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老照片中的记忆:1974年,火红年代中的河南辉县

时间:2024-07-17访问:5来源:历史铺

一九六八年,在河南省辉县展开了一场群众性的治山治水运动。

辉县的灌溉面积已经达到每人一亩水浇地,这是八里大队在太行山坡修建的两千多亩旱涝保收田

辉县地处太行山麓,经过实地调查,辉县有许多山洪、地下水和山泉可以利用。县里决定采取“蓄、挖、截、引、提并举”的方针,千方百计引取水源。

辉县北部山区新建的水利网中的蓄水池

一九六九年,辉县建成第一座容积一千四百万立方米的陈家院水库,蓄住了香木河的丰富水量,又修了二百公里长的石砌渠道,把遍布在北部山区的水池、旱井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水利网,使十万亩山岗薄地摆脱了干旱的威胁。

陈家院水库

接着,又在东部丘陵地区建成一座“东大方”电灌站。风景名胜区的百泉之水,原来只供人们游览观赏,现在经过五级提升,泉水被引上了山岗,灌溉四个公社三万多亩耕地。其中一万五千亩耕地,粮食亩产量连续三年平均获得五百多公斤。

辉县各级领导干部到工地和群众一起劳动、学习

在兴建重点工程的时候,修建小水库、蓄水池、打机井、挖山泉等小型多样的水利建设,也因地制宜地开展起来。

县水利专业队的工人劈山凿岭,为修建水库、渠道提供材料

地处深山沟里的南寨公社营寺沟大队,,四百四十亩耕地分布在三岭、十沟、五十凹,大小五千多块。一九六八年以前,粮食平均亩产只有一百多公斤。但经过两年的艰苦劳动,社员们合并了小块地,加固了地岸,增厚了土层,使之变成了大寨式的水平梯田,并在乱石沟里造出了许多新地,全大队的粮食产量提高了一倍。

现在的辉县不仅有四通八达的公路,还修建了横贯全线的全长五十公路的小铁路,保证了全县工业用煤和其他物资

营寺沟大队的榜样作用推动了全县改土造田的热潮。一九七二年,县里先后组织三千多名干部、工人、学生和社员, 在二十五公里长的郊东沟里造出了土层达一米以上的大寨式农田六百五十亩。

马头口大队在荒山乱石坡间修建的梯田

“洪洲城”过去是被洪水冲积的一片乱石滩。一九七三年,县、社干部带领社员二千多人,在这里苦战了三个月,造田两万亩,栽树三十万棵,还打了六眼机井。当年种的玉米、红薯、花生都获得了好收成。

群众和干部共同战斗在“洪州城”的乱石滩上

七年多来,辉县人民不间断地治山治水,已修成的水库计有三十一座、蓄水池八百三十多个、水渠一千二百五十多公里,造大寨田十六万亩,造新田二万四千亩,百分之八十的耕地得到了深翻平整。一九七三年这个县粮食平均亩产量增至三百二十五公斤, 社员生活水平也相应地提高。

居住在深山里的平甸公社宝泉大队社员正在翻晒丰收的小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