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虎林老照片——转盘道

时间:2024-07-17访问:13来源:历史铺

记忆中,虎林的转盘道只有两条,即一道街和四道街的西头。也就是现在的老牛转盘道,和公安局转盘道。

当时的虎林县,街区很小,市区从一道街看,东从粮库,西到公安局这一块算街市。从公安局往西,除了铸造厂、养路段、打井队外,就是一些零散的民房,之外就是一大片的农田了。

一道街转盘道,原来路口的西北角,也就是现公安局位置是是车库,好像是消防队车库,但不是很确切。西南角是运输公司停车的地方,后建上了民房。东北角是民房,后盖经协的劝业场;劝业场北侧对着公安局是二粮店,二粮店上面是粮管所。再往东一点是橡胶厂。东南角是运输公司,再往东一点是老客运站。

从公安局向西岗这一段,因是方虎国防公路,虽也是砂石路面,但维护比三道街往西好多了。公安局十字路口往东,好像已经是水泥路面了。

1980年,这条路虽铺过沥青,但当时在虎林县这种边远小县城,铺沥青路还是头一遭,谁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在铺路过程中,地面清洁不净,沥青又铺的窄而且太薄,配比也可能有些问题。铺上后不硬化,太阳一照就软了,人走在上面沾脚。没有多长时间,就被汽车运行时轮胎粘起一块块的,黑色的地面形成很多斑驳陆离的坑洼。这条路什么时候建的水泥路,有些记不太清楚了,好像是1994年左右。

三道街,在糕点厂和看守所这个路口以东,算是街区,过了这个十字路口往西,没有一家商铺,一片民房后,西边就是红星公社的农田了。

三道街十字路口,九十年代中期。

三道街十字路口由北往南,可见公安局办公楼正在建设中。1998年左右。

三道街由北往南,冬天拍摄,公安局办公楼已经竣工。

四道街,老牛转盘道道西是二小学,往西就是生产队和一些居民的平房区。再往西,就是苗圃和安乐村。东南角是完达山林管局和农垦局办公楼,东北角是晶体管厂,也就是原来的日伪警察局,后改为农垦局办公楼。四道街转盘道西,是一条砂石路面,和转盘道东相比,平整性差,比农村的乡道强不了多少。遇到刮风,整日尘土飞扬。遇到雨季,泥泞不堪。

四道老牛转盘道,由东往西拍摄。九十年代中后期。

夏秋季,每日天蒙蒙亮,郊城农村的商贩就赶着牲畜、挑着扁担箩筐,由这两个转盘道进城贩卖瓜果蔬菜。一入秋,这里立刻变得热闹非凡,全市的家庭主妇吹响集结号,汇聚在这土道两侧打响“抢秋菜”的阻击战。八十年代初,家庭有四轮农用车的基本没有,菜农们都是赶着马车,或推着手推车,由此路口进城,并在这转盘周边安营扎寨批发萝卜、土豆、大白菜。

可以说,当时虎林县这两个转盘道,都处于城乡结合部这一位置。

在街区的划分上,虽没有明文规定,但似乎人人认为街区应是以这两个转盘道为界,东为市区,西为郊区。

转盘道这一称谓,应该是在九十年代初期。因为在八十年代时,一道街和四道街西边这两个十字路口,还没有按转盘道要求,在路中心修建环形建筑。

大约在九十年代初,政府在一道街和四道街,基本同时修建了两条转盘道,以疏通交通。

一道街转盘道,相对比较简单,只是公安局路口中心修建了一个约50公分高的水泥圆台,圆台四周用钢筋焊上了一圈护栏。护栏中间空心处用小鹿图形连上。既有装饰作用,也防止小孩从空隙掉下去。圆形基础上面有一粗大的水泥圆柱基础,基础里埋立一根钢管,钢管顶头是几个很大的圆形灯泡,即可为行人照明,又是道路中间标识性建筑,有灯塔指示的作用,来往车辆围绕灯塔转圈。这个路口的东南面,是当时的运输公司和客运站及运输公司修理厂。路的东北面,是县二粮店和经协的劝业场。路西北是公安局,路西南好像是民房。再往西一点是铸造厂。

九十年代中后期,一道街转盘道西北角,是公安局办公楼,楼的南侧是汽车库和锅炉房。一道街转盘东北角是劝业场,东南角是运输公司。九十年代后期,这个灯塔已经换了一个更新颖时尚的灯,灯座拆除,道中间搞了巨大的花坛。

一道街转盘东北角是勤业楼,东南角是运输公司

2006 年虎林市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后,这个灯塔才拆除,在这个十字路口上,新建了一尊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城市雕塑。

这尊体态矫健,昂首甩尾,三足腾空,只有右后足落在一只展翼疾飞的龙雀背上的铜制骏马,站在古色古香的地球上,地球坐在高大的白色古代城门楼上,城门下承重基坐,贴着朱红色的大理石,基坐下面是四层由大到小的阶梯。阶梯上放着几百盆鲜花。建筑上刻着国家旅游城市虎林的字样,还有国家级旅游城市图标。

由上往上昂视这匹撒开四蹄飞奔的骏马,能感觉到骏马粗壮圆浑的身躯显示出的强大力量。

这尊即代表城市是国家旅游城市身份,又有环形转盘道交通疏导功能的建筑,从创意、构思到布局,铜铸和大理石建筑工艺精湛,将城门楼、地球、飞马有机结合为一体,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技术技巧完美融合,不愧为一件城市雕塑建筑的精品。

可以不夸张的说,经历过八十年代生活的虎林人,没有不知道老牛转盘道的。就是后来的人,可能他不知道爱民西街平安北路交叉路口,但你一提老牛转盘道,他也一定会知道的。

老牛转盘道叫起来时间并不长,应是八十年代后期的事了。

老牛转盘道这个名字,缘于八十年代中间,政府在四道街十字路口建了一个转盘的花坪,花坪中间树起了一座拓荒牛的雕塑。

这座拓荒牛雕塑,应纳为主题性雕塑。它开始好象是白色的,后来涂了金身,弓腰低头,十分的传神。它粗犷雄伟、那暴突的骨肉把它一心向前,坚韧不拔的刚毅和力量,表现的淋漓尽致。它那弓起的腰背,强劲的肌肉和凸突的青筋,似乎能看到它在抖动,每一块筋肉都透出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它柱子一样粗壮的大腿,奋力蹬在大地上,把它脚踏实地、辛勤耕耘、一步一个脚印的朴实,诠释的栩栩如生。

可以说,这座拓荒牛雕塑,建在诞生黑龙江军垦第一个国营农场的虎林县,不但是对这座有着拓荒历史城市创业者的纪念,也是对虎林在未来的改革开放大潮中,永远将以拓荒牛精神与时俱进的激励。

这座城市雕塑,不但是当时的虎林一个地标式建筑,也是虎林一种城市文化的点缀。

九十年代中后期由南向北拍摄老牛转盘道

这座雕塑记不清是九十年代后期更换了,还是在二千年之后更换的,由原来的水泥雕塑,变为了不知是什么材料浇铸的,或是一种人工大理石雕刻的。再后来,就被搬到了好时光东侧一个绿树环抱的小角落里了。

它耸立在一棵大柳树下,两只弯弯的大角还是那么威武。两只眼睛冒着野性的烈火,四条健壮的腿迫不及待地要奋蹄飞奔,它仍然像一位无敌勇士一样。但夏天长长的垂下的柳技,将它的身躯覆盖了大部分。它在这样一颗绿荫环抱休闲的地方,用这样一种勇武的姿态耸立着,好像和周围的环境不太相符。而且也因绿色植被的遮蔽,也不太容易让人看到。好像一个隐士,大隐于市了。

八十年代时,老牛转盘道不算是个繁华地段。可能还略显荒凄。但现在随着城市中心的西移,这里高楼林立,也算是一个繁华地段了。

老转盘道当时的路东北面,有一栋二层小楼,它的建筑风格有点欧式,窗子上面是半园拱形的。这栋建筑不知是俄式建筑,还是日式建筑,现在知道的是在日本占领虎林期间,这栋楼是伪警务局办公楼。铁道兵开发北大荒时,它是铁道兵虎林农垦局办公楼。七十年代,是虎林晶体管厂办公楼。

1979年,在晶体管厂外的围墙外,后面为伪敬警务局楼,后来的政府办公楼。

2010年拍摄的伪警务局楼,现为虎林市群众艺术馆

虎林县晶体管厂,在当时算科技含量量比较高的企业,进车间室内得穿托鞋,地面都刷着自流平。企业生产当时特殊电子产品二级管,产品属于特殊商品,企业也属于保密单位。一般人想进这个单位,是件很难的事。1972年,原虎林县委书记王桂林的儿子王燕军,在父亲走资派解放后,组织重新给他安排工作时,二选一的单位就是银行和晶体管厂。由此可见,晶体管厂当时在虎林的显赫地位。

1977年全国邮电会议在牡丹江开会,虎林县晶体管厂被邀请参加此次大型展览会。企业要制作一个企业十年发展规划模型,去参加此次全国性的展览会。但制作这个模型,不但需要专业的美工知识人,还要懂声光电知识。经人推荐,最后企业找到了在虎林一中当老师的陈尔真。

这个模型,类拟于现在城市中房产商的楼盘模型,有楼房、窗户、街道、绿树等。现在看来做一个这样的模型,是件很容易的事。可是在四十多年前,在虎林基本是前无古人的事情。陈老师总设计,两个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干过的雕木技术木工,一个电工,按照150:1 比例,制作出了20平方米融声、光、电高科技手段为一体的厂区模型。

展览时,观众都被这个解说到哪哪灯就亮,楼房门窗、草地逼真,路灯、水塔、变电所、车库精巧逼真的模型吸引了。当参观者得知设计者是回国华侨,曾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过的陈尔真后,哈师大、哈工大、八一农大、湖南大学、中山大学、珠江电影制片厂等单位,都来人或来函要调陈老师去。省里也知道了陈老师,说要留住人才,不让外省抢去,要调他到哈工大去。但陈老师多方找人说明想回家乡广东去,最后省里还是放了他,1979年陈老师到了中山大学。

随着全国改革开放的加快,虎林晶体管厂在市场竞争中,生产经营越来越困难。大约是在八十年代初企业办不下去了。这栋楼就成为了虎林县工经委的办公地点。

1981年,在晶体管厂的东面,从虎林印刷厂分出的一拨人,新成立了一家专事商标印刷的装璜印刷厂。但好景不长,八十年代末,这家企业和印刷厂合并了。

在晶体管厂后身,是一栋三层的白楼。它是虎林县的冰棍生产企业。九十年代初,这家企业也解体了,楼也就扒掉了。

老牛转盘道东北侧是晶体管厂,晶体管厂外面砌着红砖的围墙,晶体管厂对面是林管局办公楼,后为虎林市物价局。

大约是二零一几年,市政府及时调整城市规划,根据路口流量和基本特征,通过交通信号灯对车辆、行人作合理分离、导流设计,对两个转盘道进行了红绿灯路口改造。

拆除后的一道街转盘道。

虎林市两个转盘道的拆除,适应了城市发展,改善了交通环境,杜绝了安全隐患,保证了城区道路的通行效率,应该说是件好事。但让两大地标性交通基础设施消失了,而且这两个建筑确实很有特色,还是让我们感到很可惜。

大约在2017年左右,一道街公安局十字路口,四道街老牛转盘道,路中间都建起了一个直径约一米的基坐,基坐上立起一根粗粗的钢管,在钢管中间安装了正方形的四面红绿灯,钢管的顶端是圆盘,圆盘边沿是一圈灯。这个红绿灯的造型,和八十年代的有些类似,只是多了中间的四方形红绿灯。

四道街(原老牛转盘道)拆除拓荒牛后,十字路口的红绿灯

这个红绿灯的建立,仿佛是老转盘道的复活。虽然有了红绿灯功能,但建筑特色,和原来的路中间立一钢管,上面再安一圈环形灯,区别不是很大,只是灯更高些。不知这是不是复古风格,或当局者认为,转盘道中间建建筑物,还是太占地方了,影响车辆通行。这种红绿灯,和八十年代的转盘道差不多,就是多了红绿灯交通指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