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17访问:2来源:历史铺
我们现在通行的《百家姓》以“赵钱孙李”始,其原因自然是这一版本成于南宋,但鲜为人知者,明朝的《百家姓》曾以“朱”字起,唐朝版的《百家姓》曾以“崔”字起,只是这两种版本不曾流行至今罢了。宋朝皇帝姓赵,明朝皇帝姓朱,这都好理解,但煌煌盛唐,乃李家之天下,何以唐版《百家姓》不是李,而是崔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千年旺族——博陵崔氏。
博陵郡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始置于东汉本初元年,废于唐末,其管辖范围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更,治所亦有所游移,但大致范围不外乎今天的保定南部、及衡水、石家庄的部分地区,包括深州、深泽、无极、安平、安国、博野、蠡县、定州、望都、顺平、曲阳、高阳等地,自两汉开启了门阀士族时代后,逐渐形成了范阳卢氏、河东柳氏、琅琊王氏等一大批名门望族,在这当中尤以博陵崔氏为显。
比如:崔琰曾为曹孟德作“替身”,崔州平曾与诸葛亮友善,崔浩曾为太武帝作“总设计师”,崔护曾在城南庄写下“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千古名句,崔颢曾让李白“黄鹤楼上不题诗”……如此种种,在崔氏家族的不朽传奇中,也仅是浪花一朵,繁星一点,更有甚者,在唐朝曾有一人,中进士、点状员、招附马、当宰相,其命运之隆可谓极矣,但他到晚年时,竟说自己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未能娶崔氏女为妻!崔姓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含金量可见一斑。
在中古历史上,博陵崔氏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史不绝书,据粗略统计,仅隋唐时期为相者就多达二十七人,朝野五品官以上者四百余人,名人前后接踵,成一时之盛,其他家族无出其右,因此崔姓也被戏称为“宰相之姓”,更有人认为:汉唐期间的历史有相当一部分是崔氏族人书写的。其业绩之辉煌,正如毛泽东所言“千载而下,犹令人神往”。
今天,当我们身处博陵郡的故地上,极目四野,目送飞鸿,不免想起《红楼梦》中那首《好了歌》注: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篷窗上……,雪芹先生仅是一种文学修饰,但若用来形容风流千载的博陵崔氏,却显得那样名至实归。
五世其昌,已属难得,而一个家族能够长期影响中国一段历史,又何其壮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