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17访问:5来源:历史铺
顾炎武寓居汾阳往事
顾炎武(1613-1682),今昆山市人,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明朝灭亡后,因仰慕南宋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其著作等身,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传世。顺治十六年(1659),至山海关凭吊古战场,此后20多年间,孑然一身游踪不定,足迹遍及华北,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晚年,定居于陕西华阴,往来于山西陕西之间,多次寓居汾阳,居留汾阳时间仅次于华阴,也留下多篇诗文。
康熙二年,顾炎武漫游陕西后北上首次寓居汾州并作较长时间停留,其诗文痕迹即《汾州祭吴炎潘柽章二节士》一诗,其诗曰:“露下空林百草残,临风有恸奠椒兰。韭溪血化幽泉碧,蒿里魂归白日寒。一代文章亡左马,千秋仁义在吴潘。巫招虞殡俱零落,欲访遗书远道难”。继后《书潘吴二子事》一文,叙述了清朝统治者借“私刻明史”一案对江南文士进行血腥镇压的事件,文中潘柽章和吴炎二人便是该案波及被杀的顾炎武好友。
康熙十三年春,顾炎武从北京专程前往汾州居留数月,随汾阳诗人胡庭访问汾阳田野古迹,留下了《与胡处士庭访北齐碑》一诗:“春霾乱青山,卉木苞未吐。绕郭号荒鸡,中田散野鼠。策杖向郊公式,幽人在岩户。未达隐者心,聊进苍生语。一自永嘉来,神州久无主。十姓迭兴亡,高光竟何许?栖栖世事迫,草草朋侪聚。相与读残碑,含愁吊今古”。诗中提到的北齐高光碑今已经失传。
康熙十六年顾炎武再次寓居汾州并南游留下了《过郭林宗墓》《介休》《神林晋介子推祠》《灵石县东北三十五里神林晋介之推祠》《霍北道中怀关西诸君》等诗篇,表达了崇尚郭林宗、介子推民族气节的情怀。
康熙十八年六月,顾炎武从山东回到汾州居留,直到年底才离去,汾州成为其晚年定居的重要基地。在汾州他与友人商量跟祁县人戴某讨要千金债务问题,同时梳理著作从事学术研究。最初寓居在旅汾官员刘子端家,产生将家移居汾州的想法。秋后移居汾州城东关天宁寺,友人前来看望,留下了《子德自燕中西归省我于汾州天宁寺》一诗:“一载燕台别,频承注问书。天空乌鸟去,秋到雁行初。共识班衣重,偏怜皂帽疏。轻身骑款段,一径访樵渔”。
寓汾期间,顾炎武写了不少书信,在《答次耕书》中,表明拒绝参与纂修《明史》的原因即嗣母的临终遗命。“五月望黎城一札想到,是月之末,遂至西河。不意司马刘君到任甫一月,而已闭门乞休,可谓达者。其子进士君子端执弟子之礼,迎我入署……吾弟有书但付提塘,封入汾府报内,并示现寓何所,以便直达”。关于《明史》编修,三开三停时间跨度大,顺治二年即成立编修馆朱之俊委屈就任了《明史》副总裁六个月,康熙十八年新开修史,邀请寓居汾州的顾炎武参加,被拒。
康熙十九年十月,顾炎武携养子顾衍生再次回到汾阳,寓居汾阳之阳城镇,与朱敏滹深交。朱敏滹乃明末朱氏藩王后裔,故有某某中尉之称。《冬至寓汾州之阳城里中尉敏滹家祭毕而饮有作》诗曰:“其一,岁时常祭祀,朝夕自饔飧。尚是先人祚,谁非故国恩。枯畦残宿雪,冻树出初公式。奠公式求何所,邻家借小园。其二,流离公式二纪,怆恍历三都。堕甑煤还拾,承槽酒旋沽。荒庭依老桧,空谷遗生刍。白发偕宗叟,相看道不孤。其三,王孙犹自给,一顷豆萁田。今日还相饭,千秋共尔怜。青门馀地窄,白社旧交偏。传与儿曹记,无忘汉腊年。”这些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明朝的怀念,也抒发了拒绝事清的文人情怀。
十一月汾州知府周西水延请顾氏父子至州府居留,同时传来故乡原配夫人去世的消息。顾炎武十分悲痛写了《悼亡五首》,时年顾炎武已经六十八岁,入冬以来顾炎武一直寓居在阳城朱氏家中,有时也住在寓居汾州的中翰王德远家。
康熙二十年春由于山西出现饥荒,顾炎武无奈离开汾州南下华阴。他在信中写道:“汾州米价每石二两八钱,大同至五两外,人多相食。在此日用之费,三倍华下。至此间风景大非昨年,今冬又值奇寒,终日煤炭中坐,甚悔此一来矣!”顾炎武离开汾州南下晋南关中等地游居,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在曲沃县堕马去世,享年六十九岁。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国学大师,开清代考据学之风。他之所以频繁来晋,久寓汾州,除了因为汾州乃交通枢纽之外,还与当时汾州府潜藏的反清复明暗流有关。傅山、朱彝尊、屈大均、朱之俊等等明朝遗民频繁活动在汾州,进而成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煮酒杏花村寄意在复明。顾炎武游学寓汾史话,值得大书一笔。