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火烧圆明园是哪一次战争?为什么要烧圆明园,而不是紫禁城?

时间:2024-07-16访问:6来源:历史铺

中国人有句俗话“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死”,大清王朝虽然已经摇摇欲坠,日薄西山,但是只要皇帝在位一天,就得把面子给撑起来,这就叫做死要面子活受罪,但凡是见到中国皇帝,首先就是要行跪拜之礼,所以“磕头外交”是清政府保留颜面的最后一道防线,所有洋人必须以磕头跪拜之礼进见,以彰显我大清帝国之威严。

第二次鸦片战争下硝烟弥漫的天津

1858年5月20日,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大沽口炮台,清廷被迫派大学士桂良等赴天津议和,签订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

这大清也真是将这所谓的颜面一撑到底,都丧权辱国了,这还哪来的面子,可怜又可恨的大清政府呀。

清朝统治者还坚持公使进北京见皇帝要行跪拜之礼,妄图借此给“天朝上国”争回一些体面,保留大清王朝的最后的尊严,洋人领教了中国统治者顽固不化。

1859年,英法联军借口更换条约进军北京,清政府无奈与联军在通州进行谈判。清政府的钦差大臣全权谈判代表载恒却对他们说到:“条约都可以答应你们,但是你们要遵从我们大清王朝的规矩——必须行跪拜礼仪!”英法谈判团当然不会同意此项无礼的要求,载恒便扣押了英法谈判团巴夏礼一行39人。

巴夏礼和清政府代表

这个是不计成本代价的行为,清政府明明知道洋人兵临城下,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对手,但是当时他们顾不了那么多了,一股“士可杀不可辱”的精神油然而生。

又是跪拜,实在可怜呀。

对于英国人来说,见到了他们的 最尊敬女王也只是单膝跪地,只有在上帝面前才双膝跪

地,跪拜对于西方人来说那是非常神圣的。

想当初,英国使者马嘎尔尼在乾隆皇帝时,不远千里,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中国,拜见了乾隆皇帝,表达与中国友好通商的美好意愿,就是没有行跪拜之礼仪,乾隆皇帝认为他们不讲礼仪,是蛮夷之辈,遭到了皇帝的拒绝,一头雾水,只能打道回府。

使英法侵略者感到,要驯服这个顽固的政府,必须要以他们认为的最严重的报复手段。

是时候好好教训中国人一番了。

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

1860年9月,英法联军一路直逼北京通州,咸丰皇帝躲在圆明园内下达截获英使等人的命令,并宣布与英国断绝海上贸易进行决战。他还下令要全国军民踊跃杀夷,并颁布奖赏规格。咸丰皇帝的这种做法自然会引起英法联军的愤怒。

1860年9月22日,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咸丰皇帝见势不妙,连夜逃亡热河,并命令恭亲王奕訢为钦差大臣,在圆明园内设立公所,主持和局,收拾这个烂摊子。

10月6日,英法联军自德胜门、安定门入京,清军听到消息后不战自溃,纷纷退往圆明园,英法联军跟踪至圆明园,奕訢闻讯也赶紧逃跑了。

侵略者找不到奕訢,肯定是不肯善罢甘休的。再加上英法联军在北京城郊的圆明园找到了自己的谈判团的衣物和随行之物,被扣押的39人成员,仅仅只剩下了18人,其它剩下的21人没有一个是尸体完整的,很多都已被大卸八块了,那个情景是相当的凄惨和恐怖的,英法联军的司令额尔金当时就气急败坏,早已经积累下来的怒火立马大爆发,立马下令将圆明园烧毁。

被掠夺一空烧毁后的圆明园

当然在防火之前肯定是要洗劫一番的,因为他们也不傻呀,这可是皇家的园林,各种奇珍异宝,应有尽有,能够带走的,一个都不能留。

这伙人团队作案,许多士兵见到如此之珍宝,眼睛放光,看到遍地珍宝,甚至黄金他们都不想拿,这样一来,他们都大发横财。他们倒是发财了,可是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那就是灾难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毁于一旦,英法联军该烧的烧,该抢的就抢,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犯下了滔天的罪行。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其后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不断兴修、扩建。清朝几代帝王花费150多年,调用全国最好的能工巧匠,才建成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

圆明园复原图

发挥中国的工匠们的聪明才智,把祖国锦绣河山的众多景观和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聚集到一处,典型的是中西合璧的精华之作,它是世界园林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

自雍正皇帝起,清朝最高统治者都非常喜欢圆明园。他们每年大部分的时间都住在圆明园里,咸丰皇帝,于1855年移居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理事办公。

这样一来,倒是沉重的打击中国人民,狠狠地扇了清政府一计耳光,清政府那可怜的一点儿尊严无处安身。

颜面不是靠某一种仪式来支撑的,靠的应该是强大的实力,一个国家的颜面,那就应该是强大的综合国力来支撑,落后就要知道耻辱,不断奋发图强、奋起直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