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16访问:11来源:历史铺
“功德林”又叫“功德林一号”,它指的是北京的一所战犯管理处。
清末的时候,这里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寺庙,后来由于管理需要被改建成了监狱。
1927年4月28日,著名的李大钊先生正是在此处被军阀判处了绞刑。
这件事之后,人们也对这个地方有了初步的印象。
后来,随着解放战争逐渐进入了末期,越来越多的蒋军高级将领被我军俘获。
为了方便对这些人的改造管理,我军便在济南、承德、北京等地建造了六所战犯管理所。
功德林就是这个时期改造的,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这里关押了众多高级别的战犯,其中不乏来自黄埔军校的高级将领,比如杜聿明、黄维、沈醉等等。
这些人虽说个人经历相似,但在改造的过程当中,思想的转变却大相径庭,行为习惯也各不相同,也就产生了许多不好调和的矛盾。
在功德林里改造,每个人都想凭着自己的本事出风。
比如邱行湘有一把子力气,他便争着抢着干重活;而杜聿明会一些针线活,他便时不时地帮助大家缝补衣服;再比如陈长捷,他的本事就是研究《资本论》······在这里的人都知道,凭借自己的本事多做事,才能加分,以后被特赦的时候也会早一点。
而原属于“军统系”的董益三是这些人中势力最小的,个人也没什么本事。
于是他日思夜想,绞尽脑汁地给自己逼出来了一个“特长”—打小报告。
他不仅不以为耻反倒引以为傲,他还在众人面前说:
打小报告是我进步的方式,你们都有本事我没有。在这里又没什么靠山,只能靠这加点分了。
一天,董益三告发了庞镜塘留胡子的秘密,这直接惹怒了曾经吃过亏的黄维。
在一次排队打饭的时候,黄维见董益三路过直接发难。
呸,一条狗也配吃饭?
黄维对着董益三破口大骂。
董益三一听当即火了,在这里大家都是罪犯,可没有什么等级之分,凭什么要忍?直接“啪啪”两巴掌落在黄维脸上。
“食堂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交战双方的代表分别是来自土木系的黄维和来自军统系的董益三。
众所周知,国民党内部有许多派别。除去各地的军阀势力不说,仅仅是在黄埔一系内部就分出了多个山头,而这样的“老传统”也随之带进了功德林。
在国民党中,土木系的首领是蒋介石的嫡系将领陈诚,其起家的部队正是十八军十一师,正好对应“土木”俩字。
由于陈诚的特殊地位,土木系的名头也随之水涨船高,行事更是愈加猖狂,这自然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
而军统系则由戴笠带领,是蒋介石的特殊部队,经常干一些吃力不讨好的活。在国民党中的地位自然无法跟土木系相提并论,因此两个派系已经明争暗斗了多年。
这次黄维和董益三动手,来自各自派系的人自然不会袖手旁观。
他们纷纷丢下碗筷,不顾一切地冲了上去,发泄着多年的愤恨。
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战斗,原本倚在柱子上的军统局少将徐长远正准备抬脚,在他旁边的沈醉一把拉住他,劝他说:“算了。”
沈醉原本是国军保密局的云南站站长,再加上周养浩,他们三人在军统被人称作“三剑客”,一个个都是狠角色。
可是在此时,沈醉心知这里并不是自己家的地盘,老蒋的时代也过去了,现在参与这些斗争毫无意义。
即便是打赢了,也免不了写检讨挨批评,倘若是打输了那更是里子面子都丢光了。
而除了沈醉之外,国民党的其他派系将领也都冷眼旁观。
正在双方战斗愈演愈烈的时候,食堂门口“嘭”的一声摔碗声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只见杜聿明正紧锁门头,一脸愤怒地盯着众人,一时间众人沉默了,像犯了错的小学生一般。
过了好大一会,杜聿明撂下“献丑”俩字,便转身离开了。
食堂再次恢复秩序,这些将军重新排队吃饭。
杜聿明在国军中的威望很高,是少有的大兵团作战奇才,越是大的战役越能发挥他的本领。在解放战争中,他时常会指挥几十万人的大会战,是出了名的大将之才。
在国军中,他并没有明确地加入派系之争,也因此结交了许多大人物,深得蒋介石的信任。
正是杜聿明的摔碗,结束了这场食堂“大战”。
很多人以为功德林里面只关押了国军战犯,其实不然,这里面还有一小部分日军战俘。
这些日军战俘中,有三个领头人,分别是原北平宪兵司令上村、原陆军司令部高级参谋和一名从事情报工作的特务。
虽说他们都属于战俘人员,但从本质上来说却完全不一样。
国军战俘中有许多人曾经都是抗日名将,而日军战俘手上沾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
一天,原国军中将军长刘镇湘和郑庭笈正在煤堆旁干活。
原北平宪兵司令上村和两个穿着白衬衫的男人在煤堆边的空地上打起了网球。
刘镇湘一看这三人便皱起眉头,问道:
老郑啊,这些人说的话我怎么听不懂,怎么这么像日本人?
恰巧这时候郑庭笈闹肚子,丢下一句不知道,便急匆匆跑向厕所。
刘镇湘也没有多想,埋头继续干活。
没过多大会,一只网球滚到刘镇湘脚下,他顺手便捡了起来。
原北平宪兵司令上村走到他面前,叽里呱啦的说了一句感谢的话。
刘镇湘虽然听不懂对方说的啥,但他坚信这就是日本人,直接就把网球扔进煤堆里不见踪影。
日本兵见此也生气了,大喊一句:
你滴良心大大的坏啦!
说着提起球拍朝着刘镇湘打了下来。
只见刘镇湘一个撤步,反手拧住了他的手腕,然后发力一推,就把他推倒在地。
上村不服气直接喊队友来帮忙。
虽说刘镇湘有一些功夫底子在,但双拳难敌四手,面对三人围攻,他一时招架不住,挨了许多拳头。
就在这时,郑庭笈从厕所出来了,远远就看见刘镇湘被人围殴。
他裤腰带也没拴紧,边跑找人边喊:
日本鬼子打人啦!就在那边,大家上啊!
正在旁边干活的杨伯涛、邱行湘等人一听这话抄起扁担就跑了过来。
一时间整个小煤山煤灰四起,众人打得难解难分。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战斗,三个日本战俘逐渐败下阵来。
此时正在隔壁院子打扫卫生的杜聿明也得知了消息,喊住一个人问道:
战况如何?大家吃亏了没有?
长官放心,我军人数优势明显,日军败局已定!
随后杜聿明又嘱托道:“让兄弟们注意些,手下要有轻重,千万别······”
来人听出了杜聿明的意思,小跑着赶到了“战场”,交代了杜聿明的话。
不大一会,管教干部匆匆赶到了现场,这才把日本兵从众人的手中解救出去。
只见此时他们已然鼻青脸肿,操着蹩脚的中国话告状:“人多欺负人少,不讲道理······”
这一场战斗过后,取得大胜的人受到了管教的严厉批评,但他们个个都兴奋不已,就连杜聿明都忍不住调侃:“是不是还想要嘉奖?”
为了成功改造战犯,让他们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组织上克服了一切困难,为他们提供了比较好的生活条件。
一天,正是杀猪吃肉改善伙食的日子,此时的国军将领大都很珍惜这样的机会。
只是这一次,这只猪为了逃脱被宰的命运,发动了一次大反击。
捉猪场面
就在笼子打开的一瞬间,只见膘肥体壮的猪猛地一发力挣脱了人们束缚,从后厨一路冲到正在做操的将领中间,众人顿时乱作一团。
要说大家都是见过大场面的人,收拾一只猪易如反掌,可是这只猪却用行动表示别小看我。
只见它面对众人丝毫不退缩,仗着偌大的头和肥硕的身躯左跑右撞,把正在锻炼的队伍完全冲散了。
好在原中军政长官兼川湘边区公署主任宋希濂及时稳住了局面,充当了此次“围剿猪将军”行动的总指挥。
他让杨伯涛拿着木棍站在猪的前面吸引注意力,让站在一旁的邱行湘对着它大声呵斥,而此时拿刀的沈醉埋伏一侧随时准备给予致命一击。
在宋希濂的指挥下,一人从后方用被子捂住了猪的眼睛,随后众人一拥而上将其压在地上。
面对人数上的极大劣势,猪将军只得乖乖投降,被沈醉一刀捅进脖颈,顿时鲜血喷涌而出······
这一仗可以说是国军参与规格最高,支援最快,战术最明确的一场战役,在饭后的总结上他们称此次行动为“围剿刘峙”。
在淮海战场上,蒋介石让无能的刘峙担任了徐州剿共的总指挥,这让众多将领感慨:徐州是南京的门户,就算不派出一员虎将,也不能派一只猪来啊!
刘峙
国军将领对这件事耿耿于怀,看到这只猪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他,于是便有了“围剿刘峙”这场战役。
1959年年末,一份特赦令来到了北京功德林,包括杜聿明、宋希濂、邱行湘等10位国军战俘被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