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17访问:14来源:历史铺
丁惠康(1868—1909),清末藏书家。字叔雅,号惺庵,广东丰顺县汤坑镇金屋围人,福建巡抚、藏书大家丁日昌之子。“持静斋”所藏之书,他尽发所藏书读之,悉数被其继承。与谭嗣同、吴保初、陈三立并称“岭南四公子”。
丁惠康生于同治七年(1868年),其父为福建巡抚、藏书大家丁日昌。受其父影响,丁惠康自幼便学识出众。丁惠康二十岁时赴京求学,得以与谭嗣同等人结交,受他们的影响,丁惠康也开始关心国家大事,与众人研讨救国方略。由于对朝廷太过失望,丁惠康不屑于科举之道,而是笃志于坟典,精于版本、目录学,曾与叶昌炽谈论版本,明眼能辩某书为宋刻,某书为元椠,某书是某家所刻、某书是何人所校,如数家珍。
作为官二代,丁惠康平生对仕途并不感冒,他为世人所熟知认同,更多的是子承父业,倾其一生,在书藏方面收获极丰,收藏了宋元一些价值连城的古书,曾仿莫友芝、江标所辑《持静斋书目》之体列,撰《清经籍志》,惜未成而卒。持静斋所藏书在民国初年散出,诸多宋刻精椠流入李经迈、刘体智,明清本为傅增湘、张元济、李文田、莫伯骥、徐绍棨等人所得。后广东总督岑春煊派其赴日本考察学校,在广州主办学堂事务;辞职后在北京闲居,郁度晚年,逝于北京;有《丁征君遗集》。
丁惠康是丁日昌第三子。家富有藏书。常与海内名流交游,作文赋诗。在清末四公子里,他的地位与民国四公子的张伯驹相仿。他出资刊印余杭章炳麟所撰《訄书》。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李鸿章以议和驻沪,丁惠康大集南北志士,面谒李鸿章,劝以延揽人才,速定救国大计。未被采纳。
京师设立大学,张百熙管学事,举丁惠康充任国文教习,辞。四川总督岑春煊电促入川,不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岑春煊任两广总督,延丁惠康入幕府主持兴学,赴日本考察学校,回来后在广州参议学务,以持论不合,又辞去;由廪贡生纳赀为户部主事,也不赴任,志不肯事豪贵与时俯仰,以贫病,宣统元年(1909年)四月三十日病逝北京,年仅41岁。
丁惠康文采出众,多忧时感事之作。他的诗文自不收集。罗悖融、姚梓芳从其徒友中搜集编成《丁微君遗集》,温廷敬辑其诗若干首收入《潮州诗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