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历史人物:不仕伪朝不奉叛臣不畏权贵,西汉的贤臣美名传世

时间:2024-07-17访问:2来源:历史铺

西汉末年,朝政混乱,政治腐败,土地兼并成风,社会动荡不安,外戚和宦官势力日益壮大。到了西汉后期,历代皇帝都想打压外戚和宦官势力,却不料打压下一批,又扶植起一批。使得西汉政权已经摇摇欲坠,阶级矛盾日趋严重。汉成帝时,为了打压宦官势力和其他外戚势力,就大力提拔其母孝元皇后王政君的家族,导致王氏一族最后作大,王政君的七个兄弟封侯,老大王凤更是官至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王政君的侄子王莽也开始踏上仕途。

到了汉哀帝时期,着手打压王氏势力,期望强化皇权。可他用的还是外戚打压外戚的方法,提高自己祖母和母亲家族傅氏、丁氏的势力。这一举措确实也将王氏势力打压到了低谷,可汉哀帝由于贪色纵情,使身体越来越差,最后病死,在位仅七年。汉哀帝死后,本来已经被打压下去的王氏势力,又死灰复燃,王政君随即部署王氏族人控制朝政,并得到传国玉玺。而王莽也逐渐获得王政君的重任,在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掌权之后,得到了不少人的拥戴,可还是有一部分人反对。

这其中就有一位来自巴郡垫江县(今重庆市合川区)的贤人,又一说是巴郡阆中人。此人就是谯玄,字君黄,时任谏议大夫。当时王莽外戚篡位后,朝中许多大臣迫于王氏外戚势力,不得不拥护王莽,还有一部分由于西汉末年朝政腐败,百姓生活困苦,社会动荡不安,希望改立新朝,期望天下之势有所改变而拥护王莽。剩下一部分则认为王莽非正统,外戚篡汉自立乃是不忠之举,坚决抵触,谯君黄不畏权势坚决“不仕伪朝”。王莽对于这部分人,要不诛杀,要不监视控制。

据记载,谯君黄“纵使者车,间窜归家, 因以隐遁”,就是说谯君黄是乘坐使者的车,逃回家乡的。谯君黄不仕伪朝的行为,在巴郡广为流传,不愧于一个“忠”字。他告老还乡。继而蜀君太守公孙述称兵成都,独立为王,号为成家。他想借谯君黄之名号召天下,曾数次征召谯君黄人仕。但谯君黄表示既不仕伪朝,亦绝不仕叛臣,坚不愿就。于是他闭门谢客,以躬耕读书,终老一生,年八十余岁卒。明万历《合州志》记乡贤以谯君黄为第一人。

之所以令人吃惊,是早于万历的明嘉靖《保宁府志》记载谯君黄是阆中人,明清至今各种版本的《保宁府志》、《阆中县志》都有相同的记载,更早的记载则见诸《华阳国志》、《后汉书》。东汉国史《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列传第七十一(《独行篇》)开宗明义写道:谯玄,字君黄,巴郡阆中人也。"所记史事与《合州志》记载大体相同,但更为详细。

谯玄卒后,"光武(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美之,诏本郡祠以中牢,敕所在还玄家钱。"意思是诏令巴郡为谯玄建祠庙,以猪羊二牲祭祀,即所谓"中牢"。这祠庙在何处?道光《保宁府志》载:"谯玄庙在县东一百二十里。"民国十五年《阆中县志》除记有这一句外,还有附录:"按毛于逵(清代学者)志稿一条载,谯元(清代避康熙玄烨讳,改"玄"作"元")祠在南岩下,今废,只存读书石洞。信如所言,是南岩另有祠矣。人皆知南岩为三陈读书处,未有知谯君黄者。

在阆中市东沿302省道约50公里处,有"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老观古镇。镇民中流传有关于谯玄的传说,这又让人有些惊异。一位镇干部给笔者指着镇东边远山说,古谯玄庙就在那个山上(已废),距老观镇十多二十里。近一点的山叫天回山,是因当年朝廷派来的使者四处寻访谯玄,走到山下才听说谯玄已回到老观,于是返回。使者是"天子"派来的,代表"天"的旨意,所以此山被后人取名"天回"。使者回到镇北小山下的馆舍中寻访,逢人便说朝廷仰慕贤才,所以这座小山头至今还叫"慕贤山"。其实谯玄当时也住于馆舍,当使者明白失之交臂时,谯玄已离开,回到方山脚下的谯家湾了。

谯家祖居镇北边的谯坝,后迁往谯家湾,至今叫谯庙子村,住着许多谯姓裔孙。名镇老观孕育过汉代"三谯",世代老观人感到荣耀!而谯玄的事迹在巴蜀之地广为流传,其忠义之美名令人赞叹,不仕伪朝不奉叛臣不畏权势的行为,值得后世之人传颂和学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