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17访问:6来源:历史铺
丁宝桢 (1820~1886)
丁宝桢(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县)人。道光二十五年迁往平远州进修,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他考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自此步入仕途,后任翰林院编修。丁宝桢是洋务运动重要成员,官至四川总督,曾诛杀骄纵不法的大太监安德海。
李世杰 (1716~1794)
李世杰(1716——1794),字汉三,号云岩。生于贵州黔西县隐者坝(今城关镇黎明村)。李世杰自幼聪颖好学,喜欢骑马射箭,广交朋友,为人豪侠仗义,爱打抱不平。由于其个性放荡不羁,对四书五经没兴趣,以至多次乡试都名落孙山。二十多岁时,他作诗讽刺州官而惹祸上身。
王明基
王明基(原名王明、字丕承)是滇东北方言苗族(旧称大花苗),贵州省威宁县原八区新华乡(今黑土河乡)爱华村人。其父王道元是滇黔川边苗族基督教会创始人之一。爱华山,原名“海垮山”(又称“海角山”)。“爱华山”是王明基先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他爱国之情取的名字。
刘兴文 (1933~1952)
刘兴文,苗族,1933年6月生于贵州省纳雍县原治昆区采凯箐村(今左鸠戛乡兴文村)一个穷苦的农民家里。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纳雍土匪为患,地主、恶霸、民团等地方势力横行乡里,坑害百姓。刘兴文的父亲刘玉顺长年佃种地主的土地,终年劳动,衣不遮体,食不裹腹。
蔡标 (?~1906)
蔡标(?—1906年),原名庭标字锦堂,贵州威宁人(今威宁县城关人),明入黔镇国将军蔡确之后裔。幼年家贫,生活落魄,无以为生计。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以勇目入滇投效岑毓英军,随官军克复宜良,奖给六品军功。十年(公元1860年),克复路南州,以把总拨补。
邓峰林 (1920~1988)
邓峰林(1920—1988),原名邓德定,中共党员,生于贵州省毕节市鸭池镇一地主家庭。1934年至1936年在读初中的时候,邓峰林就参加了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直接受林青、邓止戈、邱在先、秦天真和徐健生等的领导和影响。
杨仕海 (1966~1990)
杨仕海,1966年2月18日出生于贵州省纳雍县维新区梅花箐土坡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杨仕海上学时,每天放学回家都主动放牛、割草,帮父母做家务。
丁道衡
丁道衡,字仲良。出生书香门第,生活在一个世代以读书进取为荣的环境里,从私塾课读经书,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和熏陶,天资聪慧,勤奋读书,少年得志。17岁入贵州省立模范中学, 1919年中学毕业后,矢志深造,于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甲部预科,后经严格甄别,升入正科。
卢峻 (1904~1953)
卢峻,号嵩岚,1904年出生于威宁县四甫乡(今雪山镇灼甫管理区)的一个彝族农民家庭。卢嵩岚幼年读过私塾,青少年时代,曾在家乡的明德小学和昭通的宣道中学读书。卢嵩岚长于封建割据、军阀混战的年代。那时,社会极不安宁,兵结匪,匪连兵,横行霸道,无所不为。
谌志笃 (1896~1971)
谌志笃(1896-1971),号石僧,生于织金县城大东门一个书香门弟家庭。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黎又霖 (1895~1949)

黎又霖(1895-1949)贵州黔西人.幼年入私塾,1911年在贵阳南明学校读书,1919年在北平法学院就读时,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
缪文龙
缪文龙,字见甫,一字阳泉,明朝乌撒卫(今贵州威宁)人。明世宗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举人,十七年(公元1538年)进士。观政户部,出使四川、陕西。还,任石首知县,时松滋人争墓地40年未解决,见甫调到仅一月,数语调解,两方皆服,纠葛状得以解决。任南京河南道监督。
陶新春 (1825~1867)
陶新春(1825-1867),清朝贵州威宁县人。黔西北农民起义领袖。苗族,出身贫苦,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五月,他与其弟陶三春及杨光宗集合苗、彝,布依族群众一万多人在威宁韭菜坪起义,建立了猪拱箐和海马姑两个基本点根据地,建立房屋,分田于民,实行屯田制。
管良相 (?~1622)
管良相(?-1622),明朝贵州乌撒卫(今威宁县)人。初为武举乡试第一名武举人,继袭乌撒卫指挥。明朝天启初年(公元1621年),蔺州奢崇明叛。水西安邦彦尚未叛,贵州巡抚李耘召良相议军事。良相曰:“奢氏反,安必继之。……宜招二万,积二年谷,用许成名将以观其变。
禄发奎
禄发奎,别号浩月,1924年12月13日出生在今威宁县龙街区灼甫乡高营村一个彝族贫苦农民家庭。他自幼勤奋好学,刚直不阿。七、八岁时,他就读于家乡的明德小学(今灼乐多小学)。尽管家境清寒,他还是在校坚持勤奋学习,刻苦攻读。1937年,他终于以优异成绩获得了高小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