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17访问:13来源:历史铺
长兴建县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建县之前,正史中关于长兴人物、地名、故事的记载十分鲜见,一直到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际,由于孙吴很多大人物与长兴结下了不解的因缘,这种情形才发生了变化,但史书中有关记载十分散乱。为了这段遥远的历史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敝人特将有关记载疏理成文以飨读者。
严白虎:出现于《三国演义》中的本地人
孙吴的崛起,源于孙坚和孙策、孙权父子三人的多年苦心经营,其中奠定吴国基业的重要历史事件,就是孙策率诸多将领平定了江东,使孙吴有了立足之地,才能与各路诸侯抗衡。《三国演义》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小说,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以较大的篇幅描述了孙策平定江东的其中一段故事,文中的乌程严白虎(?—197)可能就是长兴人。
(城山遗址)
《三国志·吴书·孙策传》记载:“吴人严白虎等众各万馀人,处处屯聚。吴景等欲先击破虎等,乃至会稽。(孙)策曰:‘虎等群盗,非有大志,此成禽耳。’遂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屠东冶,乃攻破虎等。……(孙)策自讨(白)虎,(白)虎高垒坚守……进攻破之。”文中严白虎“高垒筑守”的地方就是今天和平镇的城山,如今城山上的城池遗址犹存,已被列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吕蒙:长兴有座吕(蒙)山
吕蒙是在孙权当政时期,继周瑜之后成为东吴主帅的一代名将,正是他率军围困蜀国军队,使得不可一世的关羽“败走麦城”,才为吴国夺回了军事要地荆州。本地流传吕蒙受命讨伐严白虎,其屯兵对垒之所就是今天的吕山,当地人至今仍呼此山为“吕蒙山”,与严白虎据守的城山隔河相望。
(吕蒙山下的吕山大桥)
但根据严密考证,吕蒙领兵讨伐严白虎的历史是不靠谱的。根据《三国志·吴书·吕蒙传》的记载,吕蒙(约179—220)年仅十五六岁时,跟随姐夫邓当从军;严白虎被孙吴剿灭是公元196年,吕蒙大约是18岁,因此不可能统领孙吴大军讨伐严白虎,而且邓当也只是孙策手下的一般将领。所以说吕蒙入伍后,虽曾征战于长兴,但要说他领兵讨伐严白虎,还为时过早,吕蒙在此战中作战英勇一举成名倒是有可能的。
程普:戍守吕山的大将是他
被一般长兴人所忽略的是,历史上“吕蒙山”又名“程山”,这就不得不说起程普。程普是东吴名将中资格最老的将领,位列“东吴十二虎臣”之首,最早跟随孙坚从军,孙坚死后继续辅佐孙策、孙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即使是周瑜统帅吴国军队后,对老将程普依然十分忌惮。在孙策平定江东时,手下最厉害的将领恰恰是程普,而不是年轻的吕蒙,因此吕山才初名“程山”;只是,后来吕蒙成为了东吴的统帅,名气超过了程普,估计此山才更名为吕山。
(吕蒙山下的吕山港)
何况,程普、吕蒙等东吴将领,在长兴的活动其实不只是讨伐严白虎,更为重要的是镇抚当地的土著居民山越族。秦朝平定六国后,在今泗安、安吉之地设立了故鄣县,将绍兴等地的越国贵族全部迁徙到故鄣居住。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居住在浙西、皖南一带的山越土著居民也乘势而起,成为东吴在江南站稳脚跟的后患。直到孙权当政时,山越才得以平定,东吴统治江南一隅的基础才得以真正确立。
黄盖:是否葬于长兴扑朔迷离
黄盖也是孙吴时期的老将,起先同样跟随孙坚南征北战,孙坚战死后,又先后在孙策、孙权兄弟麾下,平虏讨贼,攻城掠地。最为人所熟知的故事,则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愿挨”,在赤壁大战时立下不世之功。他为孙吴政权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最终能与曹魏、蜀汉三足鼎立而功勋卓著。长兴本地的传说,黄盖最后死于长兴并葬于长兴,其地为今天虹星桥镇后羊村的黄盖桥自然村,早先还有纪念他的黄公庙。
(黄公庙仅剩碑碣)
现在史学界基本公认黄盖将军最后是死于长沙的任上,墓址则位于安徽芜湖,不在长兴。但为什么虹星桥镇当地会纪念黄盖,恐怕也并非空穴来风。首先,孙策曾领兵讨伐在和平城山戍守相抗的严白虎,既然在城山东北侧的吕山有大将程普和吕蒙率军驻守,那同为大将的黄盖完全可能在城山西北侧的浮云山一带,与程普互为犄角之势。其次,东吴崛起的过程中,世居于丹阳郡的山越土著,关系到政权后方的稳定,黄盖的一大功绩就是镇抚山越族,他曾长期任丹阳郡都尉,而黄盖桥所在地区在三国时期正是丹扬郡辖下的故鄣县或原乡县境,当地百姓纪念黄盖实属正常。
太史慈:杨梅因他而落户长兴
太史慈(166—206)是东吴早期的一位重要将领。和程普、黄盖等孙坚手下老将不同,他是山东人,后来才被孙策所收服,助孙策、孙权兄弟平定江东立下诸多战功。可惜英年早逝,安葬于太湖西南岸的弁山。
长兴于2015年被授予“杨梅之乡”的称号,因为已有1800余年的杨梅栽培历史,并且闻名于太湖周边地区。相传太湖一带原来没有杨梅,孙吴名将太史慈死后,越郡(会稽) 前来吊唁的人,送来杨梅栽培在弁山上,杨梅始得在长兴栽种,并延续至今,成为本地的一大特产。
孙权:在悬脚岭箭射老虎
悬脚岭是江浙两省的分水岭,非但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隘,还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这里留下过吴国大帝孙权的足迹。《三国志·吴主传》记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庱亭。苏轼十分倾慕孙权,他在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所写“亲射虎,看孙郎”讲的就是孙权在长兴射虎的典故;南宋词人辛弃疾更是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可想而知孙权射虎之影响。
(位于悬脚岭的射虎亭)
“庱亭”这个地方,南宋嘉泰《吴兴志·卷十八·事物杂志》写得很清楚:“庱亭,在(长兴)县西北悬脚岭下。吴孙权建安二十三年(218),尝擒虎于此。”公元218年,奠定三分天下的赤壁之战已经过去了十年,37岁的孙权正是风流倜傥、踌躇满志之时,他来到了16岁时就曾当过县令的阳羡县,正倘佯于悬脚岭旖旎风光的山水之时,不意闯出一只大老虎来,于是庱亭擒虎的事迹便成为一段佳话。
徐盛:其墓在今齐山植物公园
徐盛作为孙吴名将,位居“东吴十二虎臣”之列。他在汉末因战乱客居江东,被孙权录用开始辅佐孙权。曾随周瑜参加了赤壁之战,随吕蒙参加了夺荆州之战,随陆逊参加了彝陵之战,随孙权参加了合肥之战,几乎参与了吴国早期建立时所有重要的战事,屡立战功。吴黄武年间(约228),徐盛病逝。据清雍正年间的《浙江通志》记载,徐盛墓在长兴县北五里。
(齐山植物公园原名“徐山头”)
如今的齐山植物公园,林木葱郁,绿草如茵,风景怡人,而三国名人徐盛应该就静卧于齐山之上。《长兴县地名志》记载:长兴县城北五里有徐山头自然村,而今名齐山。长兴土话“齐”“徐”同音,可见齐山本名“徐山头”。如今齐山公园游人如织,如果能在齐山修复徐盛墓,增添一处人文景观,可谓锦上添花的盛事。
孙和:一座帝陵留在了长兴
孙和(224—253)是孙权第三个儿子,因深受孙权宠爱而曾被立为太子,可惜因为四弟孙霸和姐姐全公主的挑拨而被废为南阳王。孙权去世后,孙和小弟孙亮继位,孙和被赐死。孙和有个儿子叫孙皓,曾经当过乌程侯,后来成为孙吴的末代国王,遂将孙和葬于长兴(长兴当时属于乌程县境域还未建县)。……恕本文暂不透露孙和墓址所在地。
(后坟村的接香塘桥)
长兴城北的水口乡有个后坟村,村中有座湖陵山,相传孙和的一位妃子葬此,因而后坟村因此而得名。
…………
孙吴政权首先在江东立足,至公元229年建立吴国,直到公元280年才为西晋所灭,长兴正是吴国奠定基业的一处所在。长兴离孙吴都城建业(今南京)不远,孙吴人物与长兴结缘的故事肯定还有很多。有人认为长兴这个移民大县,是自南北朝开始承接移民的,但从吴国大臣将领的籍贯来看,他们大多是北方人,三国分立这么多年,这些北方豪族势必客居江南,才使江南包括长兴等地有了生机与活力。因此,孙吴灭亡后的第三年即公元282年,长兴县就从乌程县中分境而出,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建县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