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17访问:21来源:历史铺
下关黑龙桥,清光绪三年(1877年),改建为5孔石拱桥,这张老照片珍贵了。
1922年的大理古城街道,现在您要是走在大理古城的青石板路上一样能找到历史的印记。
这张照片是大理各族人民欢庆大理州建州25周年,舞大龙是白族过年过节必备的文娱项目。
下关团山情人湖
下关团山情人湖,大理人永恒的记忆,后因招商引资地产开发商违规建房将情人湖整体填平后建成了别墅区,情人湖就只能是时代的回忆了,记得小时候没到六一儿童节老师就会带着我们到情人湖去露营。
70年代的大理三个月街民族街,也就是一年一度的滇西商品交易会,听老一辈说70年代去赶三月街鞋都会被踩了找不到,可以想象当时的盛况是有空前呀。
84年的大理古城南门,现在的南门是每位游客必到的拍照打卡点。
80年代白族过本主节时的文艺表演,现在时代变迁咯,想看都很难咯。
80年代三月街时白族的对歌会,也等同于相亲会,看上哪个金花或阿鹏可以已对歌的方式来表达。
70年代团山里的老礁石,后在原址建成现在的洱海公园海心亭。董越 摄
1969年的下关码头 董越摄。当时都是这样的风力桅杆床,出了打渔以外,这些船只还会将海东的石头运到海西用来建造房屋,因为很早前大理白族的房屋是用石头砌起来的。
1969年洱海帆船 董越 摄
1972年的拖船,也叫洱海一号 董越 摄
80年代下关码头至团山客运船 董越 摄
这三幅三塔的照片是外国人洛克于1922年在大理拍摄的,当时照片显示只存留有三座佛塔和部分寺院,现在的崇圣寺是后期按历史分布重建而来。
这张是80年代的三塔寺。
1922年,外国人洛克拍摄的大理观音堂,也叫大石庵。现在观音堂片区除了大石庵外也是一个比较有名的美食打卡地,当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道“白族生皮”不是谁都能消受的,在外人看来这就是相当黑暗的黑暗料理。
观音堂的大门和内院因时间太长拍摄时间和拍摄者已无法考证。
1922年的大理苍山门。
1922年外国人洛克镜头中的三月街。
1922年洛克拍摄的五华门,大理五华楼最早修建于唐代,是南诏宴请贵宾的地方。五华楼历经千年沧桑,多次被焚毁和重建。最后遗存的是明代初年的五华楼,后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拆除。今日所见之五华楼建于1998年,是一座高二十多米的四层建筑,第一层为台座,上面三层为楼。
白族妇女(也叫做金花)
白族男子(也叫作阿鹏)
白族民居在下关龙尾关,不知现在是否还存在。
80年代在织渔网的白族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