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17访问:5来源:历史铺
焦竑(公元1540—1620年),原名古籍、字弱侯,号漪园,又号澹园。都安县(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天马镇)人,后落籍山东日照,一说落籍江苏南京。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会试北京,得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皇长子侍读等职。他博览群书、严谨治学,尤精于文史、哲学,为明代晚期著名思想家、藏书家、古音学家、文献考据学家。
人才辈出的焦家大院
都江堰市天马镇焦家一族是享誉川西的人才摇篮。影响远不止于灌县,其声名甚至远播京城。
焦氏一世祖焦明远于明初由陕西三原入川,任太守,落业青城天通庵,后移居天马场镇后焦家大林。
二世祖焦敏,洪武年间任永丰训导、刑部员外郎,祀灌县文庙乡贤祠。
三世祖焦逵,明永乐九年辛卯科举人。
四世祖焦宗泗,明进士。
五世祖焦韶,明成化十九年癸卯科举人,宏治年间授曲靖知府,兴学缉盗,郡产嘉禾,终云南副使。
六世祖焦仁德,明进士,官至太守。
七世祖焦维祯和焦维章均为嘉靖进士。其中焦维章影响较大。焦维章,号雪山,明嘉靖四年(公元1526年)举人,嘉靖五年(公元1527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先后任三点文衔、两司学使主考官、河南参政、山东巡抚。著有《岳神记》、《雪山诗文集》等30卷。其名篇《青城山游记》收入《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也入祀灌县文庙乡贤祠。
清末,焦氏重修族谱时,翰林院检讨,中国驻英、法、意、比四国参赞,成都国学院院长,大学者宋育仁为其作序云:“大魁多士,南省状元。”清同治癸酉(公元1873年)科举人、会理州学正徐昱亦曾作序云:“焦氏之谱始于明,亦蜀中仅见者也。”
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焦家大院中出了一名状元。他就是明万历十七年(公元l589年)及第的状元焦竑。
灌县唯一的状元焦竑
焦竑字弱侯(公元1540—1620年),明代著名学者,灌县惟一一位状元。原名焦古籍,籍贯都安县(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天马镇)人。其父焦维祯学识渊博,为明嘉靖进士,焦竑先随其父学习,学业平平。后随叔父焦维章宦游山东,登泰山、临大海、研孔学,学业日进。于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被明神宗钦点为状元,授翰林院编修,历任会试同考官、皇长子侍讲,顺天府乡试副主考,后受诬陷被贬为福宁州同知。著有《澹园集》、《玉堂丛话》、《焦氏类林》、《老子翼》、《养正图解》、《国史经籍志》、《熙朝名臣实录》、《中原文献》、《国朝献征录》等。
万历二十年(公元l592年),焦竑任会试同考官。同年奉命出使大梁(古城名,在今开封市西北)。l594年皇长子出阁问政,焦竑为他讲学。历来讲官只讲不问,可他每讲完便提问皇长子。皇长子当时年仅l3岁,应对流畅,宫廷内外都称赞他聪明过人,其实这是焦竑讲解启迪得法的结果。
焦竑为人性格直率,政见不同就当面辩论,并上书谏争,因此受到当权者厌恶。万历二十五年(公元l597年)出任顺天乡试主考,因为录取举人曹蕃等人,受到诬陷。焦竑书写《谨述科场始末乞赐查勘以明心迹疏》进行争辩,权臣张位却置之不理。焦竑被贬为福宁州同知。两年之后,已60岁的焦竑看透了官场的险恶,愤然辞官。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81岁时离世,卒后归葬于今都江堰市崇义镇大石桥侧焦家庵。《明史》有《焦竑传》。
著作家焦竑
焦竑一生执著于学问的探求,笔耕不辍,著述甚丰。
他的著述卷目,目前搜集到八十部九百余卷。可划分为三大类:自撰类、评点类、编纂类。
自撰类。包括:《澹园集》四十九卷、《澹园续集》二十七卷、《国史经籍志》五卷、附录一卷、《焦氏笔乘正集》六卷、《焦氏笔乘续集》八卷、《笔乘别集》六卷、《支谈》三卷、《俗书勘误》三卷、《养正图解》二卷、《墨苑序》一卷、《隐符经解》一卷、《逊国忠节录》四卷、《易荃》六卷、《熙朝名臣实录》二十七卷、《焦弱侯问答》一卷、《焦氏藏书目》二卷、《京学志》八卷、《金陵雅游编》一卷、《东宫讲义》不分卷、《金陵旧事》十卷。
评点类。主要包括:《春秋左传钞》十四卷、《九子全书评林正书》十四卷、续集十卷、卷首一卷、《新钞翰林三状元会选二十九子品汇释评》二十卷、《苏长公二妙集》二十二卷、《禹贡解》、《法华经精解评林》二卷、《园觉经精解评林》三卷、《老子翼》三卷、考翼一卷、《老子元翼》二卷、《新锲翰林标律判学详释》二卷、《楞严经精解评林》卷、《楞枷经精解评林》卷、《东坡志林》五卷、《谢康乐集》二卷、《增纂评注文章规范正编续编》七卷、《道德经元翼》二卷、《庄子翼》八卷,附录一卷、《荀子品汇解评》二卷、《墨子品汇解评》一卷、《绝句衍义》四卷、《庄子品汇解评》卷、《列子品汇解评》卷、《注释列子》一卷、《注释老子》一卷、《注释庄子》五卷、《苏老泉文集》十三卷、《太上老子道德经注解评林》四卷、《老子读注评林》四卷。
编纂类。主要包括:《国朝献征录》一百二十卷、《南华经余事杂录》二卷、《玉堂丛语》八卷、《历科廷试状元策》十一卷、《四书直解指南》二十七卷、《明四先生文范》四卷、《词林历官表》三卷、《皇明人物考》六卷、《明世说》、《杨升庵集》一百卷、《能文必要》四卷、《小学图注》九卷、《雨苏经解》、《释道精解》十六卷、《新锓翰林校正鳌头合并古今家诗学会海大成》十八卷、《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一百零六卷、《中原文献》二十四卷、《汉魏诸名家集二十二种》一百三十一卷、《考工记解》二卷、《闽忠传志》一卷、《庄子阙误》一卷、《焦氏类林》八卷、《石室秘传》十卷、《战国策玉冰壶》八卷、《两汉粹宝评林》三卷、《通鉴纪事本末前编》十二卷、《张于湖集》八卷附录一卷、《坡仙集》十六卷、《五言律细》与《七言律细》各一卷、《明文珠玑》十卷等。
焦竑的传世著作主要现存北京国家图书馆、济南、南京、上海等图书馆及台湾、香港,海外日本、韩国等地。并被翻译成日、韩等多国文字出版,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藏书家焦竑
焦竑是明代著名藏书家。《明史•文苑•焦竑传》载:“(焦竑)博极群书,自经史至稗官,无不淹贯,善为古文,典正训雅,卓然名家。”《中国藏书家考略》载:“(焦竑)藏书两楼,五楹俱满。”
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珠江路同仁街,1994年前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双层木结构建筑,它就是南京地区传世最久的私家藏书楼建筑——澹园藏书楼。藏书楼建筑面积达350平方米。在南京,民间俗称为“焦状元楼”。
焦竑幼年、成年家境并不富裕,使焦竑自幼形成了嗜书、集书、抄书及后来条件改善后刻板印书的习惯。集腋成裘,使他成为晚明最大的私人藏书家,有“北李南焦”之说(李指齐东李开先,山东章丘人,明代戏曲家)。
焦竑的藏书以抄本和宋明刊本居多。焦竑曾为自己丰富的藏书,编辑了一部两卷本的《焦氏藏书目》。
焦竑把自己的藏书楼命名为“五车楼”,把书房命名为“欣赏斋”——焦竑对收藏到的每一部书,几乎都经过了亲自校勘,并盖有“澹园焦氏珍藏”、“子子孙孙永保”、“弱侯读书记”等印章。
他将读书札记和论文,汇集成为了二十卷本的《焦氏笔乘》,成为焦竑考据与学术思想的重要文献。他的藏书曾经代表着明代南京地区私家藏书的最高水准,具有全国性的影响。
焦竑的藏书,成为一些学者研究焦竑的切入点。
晚清学者叶昌炽,在《藏书纪事诗•焦竑》中写道:“委宛羽陵方蔑如,广寒清暑殿中储。校竑但惜无臣向,《七略》于今未有书。”
1996年12月,南京大学教授徐雁在南京出版社出版的《南京的书香》里,对《焦竑的澹园藏书》给予了专门介绍。
2000年末,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主编、出版的3卷本《中国藏书楼》中对澹园藏书楼给予了系统介绍。
焦竑的藏书,在他谢世后,其出路为当时文人所关注。黄宗羲在《天一阁藏书记》中写到“余在南中,闻焦氏书欲卖,急往讯之,不受奇零之值,二千金方得为售主……”,一方面,焦氏后人万不得已,还不想卖掉先祖焦竑珍惜了一辈子的书,所以惜售不零卖;另一方面,黄宗羲拿不出“二千金”那么多钱来整体求购,后来虽托人求购,但至“余归而不果”。
在焦竑辞世二十多年后,在晚明的兵火动乱中,焦竑的藏书,最终还是散失了;“焦状元楼”也在1994年春的南京同仁大厦工程建造时不幸被拆毁。这让国内外众多有识之士人扼腕叹息!开始从诸多方面寻找、抢救这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思想家焦竑
焦竑承接与发展了晚明“泰州学派”的思想革新运动,打破了程子朱子“理学”死守教条,把圣人看成不可企及的“圣人思想至上”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焦竑提出:“学道者当扫尽古人刍狗,从自己胸中辟出一片天地。”“刍狗”,是古人扎制的用以祭祀的泥、木偶,祭祀时作为神圣之物,祭祀完,则弃之不用。焦竑认为,古人的学说,作用如同刍狗,那是在当时需要下杜撰出来的,随着事过境迁,而后人将这些无用之物当作宝贝,只能蔽固自己的聪明……
泰州学派是“中国封建制社会后期的第一个启蒙学派”。它所倡导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为圣人”,把“百姓”和“圣人”放在等同的地位,维护大众利益(“百姓日用是道”说);尊重、重视人的价值,人人平等(“格物说”)……鸦片战争以后的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改良运动,无不受到“泰州学派”思想的影响。
他的呐喊,为人们的思想打开了一扇窗户,走向了那个时代思想与文化的顶峰!
被海内外学术界称为“规模最大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由江苏省委、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推出。
该《丛书》以探求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厚底蕴,揭示其发展变迁的内在规律为目标,遴选了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二千多年来文、史、哲、经、农、工、医、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和宗教等各个领域有杰出成就的百余名人物。
焦竑以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与同一时代的海瑞、黄宗羲及其后的顾炎武、蒲松龄等人当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文史哲诸领域的贡献
焦竑一生博览群书,涉猎广泛。除著作等身、藏书两楼外,在史学、金石文字学、考据学、文献目录学、印刷出版、哲学、佛教等诸多领域里颇有建树,赢得了他在这诸多领域里的历史地位。最突出的应是史籍文献学研究。对焦竑的历史文献研究成果,后人评说:“焦公是明代中国文献学第一大高手,博学淹贯,稀有能及”(《新语丝》1995年,第16期)。
对古籍藏书的分类整理,又使他成为了一位目录学家。
考据学方面,他将考证研究书籍中发现的错误,汇编成了《俗书勘误》一书。
在印刷方面。他一生以“致用”为目标,广泛搜辑抄撰存世书刊,成为了明代著名的古籍出版家;他在为皇长子做老师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将历代有作为的皇帝年少时奋发图强的故事,插入绘画,编写了文图并茂、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课外读物——《养正图解》。备受当代印刷界、出版界推崇。
南京大学著名学者、民革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徐雁教授评价焦竑:“他是我国明代后期著名的学者,在理学、史学、文学、语言文字学、文献考据学等领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建树,从而在中国思想学术历史上自成一家。”(《明代南京学术人物传》)。
徐光启的恩师
在今上海市徐汇区南丹路光启公园内,有一座气势恢弘、庄严肃穆的墓区建筑群——它就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著名科学家、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之墓。
上海《徐汇区志•徐光启传》载:“(徐光启(公元1562-1633年))36岁应顺天府(今北京)试,主考官是名儒焦竑,从落卷中发现他的才识,认为是‘名世大儒’,拔置第一。”
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焦竑受皇帝之命,为国选拔人才,任会试副主考官。他在落选卷中得到了徐光启卷,“(焦竑)阅而奇之,拍案叹曰:此名世大儒无疑也。”毅然决然将已名落孙山的徐光启拔至第一名。
徐光启后来的成就,证明了焦竑的眼光与胆识。徐光启后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毕生致力于研究天文、历法、水利、测量、数学、农学等自然科学与技术,成为学贯中西、富于远见卓识的明代科学家、政治家。他一生著译达六十余种,主要有《崇祯历书》、《测量法义》、《勾股义》、《九章算法》、《徐氏庖言》等;总结中国历代农业生产经验,编撰了《农政全书》,成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徐光启为近代“宋氏三姐妹”的母亲倪桂珍的祖先。
徐光启终生不忘焦竑的知遇之恩,终生尊焦竑为恩师。这在徐光启后半生及后人的著作中、徐氏宗谱中,多次记载了这一旧事。
治学思想——焦竑与李贽及西学
研究焦竑,有一个不能不提的重要人物,那就是与焦竑同一时代的李贽。
李贽(公元1527~1602年),号卓吾,福建泉州晋江人。明代卓越的思想家,官至姚安知府。一生有著作几十部,最重要的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李贽与焦竑首次会见意大利人、天主教传教士、学者利玛窦。
焦竑与李贽开始接触西方思想——西学。
焦竑在为著名学者管志道(号东溟,江苏太仓人)所作的《管东溟墓志》中写到:“冀以西来之意,密证六经,东鲁之矩,收摄二氏(以孔孟儒学为本吸纳佛学、道学)”(见焦竑《澹园集》续集卷十四)。焦竑表达了他做学问的宗旨及治学成果——不断吸收消化外来思想,又尝试用中国传统文化——儒学思想为基础,来收摄各种学说。
共同的志向、思想,使李贽与焦竑成为终生挚友。
中外学者论焦竑
焦竑在中国历史上享有的“巨儒宿学,北面人宗”崇高的学术地位与社会声望,能够从史学家、其师生、朋友乃至中外学者的评价中,可窥一斑,并得到了相互印证:
明末思想家、著名学者黄宗羲评价焦竑:“先生积书数万卷,览之略遍。金陵人士辐辏之地,先生主持坛坫,如水赴壑,其以理学倡率,王弇州(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后七子“领袖。)所不如也。”(《明儒学案》卷三十五)。
清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三朝元老”张廷玉,在《明史》中写道:焦竑,不仅是一位阳明心学的中坚,还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鸿儒,所谓“博极群书,自经史至稗官、杂说,无不淹贯。”(《明史》二八八卷)。
明末著名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徐光启在其《尊师澹园焦先生续集序》中说:“吾师澹园先生,以道德经术表标海内,巨儒宿学,北面人宗”,其著述“无不视为冠冕舟航。”
好友、进士顾起元在焦竑的墓志铭中写道:“先生之宦绩在金马玉堂,先生之道阶在儒林文苑,先生之大业在名山大河,先生之风致在九州四海,先生之遗思在稷丘槐市。”
明代户部尚书耿定向(焦竑恩师)之弟、兵部右侍郎耿定力在《焦太史澹园集序》中说:由于焦竑“识弥高,养弥邃,综万方之略,究六艺之归。”“海内人士得其片言,莫不叹以为难得。”
明书法家、进士、江西布政司参议、好友黄汝亨在《祭焦弱侯先生文》中说:四方学者、士人无不以得见弱侯为荣,所谓“天下人无问识不识,被先生容接,如登龙门。而官留都者自六官以下,有大议大疑,无不俯躬而奉教焉。”
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Ricci,公元1552-1610年)在回忆焦竑的回忆录中写道:
“当时,在南京城里住着一位显贵的公民,他原来得过学位中的最高级别(按:指焦竑曾中状元),中国人认为这本身就是很高的荣誉……这个人素有我们已经提到过的中国三教领袖的声誉。他在教中威信很高。”(《利玛窦中国札记》358-359页)。
焦竑成为了晚明程朱之孔孟与佛、老(子)二氏、西方学术兼容并蓄之集大成者。
他以学者立身,融会各种学术思想而不陷于偏激,既冲破了改良主义“公安派”保守束缚,又没有走向李贽的“极左”偏激。对西方学术,虽然没有他的门生徐光启的步子跨得大,但以其倾向,他是大度容纳新知的有卓见的学者。
焦竑,是一位站在了晚明思想——能够“与时俱进”的晚明思想的一个顶峰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