后又向邻近的拉斯维亚斯省推进。短短的两个月中,各路起义军人数猛增到2.6万人。
革命的烽火燃遍了古巴岛的东部地区。1868年底,殖民都督命奥连特省和卡马圭省的西军将领率军镇压起义。西军武器优良,训练有素,再加上镇压手段极端残酷,使起义军连连受挫。萨拉迪约一战,义军被击败,损失惨重,巴亚莫也继而失守。起义军被迫分散到东部各省展开游击战争。为加强各路革命力量的团结,建立统一领导,制定统一作战计划和革命纲领,1869年4月,塞斯佩德斯在卡马圭省的圭马罗召开制宪会议。会议通过了古巴第一部共和国宪法,并选举塞斯佩德斯为总统。由于塞斯佩德斯等人的反对,这部宪法没有宣布废除奴隶制。
新政府领导起义军民与西班牙殖民军展开了殊死的战斗,双方都打得十分残酷,毫不留情。最初3年,西班牙军由于国内动乱,受到各种因素的掣肘,没有能力打败起义军,战斗双方处于相持状态。1873年,西班牙国内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统治者能够集中注意力来镇压古巴的起义,形势开始变得对起义者不利。年底,塞斯佩德斯被俘牺牲。1874年初,革命政府为了摆脱被动的局面,决定派将领戈麦斯和马塞奥率军向西突进,以摧毁西班牙殖民军的西部基地。西征军一路捷报频传,歼敌数千余人。但正当西征军乘胜向拉斯维亚斯省挺进时,起义军内部的保守派反对再继续前进,拉斯维亚斯省的义军也拒绝服从马塞奥的指挥,这次西征为此停止。
1877年初,新任总督坎波斯率2.5万增援部队到达古巴,陆续进入拉斯维亚斯省和奥连特省。坎波斯采用军事进攻和分化瓦解同时并进的策略,逐渐取得成果。9月,起义军战败,马塞奥身负重伤;11月,接替塞斯佩德斯任古巴共和国总统的帕尔马也落入敌手。西班牙殖民军尽管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其财源却日显枯竭,也很难支持一场旷久的战争,坎波斯乘势提出和谈的建议。在起义军遭受严重失败的困难形势下,共和国政府和国会中一些种植园主和资产阶级代表发生了动摇,1878年2月8日,这批人在圣阿古斯丁·德尔·布拉科召开会议,宣布解散国民议会,成立“中央委员会”,并派出代表与坎波斯进行和谈。
两日后,双方代表在卡马圭省西南部的桑洪举行谈判,最后达成协议,签订了《桑洪条约》。条约共8条,主要规定:古巴方面立即放下武器,停止武装斗争;西班牙方面则同意大敖,在古巴实行行政改革,给予参加起义的黑奴和亚洲移民以自由,等等。但马塞奥等革命派坚决反对《桑洪条约》,后来流亡国外,积极从事准备东山再起的活动。由于西班牙殖民主义势力的强大和古巴独立运动领导阶层的动摇和妥协,这次独立战争没有能够成功,最后以《桑洪条约》的签订而告终。但这次战争也使西班牙殖民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耗资7亿比索(约2亿美元),伤亡14万人;同时也培育和锻炼了一批像戈麦斯、马塞奥那样优秀的领导人物,从而为第二次独立战争创造了条件。
《桑洪条约》签订后,西班牙政府被迫在古巴进行了一些改革:同意古巴选派代表进入西班牙议会,在古巴公布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西班牙1876年宪法》,名义上允许古巴人享有与西班牙公民相同的权利,在8年内逐步废除奴隶制,等等。但这些改革都带有很大的限制和局限,广大古巴人民的处境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相反,由于西班牙殖民者把十年战争的费用都转嫁到古巴人民的头上,再加上东部各省因连年战争,种植园大批倒闭,制糖厂大量关门,从而引起大批工人失业,农民破产,名义上被解放的黑奴也因永远还不清债务而沦为隶农,古巴人民的生活更进一步贫穷化。这样,一场更大规模的反西独立运动在暂时休战17年后终于又爆发了。
领导第二次独立战争的不再是种植园主和畜牧场主,而是小资产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何塞·马蒂(1853-1895)、戈麦斯、马塞奥、加西亚等。马蒂是古巴卓越的诗人和政论家,曾参加过十年战争并被西班牙当局逮捕过。他吸取十年战争失败的教训,深感需要有一个坚强、统一的政党来领导古巴的独立革命。1892年,他在纽约组织成立了“古巴革命党”,其宗旨是“赢得古巴的完全独立,并促进和帮助波多黎各的独立”。大会选举马蒂为党代表,负责协调和指导工作,并主持创办党的机关报《祖国》。古巴革命党成立后,马蒂在美国的古巴侨民中筹集资金,购买武器,积极筹备起义,并代表革命党任命戈麦斯为古巴解放军总司令。
1895年1月28日,马蒂在纽约签署了总起义的命令,命令很快传到古巴,当时革命党代表正在哈瓦那开会,代表群情激昂,决定立即举行起义。2月24日,十年战争中的老战士蒙卡达在东部的圣地亚哥,佩雷斯在关塔那摩,马索在考托,华金和埃斯特拉达在巴亚莫等地相继发动起义,从而拉开了古巴第二次独立战争的序幕。古巴全岛即刻沸腾起来,工人、农民、混血种人和黑人纷纷拿起武器或砍刀,加入了革命队伍。
马蒂接到国内起义的来电后,为了直接领导起义,亲赴多米尼加与正在那儿流亡的戈麦斯会面,商讨起义后的诸种大事。3月25日,两人共同签署《蒙特格利斯蒂宣言》,申明这次战争是十年战争的继续,号召全体古巴人团结起来,推古巴的两次独立战争翻西班牙殖民统治。4月11日,马蒂与戈麦斯乘船在古巴南部登陆,与3月已回国的马塞奥等人会合。5月5日,马蒂等革命领导人在圣路易斯附近的梅霍拉纳糖厂举行会议,商讨建立新政府和向西突进的战略部署。会议决定马蒂为外交和行政的最高领导人,戈麦斯为解放军总司令,马塞奥为奥连特省起义军司令,马索为战时共和国总统。起义震撼了西班牙政府,它连忙下令坎波斯率军前往东部镇压。
5月19日,起义军与西班牙殖民军在多斯利奥斯遭遇,马蒂身先士卒带队向敌人冲锋,不幸中弹身亡。起义军继承马蒂遗志,继续顽强作战,沉重打击西班牙殖民军。3个月中,起义军行程2360公里,进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大小战役27次,攻克城镇22座,打败敌军11万人,缴获大量武器和军事物资,从而创造了军事史上一个以少胜多、以劣胜优的军事奇迹。“突进战役”胜利结束后,革命烈火蔓延到了全岛的6个省,首府哈瓦那附近都遭到了起义军的袭击。
西班牙政府不得不立即将坎波斯撤职,改派有“屠夫”之称的魏勒尔任古巴都督。魏勒尔到任后实行“集中营制度”,强迫农村和散居在外的居民8天之内全部都集中到有民军守卫的地方,否则以起义者论处。然而集中营粮食奇缺,疾病流行,造成人员大量死亡。在魏勒尔推行集中营制度的2年多内,古巴人口减少近40万,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但古巴人民没有屈服在魏勒尔的屠刀下,仍继续战斗,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加西亚军解放了除圣地亚哥等几个城市外的整个东部地区;戈麦斯粉碎了5万精锐敌军的围剿。西班牙政府一再向古巴增派援军,仍无法摆脱失败的命运。
到1898年初,起义军已发展到5.3万人,解放了三分之二的国土,控制了全国的交通要道。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垮台已到了指日可待的地步。正当古巴人民就要获取最后胜利的前夕,长期觊觎古巴的美国却插手进来捞取“成熟的果子”了。1898年初,美国政府以保护在古美国侨民为由,命4艘军舰驶入哈瓦那港口。2月15日,在哈瓦那停泊的军舰“缅因号”突然爆炸沉没。4月28古巴的两次独立战争日,美国以此为借口,向西班牙宣战,美西战争爆发。5月底,美国海军包围西班牙加勒比舰队集结的圣地亚哥港;10日后,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加西亚起义军的支援下,在圣地亚哥港东部的关塔那摩登陆,建立了美军在古巴的第一个军事基地。
6月22日,在美国海军和古巴起义军的支援下,美军主力-陆军第5军1.6万人在谢夫特指挥下在圣地亚哥附近海岸强行登陆,并向内地挺进,但在圣胡安高地严重受挫,暂停进攻。7月3日,美国舰队在圣地亚哥港海域全歼企图出逃的西班牙舰队。10日,美军在加西亚起义军的配合下向圣地亚哥发起攻击,古巴军队英勇奋战,冲锋在前,对圣地亚哥战役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16日,圣地亚哥西班牙守军弹尽粮绝,宣布投降;次日,美军占领圣地亚哥城,宣布美古与与西班牙之间的战争结束。12月10日,美西两国在巴黎签订结束整个美西战争的和约,其中涉及古巴的内容有: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一切权利,西军撤离后由美军实行军事占领与管制。
1899年1月1日,美军正式接管古巴,古巴被分为7个军管区,由美军军事总督进行统治。为牢固地控制古巴,美军当局宣布解散古巴起义军,组织乡村自卫队担任治安工作,同时又拉拢古巴地主拉丁美洲独立战争与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参加政府。美国这种无视古巴主权的态度,激起了古巴人民的强烈不满,他们又在酝酿一场反美斗争。美国总统墨金莱为缓和古巴人民的反美情绪,急忙派特使前往古巴会见古巴起义军领导人,以许诺撤军和给古巴独立来换取解散古巴起义军。在这种情况下,起义军总司令戈麦斯最终同意解散解放军。不久后,原古巴战时共和国也宣告结束。
1901年2月,在美军的参与下,古巴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宪法,但没有按照美国的要求写进有关古美关系的条文。3月,墨金莱总统签署已获参众两院通过的《普拉特修正案》,共8条,主要内容有:古巴不得将领土让与第三国为军事基地,美国有对古巴内政实行干涉的权力,古巴应向美国提供建立储煤站和海军基地的土地,古巴不得举借超过其正常收入的外债,等等。美国政府要求古巴议会把《普拉特修正案》列入古巴宪法,自然遭到后者的拒绝。后来,美国几经交涉,并以不从古巴撤军相威胁,才迫使古巴议会以微弱多数通过把《普拉特修正案》作为“附件”列入了古巴宪法。
1901年12月,在美国的操纵下,古巴举行选举,亲美派人物帕尔马当选为古巴共和国第一任总统。1902年5月,美军把权力移交给帕尔马政府,并从古巴撤离,古巴至此才获得完全的独立。
历时十余年波澜壮阔的拉丁美洲独立革命,其波及地区之大、参与阶层之广和参加人数之多,并不亚于欧洲的一些资产阶级革命。一些独立革命的领导人或集团在战争中也提出了“自由”、“民主”、“立宪”等资产阶级的口号,并废除了一些封建特权和义务;但是,其首要和最根本的目标还是为了摆脱西、葡的殖民统治,争取独立,却较少顾及资产阶级革命的其他一些任务。而且还由于这些领导人大多是来自庄园主、种植园主和畜牧业主之类的土地贵族,而不是新兴资产阶级,因此他们主要是反对西、葡的殖民统治及其政治制度,但并不反对殖民地时期所形成的带有封建性质的大土地制度,甚至还竭力维护它。
正因为如此,拉美独立战争虽然胜利地实现了独立的大目标,却基本上没有改变原有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也没有为独立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出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西属美洲各国取得独立后,领导独立战争的土生白人土地贵族集团取代了原西班牙殖民者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地位,掌握了政权。他们凭借政权的力量,一方面接收从西、葡殖民者那儿没收来的土地,另一方面则通过种种手段,掠夺、收购和兼并土地,特别是印第安人的土地。因此,带有封建性质的大土地制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更加扩大了。
独立后的几十年中,土生白人地主所兼并或掠夺的土地,甚至超过了西、葡统治时期的300余年。而且,土生白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程度也丝毫没有减轻,剥削方式没有多大的改变。农民,特别是印第安农民的生活在独立后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更加恶化,许多人沦为大庄园主的债务奴隶(债农),生活十分悲惨,结果社会矛盾更为激化,人民经常起来反抗。而统治阶级(主要是大地主阶级)中的各种利益集团,或是为了维护自己已取得的政治或经济利益,或是为了从别人手中争夺政权和利益,或是为了镇压劳动人民的反抗,便组成或支持各种武装集团,直至直接充当武装集团的头目,互相混战,争权夺利。
这样,便产生了原商属美洲独立后几十年中一个独特的政治现象:内乱和考通罗主义。西班牙殖民政权垮台和殖民势力撤走后,原有的政治强控人物和机构消失了,纵向维系的强控网络也被毁灭了,许多新独立国家一时出现了“群龙无首”和政治失控的局面,而且在短时间之内,还出现不了一个强有力的、能够驾驭其他政治集团并可控制全国局势的政治集团或人物,而更多的是各集团间势力的相对势均力敌。
这样,势必造成了上层阶级(主要是土地贵族)各利益集团为了争夺新的政治强控权(政权)和利益而进行的激烈斗争,其主要表现为以大地主、大庄园主和大商人为主的中央集权派和以地方实力派为主的联邦派之间的激烈争夺。在原西属美洲各国独立后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中,政治斗争的主要两大势力,不管其叫“保守派”或“自由派”也好,叫“红党”或“白党”也好,或者叫“统一派”或“联邦派”也好,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围绕建立“中央集权制”或“联邦制”而进行的。而且由于西属美洲社会原来就缺乏资产阶级政治民主传统和调节手段,更缺乏政治上成熟的政党和领袖,因此这些争夺和斗争几乎都诉诸于暴力,结果便造成几乎所有原西属美洲国家在独立后都经历了数十年的内战或内乱。
如果从世界的角度看,当时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和北美逐步建立和巩固的时代,原西属美洲国家独立后尽管国情不尽相同,但资产阶级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还是深人到了许多人的心目之中。西属美洲人民在赶走西班牙殖民统治者的同时,也赶走并拒绝再实行西班牙那样的封建主义政治制度,并且都企图以美国和欧洲先进国家为榜样在本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代议民主制。因此,不论一个国家如何混乱,各考迪罗之间争夺得如何激烈,考迪罗们镇压人民的手段多么残酷无情,但都是打着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政治旗号进行的,至少在名义上都要标榜“自由”、“民主”、“共和”、“宪法”、“法律”这一套东西。
可以说,原西属美洲各国人民在取得独立后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试验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继续,都属于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但由于这块土地上原有的封建主义残余比较严重,独立革命又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再加上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因此资本主义制度在原西属美洲的建立就变得十分艰难和复杂,花费的时间较长,代价也相当大。
关于拉丁美洲的考迪罗和考迪罗主义,历来都有各种各样的定义、理解和解释。大多数人都把考迪罗与军事独裁者等同起来。然而,这种理解并不十分确切和全面。应该说,考迪罗和考迪罗主义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在特定的地区(拉美)的一种特有现象,并有其特指的对象,不能把他们的内涵和外延任意扩大和延伸。
考迪罗统治的主要特点,一是具有极大的私利性和贪婪性。一个考迪罗夺取政权后,往往都要大肆掠夺土地和财富,并利用各种残暴和卑鄙的手法最大限度地为自己攫取私利。二是其统治手段都非常专制、残酷、血腥和恐怖。三是其政权一般都很不稳定,多则几个月、几年,少则只有几天、甚至几小时。有学者统计,从独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拉美各共和国共发生成功的“革命”115次,不成功的暴乱则无可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