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16访问:11来源:历史铺
在663年8月27日(农历663年7月19日),白江口之战爆发。
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水战。
1 背景
朝鲜半岛在唐朝初年存有高句丽、百济与新罗三个“国家”。其中,高句丽名声最大,军力最强,对中央王朝一直是时降时叛,来回摇摆。正是他们三个国家的恩怨将唐朝和日本拖入了战斗,最后爆发了白江口之战。
655年新罗国向唐朝求救,因为高句丽百济和靺鞨一起攻占了新罗的三十多座城。唐朝想从中调和,但是却没有效果。唐朝在660年派左卫大将军苏定方等人率兵去讨伐他们。
2 过程
唐军并未直接救援新罗而是集中力量进攻高句丽的帮凶百济。唐军在熊津口大破百济军,又攻克了真都城,斩首万余人。百济王扶余义慈和太子扶余隆等人最终投降。
唐将刘仁愿和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唐将刘仁轨率水军从熊津江出发。唐军水陆并进直趋白江口,准备合军直捣百济周留城。
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军对峙图
刘仁轨的水军首先到了白江口,这时倭国水军的战船也行驶到了白江口,与唐朝水军对峙。
倭国有战船一千余艘,人数四万多人。唐朝有战船一百七十余艘左右,人数一万多人。倭国的战船和水军数量都占绝对的优势!但是战争从来都不是纸面上就能看出胜负的游戏。最主要的还是要看将领怎样指挥战斗!
战争开始后刘仁轨指挥船队变换阵型,分为左右两队将倭军围住。让倭船相互碰撞无法回旋,唐军则机动的攻击倭船。刘仁轨模仿当年火烧赤壁的作战方式来对付倭军。倭奴的船挤在一起被唐军连发的火箭给点燃了。大火借助海风就烧得就更旺了!倭船上的士兵死伤惨重,上千倭军被杀死或溺死,尽皆沉于白江口水底。
白江口之战
3 结果
刘仁愿回长安后,并没有贪恋战功,反而说明高宗此次战役的主要表彰者是刘仁轨。高宗“深叹赏之,因超加(刘)仁轨六阶,正授带方州刺史,并赐京城宅一区。
刘仁轨丝毫不敢懈怠,他安抚百济余众,屯田厉兵,积粮抚士,准备下一步进行灭高丽的战争。同时,他连上表奏,极言百济之地不可轻弃,“伏惟陛下既得百济,欲取高丽,须外内同心,上下齐备,举无遗策,始可成功……”高宗深纳其言。
百济亡国,下一个肯定轮到高丽,668年(高宗总章元年),唐朝大将李勣为帅,在泉男生带路指引下,一举踏平高丽,终于完成了隋炀帝、唐太宗未竟之业,收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七千户。唐朝置安东都护府,留大将薛仁贵等二万多唐兵于平壤,高丽终成唐朝之地。由于高丽王高藏一直是个傀儡,唐廷赦而不诛,还把他封为司平太常伯,只把负隅顽抗的泉男流放黔州蛮荒之地。
中日第一次战争
在此次战役中虽然倭军军船在数量上占绝对劣势,但隋唐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与制箭技术非常高超,船壁高大而坚固,船身设计精良,大量。倭强弩使用,倭国的兵船与之相较简陋寒酸,日式和弓并不适用。当时倭国还未从中国偷师学艺,技术方面落后得很,兵将甲胄质量又不好。在唐军箭雨之下倭兵倭将往往被射得透心凉。最终导致了倭军烟焰涨天海水皆赤的惨境!
此次战役是中日两国作为国家实体进行的第一次交战,也是东北亚地区已知较早的一次具有国际性的战役,其以唐朝、新罗联军的胜利的最终结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