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16访问:17来源:历史铺
红军在毛主席出山以后,捷报频传,四渡赤水,巧袭金沙,摆脱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彻底摆脱了被动局面。
然而形势还是困难的,最主要的是红军没有落脚点,本来毛主席准备在贵州一带开辟新的根据地,然而看来困难极大,在定下了北上抗日的策略后,一路辗转来到了大渡河。
蒋介石得知这个消息后高兴得很,认为是天助我也,因为在1863年5月,以石达开为首领的太平军走投无路就是在大渡河全军覆没的,现在又到了五月,这真是天缘巧合!
应该说蒋介石不是盲目乐观,红军和太平军的处境确实有些相像,长途行军,部队没有补充,一路跋涉,也没有得到休整,人困马乏,而蒋介石也不是傻子,他能文能武,有一定的大略,他吸取了四渡赤水的经验教训,精心设计了一个大渡河会战的计划,誓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两岸,并且准备好了号外。
特别是红军一部分部队突破大渡河防线,到达对岸后,蒋介石不但不生气,反而将计就计,主动把安顺场渡口让给红军,不去主动进攻,让人大感意外。
这是怎么回事?蒋介石不是一直以来有利必争的吗?
原来蒋介石认为,红军作战飘忽不定,使人难以判断行踪,而现在安顺场渡口被红军占领,反而是好事,它能够把红军主力牢牢的吸住,而红军因为四周都是敌军围困而不得不向安顺场集结,这样一来,红军的大队人马就被大渡河隔至两岸,而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三天之内就会赶到安顺场渡口,而川军部队更是熟人熟地,他们将会赶到对岸的安金坝堵击红军,这样以来就迫使两岸红军背水而战,蒋介石企图凭借着十倍强大优势兵力,将红军分隔围歼。
而大渡河水深流急,是非常不利于红军过河的,泅渡不可能,搭浮桥不可能,虽然有部分红军抢得一条船渡过了河,但是是杯水车薪,因为一条船就算日夜不停的渡河,最多也只能渡过一千多人,而当时红军尚有三万多人,如果全部在这里过河需要一个月才能渡完,这样一来,红军就被大渡河一分为二,这是兵家之大忌,蒋介石熟读兵书,蔫能不知道这个道理?《孙子兵法》曰:半渡而击之,这句话很有名,意思是说要趁着敌方渡河到一半的时候发动攻击,此时敌方首尾不能相顾,争相渡河,队伍混乱,而援军又被河流阻挡,所以非常容易将其歼灭在岸边。
故而蒋介石让出渡口,让红军安心渡河。
孙子兵法讲,如果想渡河不被阻击,渡河务必要快,就是要抢时间,可是红军只有三天时间,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全部渡河的,这就是蒋介石认为的稳操胜券之所在,看起来这一次是十拿九稳,再也不会出现以前那样的痛失好局的局面了。
为了迷惑敌人,毛主席放出大招:做出继续渡河的佯态,两岸同时出击,飞夺泸定桥!
但是成功的条件是苛刻的:一天要走240里,和敌人赛跑,并且如果不成功,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当时红军确实已经到了非常困难和危险的境地,当时如果在大渡河失利,就各自分散突围,党组织西进,往苏联方向靠拢,争取获得支持。但是要争取最好的结果——夺下泸定桥。
我们的这一行动,敌人中也有人判断到了,他们认为红军狡猾,不按常理出牌,万一两岸同时夹击,就会跳出包围圈,所以对泸定桥不得不防,开始蒋介石也认为有理,加强了防守泸定桥的部队。
可是后来蒋介石又被迷惑,因为红军还在继续渡河,如果不把防守泸定桥的部队调过来,三天之内很难完成对红军的包围,再说夺下泸定桥这个想法太过于离奇,安顺场离那里几百里,山高路险,道路难行,一天之内怎么可能到达?除非红军插上翅膀飞过去,红军继续渡河证明他们决心在安顺场过河了,所以蒋介石再一次判断失误,他急于求成,调走了防守泸定桥的部队,甚至连报纸都印好了,号外都准备了,只等最后一击。
可是令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红军突破了他预计的能力上限:一天走完了240里。为了胜利,红军把人的极限发挥到了极致。当时在那里有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先生,亲眼见过太平军,有人问他,是太平军厉害还是红军厉害?他说都很英勇,但是红军好像更聪明一些,老先生说的真好,红军聪明,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有一个毛泽东!虽然对手蒋介石不简单,能文能武,有韬略,但是和毛泽东比,虽然蒋介石头脑反应迅速,谁也比不上他,但是他不大能跳出现有的条条框框,突破现有的规则,而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天才,他是不按常理出牌,历史就是由这样的人来开创的,对于蒋介石来说他的运气不太好,蒋介石失去了最后一次歼灭对手的良机。
当听说红军突破了守军阵地,蒋介石非常懊恼,他哀叹道:我们这个敌人真是狡猾透顶,它真是难以捉摸,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所以红军能成功渡过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精心布置的大渡河会战计划,使得他一次又一次上当,除了红军的英勇作战,将士用命,领袖的机智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有了这样一个领袖,就会带领队伍无往不胜,成就一番事业,以后的事实证明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