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历史名人录:贵州省的毕节市有哪些历史名人

时间:2024-07-17访问:6来源:历史铺

毕节市,是贵州省下辖的地级市,“毕节”是彝语“比跻”的谐音,乃彝族部族名。位于贵州西北部,贵州金三角之一,乌蒙山腹地,川、滇、黔之锁钥,扼滇楚之咽喉,控巴蜀之门户,长江珠江之屏障,西邻云南,北接四川,是乌江、北盘江、赤水河发源地,一个多民族聚居、历史文化灿烂、红星闪耀的地方。毕节风光景色旖旎,被誉为“洞天湖地、花海鹤乡、避暑天堂”;毕节历史悠久,是古夜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中国南方古人类文化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出过许多历史名人,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有哪些名人吧。

安贵荣(1451年—1513年),彜族名布局直罢,明朝水西宣抚司土司、贵州宣慰使。

水西安氏世居水西,管苗民四十八族;安贵荣是西南彝族“六祖”默部落水西第七十四世君长,于成化十年(1474年)继任水西土司、贵州宣慰使司宣慰使职,正德八年(1513年)六月去世。

安贵荣执贵州宣慰使职二十余年,在位期间,抚慰百姓,使水西政清民安,同时重视水西的文教,在各地兴办学宫。视政励精图治,累建战功,政绩卓著,是一位深受水西百姓敬仰的重要人物。

安邦彦(1570年—1629年9月),彝族,贵州织金那威(今织金官寨)人,明朝水西宣抚司土司,历史上奢安之乱主要头领。

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安邦彦起兵响应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反明,自称“罗甸大王”,率10万叛军进围黔中首府贵阳。在围困的10个月中,贵阳犹如一座孤岛,外无援军,内缺粮食,以至城内百姓落入“人相食”的可悲境地。其领导下的叛军,波及贵州大部、四川、云南、湖南等地,三次围攻贵阳,崇祯二年(1629年)八月才被兵部尚书朱燮元,督贵、川、湖、滇、粤五省兵马平复,因兵败在四川红土川被杀。

李世杰(1716年—1794年),字汉三,号云岩,贵州黔西县隐者坝(今城关镇黎明村)人,清朝官员。

李世杰自幼聪颖好学,喜欢骑马射箭,广交朋友,为人豪侠仗义,爱打抱不平。由于其个性放荡不羁,对四书五经没兴趣,以至多次乡试都名落孙山。二十多岁时,他作诗讽刺州官而惹祸上身,为了避祸,父亲李植为他捐了一个小官,让他到江苏富安做事,由于他办事认真,于乾隆九年(1744年)升任江苏常熟黄浦泗巡检,他果断又能见机行事,办了几桩要案后,深受长官赏识,乾隆时期从小吏一直官升至兵部尚书

在其为官长达五十余年的历史里,尽忠尽职,热爱故土,他始终清廉自律,严饬吏治,激浊扬清,以清正廉明而闻名遐迩。他对下体恤民情,处处为百姓着想,在清朝是一个难得的清官。在任四川总督期间,李世杰率军将廓尔喀人赶出国土,对安定西藏,保卫祖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乾隆皇帝的高度赞扬。总之李世杰在处理政事、体恤民情、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可圈可点的贡献。

图片与内容无关

周起滨(1796年—1877年),号蓉帆,贵州毕节人,清朝官员。

清道光三年(1823)进士及第,先后在河南临漳、林县任知县长达十多年,为官清廉,实心爱民政声显赫,深受百姓拥戴,累得朝廷擢升,官至湖南按察使,广东布政使代办巡抚,咸丰十一年(1861年)升太常寺卿,同年病休,赐三品顶戴。其子周范、周筼、周箴等五子个个功成名就,名垂青史,分别在云南、湖南等地任知府,被称为一门三进士,五知府。

丁宝桢(1821年5月29日—1886年4月21日),族谱名琼选,官章名宝桢,字话山,号穉璜,又号佩之,,贵州平远州(今织金县)牛场镇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重要成员。

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及第,此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巡抚,官至四川总督。光绪十二年(1886年)丁宝桢去世,享年66岁。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入祀贤良祠,并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祭祀。

丁宝桢为官生涯中,勇于担当、清廉刚正,一生致力于报国爱民。任山东巡抚期间,两治黄河水患、创办山东首家官办工业企业山东机器制造局、成立尚志书院和山东首家官书局;任四川总督十年间,改革盐政、整饬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兴办洋务抵御外侮,政绩卓著、造福桑梓、深得民心。

陶新春(1825年—1867年),原名陶正春,又名陶虎,清代威宁州遵化里(今贵州省赫章县境内)人,太平天国起义时期黔西北苗族起义的首领。

陶新春出生于一个世代农奴家庭,生活极为悲惨,苦难的遭遇在他心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促使他率领各族人民奋起反抗。咸丰同治年间,与其胞弟陶三春等领导了黔西北苗族和附近兄弟民族进行反对衙门的苛捐杂税和各种迫害民众制度的农民起义。虽然陶新春领导的苗、彝等民族共民参加的起义最终失败了,但他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这次起义也是太平天国革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周素园(1879年—1958年2月1日),名培艺,字素园,贵州毕节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周素园青年时期目睹清廷腐败,立志寻求救国之策。1907年在贵州创办《黔报》,宣传民主思想,同年与张百麟、钟昌祚等人发起成立贵州自治学社,从事革命活动,在辛亥革命之前成为贵州革命党人的文胆智囊,曾被列入清廷贵州巡抚秘密诛杀的黑名单,1911年参与领导了辛亥革命贵州起义。1916年后历任北京政府临时稽勋局调查员,参政院、众议院秘书,交通部顾问,奉军总司令部秘书,西北边防军总司令部秘书等职。于1921年回到贵州,5月出任黔军总司令部秘书长。8月任省政务厅长,省政府秘书长。1925年后离开政界,赋闲在家,期间阅读了许多马列著作。

1936年2月,红军二、六军团到达毕节,组织贵州抗日救国军,他出任司令并加入红军,参加长征。1937年10月周素园带着毛泽东给国民政府西南各省军政要员的信离开延安,以八路军高级参议的身份,走访西南各省,呼吁团结抗日。1949年11月毕节解放,周素园担任毕节县和毕节地区支前委员会主任,抱病组织群众支援解放军进军四川。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贵州省副省长等职。同时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从1950年起,他认真研读过的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多达三十余种,并结合自身经历撰文在报刊上发表。一生中留下的著作达三百多万字,部分代表性著述辑录在《周素园文集》中。1958年2月1日因病逝世。

丁扬斌(1892年 — 1965年),名光训,号扬斌,以号行世,贵州黔西人(祖籍江西吉安)。

五岁时由父亲方泽启蒙读书,过目不忘,六岁时能作对,人们称之为“小秀才”。1908年受侯仲章进步思想影响,加入同盟会,1910年到省城贵阳求学。1919年由贵州省长刘显世推荐为镇宁县县长,旋后由省政府公费资助保送北京深造。与此同时北京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被选为黔省“唯一的学生代表”赴京参加“五四”运动,丁扬斌在赴京途中写下了贵州诗歌史上的第一首新诗《五四运动决书》。赴京后先后就读北京法政高等专科学校,北京干部大学。1925年赴西北陆军干部学校第一期,结业后被派往西北军任职,参加直鲁战役、北伐战争。1927年赴西欧考察,在苏联学习,其间暗自营救了不少被国民党逮捕的爱国师生和共产党人。1928年3月回西北军中任职,参加第二次北伐,1928年7月至1929年8月间,先后率部驻防秦陇边区,他积极参加支持地方各类建设,他不仅擅长军事,且通文学、政治、经济、教育,在西北军中被称之为“奇才”。

1936年3月接任“边政学院”训育主任一职,在南京期间常与冯玉祥、张澜、李济深、吴叔御、刘子昂,共产党领导人刘少奇、地下党黔西同乡黎有霖等交往密切,积极主张抗日救国,反对内战。1937年3月南京失守,他回到贵阳,受聘于贵阳花溪女中、贵师、清华中学任教。1941年返回黔西白泥田老家,看到家乡教育还很落后,将丁氏祠堂拆来支助和倡建白坭田第一所新学校“农文小学”(现白泥小学前身)。1948年国民党黔西县政府委任他修志处副处长,主修县志。1954年宪法修改草案向全国征求各民主党派人士补充意见时,他提出应增加一条“宗教信仰自由”得到采纳。1955年4月被选为黔西县第一届人民委员会委员和人大代表,虽已年高,还不辞辛劳积极投入地方政府相关建设活动,1962年被聘为贵州省人民政府文史馆员“修黔史”。1965年9月16日病逝,享年74岁。

黎又霖(1895年—1949年),又名万里,毕节黔西人,革命烈士。

幼年读私塾,16岁入贵阳南明学校读书,毕业后考入北平政法大学。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后在北平主办《民声报》,由黄季陆介绍参加国民党。1922年投笔从戎,到国民革命军十一军二师当参谋。蒋介石叛变革命后,黎又霖离开军界,到上海任同济大学教授和华侨工商学院总务长。1933年11月赴闽参加蒋光鼐等人组织的福建人民革命政府,从事抗日反蒋工作。1937年11月到重庆,任国民党军政部江西战时干部训练团上校政治教官。1941年参加沈钧儒等组织的中国民主政治同盟工作。1944年参加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工作。1947年底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黎又霖任民革中央四川省负责人,从事军运策反和营救难友等工作。由于奸细告密,于1949年8月19日被捕。1949年11月27日和其他难友被国民党特务屠杀,时年54岁。1950年4月4日,重庆市人民政府追认黎又霖为革命烈士。

丁道衡(1899年11月—1956年2月21日),字仲良,贵州织金人,中国地质学家。

丁道衡是清末名臣丁宝桢之孙。1916年考入贵阳模范中学。1920年入读北京大学预科,后升入本科地质系。192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27年随北大教授徐炳昶、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前往西北考察。其间他发现了白云鄂博铁矿。1930年返回后继续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1934年留学德国,就读于柏林大学,获博士学位。1937年回国,1940年任武汉大学矿治系教授。1942年又出任贵州大学矿治系主任、文理学院院长。1946年贵州大学成立地质系,由他兼任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贵州大学校务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贵州省人民政府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2年院系调整中贵州大学地质系被并入重庆大学,他又任重庆大学地质系主任。1954年当选人大代表。1958年在重庆逝世,享年56岁

徐健生(1912年4月—1993年3月19日),本姓邱,名照,贵州毕节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早年参加学生运动,193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毕节地区根据组织指示,开始革命工作。1938年8月,按贵州省工委的计划安排,健生阔别工作和战斗过的家乡,途经武汉,辗转到达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开始了人生中新的重要的一页。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49年10月1日,徐健生到北京天安门参加隆重的开国大典,之后,按中央指示调贵州,此后长期在贵州工作,是贵州重要领导人之一。贵州解放初期,百废待兴,国民党残渣余孽、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新生的人民政权需要巩固和发展。健生到贵州担任领导职务后,立即参与军事和新政权建设,以及清匪、镇反、土地改革等。在担任省政府第一任秘书长的几年中,建立健全省政府办事机构,逐步完善运行机制和工作制度,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为省政府制定方针政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56年9月在贵州省政协第一届二次会议上,徐健生当选主席,之后,兼任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部长。在任期间,认真贯彻党的统战政策,团结、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特别是为省委、省政府在团结、任用一大批像周素园先生这样有威望、有影响的民主人士、统战人士方面,做了许多开拓性的深入细致的工作。

此后在不同的岗位上,徐建生都兢兢业业,为贵州农业、工业、畜牧业、旅游业做出贡献,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好事,注重改善人民生活,深得人民群众的赞扬。1985年4月离休之后,他对贵州文物古迹、革命遗址、风情习俗等十分重视,晚年将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投入到贵州的富民兴黔和旅游业中,成绩斐然。在病重期间,仍十分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关心党的事业,关心贵州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事业,1993年3月19日在贵阳因病逝世。

薛升(1767年12月23日—1851年),字麟阁,原名薛敏任,贵州毕节人,清朝将领。

薛升是乡勇出身,嘉庆年间,跟从勒保等军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参加用兵河南滑县、云南临安等役,官至云南永昌协副将;道光年间,历官云南鹤丽镇、陕西河州镇、直隶大名镇总兵,直隶、湖南、广西提督。先后用兵大姚、湖南新宁、武冈等地,剿各地匪患咸丰元年卒,谥勤勇,墓葬于贵州省贵阳市,国史馆立传。

林青(1911年4月20日—1935年9月11日),原名李远方,又名李肃如,贵州毕节人,革命烈士。

林青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13岁就当学徒受尽资本家压榨屈辱的林青,心里埋下了争取自由、追寻光明的种子,1926年他到重庆谋生进入一家进步话剧团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走上革命道路。192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林青满腔热忱地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在上海积极组织抗日救亡群众运动,这期间林青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3年秋返回家乡毕节,此后在毕节贵阳、安顺等地继续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5年7月19日,因叛徒出卖,林青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致死折磨,林青始终谨记入党宣誓时那句“严守党的秘密”,坚贞不屈地向敌人展示了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的信仰、甘愿为党的事业献身的革命气节。1935年9月11日敌人将林青押赴刑场。牺牲时年仅24岁。

秦天真(1909年—1998年9月8日),又名鼎钟,贵州毕节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早年秦天真同缪正元、林青一起组织了上百人的“草原艺术研究社”进行进步活动,宣传抗日,团结进步师生反帝反封建,传播马列主义。193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2月中旬,根据工作的需要,组织派秦天真回贵州工作。抗战胜利后,中央组织部决定调秦天真等去山东工作;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后,秦天真被调回贵州,成立贵阳市军管会,苏振华将军任主任,秦天真为委员兼市政接管部长,经二野军令、周总理签署,政务院任命秦天真任贵阳市长。在省委的领导下,秦天真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坚决彻底消灭反动势力,巩固新生的政权,为开展贵阳市的革命和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为贵阳市后来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在不同的岗位上,秦天真也是尽职敬业,落实中央政策,并作出了很大的成绩。他在1985年4月离休,离休后仍关心党史和地方志的工作。于1998年9月在贵阳病逝。

汪振华(1889年—1972年),号耕阳,贵州毕节人,贵州名医。

汪振华生于中医世家,自幼随父学习医道,15岁常与父亲往于云、贵、川三省毗邻地区行医。1912年,毕节城乡瘟疫流行,汪振华协助其父,根据前人经验,经多种验证,精心研制出“时疫散”药方,并派人送药下乡,免费救治患者。1942年,毕节农村霍乱流行,汪振华从疫情开始就指导制作多种剂方,辨症施治,医救病人。为预防“天花”,与人合作首次引进“天花”疫苗,并亲自编写有关“痘科”的技术资料,给儿童预防接种。在行医中,汪振华特别注重云贵高原民间的多发病、用药量及药物资料的调查;在整理和攻读中医经典古籍理论时,结合地方病的特点进行论治,融历代医家之长,不拘于前贤所论,以实效为依据,在求实的基础上,对云贵高原人们的生活环境与发病的关系进行长期的研究,撰写《济世医方》一书。他不仅对内、妇、儿科病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疑难杂症也有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方法,深得患者赞誉。

汪振华在当时的毕节专区医院工作时,参加筹组毕节卫生工作者协会,并当选为主任委员。1959年毕节地区中医院成立后,汪振华在该医院工作并积极为该院推荐人才。1962年贵州省卫生厅授予汪振华“贵州名老中医”称号。汪振华先后为国家培养中医骨干20余人,其中11人被评为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指导大专院校实习生80余人。在学术研究上,汪振华有独特的见解,特别是对中医“气化”、“体质”学说颇有研究。《汪振华学术思想》于1963年在报上发表后,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和重视,被收录于“贵州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汇编委员会”编辑的《医林拔萃》,此书在全国发行。于1972年病逝,终年83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