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池姓的历史名人:甲午海战烈士,池兆瑸

时间:2024-07-17访问:10来源:历史铺

历史总是容易被忘记!

但,记忆往往被唤醒——

特别是在网上搜索闽侯池氏,

总是出现在中国近现代海军发展史料中;

思来想去,总感觉池氏网在介绍闽侯池氏的时候,

似乎遗忘了什么?缺失了什么?

恍然发觉,那就是——

应当把年仅29岁的甲午海战烈士池兆瑸单独介绍一期。

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图片

池氏名人:甲午海战烈士——池兆瑸

池兆瑸(1866-1894),原名兆琛,字钰夫,福建闽县人。于中日甲午战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29岁。

池氏网注:池仲祐为烈士池兆瑸叔父,为池孟彬、烈士池敬樟叔祖父,闽侯池氏一门5人相继为中国近现代及当代海军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光绪年(1881年),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严复回闽招生,池兆瑸随之北上,考为肄业生。

光绪年(1883年),派登“操江”舰练习驾驶。海军总查琅威理对其颇为赏识,又知其为严复弟子,益器重之。

光绪十一年(1885年),北洋在德订购的铁甲舰“定远”、“镇远”及巡洋舰“济远”回国,池兆瑸调赴“镇远”舰供职,奖给把总。

光绪十三年(1887年),充“镇远”船械三副。

光绪十五年(1889年)初,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为北洋海军拣员补署官缺,请准以池兆瑸升补左翼中营千总。

时其父池寿光亦在北洋海军供职,任“靖远”舰文案。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1894年8月18日,中日海军主力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海面展开激战。海战中,“定远”、“镇远”遭到日本舰队集中攻击,池兆瑸立于桅盘,冒着敌人的炮火测量敌舰距离,“适有敌弹飞至,穿其胸而颠,血肉飞坠”,壮烈牺牲,时年仅29岁。

海战结束后,“镇远”舰帮带大副杨用霖收敛池兆瑸尸体,运回威海。而在此数月前,池兆瑸的父亲亦病故于威海。池兆瑸弟闻讯赶至威海,由“镇远”管带林泰曾和“定远”管带刘步蟾出资,扶两柩南返原籍。

1894年9月25日,清廷以池兆瑸死事惨烈,着照都司例从优议恤。

评价:作战勇猛,不惧生死,英勇就义。清廷以池兆瑸死事惨烈,着照都司例从优议恤。

闽侯仙门池氏简要世系

远祖世居河南孟津

一世祖:法灵公(开闽一世祖)

迁居地:福建闽侯县(曾用名:林森县)洋里乡仙门村

第十一世:孙武公

第十四世:曾祖父,池澄波,字一鉴,又字剑秋,敕赠文林郎,晋奉直大夫、翰林院庶吉士

第十五世:祖父辈:

兄:池伯炜,字子膺,1892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有四子:

老大池兆清、

老二池兆仪、

老三池兆修(孟彬的父亲)、

老四池兆佳(烈士池敬樟父亲),过继给叔父池仲祐

弟:池仲祐,字滋铿,1894年中举人,北洋海军军官,民国后在北京政府海军部任总务处副官,后升至上校文官(相当于师长级),编写过《海军大事记》、《甲申、甲午海战海军阵亡死难群公事略》、《西行日记》;继子池兆佳。

堂兄:池寿光,北洋海军供职,任“靖远”舰文案;子池兆瑸

十六世:

池兆瑸,甲午海战烈士

池兆修,子三:孟雄、孟彬(字敬超)、孟熙

池兆佳,字眉遂,北京大学毕业;子四:池敬樟、池敬浔、池敬淦、池敬康;女八:池敬如、池敬随、池敬鼎、池敬铨、池敬敏、池敬复、池敬兴、池敬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