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定边历史名人——风云人物张献忠

时间:2024-07-17访问:13来源:历史铺

定边风云人物张献忠

张献忠(1606—1646),字秉吾,号敬轩,定边柳树涧村人。张自幼家贫,年轻时曾作过捕快,当过边兵,因犯军纪,将被处死,幸得陈洪范救免,杖责被囚,出狱后穷无所归。时陕西大饥,各地义军纷起,张献忠赴米脂入伙,劫富济贫。

崇祯3年(1630),举米脂18寨之众响应王嘉胤起义,浑号黄虎,独领一队,自称西营八大王,追随王嘉胤、高迎祥等转战晋豫川陕等省。崇祯8年(1635)正月,“荥阳大会”后。他和高迎祥离开河南,向东南方进发。1月15日攻占了明王朝的中都凤阳(今安徽凤阳)因与高迎祥的部将李自成不睦,张献忠率部南下庐州(今安徽合肥)。9年(1636)正月,高迎祥率军东下,与张献忠联合围攻除州(今安徽除县),为明将卢象升、祖宽所败。高迎祥辗转回陕后牺牲。10月,张献忠联合老回回、罗汝才等部大举东进,兵锋直指南京。

次年4月,大败明军于太湖附近的丰家店,斩明将40余名,歼敌6000余众。时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杨嗣昌策划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战略,令熊文灿专攻张献忠。不久,张献忠在挂车河为明军所败,被迫退驻湖北郧襄山区。11年(1638)春,形势更趋恶化:李自成在川北梓潼中伏大败;与张献忠长期联合行动的刘国能投降明军。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张献忠“假借招安名色”伪降熊文灿,驻守谷城,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张献忠伪降后,表面上“跪拜有礼节”,但实际上却“骄不奉法”,“不放兵、不应调,不入见制府(熊文灿)”。翌年,河南、江北早蝗,饥民遍地。

张献忠即在谷城重举义旗,与罗汝才等部联合,于7月末在房县罗猴山大败明军,杀敌万余人。明廷震惊,处死熊文灿,又派督师杨嗣昌出京,调集各路明军,专剿张献忠。杨嗣昌到达襄阳后,制定了一个从四面八方包剿农民军的“圆盘大计”。13年(1640)2月,张献忠在太平县(今四川万源)的玛瑙山区为其所败,损失惨重,仅率千余骑北走岔溪、千江河等地。4月,率军突破明将左良玉的防线,再度入川,与罗汝才合于巫山。杨嗣昌尾随追击。

张献忠以流动战术纵横驰骋,长驱五六千里,至14年(1641)1月,张献忠在开县黄陵城设伏,明将猛如虎、刘士杰两部几被歼,刘士杰被斩,猛如虎仅以身免。2月4日晚,张攻克明朝军事重镇襄阳,杀襄王朱翊铭、贵阳王朱常法,发王府府银赈济饥民。杨嗣昌闻讯后在沙市服毒自杀。攻克襄阳后,张献忠率军进入河南。这时与罗汝才意见分歧,罗依附李自成,张献忠实力削弱,结果在信阳为左良玉所败,自己也负了箭伤,于是率残部投靠李自成。然因与李自成旧隙未释,李不愿接纳,幸得罗汝才拨兵马资助,才得逃脱东进,后联合一斗谷、瓦罅子,“革左五营”等部,于崇祯15年(1642)进入湖广,占领重镇武昌,称大西王,处死楚王朱华奎,设立诸如六部尚书、五军都督等官员。

不久,因受明将左良玉的压迫,率军南下。崇祯16年(1643)冬,张献忠率部向四川移动,次年正月到达万县。6月攻占了重庆,8月夺取成都,然后派兵四面出击,控制了全川。于11月正式建国于成都,国号大西,改元大顺,设置内阁六部及州、府、县三级行政机构,任命孙可望、李定国等为将军。下令废除明朝钱钞,统一使用“大顺通宝”铜钱,颁行了新的历书——“通天历”。同时,用免税的办法来团结少数民族,专设“茶马御史”,负责与少数民族的贸易事宜,并吸收少数民族子弟入伍。大顺2年(1646)春,大西军坐困四川,处境险恶。清王朝早已多次派人向张献忠劝降,张献忠却毅然选择了联合南明,一致抗清的道路。他嘱咐义子孙可望。“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8月,引兵北上,驻扎在四川南充一带,准备与清军决一死战。不料部将刘进忠叛变降清。11月27日,刘进忠引清军偷袭南充凤凰山张献忠老营。张献忠慌忙中未着盔甲,出外探察,不幸中箭身亡,时年41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