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包青天历史原型:历史上真实的“包青天”,快来看看吧

时间:2024-07-17访问:11来源:历史铺

在我国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历朝历代都有过清官。然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北宋的包拯是最有名的一位清官。在古今小说戏曲和现代影视剧中,包公被塑造的面如黑炭、额头长有一弯月牙,一副与众不同、非常奇异的长相。他廉洁公正,不畏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伸张正义,被老百姓尊称为“包青天””、“包公”。

那么,历史上真正的包公是什么样呢,他又为老百姓做了哪些实事呢?

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人。他在做官期间,替负屈的老百姓申过冤,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事情。他曾做过龙湖图阁直学士,因此人们又称他为“包龙图”。

嘉祐元年(1056年),包拯升任开封府知府。根据旧日的惯例,百姓告状不能把状纸直接递上公堂须由衙役代转。这样,衙役就可以从中勒索、收受贿赂。包拯到任后,下令废除这项陋规,允许百姓直接到公堂上辩理诉冤,收到开封老百姓的热烈拥护。

有一年,开封惠民河涨水,京师收到严重威胁。经过调查,包拯找出涨水的原因,是由于当时京师有权势的豪门,争着在惠民河上修筑园亭,影响了河道,以致年深月久,河道淤塞。为了全城人民的安全,包拯下令把惠民河上的建筑全部拆毁,疏浚河道。因为这件事情,包拯得罪了不少权贵。有的权贵借着包拯要他们呈验地契的机会,伪改地契啊数,包拯派人丈量属实,上奏仁宗,请求依法处理。

包拯对那些残害百姓的贪官污吏,一向主张严厉惩办。他做右谏议大夫时,三次上书皇帝,奏请罢免宣徽南院使张尧佐;两个违法的三司使(理财的官)因为他的纠举被撤掉。他竭力主张节省公私开支坚决反对奢侈浪费。他个人的日常生活非常节俭,自己虽然已做到开封知府,但是,衣服、器用、饮食都和刚做官一样。他曾经向仁宗皇帝建议:停止修建一切不急需的大工程,废除所有一切正税以外的苛捐杂税。开封上清寺失火被焚,仁宗准备动工重建。包拯立即上奏谏阻,认为国库不允,边境未宁,不应当首先办理这样无关紧要的事情。包拯还常常反对仁宗任意赏赐大臣和内臣钱帛,反对官僚们乱用公款、铺张浪费等等。

包拯这种不避权贵,甚至敢于对皇帝直谏的正直作风,在小说、戏曲中经过人们的想象、发挥,成为许多动人的故事,人们最熟悉的《铡美案》、《打龙袍等剧》,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

包拯做官三十多年,一直以刚严的态度,来执行封建国家的法纪,对于强宗豪族的专横不法,按公处断,丝毫不留情面。他弹劾和压制豪门贵族,虽然为了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封建统治制度,但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是有好处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