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孙立人参加淞沪会战,击毁日本常胜军,全身中弹片13处昏迷3天

时间:2024-07-16访问:20来源:历史铺

孙立人是个传奇人物,他原本是学土木工程的,竟然成了名扬世界的战将,真是令人称奇!

孙立人,1900年生于安徽省庐江县,祖籍安徽省舒城县。庐江县位于长江西北、巢湖西南,是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周瑜的故乡,与另一位远征缅甸的皖籍抗日名将戴安澜的家乡无为县相距不远。两个人不同的是,戴安澜“家世业农,父兄皆力耕”;孙立人则生于书香门第,长在仕宦之家。由于家境比较优裕,使他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

孙立人中学毕业后,怀着“实业报国”的理想考入清华大学,专攻机械工程。孙立人在清华园里如鱼得水,不但精于学业,而且擅长体育,是全校有名的足球、篮球、 棒球“三球选手”, 1922年入选国家篮球队,参加第五届远东运动会,战胜了日本队和菲律宾队,首次为中国夺得冠军。

1923年,孙立人获得理工学士学位,旋即考取到美国公费留学。在美国普度大学学习一年,获得工程学学士学位和工程师执业资格。当时欧美列强称霸世界,中国积贫积弱,外受列强欺凌,内有军阀混战,内忧外患交织,人民不堪其苦。孙立人认为,当此之际,救国之急不在于振兴工业,而在于强固国防,遂毅然放弃工业救国的初衷,立志从军报国。孙立人从普度大学毕业后,随即考取著名的弗吉尼亚陆军军官学校,开始了他一生的戎马生涯。

1927年,孙立人刚刚从弗吉尼亚军校毕业,尚未回国就奉派前往英、法、德等欧洲军事强国考察。1928年,孙立人从西欧考察回国后,被任命为中央党务学校上尉军训队长。孙立人发挥自己熟悉欧美军事强国军情的优势,综合各国军事教育方式之长,制订出一套适合中国军队的训练方法,取得了突出的练兵成绩。孙立人的才干受到当局的重视,两年后调升为陆军教导总队中校营长,1931年又被选任为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侍卫总队上校副总队长。财政部长宋子文组建负责全国缉私的税警总团时,也看上了孙立人,邀请他担任税警总团特种兵团(第4团)上校团长。税警总团虽然不是正规作战部队,却是宋子文特别看重的一支颇具实力的武装。这支部队隶属于财政部,经费比正规作战部队更加充足,配备的是清一色的美式武器。其中特种兵团的装备尤为精良。

1932年1月28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19路军奋起抗击,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重创日军,挫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一举占领上海的图谋。然而当局却继续妥协退让,竟然同意日方的无理要求,在《淞沪停战协定》中规定中国不得在上海地区驻扎正规军。为了防御日军再度来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派税警总团以缉私名义进驻上海。宋子文趁机将税警总团的编制扩大为步兵8个团及各特种部队。

1937年7月7日,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月13日,日军再次进攻上海。第二天,中国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向全世界昭告抵抗日本侵略的决心。中、日两国均调集重兵,展开了开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淞沪会战。

在淞沪会战中,孙立人率税警第4团扼守上海丁家桥和蕴藻滨,频立奇功,脱颖而出。不久,晋升为2支队少将司令兼步兵第4团团长,代替指挥无方的王公亮。防守苏州河周家桥一线,在周家桥之桥头堡击毁日本“常胜军”久留米师团机械化橡皮桥,击退顽敌7次强渡,与日军血战两周,使该地成为淞沪会战中敌人伤亡最重之处。是役,孙立人被日军迫击炮击成重伤,全身中弹片13处,昏迷3天,赴香港治疗。

淞沪会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取消税警总团的编制,将其所属各团编入当时所在的各主力部队。宋子文对此很不甘心,一直在寻找机会重建这支看家部队。孙立人伤愈后,宋子文便将重建税警总团的重任托付给他。孙立人不负所托,在湖南长沙迅速组建了新的税警总团。新税警总团的编制包括3个步兵团、特务团、学兵团、干部教练所及总团各直属单位。孙立人受命担任中将总团长,副总团长齐学启少将是孙立人在清华大学和弗吉尼亚军校的校友。宋子文利用手中的财政大权,为自己的这支看家部队重新配备了清一色的美式武器。练兵有方的孙立人在齐学启的密切配合下,将新税警总团训练成最精锐的部队。

1938年底,移至贵州都匀,正式开始孙立人的第二次练兵。1939年缉私总队恢复税警总番号,编成5个团,5个独立营。

到1941年底,所部第2、3、4团和直属队改编为陆军新38师(第1、5团被戴笠吃掉,士兵解散任各处的卫兵〕,孙立人任38师少将师长,齐学启任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归66军建制,军长张轸。新38师编成后参加军政部战力校阅,名列第一,立刻从丙种师提升为加强师,编入缅甸远征军,孙立人三年练兵的心血,终于没有白费。而孙立人也开始了一生最为辉煌的军旅生涯。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共同对日作战的中、美、英三大盟国决定成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任中国战区总司令,美国的史迪威中将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太平洋战场和已经坚持对日作战长达四年半的中国战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线(亚洲——太平洋战线)上反法西斯盟国对日作战的两大主战场。中缅印战场则是这两大抗日主战场的战略结合部。中、英两国于12月23日在重庆签订《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根据这一协定,中国政府以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编成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准备入缅援英,保卫滇缅公路的畅通。

侵缅日军于1942年1月19日轻取缅南战略要地土瓦,1月31日攻占缅甸第二大港毛淡棉,2月23日推进到锡唐河,3月8日占领缅甸首都仰光。驻缅英军接连败退,仓皇要求中国远征军入缅援助。蒋介石下令由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杜聿明统一指挥第5军和第6军,于3月相继由云南开赴缅甸。第5军深入缅中和缅南,与英军协同作战。第6军在缅东和滇缅国境布防。第66军为中国远征军的战略预备队。

新编第36师是第66军入缅先头部队,于1942年3月从贵州兴义步行到云南,3月27日,运载新38师官兵开赴缅甸的汽车队,在云南省官员和昆明民众的夹道欢送下,浩浩荡荡地沿滇缅公路西行,于4月5日到达缅北战略重镇腊戍集结待命。同日,蒋介石乘专机到腊戍视察。4月6日,蒋介石召集中国远征军将领,在缅甸古都曼德勒城东60多公里的避暑胜地眉苗举行军事会议,下令新38师驻守曼德勒。

新38师在腊戍留下一个营负责警卫机场,师主力于4月7日进驻曼德勒。蒋介石回到重庆后,于4月11日派特使乘专机送来任命孙立人师长为曼德勒卫戍司令的手令。这是中国将领第一次在国外担任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由于日本飞机的轰炸和缅甸反英民族主义分子纵火,使曼德勒这个昔日商贾辐辏、人烟茂密的繁华古城,变为到处断垣残壁,人烟冷落车马稀。孙立人以曼德勒卫戍司令的名义,发布布告,宣布:“本司令奉命卫戍是间,保此土,安斯民,职责所在,兹特与全城民众共约四事:一、放火者杀无赦;二、杀人越货者杀无赦;三、充当敌人间谍侦探者杀无赦;四、造谣惑众扰乱治安者杀无赦。其余僧侣人等,生命财产均在本司令保护之列。”他命令将这一布告在全城广为张贴,以安定民心。同时分派各部队构筑防御工事,恢复交通,清扫街道,掩埋尸体。派政工人员到四郊进行宣传,救济难民,动员居民返回城内。经过一星期左右的努力,民心开始稳定,市面逐渐恢复,使曼德勒成为当时全缅混乱局势中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地方。

曼德勒西南250公里是仁安羌,有公路相通,是缅甸的大油田,年产量达百余万吨,侵缅日军早就对其垂涎三尺,力图尽快夺取这个油田。

日军于4月1日向盟军发动全线进攻后,至12日,东线第56师团攻占土墙、里克左后,直逼保拉克、南拍、雅多等要地;中路日军第18师团主力于10日参加战斗,与第55师团并力进攻远征军新22师,12日夺取斯瓦,继续北犯;西线日军第33师团则于此时攻占米昌耶、萨思瓦、东教枝各要地。

14日英军放弃空军基地马格威,英缅第1师向仁安羌撤退,英印第17师和装甲第7旅则向东敦恢北方撤退。15日,英军炸毁仁安羌油田,爆炸声震撼大地,火光烛天,浓烟蔽日。日军第33师团长樱井省三得报,火急火燎,即令第214联队第3大队长高延隆雄中佐率该部及轻装甲车队、山炮、速射炮各1中队乘汽车向宾河大桥及北岸急驰,于15日夜击破英13旅一部,占领宾河大桥及北岸要点,切断了英军的退路。

只有英1师第13旅及部分坦克、炮兵抢先通过了宾河大桥并占领了桥头堡阵地,但该桥头堡随后被日军击破,英军弃桥而走。樱井省三另派作间乔宜大佐率领第214联队主力及山炮第3大队、工兵第4中队、轻装甲车第2中队强渡波因河,自纳貌、新甸间扑向仁安羌,堵击英军,于16日正午赶到仁安羌东北三岔路口,将英1师截住。激战多时,英军反覆冲突仍无法突围,遂就地构筑工事防御,以固待援;日军即以一部围困英军,而用全力去扑救大火,英1师和战车营便陷入重围之中。日军第215联队并装甲车大队主力、独立速射饱第11中队、山炮第4中队、独立21旅团炮兵队、高射饱第51大队,在独立工兵第26联队协助下,由米昌耶乘船急驰仁安羌,于16日占领仁安羌及附近村落,随即投入灭火战斗,并以一部由西南方面压迫英1师。

4月16日下午,孙立人接到了要新38师立即援救在仁安羌被围、粮断水绝、危在旦夕的英1师的命令。17日凌晨,孙立人下达作战命令,令113团副团长率第3营和师部工兵,搜索、战炮连及侦察队乘汽车先行出发,在肯耶附近占领阵地,掩护主力开进;令刘放吾率主力跟进。另令陈鸣人率112团驰赴纳貌,接应英17师,并积极侧击仁安羌,牵制日军,使113团作战容易。命令下达后,孙立人又将计划通知了英军第1军团长史林姆将军,并请斯林姆派坦克炮兵支援113团作战。

当日14时,113团前卫(第3营)在肯耶(距通向仁安羌的宾河大桥约4公里)南方与日军遭遇,张琦营长设伏诱敌,首战告捷。这时,史林姆将军和韦尔斯上校来到肯耶东侧小山上孙立人的指挥所,请孙师长立即命令刘团进攻仁安羌,救英军于倒悬之中。孙立人很平静地对斯林姆说:“本人和全师官兵想救英军脱险的心情都很急迫。但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我们只能以奇取胜。”

孙立人请斯林姆设法鼓励英军务必坚守待援,万万不可投降。

经侦察和准备,18日拂晓,113团发动进攻,一举肃清宾河北岸的日军,夺回宾河大桥。但因南岸日军炮兵、机枪火力异常猛烈,113团渡河困难,多次进攻受挫。孙立人令刘放吾停止进攻,整顿态势,进一步加强搜索,准备次日拂晓突击。正午,斯林姆又驱车前来,请孙立人立即挥师前进。其时,他的无线电话里也响起英1师师长斯考特的紧急呼救声。

孙立人接过话简对斯考待说:“贵师即已忍耐了两天,无论如何还要再坚持这最后一日,中国军队一定负责在明天下午6点钟以前,将贵师完全解救出围。”无线电话中又传来焦急而怀疑的语气 :“有无把握?”孙立人斩钉截铁地回答他说:“中国军队,连我在内,纵使战到最后一个人,也一定要把贵军解救出险!”这句话使史林姆将军大为感动,和孙将军郑重的紧握着手,认为这是一种“君子协定”。

在孙立人亲自指挥下,刘放吾率113团和英军坦克10辆及若干门山炮经过周密的计划和准备,于19日拂晓时由宾河大桥和老渡口,秘密渡河,接近日军阵地时刘放吾一声令下,猛然枪炮齐鸣,各突击队冲入敌阵,在山炮,轻重迫击炮及轻重机关枪的掩护,113团反覆肉搏冲杀,第3营营长张琦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还拼出“弟兄们,杀呀!”的呼声!弟兄们眼看着自己的长官壮烈地倒了下去,遂前仆后继地拚死冲杀上去,一直冲上了油田。山凹里,油田边,都积起了一堆堆的尸丘,这一场火网中夹杂着白刃肉搏的大战,从佛晓持续到下午3点,日军的第33师团完全被击溃了,他们丢下了1200多具死尸,退出阵地,113团俘敌船3艘、汽车30多辆,救出英1师和战车营官兵7000多人,又从日军集中营里救出被俘的英美传教士、记者及官兵500余人。此役113团800多人的战斗兵员也伤亡了一半,

战死3营长张琦以下204人,伤318人。这不仅是一个冒险的攻击战,而且也是一个可怕的空城计,参与战斗的113团官兵后来回想起来,还是毛骨耸然!

英1师被113团救出之后,极为感激,在饱受饥渴之苦后,他们却不去接受113团给他们送来的食物和饮水,而是狂欢般拥抱中国官兵,个个激动得热泪盈眶,放声欢呼,情景至为感人。

刘放吾团长和全体将士则因张琦营长壮烈牺牲而悲痛万分。当新38师后来转进到印度英法尔时,又和英军第1师碰在一起,彼此言语不通,相互以目光表达情感,有些英军官兵见了新38师官兵,眼眶中竟都含有感激的泪水,这种表情不只是在羡慕新38师的战功,也不只是在感激中国军队当日解救他们出险的好处,而是他们被中国军队舍己救人的精神所感动了,对于这种亲挚的友情协助,他们当会终身感激不忘的。

仁安羌大捷后,斯林姆对孙立人由衷地敬佩并充满了无限感激之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他的名著《反败为胜》一书中,斯林姆盛赞孙立人将军:“机警、有干劲,优秀的战术家,冷静,有进取心,维吉尼亚军校应以有孙将军为荣,在任何国家都是最好的指挥官”。

仁安羌之战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及盟军在亚洲战场唯一的胜仗,蒋中正颁发四等云麾勋章表彰孙立人的战绩。美国罗斯福总统亦授予他“丰功”勋章,英王乔治六世则授予他不列颠帝国司令勋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