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16访问:16来源:历史铺
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红四军团最高领导张国焘野心膨胀,他自恃红四方面军人数、战斗力高于中央红军,想要“另立中央”,我党经历了一次严重的分裂危机。
事后,红军草地分兵。毛主席率领军委纵队、红一、红三军团北上,张国焘则裹挟着红四方面军、红五、红九军团南下。
突破天险腊子口的战斗,便发生在北上红军这一路。
从放弃中央苏区开始,红军血战湘西、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又爬过了茫茫雪山。红军用兵如神,一再突破中央军和地方军阀的围追堵截,但自身损失同样惨重。
红一方面军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草地时仅剩2万人左右。再加上草地分兵,此时毛主席率领的北路红军,说是有两个方面军,其实人数已不足万人(8000人左右)。
蒋介石命令部队封锁腊子口,堵住红军北上的道路,誓要把红军消灭在茫茫草地中。
突破天险腊子口,成为了事关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为此,毛主席果断做出指示:三天之内,必须攻下此地!
本期,就带大家来了解比飞夺泸定桥更惊险的一战——腊子口战役!
红一方面军北上,在俄界召开了重要会议。会议决定将红一、红三军团,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委。
接下来便是商讨何去何从的问题,摆在红军面前的有4条路:
第一,向北运动到甘肃东南部、陕西北部发展,争取靠近苏联,得到国际支持。
第二,沿着白龙江向东南方向运动,在甘肃南部的文武成康地区发展。这本是红军的原计划,但鉴于目前实力不足,难以战胜胡宗南主力,这个计划被否决了。
第三,向西北方向进军,进入青海。但那里环境恶劣,人烟稀少,红军到后难以立足,更不要说发展根据地了。
第四,便是从哪来回哪去,调头南下再次进入茫茫草地,当然这是最不可能的方案。
最终,大家一致同意执行第一种方案。那么问题来了,红军要北上,就必须突破易守难攻的腊子口。
腊子口位于甘肃省南部,素有“天险”之称。腊子口的“口子”仅30米宽,两边则是七八十米的悬崖峭壁,中间是一条腊子沟,沟上有一座1米多宽的小木桥,是通过此地的唯一通道。
蒋介石判断,我军肯定是去跟陕北红军会合(当时中央红军还不知道陕北有红军的消息),于是下达命令:
地方军阀鲁大昌率领国军新编第14师,堵住腊子口通道,阻止我军北上。胡宗南部集结后向西搜索进攻,与我军主力决战。藏区地方土司杨积庆,坚壁清野,沿着各个河谷关口据守,困死我军,待红军与国军主力交战后,偷袭我军后方。
鲁大昌和胡宗南按照蒋介石的计划,进行了周密部署。鲁大昌派2个营扼守腊子口,然后将主力摆在岷县一带,随时增援,胡宗南也率部在武都一带集结。
但到了杨积庆这边,他对国军的要求没有照办。杨积庆的手下有2万藏兵,他十分开明,非但没有攻击我军,还主动为我军提供援助。
杨积庆先假意接受命令,让藏兵沿途布防,暗地里却积极与我军接触。杨积庆命令部下说:红军来了不要堵截,你们帮忙把被破坏的栈道、桥梁修好,让红军快速通过,不得向红军战士放冷枪。
同时,杨积庆派人赶到崔谷仓,开仓放粮,他给红军战士每人发一斗粮,共计支援红军30万斤小麦。我军拿出仅剩的银元“买”这些粮食,实在不够的,就给杨土司打下欠条。在杨积庆的帮助下,我军不但没有遭到堵截,反而快速通过了俄界——腊子口这一段路程,还缓解了缺衣少粮的问题。
9月14日,我军先锋红四团抵达腊子口,追兵在缓缓聚拢,形势不容乐观,毛主席给红四团下达了“三天之内夺下腊子口”的命令。
敌人在腊子口设立了两道防线,分别是小木桥东面的碉堡群,以及小木桥后方山坡上的碉堡群,敌人的重火力居高临下控制着隘口,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红四团在团长王开湘和政委杨成武的带领下,发动了几次试探性进攻,均未取得成效。我军兵力在狭窄地域难以展开,无法冲破敌人的封锁。
当晚,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以及参谋长左权接到了总部指示,立刻前往前线支援。经过商定,红军采取了正面进攻,侧翼袭扰的战略,红四团4个连渡过腊子河,与敌人展开激战,2个连计划绕道悬崖边,袭击敌方碉堡,但没有奏效。
同时,彭德怀正指挥后卫部队,截击从侧面攻击红四团的敌人,战斗陷入了焦灼。
红军战士个个英勇无畏,可腊子口实在是太“险”了,几次浴血奋战下来,依然没有实质性进展。对面碉堡里的敌军洋洋得意,他们冲红军呼喊:有本事你们飞过来啊。
9月16日凌晨,红四团聚在一起召开了军事民主会,商讨进攻办法。红军战士发现了敌人的弱点,那便是碉堡没有顶盖,而且悬崖上没有守军。于是,一个大胆的计划被提了出来:我军可以派部队攀登到悬崖上,然后从高空向敌人的碉堡投掷手榴弹,压制敌人,配合正面部队进攻。
想法虽好,但大家看了看七八十米高、与地面呈90度角的悬崖,顿时犯起了难:这是人能爬上去的地方吗?
腊子口纪念馆中的还原雕塑
关键时刻,一名小战士对杨成武说道:“首长,这有啥难的,我可以去!”
顺着话音,大家把目光聚焦到了一个苗族小战士身上。这名小战士名叫“云贵川”,十六七岁,是我军路过贵州时加入到队伍的。
云贵川虽说自己能爬上去,可大家都不怎么相信:“云贵川,想清楚了啊,军中无戏言。”
云贵川没有急于辩解,而是将自己的本领展示给了红四团战士。他自幼生活在山区,常常在悬崖边上采药,练就了一副好身手。当看到云贵川的能耐后,杨成武上前紧握他的手,激动地说道,“太感谢你了,我军的成败就看你的表现了!”
于是,云贵川拿着一个长长的竹竿,竹竿上绑着铁钩,他用铁钩勾住悬崖上凸出的树木,然后顺着竹竿往上爬。爬到树上时,再使用竹竿勾住更高的树木,就这样一次一次地向上爬。云贵川爬到崖顶后,往下面放下了绳子,让战士们一个个爬上来。
见攀登计划有了可实施性,团长王开湘亲率2个连,跟随云贵川从悬崖迂回。
另一边,政委杨成武率2个营的主力从正面进攻,大家将总攻时间定在了凌晨三点钟。
行动开始,2营6连首先在正面发动进攻,吸引敌人的注意力。负责迂回的2个连,顺着云贵川放下的绳索,向悬崖顶端攀登。但因我军的正面进攻没有起色,便暂时停了下来,同敌人打起了嘴仗。
此刻,战士们心中十分焦急,只盼着迂回部队能尽早抵达战场。
凌晨2点,迂回部队毫无消息。凌晨3点,约定的时间到了,迂回部队的信号弹依然没有响起。毛主席不断询问:迂回部队到了吗?在什么位置?需不需要增援?
凌晨4点,大家仍没等到迂回部队的消息。红四团坐不住了,无论如何,天亮前都必须攻下腊子口。于是,红四团组织起两个突击队,向桥头碉堡之敌发起了强攻。
关键时刻,两颗白色信号弹腾空而起,迂回部队到位了!红四团也发射3枚红色信号弹作为回应。敌人惊恐地发现:他们被包围了,不是四面包围,而是上下包围。
红军迂回部队居高临下,不停向碉堡守敌扔手榴弹,敌人的碉堡没有顶盖,全部暴露在我军的攻击范围内。无数子弹和手榴弹从头顶倾泻下,敌人遭到了“空袭”,顿时被炸得皮开肉绽,无法组织防御。我军突击队乘势猛攻,成功突进到了敌人阵地前。
除此之外,红军迂回部队还派人抄了敌军后路。敌人军心动摇,士气崩溃。我军一鼓作气,长驱直入,很快拿下了敌人碉堡群,占领了天险腊子口。
紧接着,我军马不停蹄,迅速朝敌人纵深发展。敌军溃逃,我军还顺势占领了敌人一座弹药库,敌军残部退到了三角河谷地带。
按理说,敌人只要守住河谷,待大部队赶到还是有机会翻盘的。但国军充分发扬了“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优良传统”,岷县鲁大昌部和前来支援的国军12师,选择了保存实力、按兵不动。
这让腊子口的守军很生气:还打什么打?撤吧!
敌人一撤,我军顺势突破了整个河谷地带。我军踏过腊子口后,继续朝甘肃南部进攻,先后占领了大草滩和哈达铺,缴获了数十万斤粮食,形势好转起来。
毛主席指示:不能只有粮食,还要有精神食粮。
他命一位叫梁兴初的侦察连长,去哈达铺购买报纸。梁兴初不但买来了许多报纸,还顺手俘虏回一名国军军官。
毛主席从国军的报纸上得知,在陕北居然有红军队伍(徐海东、刘志丹部)。中央红军决定,即刻前往陕北与当地红军会合。
至此,万里长征仅剩最后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