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16访问:7来源:历史铺
长期以来,说到三国时期的问题,大家总是津津乐道。但由于历史所留下的资料甚少,所以一直以来存在着很多疑点,供后人猜测。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就是三大战役的问题。首先说就是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根据我们所学,所知道的,长久以来都认为是一场曹操集团以少胜多战败了袁绍集团的战役,并且总是认为官渡之战是北方最大的一场战役。是决定袁曹命运的一战。当然,在袁曹大战中,后面还有一场仓亭之战,但是关于仓亭之战的介绍就更少了,仓亭之战后,完全是一边倒了,袁绍也死了,袁氏兄弟就是屡战屡败了,终至灭亡。
首先就是双方参战的人马,据《三国志》中记载,“时公(曹操)兵不满万”。在这点上,即连裴松之都看不过去了。他在注中分析道:“臣松之以为魏武初起兵,已有众五千,自后百战百胜,败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黄巾,受降卒三十余万,余所吞并,不可悉纪;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夫结营相守,异于摧锋决战。本纪云:“绍众十余万,屯营东西数十里。”魏太祖虽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数千之兵,而得逾时相抗者哉?以理而言,窃谓不然。绍为屯数十里,公能分营与相当,此兵不得甚少,一也。绍若有十倍之众,理应当悉力围守,使出入断绝,而公使徐晃等击其运车,公又自出击淳于琼等,扬旌往还,曾无抵阂,明绍力不能制,是不得甚少,二也。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而绍之大众皆拱手就戮,何缘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三也。将记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其实录也。按钟繇传云:“公与绍相持,繇为司隶,送马二千余匹以给军。”本纪及世语并云公时有骑六百余匹,繇马为安在哉?”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曹操受青州兵就已经有三十万了。大家看看,光是刘辟、何仪等各众数万人,就应该有十几万的兵力,其众皆降,曹操收其兵力就不应少于一半吧。这就三十多万了。再加上张绣、刘勋等的投降,肯定就过了四十万了。还有徐州兵呢,那肯定就应该在四十多万了。所以说,在官渡之战时,曹操的总兵力应该不少于四十多万。
那么袁绍呢,说是有十余万众,我觉得也不大对头。要知道,平灭了袁氏,曹操进冀州后,有一句话记载在崔琰传中“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大家不要忘记,这是战火后的冀州,那么原来呢,肯定要远远超过这个数字。袁绍下辖四州呢,那么其总兵力要是才十余万,他还敢进攻曹操的四十多万吗?那不是找死吗?我看是不确的。那么《三国志•袁绍传》中记载:“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这里有一句“简精卒十万”,那么就说明,这十万大军可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其余那些呢?可能作为压粮运草、伏路把关等作用吧。
而且我们知道,官渡一战是袁曹两家的生死战,如果按照上面分析的大家都只派出几万人,那么不过就是玩玩而已,这一战根本无关紧要。所以说,双方交战的兵力肯定不止这些,一定是远远大于上面的数字。那么曹操也绝对不可能只用两三万人就去对付袁绍的十万精兵。那剩下四十万人马给谁啊?给汉献帝吗?讲不通啊。而且这是生死战,这是决定北方归属问题的。何况,我们看《三国志•程昱传》中所说:“袁绍在黎阳,将南渡。时昱有七百兵守鄄城,太祖闻之,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昱不肯,曰:“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原公无疑!”太祖从之。绍闻昱兵少,果不往。”我们看,曹操于时尚有兵力救援程昱,且袁绍也有实力分兵,可见二人的兵马都应该不少。
我们已经得出结论,曹操的总兵力应不少于四十多万,就算要分兵把守各处,我们减掉一半的兵力,也应该有二十余万。袁绍连营数十里,那么其兵力也不应少吧。何况,此战后,袁曹两家只有仓亭一战,剩下就全是一边倒了。起因就全是官渡之战。那么我分析交战双方的兵力应该都在二十万人众以上。像《三国演义》中写的七十万对七万,未免太夸张了。冷兵器时代人多一分,可就有一分的力量,这和现在是不同的。更何况,裴松之也分析了,曹操无论是派遣徐晃等出击袁绍的粮车,还是曹操自己带兵偷袭乌巢,都是没有任何抵抗的,那么曹操的兵怎么会那么少呢?因为毕竟袁绍这边没有更详细的介绍,所以我们无由判断袁绍的兵力总数。也或许,袁绍的兵力反而要比曹操少呢,也未可知。但以《三国志》中记载十余万人对万人,我觉得肯定是不靠谱的。关键也讲不通啊,收的那些兵都哪里去了?
再就是根据钟繇所说,他曾将两千余匹战马送到前线,但是曹操传本纪和《世说新语》中都说曹兵当时只有六百余匹战马,那么钟繇的马匹送到哪里去了呢?
再就是裴松之也分析到,如果袁绍真的有十倍兵马之众,就应该将曹兵团团围住,使得曹兵与世隔绝才对呢。但是您可以看看,曹兵一会儿派徐晃出击袁军的运粮车,一会儿曹操又亲自带兵攻击淳于琼等,进出根本没有阻拦,这说明袁军与曹兵只是相持,根本无法对曹兵进行围困。
在双方大战之中,双方真正的战役转折点就是乌巢烧粮。在乌巢烧粮这里,有一个小问题,就是曹操率领五千人去烧粮,那么守粮库的兵在《曹操传》中写的是五万人,《袁绍传》中写得是万余人,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数字。我觉得《袁绍传》写得更为真实一些。因为后面还有袁绍的救兵呢,如果真是五万人,再加上救兵,曹操要对付的就是最少也得是六七万人了,他又如何“皆斩之”呢?其后发生了张郃、高览一起去围魏救赵攻击曹操的大营,那么没能成功,再加上听到乌巢失利的消息,所以二人就索性归降曹操了。
这里呢有两个疑问,第一裴松之提出:臣松之案武纪及袁绍传并云袁绍使张郃、高览攻太祖营,郃等闻淳于琼破,遂来降,绍众於是大溃。是则缘郃等降而后绍军坏也。至如此传,为绍军先溃,惧郭图之谮,然后归太祖,为参错不同矣。
第二个疑问是张郃传的内容,说是郭图与张郃间争论应该主要救援哪里的问题,随后郭图知道张郃败了,又向袁绍进谗言,终于将张郃等逼降了曹操的事情。但上述三个传里为什么不一样?再有一个疑问就是,如果袁绍的兵真的多于曹操数倍,那么完全可以做到两边都派遣重兵啊。同时,还可以派遣一支部队在曹操回营的半途埋伏进行截杀。为什么要派遣一支重兵解围,而再派遣一支不怎么样的部队去攻击曹营呢?更何况,就算曹军英勇,经过一夜两场激战了,恐怕也成了强弩之末了,那么一支伏兵伏击曹操的五千疲兵,很可能就要了曹操的命啊。
最后,裴松之还分析到,根据各个版本的记载,在战役结束之后,曹操命令将袁军七八万之众全部坑杀,那么这七八万人的奔散又岂能是不满万人的曹兵所能制衡的呢?大家都知道,人都是有求生欲的,如果看见自己要被活埋了,能不抵抗吗?曹兵区区人数,在战场上肯定还有不少的折损,岂有力量制衡这七八万逃生的士兵呢?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啊。
所以说,我觉得,从几方面来看,袁曹官渡之战不会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而只能是双方实力均衡的战役,要不就是曹操以多打少的战役。否则,很多地方都讲不通啊。就算是曹操相比起袁绍来说,兵力少一些,但也不至于少得太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