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17访问:6来源:历史铺
李东阳,湖南茶陵人,“茶陵诗派”领袖,是明朝一位颇有影响的名臣,官居首辅大学士(宰相),位列三公。
其为官清廉,《明史》载,他死后连葬礼也无钱操办,靠其门生、故吏凑钱才草草安葬。
特别是他在身处逆境的情况下,仍智斗宦官刘瑾,振持纲纪,匡正救善,为世人称赞。
李东阳47岁时,因其《应诏陈言奏》如实反映民情、针砭时政、诤言直谏,展示出治政匡民的雄才大略,而受到明孝宗器重,与刘健、谢迁同为明孝宗临终托孤的“顾命”大臣,时称“三贤”。
明孝宗临终之即,嘱托他们三人要辅佐太子(即后来的明武宗)做“好人”。
可是,明武宗登基后,跟着刘瑾等太监嬉戏玩乐,荒淫无度,不问朝政,成了名副其实的“傀儡天子”。
刘瑾自幼入宫,长期生活在皇帝、皇后、皇太子身边,对宫廷斗争了如指掌。
明武宗即位时,因年少无知(年仅16岁),又喜玩乐,刘瑾趁机糊弄武宗,培植党羽,干预朝政。
为了控制朝臣外官,他甚至恢复东厂,增设西厂,其耳目遍布各地,专横暴戾,为所欲为,引起朝野哗然。
李东阳与刘健、谢迁对以刘瑾为首的“八虎”(即刘瑾、张大用、魏彬、张永、马永成、高凤、丘聚、罗祥等八个太监)迷惑武宗、把持朝政深感不安,多次劝谏都被武宗当作耳边风。
为此,李东阳又两次连上奏疏,指责刘瑾擅干国政,规谏武宗整饬朝纲,远离奸佞,但均被刘瑾假手批个“知道、不允”了事。
特别是刘瑾指示众太监在殿中殴打朝臣杨芳的事件发生后,李东阳、刘健、谢迁忍无可忍,决定抓住这件事,弹劾刘瑾。
于是,由李东阳起草奏章,三人联名上奏,请诛刘瑾,铲除“八虎”,以清君侧、振朝纲。
明武宗闻奏后,也觉得刘瑾做得太过分,于是在奏章上批示,拟除刘瑾司礼监官职。
李东阳和刘健、谢迁等大臣看到皇帝的批示,认为不除恶务尽,必留后患。
李东阳召集刘、谢商议,要户部尚书韩文素第二天早朝时,率六部九卿百官一起跪伏朝廷,请旨究办刘瑾,并安排人趁机揭露刘瑾等“八虎”的恶行。
不料,吏部尚书焦芳连夜向刘瑾告密。
最终,请诛刘瑾、铲除“八虎”的行动宣告失败,李东阳和刘健、谢迁请求辞官。刘、谢两人获得批准,告老还乡,而李东阳由于武宗器重,加之皇太后发话,独留宫中。
刘健、谢迁辞职后,李东阳虽为内阁首辅,但刘瑾此时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经常假传圣旨,挟制内阁,又将焦芳、刘宇等一批心腹安插到内阁重要位置,以牵制李东阳。
李东阳处处受刘瑾等人的制约,很少能独立行使首辅之权,处境十分艰难,只能巧与周旋,但坚持不与刘瑾同流合污。
正德五年(1510)四月,宁夏指挥何锦,千户周昂、丁广等杀死巡抚都御史安惟学、镇守太监赵弼、总兵姜汉等人,以诛杀刘瑾为名,起兵作乱,没有几天就打到陕西。
武宗心急如焚,却又束手无策,急忙找李东阳等阁臣商议对策。
李东阳当即说服武宗,起用已致仕的杨一清提督军务,又有意推荐与刘瑾不和的太监张永为监军。
李东阳实际上是乘机策划一次诛杀刘瑾的大行动。
行军途中,李东阳派亲信当面交给杨一清一封信。用隐语告诉杨一清,要结交张永,为铲除刘瑾做准备。
杨一清立刻领悟到李东阳的良苦用心,在行军途中,用计激怒张永,促使其下定决心揭发刘瑾。
不久,平息叛乱。武宗令杨一清班师回朝,命令张永往宁夏安抚慰问。
八月十三日,武宗设宴慰劳返京的张永。
张永乘机将缴获的历数刘瑾罪状的檄书面呈武宗,并联合几位太监奏明刘瑾的十七件不法之事,弹劾刘瑾有不轨之心。
武宗如梦方醒,传令连夜拘捕刘瑾。
刘瑾被拘捕后,李东阳担心武宗会赦免、重新起用刘瑾,便召集张永等人研究对策,广泛联络,合力弹劾刘瑾。
经多方施压,刘瑾最终被凌迟三日而死,落得了罪有应得的下场。
刘瑾被除后,李东阳无心恋政,不久即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