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16访问:14来源:历史铺
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战,中共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国民党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予以各个歼灭的战略决战性战役。战役历时64天,共计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及3个兵团部、1个警备司令部、13个军部、51个师(包括战役中新建和重建的军、师),连同非正规军总计52.1万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
No.1
平津战役爆发
11月初,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发起了第二个战略决战性的战役:淮海战役。西北野战军将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所部压缩于关中地区。华北军区第1兵团正在围攻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所部;第2兵团位于河北省阜平休整;第3兵团位于绥远(今内蒙古中部)东部,准备围攻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部的后方基地归绥(今呼和浩特 )。
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即第2 兵团)已进至河北省蓟县(今属天津)地区待机;东北野战军主力位于沈阳、营口、锦州地区休整,准备1个月后向山海关内开进,同华北军区部队协力歼灭傅作义集团。傅作义集团面临着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联合打击的严重局面。
在这种形势下,傅作义和蒋介石从各自的利害出发,对华北作战有不同打算。蒋介石早在东北作战接近失败时,认为东北不保,华北孤危,同时淮海大战亦有一触即发之势,曾考虑放弃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地,要傅作义率部南撤,以确保长江防线,或加强淮海战场;但又怕南撤后,产生不利的政治影响,故徘徊不定。
傅作义是长期活动于绥远地区的地方实力派,深怕南撤后,其主力为蒋介石嫡系吞并,故不愿南撤;另一条路是西逃绥远,但又怕西逃后势孤力单难以生存,难下决心。
11月初,蒋介石电召傅作义到南京商谈华北作战方针。经过磋商,认为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部队在兵力上不占优势,东北野战军需经3个月到半年的休整才能入关,因此“华北不致遭受威胁”,而控制平津,支撑华北,牵制人民解放军东北、华北两支部队,使其不能南下,对整个战局亦属有利。基于上述判断,蒋介石决定暂守北平、天津、张家口,并确保塘沽海口。
中共中央军委提出抑留并歼灭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的方针。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发展,中共中央军委判断位于平津地区的蒋系部队向南撤退的可能性增大,一旦蒋系部队南撤,傅系部队亦必将西逃。
如果蒋介石采取撤退方针,人民解放军虽可不战而得平、津等大城市,但国民党军加强了长江防线,对于尔后渡江作战不利。为此,中共准备提前调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包围天津、唐山、塘沽,在包围态势下继续休整,以防止国民党军南撤。
11月17日,中央军委明确提出抑留并歼灭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的作战方针。鉴于傅作义集团已成“惊弓之鸟”,随时有南撤或西逃的可能,18日命令东北野战军主力立即结束休整,迅速入关,在华北军区主力协同下提前发起平津战役。
中共中央军利用蒋介石、傅作义对东北野战军入关时间的错误判断,指示新华社、广播电台多发东北野战军在东北地区祝捷庆功、练兵开会及东北野战军领导人在沈阳活动的消息,迷惑、麻痹敌人;命令华北军区第3兵团首先包围张家口,切断傅作义集团西逃绥远的道路,吸引傅作义派兵西援。
然后,华北军区第2 兵团和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出击北平至张家口一线,隔断北平与张家口的联系,以便抓住傅系部队,拖住蒋系部队,为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争取时间;同时东北野战军主力在开进中夜行晓宿,隐蔽入关,迅速隔断北平、天津、塘沽、唐山间的联系,切断傅作义集团南逃的道路,以便尔后逐次加以围歼。
No.2
包围傅作义集团
完成对傅作义集团的分割包围,切断其南撤西逃的道路。1948年11月23日,东北野战军主力由锦州、营口、沈阳等地出发,隐蔽向北平、天津、唐山、塘沽地区开进。
25 日,华北军区第3兵团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李井泉率第1、第2、第6纵队由集宁地区东进。29日,平津战役开始,华北军区第3兵团首先向张家口外围国民党军发起攻击,至12月2日,对张家口形成包围态势。傅作义判断,华北军区部队对张家口的进攻是一次局部行动,决心乘东北野战军尚未入关之际,集中主力首先击破华北军区部队的进攻,然后以逸待劳,迎击东北野战军的攻势。
中共中央军委鉴于吸引傅系主力西援的目的已经达成,于12月2日命今华北军区第2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罗瑞卿率第3、第4、第8纵队由易县、紫荆关向琢鹿、下花园急进,切断怀来、宣化间的联系;命令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率第41、第48军等部组成的先遣兵团,由蓟县向怀来、南口急进,切断北平、怀来间的联系。该两兵团到达后,协同华北军区第3兵团抓住平张线上的守军与援军,使其既不能西逃,亦不能东撤。
同时,在淮海战场,人民解放军继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正在围歼黄维兵团,又在徐州西南包围了由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率领的3个兵团,并歼灭了企图突围逃跑的孙元良兵团,胜利已成定局。
毛泽东于12月11日指示平津前线领导人:目前唯一的或主要的是怕傅作义率部从海上逃跑。为了不使蒋介石、傅作义定下迅速放弃平津向南逃跑的决心,在两星期内的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如对新保安、张家口;有些则是“隔而不围”,如对北平、天津等地,以待整个部署完成后,按照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次序,从容歼灭各点之敌。
毛泽东还指示,尤其不可将南口以西诸点都打掉,以免南口以东诸点之敌狂逃。并命令留下杜聿明集团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的部署,让山东军区集中若干兵力,控制济南附近一段黄河,在胶济铁路线上预作准备,防止傅作义集团沿津浦铁路经济南向青岛逃跑。随后又指示华北军区抽调部队,控制保定、石家庄、沧州一线,准备搜捕由平津溃散南逃之敌。
东北野战军主力克服疲劳、寒冷等困难,向北平、天津、唐山、塘沽等地急进。傅作义发现人民解放军骤然逼近平、津,已陷入欲逃不能、欲守亦难的困境,于是匆忙放弃南口、涿县、卢沟桥、通县及唐山、芦台、廊坊等地,向北平、天津、塘沽收缩兵力。
至12 月15日,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指挥第41、第42、第48 军占领南口、丰台、卢沟桥,从北面和西南面包围了北平;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员萧劲光、政治委员萧华指挥第40、第43、第47军及华北军区第7纵队占领通县、采育镇、廊坊及黄村,从东北面和东南面包围了北平,17日又攻占南苑飞机场。
至20日,东北野战军第 46、第45、第 44军占领唐山、军粮城、咸水沽、杨柳青、杨村等地,切断了天津、塘沽间的联系;东北野战军第38、第39、第49军及特种兵部队正由宝坻、汉沽、山海关向平津疾进。
至此,人民解放军已将傅作义集团全部分割包围于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等地,封闭了其西逃和南逃的一切道路,使其由“惊弓之鸟”变成了“笼中之鸟”,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No.3
和平解放北平
歼灭新保安、张家口、天津守军,使北平守军陷入绝境。12月21日,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3、第4、第8纵队共9个旅发起新保安战役,当日扫清外围据点。22日晨开始攻城,经9小时激战,全歼第35军军部和2个师以及保安部队共1.6万人。
12月23日拂晓,张家口国民党军全力向北突围。华北军区第3兵团及东北野战军第41军在北岳、内蒙古军区部队配合下,冒风雪严寒,展开堵击和追击,当晚解放张家口。
在津、塘方向,中共中央军委以少数兵力监视塘沽,集中兵力先打天津。东北野战军根据天津国民党军在部署上北部兵力强、南部工事坚固、中部兵力和工事均不很强的情况,以及天津地形南北长、东西窄的特点,决定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分割后围歼的作战方针,发起天津战役。至1月14日10时,对天津发起总攻,激战至15日15时全歼守军,俘陈长捷,解放天津。
天津解放后,据守塘沽的五万余国民党军人乘船南逃。东北野战军追歼其后尾3000 人。
中共中央军委鉴于北平是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为保护文化古迹和200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决定争取通过谈判和平接管,同时命令部队准备在谈判不成时以战斗方式夺取之。
起初,傅作义认为自己尚有实力,选择了负隅顽抗。可随着全国形势变化,傅作义开始动摇。这时,国民党当局以恫吓、暗杀、封官许愿等手段极力阻挠和破坏傅作义的和谈行动;蒋介石甚至让次子携亲笔信到北平要傅作义坚守或者南撤。在此关键时刻,傅作义终于选择了和平道路,于21日与平津前线司令部达成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
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在人民欢呼声中开入北平城内进行接管。至此,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结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