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贺胜桥战役 :北伐战争中最惨烈一役,彻底埋葬直系军阀吴佩孚主力

时间:2024-07-16访问:8来源:历史铺

公元1926年夏,正在南口与冯玉祥国民军激战的直系军阀统帅吴佩孚,得到了一个对他来说相当不利的消息。就在这年夏天,两广革命军发动北伐作战,以叶挺独立团前驱,进入湖南,配合唐生智的北伐军第八军大败属于吴佩孚阵营的湘军叶开鑫等部,并于七月份攻占湖南省会长沙。两支北伐部队汇合后,继续北进,经过激战渡过汨罗江,进入鄂南,直扑吴佩孚的老巢——华中重镇、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面对大兵压境,留守的吴佩孚嫡系抵挡不住,拼命向吴佩孚求援。无奈,面对眼前已处于劣势的冯玉祥,吴佩孚只得勉强抽出机动作战部队,返鄂布阵,以阻挡北伐军的兵锋。

(冯玉祥)

吴佩孚在统军南下过程中,试图邀"五省联军统帅"孙传芳夹击北伐军,给革命军制造更多麻烦。巧的是,孙传芳手下谋士蒋百里也积极献策,极力怂恿孙传芳不要袖手旁观,而是抄北伐军后路。

可是,孙传芳对此建议并不感冒,其中原因倒也不难理解,那就是孙想坐山观虎斗,等北伐军和吴佩孚打个两败俱伤,自己再"下山摘桃子"。因此,任凭吴佩孚怎样派人催促,孙传芳就是不动一兵一卒,甚至还杀了吴佩孚派来的代表,而曾被吴佩孚寄予厚望的奉系军阀张作霖,更以长江中游鞭长莫及,自己还需要与国民军作战为由,搪塞了吴佩孚的出兵邀请。到了现在,吴佩孚只能依靠一己之力,来独自对抗北伐军的主力部队。

(吴佩孚)

负责攻打两湖的北伐军主力,无论在人数上,还是装备方面,同敌人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但是,由于地方军阀内部矛盾重重,部队贪污腐败横行,暮气极重,官兵不团结,因此被打得丢盔弃甲。军阀部队不但丢了湖南,还丢掉了汀泗桥阵地。在北伐军攻打汀泗桥阵地时,叶挺独立团发动正面冲锋,吸引住敌人的注意力,而黄琪翔则以一团人马翻山越岭,抄小路绕到敌人后方大打出手,一举击溃了汀泗桥的直系守军。

北伐军势如破竹,进展神速。当吴佩孚率领嫡系主力赶到战场时候,负责留守两湖的吴军溃兵已经退到了贺胜桥阵地。吴得知此消息大为惊恐,深知有武长铁路经过的贺胜桥为武汉外围能够挡住对方进攻的最后防御阵地,其得失关乎到武汉大本营的安危。所以,吴佩孚不顾部下退兵的劝阻,决定把自己带来的主力部队集结到贺胜桥一带,与紧随其败兵而至的北伐军决一死战。

(支持北伐的军民)

吴佩孚的主力部队,包括了刘玉春的第八师和陈嘉谟的第二十五师等部队,装备精良,刘玉春更因勇武非凡而有"赵子龙"之称,吴佩孚把指挥部设在装甲列车上,调度一切。吴军的增援部队开入战区后,整合败兵,重新在贺胜桥的高地与两翼布置了三道纵深防线,以山炮和轻重机枪组成的密集火网封锁北伐军前进道路,似如铜墙铁壁。

不过,北伐军也不是吃素的,自从出两湖以来,北伐军过关斩将,频频报捷,士气旺盛,而且又得到了一部分兵员和重武器的补充,因此面对吴佩孚的主力并不担惧,毅然应战,双方很快在八月三十日这天围绕贺胜桥展开了争夺。

北伐军方面由李宗仁指挥,出动第四军和第七军两支战力较强的部队分三路由桥梁和湖滩沼泽地发动强攻,又以何健的部队渡江抄吴佩孚军的后路,试图扰乱对方阵线,一时间战况激烈。

吴佩孚深知此战关乎到自己的存亡,因此提前在各主要阵地布置了配备战刀和驳壳枪的督战队,处决逃亡者。在吴的威逼下,北伐军前锋虽然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于贺胜桥两侧,以穿插突击消灭了一部分吴佩孚军主力,但对方仍然死战不退,甚至仗着己方人多势众发动反冲锋,吴佩孚为了击垮李宗仁指挥的进攻部队,调动铁甲列车配合步兵突击,同时以山炮前移轰击北伐军的前沿突击阵地。气焰极盛。

(李宗仁,右一)

在敌人的火力覆盖下,不少冲锋的官兵血洒桥头,李宗仁眼看己方伤亡不小,推进缓慢,为了安定军心,与张发奎、夏威等亲赴前线指挥作战,安定军心。当吴佩孚军有反攻得手的趋势之时,李宗仁随即又以预备队投入阻击,不少突入北伐军阵地内部的直系军阀部队,还没有缓过神来,就被守军与援兵联合分割包围予以歼灭,战事的僵持与伤亡的直线上升让吴佩孚有些吃不消了,而恰在此时,武汉三镇后方又传来了北伐军有从其他方向渡江的情报,这一真假参半的消息在吴军防御阵地很快传开,一些非吴佩孚嫡系的地方部队不顾督战队的监视,撤离前线向后溃退,并与阻止其后撤的吴佩孚亲信自相残杀,吴的督战队拦阻不住,只得后退,连吴佩孚在列车上的警卫人员都出现被溃兵射杀的情况,此时的直系军阀一方可以说是阵脚大乱。

在这个紧要关头,北伐军的正面突击部队则在得到加强后,突然从吴军左翼杀出,直插吴佩孚的指挥中心,直系军阀的防线被撕开了一个缺口,且逐渐扩大。面对对手凌厉的进攻,吴佩孚精心布置的贺胜桥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贺胜桥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庆贺北伐战争胜利的英雄之桥。

在这场血战中,吴佩孚手下嫡系王牌主力刘玉春部死伤最大,等到退入武汉时候整理败兵,连同伤员只有不到两千人,刘玉春手下三个团长全部阵亡,连排长也几乎全部损失,刘玉春精疲力竭,肝胆尽碎,扑到吴佩孚面前痛哭流涕,昔日的"赵子龙"精神处于崩溃边缘,足可看出贺胜桥之战对吴佩孚实力打击之重,贺胜桥之役可以说是埋葬了自第二次直奉战争以来、吴佩孚惨淡经营才有的军事实力。

经历此战的挫折,吴佩孚深恨自己低估了两广革命军的作战潜力,也逐渐认清了孙传芳与张作霖等人的真实面目,他心灰意冷,从此一蹶不振,连武汉防务的布置都是三心二意。主帅尚且如此,其他吴手下的军政要员更是离心离德,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在后来的武汉攻防战中,部分直系将领瞒过吴佩孚和刘玉春,打开城门放进了围城已久的北伐军,彻底终结了吴佩孚的政治生命。而占领两湖的北伐军经过短暂休整,才要继续顺江而下,荡平盘踞于长江下游的孙传芳和他的"五省联军"。

(北伐军牺牲将士的纪念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