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国共内战-三大战役

时间:2024-07-16访问:11来源:历史铺

1948年国共内战第三年,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

中共军队总数达到280万人,正规军150万人,拥有强大的炮兵和工兵

国府军队虽然有360万人,正规军不足200万人,能够用于前线作战不足170万人

并且国府军队在战略上被中共切割成五个独立军团,各自为战

(1)东北剿总4兵团共55万人,孤立分布于长春、沈阳、锦州

(2)华北剿总4兵团共55万人,分散于归绥、张家口、北平、天津等地

(3)徐州剿总4兵团4绥靖区共60万人,分布于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津浦铁路

(4)华中剿总共75万人,分布于以汉口为中心地区

(5)西北胡宗南集团共30万人,分布于以西安为中心关中地区

1948年8月3日南京军事检讨会,重点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确保辽东热河,巩固华北

第二绥靖区王耀武统率14个师10万人据守山东重要堡垒济南城

9月16日中共华东野战军组成14万人攻城兵团,发起全线进攻

蒋介石调令徐州地区23个师共17万人伺机北援济南

济南国民党整编96军军长吴华文率所部2万人投靠中共

徐州北援国民党军行动迟缓,济南沦陷时仍未到达预定位置

王耀武苦守济南8天,所部3个整师又9个旅全部阵亡,王耀武本人被俘

菏泽、临沂、烟台等地国民党军弃城,除青岛及南部少数地区,其余全部落入中共手中

中共南至陇海线、北至平津保地区,东至东海、西至豫陕边境连成一片

切断国民党华东、华北两大战略集团陆上联系,有力配合辽沈战役进行

1948年9月12日东北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的第一次大战役-辽沈战役

东北战场成为中共首选,主要有三个原因

(1)兵力占据优势,总兵力超百万,全国五大战场唯一超过国民党军战场

(2)国民党军被分割在三个不相连地区,地区狭小,补给困难,撤守摇摆不定

(3)中共后方稳固,支援战争物质力量雄厚

9月10日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12日辽沈战役正式打响

10月1日完全切断华北国民党军陆上增援东北道路,围困锦州

10月2日蒋介石亲赴沈阳,召集紧急军事会议,作出应急部署

(1)以锦西并葫芦岛4个师和华北海运5个师组成东进兵团侯镜如指挥猛攻塔山

(2)以沈阳主力5个军11个师又3个骑兵旅组成西进兵团廖耀湘指挥截断后勤补给线

10月10日侯东进兵团和廖西进兵团东西对进援救锦州,遭到东北野战军顽强阻击

10月14日中共开始总攻锦州激战31小时,守军10万余人全部阵亡,范汉杰被俘

10月17日长春守军国民党第六军军长曾泽生率所部2.6万人投降

10月19日国民党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率其余守军投降

蒋介石严令廖耀湘与侯镜如相配合,南北夹击,夺回锦州,打通关内外联络

令沈阳第五十二军南下强占营口,取得海上退路

10月20日东北人民解放军秘密回师东北,将廖耀湘压缩在纵横不到70里的狭小地带

激战两天一夜,国民党最精锐的5个军共10万余人全部阵亡,廖耀湘被俘

11月2日沈阳、营口国民党军不敌,近15万人阵亡,不足万余人从营口海上撤退

全国军事形势发生根本变化,国民党军尖端兵力锐减,中共军队总数超300万

国民党在郑汉路以西、淮河以北地区李弥黄百韬邱清泉杜聿明黄维等共80万人

1948年11月6日华东和中原及华北军区地方武装共60万人,开始淮海战役

(1)11月6日-22日黄百韬兵团被围攻,徐州守军遭到孤立

华东野战军分三路南下,进至陇海路徐海段和徐州外围,分割包围黄百韬

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率所部2.3万人投降,有力配合战役

激战16天,黄百韬兵团10万余人全部阵亡,黄百韬本人阵亡

(2)11月23日-12月15日黄维兵团被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围攻,孤立杜聿明集团

黄百韬军团全部阵亡,徐州迅速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紧缩在徐州

南线李延年兵团遭到打击,原地滞留不敢北进

11月25日中原解放军在宿县双堆集完成对黄维兵团包围

11月27日黄维集中4个主力师试图向南突围,没有成功

蒋介石令邱、李、孙由徐州南下,刘汝明、李延年由蚌埠北上,遭到阻击未成功

蒋介石与杜聿明商议,决定避开津浦路正面防御,绕道徐州西南南下

督促刘、李再度北进,试图南北夹击解放军侧翼,解黄维兵团之围

12月1日杜聿明指挥邱、李、孙放弃徐州南下,遭到华东解放军追击

12月4日三兵团被包围在青龙集、陈官庄地区,孙元良兵团突围未果,全部阵亡

12月6日中原解放军总攻黄维兵团,黄维兵团全部阵亡,黄维被俘

(3)1949年1月6日-10日,杜聿明军团遭到围攻

杜聿明集团被围困期间,粮草断绝,大批士兵冻饿而死,陷入绝境

1月6日华东野战军主力总攻杜聿明集团残部

1月10日邱清泉、李弥兵团全部阵亡,杜聿明被俘、邱清泉阵亡,李弥逃脱

国民党军共损失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共56万人,失去长江以北华东、中原地区

1948年12月5日-1949年1月31日第四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发起平津战役

华北国民党军共60万人,由傅作义指挥,傅系17个师,蒋系31个师

蒋介石令傅作义固守原地,迟滞中共军队南下,以利于江南重整兵力

同时将部队从海路分批运回江南,以支援华东战场

傅作义为免覆灭而保存实力,开始收缩和集中兵力

1948年11月蒋介石与傅作义确定暂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方针

(1)东北野战军结束辽沈战役后秘密入关,对华北实施包围

(2)淮海战场暂时不对杜聿明残部进行最后歼灭,以麻痹华北

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二三兵团,以围而不打隔而不围方法完成战略分割和包围

12月22日驻守新保安傅作义嫡系主力第三十五军1.6万人全部阵亡

12月24日进攻张家口,第十一兵团和第一〇五军5.4万人全部阵亡

1949年1月10日平津前线总前委向天津守军发出和平解决劝告,遭到拒绝

1月14日以强大兵力总攻天津,激战29小时,天津守军13万人全部阵亡,陈长捷被俘

中共解放军云集北平周围,向傅作义集团提出和平解放北平通牒

1月21日傅作义接受协议,1月22日傅系接受改编,31日解放军进入北平

国民党军损失超50万人,基本丧失华北全境

三大战役中国民党军损失173个师共154万余人,精锐主力基本丧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