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历史上与滁州有关系的皇帝名人,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吧

时间:2024-07-17访问:6来源:历史铺

滁州,四线小城,吴风楚韵,气贯淮扬。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儒风之盛、夙贯淮东”之誉。这里走出的历史名人有东吴都督鲁肃、明初名将郭子兴,明代开国功臣徐达、汤和、蓝玉、李善长、沐英,明太祖朱元璋,抗倭名将戚继光(祖籍滁州定远),文化名人吴敬梓等。滁州属龙脉风水,是历史上晋孝元帝司马睿、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三位开国皇帝的龙兴之地。

一、晋孝元帝司马睿

东晋王家住此溪,南山树色隔窗低。

碑沉字没昔人远,谷鸟犹向寒花啼。

这是唐代诗人顾况《题琅琊上方》一诗,诗中“东晋王家”,指的就是琅琊王司马睿。

史载,晋武帝咸宁五年,镇东大将军、琅琊王司马伷率军自涂中(今滁河中游)出兵攻吴,次年,吴王孙皓送玺请降,晋灭吴。

晋惠帝永平元年,发生“八王之乱”,“琅琊王”司马睿南下发展,期间,驻扎江北涂中(今安徽滁州)摩陀岭。北宋文学家王禹偁《琅琊山》:“东晋元帝以琅琊王渡江尝驻此山,故溪、山皆有琅琊之号”。

关于“琅琊”,《说文解字注》:“琅”指像珠子一样的玉石,“琊”指像玉一样的骨。赋予美好的寓意。

琅琊原本是座山的名字。位于海畔,古人以山体为基,夯土成台,是为琅琊台。《吴越春秋》记载,为北上争霸,勾践由会稽“徙都琅琊,立观台以望东海,遂号令秦、晋、齐、楚,以尊辅周室,歃血盟”,成一时霸业。但后被齐国赶回今苏北地区。齐国在青岛胶南一带设“琅邪邑”,秦朝设琅琊郡(今临沂一带)。西汉吕后七年,析齐之琅邪郡为琅邪国。东汉建武十七年,再立琅琊国,刘秀之子刘京进爵琅琊王。魏晋开始形成琅琊王氏、琅琊诸葛氏等望族。下文王导即出身琅琊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友善,是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王氏掌门人,“书圣”王羲之的叔叔。

西晋开国后,司马伷被封琅琊王。司马觐为司马伷长子,后袭爵琅琊王。司马觐去世,十五岁的司马睿依例袭琅琊王爵。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北方社会动荡不安。中原地区的北方名门望族及政府官员等90多万人南迁避乱。史称“永嘉之乱”。司马睿用王导计谋,主动向朝廷申请到建邺(今江苏南京)驻防,向南方发展。公元307年,王导及琅琊国一千多户随琅琊王司马睿南迁。

当时江南士族抵触,加上北兵南来,大多不识水性,南渡并不顺利。在此情况下,选择滁州作为南渡发展的基地,寓居滁州西南的摩陀岭,在此招贤纳士,重整旗鼓,经过近10年的厉兵秣马,站稳了脚跟。

公元316年,西晋被匈奴建立的“前赵”政权灭亡。公元318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即皇帝位,史称东晋。司马睿十分感激王导,任他为宰相,东晋进入二十余年“王与马,共天下”时期。东晋据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

二、宋太祖赵匡胤

滁州在五代十国时期隶属“十国”中的南唐,是南唐国都金陵(今南京市)的江北重镇。后周显德三年,周世宗柴荣为了结束南北分裂的局面,命赵匡胤率兵攻打滁州。

滁州西北20余里处的险隘清流关,为江淮之间交通咽喉。赵匡胤带领人马昼夜兼程赶到清流山下,与南唐军队发生遭遇战。初战失利。赵匡胤屯兵于清流关下,整顿兵马,准备次日再战。当晚,赵匡胤探听到附近有一位村学赵普颇有谋略,便轻装简从,亲自前往拜访。赵普也听说过赵匡胤的大名,彼此一见如故。

在赵普“襄赞定策”下,赵匡胤率军乘夜色循小路涉西涧直奔滁州。生擒南唐守将皇甫晖和姚凤,攻克滁州城。不久,寿阳被后周攻下。南唐从此国力渐弱,最后投降后周。清流关大捷改变赵匡胤了命运,赵匡胤威名远播,逐步成为后周第一名将。几年之后,周世宗去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废黜后周恭帝,建立北宋。

流关大捷对赵匡胤固然重要,而最使他庆幸的是得到一位辅佐他的忠实谋臣赵普。赵普,本是滁州一名乡村教师。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誉。“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即是赵普策划。他参与制订的重要方针和政策,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统治和国运。

清流关之战,使赵匡胤威信大增,为其后来黄袍加身奠定基础。滁州也就顺理成章成为宋太祖的发端之地,大宋朝的祥瑞之地。

宋仁宗皇佑五年,在滁城天庆观西侧(今滁州一附小西校区)建立端命殿。宋史有两处记载。端命殿建成以后,除了供奉太祖赵匡胤的御容画像外,还把赵匡胤在滁州赐给部下王嵒的书帖刻在端命殿内的墙壁上。南宋乾道八年,滁州知州辛弃疾在滁时曾作《跋太祖皇帝赐王嵒帖》。宋仁宗还在琅琊寺建御书阁,藏四朝御书,以艺祖立功发迹之所故也。

三、明太祖朱元璋

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晨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元朝天顺帝天历元年,朱元璋出生于滁州明光。朱元璋幼时贫穷,为地主放牛。17岁时,父母长兄均因贫病而死,幸得好心邻居刘继祖让出一块土地才得以将父母安葬,这就是现在滁州凤阳县的明皇陵。当时朱元璋孤身无所,只好到凤阳的皇觉寺出家当和尚。

又过三年,定远人郭子兴率抗元义军攻占濠州 (凤阳),朱元璋加入郭子兴义军队伍。为郭子兴夫妇所倚所重,留为亲兵,又后将养女马秀英(马皇后)嫁于朱元璋。

1352年9月,郭部孙德崖与彭大、赵均合谋抓住郭子兴,准备处死,正在淮北征战的朱元璋闻难后迅速赶回,救出郭子兴。

朱元璋考虑到郭子兴孱弱无力,于是交兵于他人后与徐达、汤和等将向南经营定远,并结交定远人李善长,后率部攻占滁州。

朱元璋接着攻和州,占集庆,设应天府。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举兵北伐。丢失了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被收回。

洪武元年(1368年)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其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朱元璋在位期间,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史称“洪武之治”。

据传,当年朱元璋攻打滁州的清流关时,久攻不下,士兵伤亡严重,朱元璋也受了重伤。朱元璋最后躲进滁州西郊大柳镇的一片菊花地里,方幸运的躲过了敌人的追捕并被好心的马爷爷及其孙女小花收养家中。用滁菊内服外敷,经过小花二十多天的悉心照料,身体才基本恢复。挥别之时,朱元璋千言万谢,许诺日若富贵,定涌泉相报。朱元璋做了大明皇帝后,派人到小花家致谢。这时的小花已出落的亭亭玉立,尤其是那双特别的大脚吸引了朱元璋。后来朱元璋和小花结为夫妻。传说小花就是后来人称“马大脚”的马皇后。朱元璋命滁菊为贡品,自此滁菊也称“滁州贡菊”。

朱元璋出生在滁州,也兴起于滁州。可以讲,滁州这个城市成就了朱元璋。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下令要求政府为滁州及周边地区百姓发放钱财,减少滁州当地的赋税、赋役,并且还让南方的人迁往自己的家乡滁州城,帮助滁州城的百姓开垦耕地,增加经济收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